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序
- 诸论
- ├ 论大医习业第一
- ├ 论大医精诚第二
- ├ 论治病略例第三
- ├ 论诊候第四
- ├ 议处方第五
- ├ 论用药第六
- ├ 论合和第七
- ├ 论服饵第八
- └ 论药藏第九
- 妇人方上
- ├ 求子第一
- ├ 妊娠恶阻第二
- ├ 养胎第三
- ├ 妊娠诸病第四
- ├ 产难第五
- ├ 子死腹中第六
- ├ 逆生第七
- ├ 胞胎不出第八
- └ 下乳第九
- 妇人方中
- ├ 虚损第十
- ├ 虚烦第十一
- ├ 中风第十二
- ├ 心腹痛第十三
- ├ 恶露第十四
- ├ 下痢第十五
- ├ 淋渴第十六
- └ 杂治第十七
- 妇人方下
- ├ 补益第十八
- ├ 月水不通第十九
- ├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十
- └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
- 上少小婴孺方上
- ├ 序例第一
- ├ 初生出腹第二
- ├ 惊痫第三
- ├ 客忤第四
- └ 伤寒第五
- 上少小婴孺方下
- ├ 咳嗽第六
- ├ 癖结胀满第七
- ├ 痈疽瘰第八
- └ 小儿杂病第九
- 上七窍病
- ├ 目病第一
- ├ 鼻病第二
- ├ 口病第三
- ├ 舌病第四
- ├ 唇病第五
- ├ 齿病第六
- ├ 喉病第七
- ├ 耳疾第八
- └ 面药第九
- 风毒脚气方
- ├ 论风毒状第一
- ├ 汤液第二
- ├ 诸散第三
- ├ 酒醴第四
- └ 诸膏第五
- 治诸风方
- ├ 论杂风状第一
- ├ 诸风第二
- ├ 贼风第三
- ├ 偏风第四
- ├ 风痱第五
- ├ 风懿第六
- ├ 角弓反张第七
- └ 风痹第八
- 伤寒方上
- ├ 伤寒例第一
- ├ 辟温第二
- ├ 伤寒膏第三
- ├ 发汗散第四
- ├ 发汗汤第五
- ├ 发汗丸第六
- ├ 宜吐第七
- ├ 宜下第八
- └ 发汗吐下后第九
- 伤寒方下
- ├ 伤寒杂治第十
- ├ 劳复第十一
- ├ 百合第十二
- ├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 ├ 伤寒发黄第十四
- ├ 温疟第十五
- └ 诊溪毒证第十六
- 肝脏
- ├ 肝脏脉论第一
- ├ 肝虚实第二
- ├ 肝劳第三
- ├ 筋极第四
- └ 坚症积聚第五
- 胆腑方
- ├ 胆腑脉论第一
- ├ 胆虚实第二
- ├ 咽门论第三
- ├ 髓虚实第四
- ├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 ├ 吐血第六
- └ 万病丸散第七
- 心脏方
- ├ 心脏脉论第一
- ├ 心虚实第二
- ├ 心劳第三
- ├ 脉极第四
- ├ 脉虚实第五
- ├ 心腹痛第六
- ├ 胸痹第七
- └ 头面风第八
- 小肠腑方
- ├ 小肠腑脉论第一
- ├ 小肠虚实第二
- ├ 舌论第三
- ├ 风眩第四
- ├ 风癫第五
- ├ 惊悸第六
- └ 好忘第七
- 肾脏方
- ├ 肾脏脉论第一
- ├ 肾虚实第二
- ├ 肾劳第三
- ├ 精极第四
- ├ 骨极第五
- ├ 骨虚实第六
- ├ 腰痛第七
- └ 补肾第八
- 膀胱腑方
- ├ 膀胱腑脉论第一
- ├ 膀胱虚实第二
- ├ 胞囊论第三
- ├ 三焦脉论第四
- ├ 三焦虚实第五
- ├ 霍乱第六
- └ 杂补第七
- 消渴淋闭方
- ├ 消渴第一
- ├ 淋闭第二
- ├ 溺血第三
- └ 水肿第四
- 痈肿毒方
- ├ 疔肿第一
- ├ 痈疽第二
- ├ 发背第三
- ├ 丹毒第四
- ├ 瘾疹第五
- └ 瘭疽第六
- 痔漏方
- ├ 九漏第一
- ├ 空青商陆散
- ├ 肠痈第二
- ├ 五痔第三
- ├ 疥癣第四
- └ 恶疾大风第五
- 解毒杂治方
- ├ 解食毒第一
- ├ 解百药毒第二
- ├ 解五石毒第三
- ├ 蛊毒第四论
- ├ 胡臭漏腋第五
- ├ 脱肛第六
- ├ 瘿瘤第七
- └ 阴第八
- 备急方
- ├ 卒死第一
- ├ 蛇虫等毒第二
- ├ 诸般伤损第三
- └ 火疮等证第四
- 食治方
- ├ 序论第一
- ├ 果实第二
- ├ 菜蔬第三
- ├ 谷米第四
- └ 鸟兽第五
- 养性
- ├ 养性序第一
- ├ 道林养性第二
- ├ 居处法第三
- ├ 按摩法第四
- ├ 调气法第五
- ├ 服食法第六
- ├ 黄帝杂忌法第七
- └ 房中补益第八
- 脉法
- ├ 平脉大法第一
- ├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 ├ 指下形状第三
- ├ 五脏脉所属第四
- ├ 分别病形状第五
- ├ 三关主对法第六
- ├ 五脏积聚第七
- ├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 ├ 何时得病第九
-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 ├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 ├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 针灸上
- ├ 明堂三人图第一
-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 ├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 ├ 针灸禁忌法第三
- ├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 ├ 用针略例第五
- ├ 灸例第六
- └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 针灸下
- ├ 头面第一
- ├ 心腹第二
- ├ 四肢第三
- ├ 风痹第四
- ├ 热病第五
- ├ 瘿瘤第六
- ├ 杂病第七
- ├ 妇人病第八
- └ 小儿病第九
『千金要方』鸟兽第五
- 本章共 3.5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人乳汁,味甘平无毒,补五脏,令人肥白悦泽。
马乳汁,味辛温无毒,止渴。
牛乳汁,味甘微寒无毒,补虚羸,止渴,入生姜、葱白,止小儿吐乳,补劳。
羊乳汁,味甘微温无毒,补寒冷虚乏少血色,令人热中。
驴乳,味酸寒无毒,主大热黄胆,止渴。
猪乳,味平无毒,主小儿惊痫。
马牛羊酪,味甘酸微寒无毒,补肺脏,利大肠。黄帝云∶食甜酪竟,即食大酢者,变作血瘕及尿血。华佗云∶马牛羊酪,蚰蜒入耳者,灌之即出。
沙牛及白羊酥,味甘微寒无毒,除胸中客气,利大小肠,治口疮。
牛酥,味甘平无毒,去诸风湿痹,除热,利大便,去宿食。
醍醐,味甘平无毒,补虚,去诸风痹,百炼乃佳,甚去月蚀疮,添髓补中填骨,久服增年。
熊肉,味甘微寒无毒,主风痹不仁,筋急五缓。若腹中有积聚,寒热羸瘦者,食熊肉,病永不除。其脂治与肉同,又去头疡、白秃、面 ,食饮呕吐。熊、猪二脂,不可作灯,其烟气入人目失明,不能远视。
羊角,味酸苦温微寒无毒,主青盲,明目,杀疥虫,止寒泄心畏惊悸,除百节中结气,及风伤蛊毒吐血,妇人产后余痛。烧之,杀鬼魅,辟虎野狼。久服安心益气轻身。勿令中湿有毒。
青羊胆汁,冷无毒,主诸疮,治青盲,明目。肺,治嗽止渴。肝,补肝明目。心,主忧恚,膈中逆气。肾,补肾气虚弱,益精髓。肉,味苦甘大热无毒,主暖中止痛,补中益气力。
生脂,止下利脱肛,去风毒,妇人产后腹中绞痛。肚,治胃反,主虚羸,小便数,止虚汗。
凡一切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名羊悬筋,食之令人癫。白羊黑头,食其脑作肠痈。羊肚共饭饮常食,久之成反胃,作噎病。羊脑、猪脑,男子食之损精气少子。青羊肝和小豆食之,令人目少明。一切生羊肝共椒食之,破人五脏,小儿弥忌。凡六畜五脏,着草自动摇,及得盐,酢不变色,堕地不汗,又与犬,犬不食者,皆有毒,杀人。六月勿食羊肉,伤人神气。
沙牛髓,味甘温无毒,安五脏,平胃气,通十二经脉,理三焦约,温骨髓,补中,续绝伤,益气力,止泄利,去消渴,皆以清酒和,暖服之。肝,明目。胆,可丸百药。肉,主消渴,止唾涎出,安中益气力,养脾胃气。不可常食,发宿病。自死者,不可食。
黑牯牛尿,味苦辛微温平无毒,主水肿,腹脚俱满者,利小便。独肝、牛肉食之杀人。
牛肉共猪肉食之,必作寸白虫。一切牛、马乳汁及酪共生鱼食,成鱼瘕。
马心、主喜忘,肺主寒热茎痿。肉,味辛苦平冷无毒,主伤中除热下气,长筋强腰脊。
黄帝云∶白马自死,食其肉害人。白马玄头,食其脑令人癫,白马鞍下乌色彻肉里者,食之伤人五脏。下利者,食马肉必加剧。白马青蹄肉不可食。一切马汗气及毛不可入食中害人。
诸食马肉心烦闷者,饮以美酒则解,白酒则剧。五月勿食马肉,伤人神气。
野马阴jing,味酸咸温无毒,主男子阴痿缩少精。肉,辛平无毒,主人马痫,筋脉不能自收,周痹肌不仁。病死者,不任用。
驴肉,味酸平无毒,主风狂,愁忧不乐,能安心气。病死者,不任用。
狗阴jing,味酸平无毒,主伤中,丈夫阴痿不起。脑,主头风痹,下部 疮,疮中息肉,肉味酸咸温无毒,宜肾,安五脏,补绝伤劳损。犬自死不出舌者,食之害人。犬春月多狂,若鼻
豚卵,味甘温无毒,除阴jing中疼,惊痫,鬼气蛊毒,除寒热奔豚,五癃邪气挛缩。一名豚颠,阴干勿令败。豚肉,味辛平有小毒,不可久食,令人遍体筋肉碎痛乏气。母猪蹄煮汁服之下乳汁,甚解石药毒。脑,主风眩。心,主惊邪忧恚,虚悸气逆,妇人产后中风,聚血气惊恐。肾,除冷利,理肾气,通膀胱。肝,主明目。肺,主冻疮痛痒。肚,补中益气,止渴断暴利虚弱。肠,主消渴小便数,补下焦虚竭,肉间脂肪,主煎诸膏药,破冷结,散宿血,解斑蝥、芫青毒。猪洞肠,主洞肠挺出血多者, 猪肉,主狂病多日不愈。凡猪肉,有小毒,补肾气虚弱,不可久食,令人少子精,发宿病,弱筋骨,闭血脉,虚人肌肉,有金疮者,食之疮尤甚。猪血,主卒下血不止。美酒清者和炒服之,又主中风绝伤,头中风眩,及诸淋露奔豚暴气。黄帝云∶凡猪肝肺共鱼 食之作痈疽。猪肝共鲤鱼肠、鱼子食之,伤人神,豚脑,损男子阳道,临房不能行事,八月勿食猪肺及饴,和食之至冬发疽。十月勿食猪肉,损人神气。
鹿头肉,平,主消渴,多梦妄见,生血治痈肿。茎筋,主劳损。蹄肉、平、主脚膝骨中疼痛,不能践地。骨,主内虚,续绝伤,补骨,可作酒。髓,味甘温,主丈夫、妇人伤中脉绝,筋急痛,咳逆,以酒和服。肾、主补肾气。肉,味苦温无毒,补中强五脏,益气力。肉生者,主中风口僻不正,细细锉碎,以敷僻上。华佗云∶和生椒捣敷之,使一人专看,正则急去之,不尔复牵向不僻处。角,主轻身益气力,强骨髓,补绝伤。黄帝云∶鹿胆白者,食其肉害人。白鹿肉不可和蒲白作羹食,发恶疮。
獐骨,微温无毒,主虚损泄精。肉,味甘温无毒,补益五脏。髓,益气力,悦泽人面。
獐无胆,所以怯弱多惊恐。
麋脂,味辛温无毒,主痈肿恶疮死肌寒热,风寒湿痹四肢拘挛不收,风头肿气,通腠理柔皮之作痼疾。
虎肉,味酸无毒,主恶心欲呕,益气力,止多唾,不可热食,坏人齿。虎头骨,治风邪,眼睛,主惊痫也。
豹肉,味酸温无毒,宜肾,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久食利人。
狸肉,温无毒,补中轻身益气,亦治诸注。黄帝云∶正月勿食虎、豹、狸肉,伤人神损寿。
兔肝,主目暗。肉,味辛平涩无毒,补中益气止渴。兔无脾,所以能走。盖以属二月建卯木位也,木克土,故无脾焉。马无脾,故亦能走也。黄帝云∶兔肉和獭肝食之三日必成遁尸。共白鸡肝,心食之,令人面失色,一年成瘅黄。共姜食,变成霍乱。共白鸡肉食之,令人血气不行。
生鼠,微温无毒,主 折,续筋补骨,捣敷之,三日一易。
獭肝,味甘有小毒,主鬼疰蛊毒,却鱼鲠,止久嗽,皆烧作灰酒和服之。獭肉,味甘温无毒,主时病疫气,牛马时行病。皆煮取汁,停冷服之,六畜灌之。
狐阴jing,味甘平有小毒,主女子绝产,阴中痒,小儿阴 卵肿。肉并五脏及肠肚,味苦微寒有毒,主蛊毒寒热,五脏痼冷,小儿惊痫,大人狂病见鬼。黄帝云∶麝肉共鹄肉食之作瘕,野猪青蹄不可食,及兽赤足者不可食。野兽自死北首伏地不可食。家兽自死共 汁食之成疽疮。一切禽兽自死无伤处不可食。
丹雄鸡肉,味甘微温无毒,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带,补虚温中。黄雌鸡肉,味酸咸平无毒,主伤中消渴,小便数而不禁,补益五脏绝伤,五劳,益气力。鸡子黄,除热火灼烂疮。
卵白汁,主目热赤痛,除心下伏热,止烦满咳逆。妇人产难,胞衣不出,生吞之。白雄鸡肉,味酸微寒无毒,下气去狂邪,安五脏,伤中消渴。乌雄鸡肉,味甘温无毒,补中,止心痛。
黑雌鸡肉,味甘平无毒,除风寒湿痹,五缓六急,安胎。黄帝云∶有六趾四距玄鸡白头及野鸟死不伸足爪,此种食之害人。鸡子白共蒜食之,令人短气。鸡子共鳖肉蒸食之害人。鸡肉、獭肉共食,作遁尸。注药所不能治。食鸡子啖生葱变成短气,鸡肉、犬肝肾共食害人。生葱共鸡犬肉食,令人谷道终身流血。乌鸡肉合鲤鱼肉食,生痈疽。鸡、兔、犬肉和食必泄利。
野鸡肉共家鸡子食之成遁尸,尸鬼缠身,四肢百节疼痛。
雉肉,味酸微寒无毒,补中益气,止泄利,久食令人瘦。嘴,主蚁 。
白鹅脂,主耳卒聋,消以灌耳。毛,主射工水毒。肉,味辛平,利五脏。
肪,味甘平无毒,主风虚寒热。肉,补虚乏,除客热,利脏腑及水道。
鸳鸯肉,味苦微温无毒,主 疮。清酒浸之,炙令热以敷上,亦炙服之。又治梦思慕者雁肪,味甘平无毒,主风挛拘急偏枯,血气不通利。
石蜜,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邪气惊痫痉,安五脏,治诸不足,益气补中,止腹痛,解诸
蜜蜡,味甘微温无毒,主下利脓血,补中续绝伤,除金疮,益气力,不饥。白蜡,止久泄瘥后重见血者,补绝伤,利小儿。
鱼,味甘无毒,主百病。
鳗鲡鱼,味甘大温有毒,主五痔 ,杀诸虫。
鳝鱼肉,味甘大温,黑者无毒,主补中养血,治沈唇,
鱼(徒河反),平无毒,主少气吸吸,足不能立地。
乌贼鱼骨,味咸微温无毒,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 瘕无子,惊气入腹,腹痛环脐,丈夫阴中痛而肿,令人有子。肉,味酸平无毒,益气强志。
鲤鱼肉,味甘平无毒,主咳逆上气,疸黄止渴。黄帝云∶食桂竟食鲤鱼肉,害人。腹中宿瘕病者,食鲤鱼肉害人。
鲫鱼,味甘平无毒,主一切疮,烧作灰和酱汁敷之,日二。又去肠痈。凡鱼赤鳞者,不可食。鱼无腮不可食。
鳖肉,味甘平无毒,主伤中益气,补不足,疗香港脚。鳖腹下成王字,不可食,鳖肉和芥子酱食之损人。鳖三足食之害人。鳖肉共苋、蕨菜食之作鳖瘕。
蟹黄生者,解结散血,愈漆疮,养筋益气。黄帝云∶蟹目相向足斑者,食之害人,十二月勿食蟹鳖,损人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