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序
- 诸论
- ├ 论大医习业第一
- ├ 论大医精诚第二
- ├ 论治病略例第三
- ├ 论诊候第四
- ├ 议处方第五
- ├ 论用药第六
- ├ 论合和第七
- ├ 论服饵第八
- └ 论药藏第九
- 妇人方上
- ├ 求子第一
- ├ 妊娠恶阻第二
- ├ 养胎第三
- ├ 妊娠诸病第四
- ├ 产难第五
- ├ 子死腹中第六
- ├ 逆生第七
- ├ 胞胎不出第八
- └ 下乳第九
- 妇人方中
- ├ 虚损第十
- ├ 虚烦第十一
- ├ 中风第十二
- ├ 心腹痛第十三
- ├ 恶露第十四
- ├ 下痢第十五
- ├ 淋渴第十六
- └ 杂治第十七
- 妇人方下
- ├ 补益第十八
- ├ 月水不通第十九
- ├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十
- └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
- 上少小婴孺方上
- ├ 序例第一
- ├ 初生出腹第二
- ├ 惊痫第三
- ├ 客忤第四
- └ 伤寒第五
- 上少小婴孺方下
- ├ 咳嗽第六
- ├ 癖结胀满第七
- ├ 痈疽瘰第八
- └ 小儿杂病第九
- 上七窍病
- ├ 目病第一
- ├ 鼻病第二
- ├ 口病第三
- ├ 舌病第四
- ├ 唇病第五
- ├ 齿病第六
- ├ 喉病第七
- ├ 耳疾第八
- └ 面药第九
- 风毒脚气方
- ├ 论风毒状第一
- ├ 汤液第二
- ├ 诸散第三
- ├ 酒醴第四
- └ 诸膏第五
- 治诸风方
- ├ 论杂风状第一
- ├ 诸风第二
- ├ 贼风第三
- ├ 偏风第四
- ├ 风痱第五
- ├ 风懿第六
- ├ 角弓反张第七
- └ 风痹第八
- 伤寒方上
- ├ 伤寒例第一
- ├ 辟温第二
- ├ 伤寒膏第三
- ├ 发汗散第四
- ├ 发汗汤第五
- ├ 发汗丸第六
- ├ 宜吐第七
- ├ 宜下第八
- └ 发汗吐下后第九
- 伤寒方下
- ├ 伤寒杂治第十
- ├ 劳复第十一
- ├ 百合第十二
- ├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 ├ 伤寒发黄第十四
- ├ 温疟第十五
- └ 诊溪毒证第十六
- 肝脏
- ├ 肝脏脉论第一
- ├ 肝虚实第二
- ├ 肝劳第三
- ├ 筋极第四
- └ 坚症积聚第五
- 胆腑方
- ├ 胆腑脉论第一
- ├ 胆虚实第二
- ├ 咽门论第三
- ├ 髓虚实第四
- ├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 ├ 吐血第六
- └ 万病丸散第七
- 心脏方
- ├ 心脏脉论第一
- ├ 心虚实第二
- ├ 心劳第三
- ├ 脉极第四
- ├ 脉虚实第五
- ├ 心腹痛第六
- ├ 胸痹第七
- └ 头面风第八
- 小肠腑方
- ├ 小肠腑脉论第一
- ├ 小肠虚实第二
- ├ 舌论第三
- ├ 风眩第四
- ├ 风癫第五
- ├ 惊悸第六
- └ 好忘第七
- 肾脏方
- ├ 肾脏脉论第一
- ├ 肾虚实第二
- ├ 肾劳第三
- ├ 精极第四
- ├ 骨极第五
- ├ 骨虚实第六
- ├ 腰痛第七
- └ 补肾第八
- 膀胱腑方
- ├ 膀胱腑脉论第一
- ├ 膀胱虚实第二
- ├ 胞囊论第三
- ├ 三焦脉论第四
- ├ 三焦虚实第五
- ├ 霍乱第六
- └ 杂补第七
- 消渴淋闭方
- ├ 消渴第一
- ├ 淋闭第二
- ├ 溺血第三
- └ 水肿第四
- 痈肿毒方
- ├ 疔肿第一
- ├ 痈疽第二
- ├ 发背第三
- ├ 丹毒第四
- ├ 瘾疹第五
- └ 瘭疽第六
- 痔漏方
- ├ 九漏第一
- ├ 空青商陆散
- ├ 肠痈第二
- ├ 五痔第三
- ├ 疥癣第四
- └ 恶疾大风第五
- 解毒杂治方
- ├ 解食毒第一
- ├ 解百药毒第二
- ├ 解五石毒第三
- ├ 蛊毒第四论
- ├ 胡臭漏腋第五
- ├ 脱肛第六
- ├ 瘿瘤第七
- └ 阴第八
- 备急方
- ├ 卒死第一
- ├ 蛇虫等毒第二
- ├ 诸般伤损第三
- └ 火疮等证第四
- 食治方
- ├ 序论第一
- ├ 果实第二
- ├ 菜蔬第三
- ├ 谷米第四
- └ 鸟兽第五
- 养性
- ├ 养性序第一
- ├ 道林养性第二
- ├ 居处法第三
- ├ 按摩法第四
- ├ 调气法第五
- ├ 服食法第六
- ├ 黄帝杂忌法第七
- └ 房中补益第八
- 脉法
- ├ 平脉大法第一
- ├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 ├ 指下形状第三
- ├ 五脏脉所属第四
- ├ 分别病形状第五
- ├ 三关主对法第六
- ├ 五脏积聚第七
- ├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 ├ 何时得病第九
-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 ├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 ├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 针灸上
- ├ 明堂三人图第一
-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 ├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 ├ 针灸禁忌法第三
- ├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 ├ 用针略例第五
- ├ 灸例第六
- └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 针灸下
- ├ 头面第一
- ├ 心腹第二
- ├ 四肢第三
- ├ 风痹第四
- ├ 热病第五
- ├ 瘿瘤第六
- ├ 杂病第七
- ├ 妇人病第八
- └ 小儿病第九
『千金要方』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 本章共 1.1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病患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 病患循衣缝,谵语者,不可治。 病患阴阳俱绝,掣衣掇空,妄言者,死。 病患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不治。热病见此可治。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三日半死。 病患两目 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患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 病患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 血,死。 病患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 病患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炱者,死。 病患面目俱等者,不死。
病患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患面青目白者,死。 病患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患面黄目青者,九日死,是谓乱经。 饮酒当风,邪入胃经,胆气妄泄,目则为青,虽有天救,不可复生。 病患面赤目白者,十日死。 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十日死。 病患面白目黑者死,谓荣华已去,血脉空索。 病患面黑目白者,八日死,肾气内伤,病因留积。 病患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病患着床,心痛短气,脾竭内伤,百日复愈,能起彷徨因坐于地,其立倚床,能治此者,可谓神良。病患面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饮食者,四日死。 病患目无精光,及牙齿黑色者,不治。 病患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于口者,必死。 病患耳目及颧颊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患黑色出于额上发际,下直鼻脊两颧上者,亦死在五日中。病患及不病患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死在三日中。 病患及健人面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病患面黑目直视,恶风者,死。 病患面黑唇青者,死。 病患面青唇黑者,死。 病患面黑,两胁下满,不能自转侧者,死。 病人目回回直视,肩息者,一日死。 病患阴结阳绝,目精脱恍惚者,死。 病患阴阳绝竭,目眶陷者,死。 病患眉系倾者,七日死。 病患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出多不返者,死。 病患口张者,三日死。 病患唇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病患唇反人中满者,死。 病人唇口忽干者,不治。 病患唇肿齿焦者,死。 病患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 病患舌卷卵缩者,必死。 病患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病患发直者,十五日死。 病患发如干麻,善怒者,死。 病患发与眉冲起者,死。 病患爪甲青者,死。 病患爪甲白者,不治。
病患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病患荣卫竭绝,面浮肿者,死。 病患卒肿,其面苍黑者,死。 病患手掌肿无纹者,死。病患脐肿反出者,死。 病患阴囊茎俱肿者,死。 病人脉绝,口张足肿者,五日死。病患足趺肿,呕吐头重者,死。 病患足趺上肿,两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病患卧遗屎不觉者死。 病患尸臭者,不可治。 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肾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颊赤目肿,心之日丙丁死。 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日戊己死。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黑欲如重漆,不欲如炭。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