章节列表
- 序
- └ 序
- 诸论
- ├ 论大医习业第一
- ├ 论大医精诚第二
- ├ 论治病略例第三
- ├ 论诊候第四
- ├ 议处方第五
- ├ 论用药第六
- ├ 论合和第七
- ├ 论服饵第八
- └ 论药藏第九
- 妇人方上
- ├ 求子第一
- ├ 妊娠恶阻第二
- ├ 养胎第三
- ├ 妊娠诸病第四
- ├ 产难第五
- ├ 子死腹中第六
- ├ 逆生第七
- ├ 胞胎不出第八
- └ 下乳第九
- 妇人方中
- ├ 虚损第十
- ├ 虚烦第十一
- ├ 中风第十二
- ├ 心腹痛第十三
- ├ 恶露第十四
- ├ 下痢第十五
- ├ 淋渴第十六
- └ 杂治第十七
- 妇人方下
- ├ 补益第十八
- ├ 月水不通第十九
- ├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十
- └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
- 上少小婴孺方上
- ├ 序例第一
- ├ 初生出腹第二
- ├ 惊痫第三
- ├ 客忤第四
- └ 伤寒第五
- 上少小婴孺方下
- ├ 咳嗽第六
- ├ 癖结胀满第七
- ├ 痈疽瘰第八
- └ 小儿杂病第九
- 上七窍病
- ├ 目病第一
- ├ 鼻病第二
- ├ 口病第三
- ├ 舌病第四
- ├ 唇病第五
- ├ 齿病第六
- ├ 喉病第七
- ├ 耳疾第八
- └ 面药第九
- 风毒脚气方
- ├ 论风毒状第一
- ├ 汤液第二
- ├ 诸散第三
- ├ 酒醴第四
- └ 诸膏第五
- 治诸风方
- ├ 论杂风状第一
- ├ 诸风第二
- ├ 贼风第三
- ├ 偏风第四
- ├ 风痱第五
- ├ 风懿第六
- ├ 角弓反张第七
- └ 风痹第八
- 伤寒方上
- ├ 伤寒例第一
- ├ 辟温第二
- ├ 伤寒膏第三
- ├ 发汗散第四
- ├ 发汗汤第五
- ├ 发汗丸第六
- ├ 宜吐第七
- ├ 宜下第八
- └ 发汗吐下后第九
- 伤寒方下
- ├ 伤寒杂治第十
- ├ 劳复第十一
- ├ 百合第十二
- ├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 ├ 伤寒发黄第十四
- ├ 温疟第十五
- └ 诊溪毒证第十六
- 肝脏
- ├ 肝脏脉论第一
- ├ 肝虚实第二
- ├ 肝劳第三
- ├ 筋极第四
- └ 坚症积聚第五
- 胆腑方
- ├ 胆腑脉论第一
- ├ 胆虚实第二
- ├ 咽门论第三
- ├ 髓虚实第四
- ├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 ├ 吐血第六
- └ 万病丸散第七
- 心脏方
- ├ 心脏脉论第一
- ├ 心虚实第二
- ├ 心劳第三
- ├ 脉极第四
- ├ 脉虚实第五
- ├ 心腹痛第六
- ├ 胸痹第七
- └ 头面风第八
- 小肠腑方
- ├ 小肠腑脉论第一
- ├ 小肠虚实第二
- ├ 舌论第三
- ├ 风眩第四
- ├ 风癫第五
- ├ 惊悸第六
- └ 好忘第七
- 肾脏方
- ├ 肾脏脉论第一
- ├ 肾虚实第二
- ├ 肾劳第三
- ├ 精极第四
- ├ 骨极第五
- ├ 骨虚实第六
- ├ 腰痛第七
- └ 补肾第八
- 膀胱腑方
- ├ 膀胱腑脉论第一
- ├ 膀胱虚实第二
- ├ 胞囊论第三
- ├ 三焦脉论第四
- ├ 三焦虚实第五
- ├ 霍乱第六
- └ 杂补第七
- 消渴淋闭方
- ├ 消渴第一
- ├ 淋闭第二
- ├ 溺血第三
- └ 水肿第四
- 痈肿毒方
- ├ 疔肿第一
- ├ 痈疽第二
- ├ 发背第三
- ├ 丹毒第四
- ├ 瘾疹第五
- └ 瘭疽第六
- 痔漏方
- ├ 九漏第一
- ├ 空青商陆散
- ├ 肠痈第二
- ├ 五痔第三
- ├ 疥癣第四
- └ 恶疾大风第五
- 解毒杂治方
- ├ 解食毒第一
- ├ 解百药毒第二
- ├ 解五石毒第三
- ├ 蛊毒第四论
- ├ 胡臭漏腋第五
- ├ 脱肛第六
- ├ 瘿瘤第七
- └ 阴第八
- 备急方
- ├ 卒死第一
- ├ 蛇虫等毒第二
- ├ 诸般伤损第三
- └ 火疮等证第四
- 食治方
- ├ 序论第一
- ├ 果实第二
- ├ 菜蔬第三
- ├ 谷米第四
- └ 鸟兽第五
- 养性
- ├ 养性序第一
- ├ 道林养性第二
- ├ 居处法第三
- ├ 按摩法第四
- ├ 调气法第五
- ├ 服食法第六
- ├ 黄帝杂忌法第七
- └ 房中补益第八
- 脉法
- ├ 平脉大法第一
- ├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 ├ 指下形状第三
- ├ 五脏脉所属第四
- ├ 分别病形状第五
- ├ 三关主对法第六
- ├ 五脏积聚第七
- ├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 ├ 何时得病第九
-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 ├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 ├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 针灸上
- ├ 明堂三人图第一
-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 ├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 ├ 针灸禁忌法第三
- ├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 ├ 用针略例第五
- ├ 灸例第六
- └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 针灸下
- ├ 头面第一
- ├ 心腹第二
- ├ 四肢第三
- ├ 风痹第四
- ├ 热病第五
- ├ 瘿瘤第六
- ├ 杂病第七
- ├ 妇人病第八
- └ 小儿病第九
『千金要方』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 本章共 2.7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论曰∶欲行针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与禁忌相应即可,今具如下。 木命人,行年在木,则不宜针及服青药。 火命人,行年在火,则不宜汗及服赤药。 土命人,行年在土,则不宜吐及服黄药。 金命人,行年在金,则不宜灸及服白药。 水命人,行年在水,则不宜下及服黑药。 凡医者不知此法,下手即困,若遇年命厄会深者,下手推天医血忌等月忌及日忌旁通法∶
月旁通∶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天医∶卯 寅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巳 午 辰(呼师治病吉)
血忌∶丑 未 寅 申卯 酉 辰 戌 巳 亥 午 子(忌针灸)
月厌∶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丑 子 亥(忌针灸)
四激∶戌 戌 戌 丑 丑 丑 辰 辰 辰 未 未 未(忌针灸)
月杀∶戌 巳 午 未 寅 卯 辰 亥 子 丑 申 酉(百事凶)
月刑∶巳 子 辰 申 午 丑 寅 酉 未 亥 卯 戌(不疗病)
六害∶巳 辰 卯 寅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不疗病)
上天医上呼师避病吉,若刑害上凶。
推行年医法∶
年至∶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天医∶卯 戌 子 未 酉 亥 辰 寅 巳 午 丑 申
求岁天医法∶
常以传送加太岁太乙下为天医。
求月天医法∶
阳月以大吉,阴月以小吉,加月建功曹下为鬼道,传送下为天医。
推避病法∶
以小吉加月建登明下为天医,可于此避病。
推治病法∶以月将加时天医加病患年治之瘥。
唤师法∶
未 卯 巳 亥 酉(鬼所在唤师凶)
推行年人神法∶
脐∶一 十 十九 二十八 三十七 四十六 五十五 六十四 七十三 八十二
心∶二 十一 二十 二十九 三十八 四十七 五十六 六十五 七十四 八十三
肘∶三 十二 二十一 三十 三十九 四十八 五十七 六十六 七十五 八十四
咽∶四 十三 二十二 三十一 四十 四十九 五十八 六十七 七十六 八十五
口∶五 十四 二十三 三十二 四十一 五十 五十九 六十八 七十七 八十六
头∶六 十五 二十四 三十三 四十二 五十一 六十 六十九 七十八 八十七
脊∶七 十六 二十五 三十四 四十三 五十二 六十一 七十 七十九
膝∶八 十七 二十六 三十五 四十四 五十三 六十二 七十一 八十
足∶九 十八 二十七 三十六 四十五 五十四 六十三 七十二 八十一
上九部行神岁移一部,周而复始,不可针灸。
推十二部人神所在法∶
心辰∶一 十三 二十五 三十七 四十九 六十一 七十三 八十五
喉卯∶二 十四 二十六 三十八 五十 六十二 七十四 八十六
头寅∶三 十五 二十七 三十九 五十一 六十三 七十五 八十七
眉丑∶四 十六 二十八 四十 五十二 六十四 七十六 八十八
背子∶五 十七 二十九 四十一 五十三 六十五 七十七 八十九
腰亥∶六 十八 三十 四十二 五十四 六十六 七十八 九十
腹戌∶七 十九 三十一 四十三 五十五 六十七 七十九 九十一
项酉∶八 二十 三十二 四十四 五十六 六十八 八十 九十二
足申∶九 二十一 三十三 四十五 五十七 六十九 八十一 九十三
膝未∶十 二十二 三十四 四十六 五十八 七十 八十二 九十四
阴午∶十一 二十三 三十五 四十七 五十九 七十一 八十三 九十五
股巳∶十二 二十四 三十六 四十八 六十 七十二 八十四 九十六
上十二部人神所在,并不可针灸及损伤慎之。
日辰忌∶
一日足大趾 二日外踝 三日股内 四日腰 五日口舌咽悬雍 六日足小趾(《外台》云∶手小指) 七日内踝 八日足腕 九日尻 十日背腰 十一日鼻柱(《千金翼》云∶及眉)
十二日发际 十三日牙齿 十四日胃脘 十五日遍身 十六日胸乳 十七日气冲(《千金翼》云∶及胁) 十八日腹内 十九日足趺 二十日膝下 二十一日手小指 二十二日伏兔 二十三日肝俞 二十四日手阳明两胁 二十五日足阳明 二十六日手足 二十七日膝 二十八日阴 二十九日膝胫颞 三十日关元下至足心。(《外台》云∶足趺上。)
十干十二支人神忌日∶
甲日头 乙日项 丙日肩臂 丁日胸胁 戊日腹 己日背 庚日膝 辛日脚 壬日肾 癸日足
又云∶甲乙日忌寅时头 丙丁日忌辰时耳 戊己日忌午时发 庚辛日忌申时(阙文) 壬癸日忌酉时足 子日目丑日耳 寅日口(《外台》云∶胸面)卯日鼻(《外台》云∶在脾) 辰日腰 巳日手(《外台》云∶头口) 午日心 未日足(《外台》云∶两足心) 申日头(《外台》云∶二肩) 酉日背(《外台》云∶胫) 戌日项(《外台》云∶咽喉) 亥日顶(《外台》云∶臂胫) 建日申时头(《外台》云∶足) 除日酉时膝(《外台》云∶股) 满日戌时腹 平日亥时腰背 定日子时心 执日丑时手 破日寅时口 危日卯时鼻 成日辰时唇 收日巳时足(《外台》云∶头)开日
十二时忌∶
子时踝 丑时头 寅时目 卯时面耳(《外台》云∶作项) 辰时项口(《外台》云∶在面) 巳时肩(《外台》云∶在乳) 午时胸胁 未时腹 申时心 酉时背胛(《外台》并《翼》云∶在 ?
又∶立春春分脾 立夏夏至肺 立秋秋分肝 立冬冬至心 四季十八日肾。以上并不得医治凶。
凡五脏旺时不得治及忌针灸其经络凶。
又∶正月丑 二月戌 三月未 四月辰 五月丑 六月戌 七月未 八月辰 九月丑十月戌 十一月未 十二月辰
又∶春左胁 秋右胁 夏在脐 冬在腰(皆凶。)
又∶每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小尽日,疗病令人长病。 戊午甲午(此二日大忌刺出血,服药、针灸皆凶,《千金翼》云∶不出月凶。) 甲辰 庚寅 乙卯 丙辰 辛巳(此五日针灸凶) 壬辰 甲辰 己巳 丙午 丁未(此五日男忌针灸) 甲寅乙卯 乙酉 乙巳 丁巳(此五日女人忌针灸) 甲子 壬子 甲午 丙辰 丁巳 辛卯 癸卯 乙亥(此八日忌针灸。《外台》云∶甲子日天子会,壬子日百王会,甲午日太子会,丁巳日
又∶男避除 女避破 男忌戌 女忌巳。
凡五辰 五酉 五未 及八节(先后各一日皆凶。)
论曰∶此等法,散在诸部,不可寻究,故集作一处,造次易知,所以省披讨也。
论曰∶凡云孔穴主对者,穴名在上,病状在下,或一病有数十穴,或数病共一穴,皆临时斟酌作法用之。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然灸之大法,但其孔穴与针无忌,即下白针若温针讫,乃灸之,此为良医。其香港脚一病,最宜针之。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所以学人深须解用针,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