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序
- 诸论
- ├ 论大医习业第一
- ├ 论大医精诚第二
- ├ 论治病略例第三
- ├ 论诊候第四
- ├ 议处方第五
- ├ 论用药第六
- ├ 论合和第七
- ├ 论服饵第八
- └ 论药藏第九
- 妇人方上
- ├ 求子第一
- ├ 妊娠恶阻第二
- ├ 养胎第三
- ├ 妊娠诸病第四
- ├ 产难第五
- ├ 子死腹中第六
- ├ 逆生第七
- ├ 胞胎不出第八
- └ 下乳第九
- 妇人方中
- ├ 虚损第十
- ├ 虚烦第十一
- ├ 中风第十二
- ├ 心腹痛第十三
- ├ 恶露第十四
- ├ 下痢第十五
- ├ 淋渴第十六
- └ 杂治第十七
- 妇人方下
- ├ 补益第十八
- ├ 月水不通第十九
- ├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十
- └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
- 上少小婴孺方上
- ├ 序例第一
- ├ 初生出腹第二
- ├ 惊痫第三
- ├ 客忤第四
- └ 伤寒第五
- 上少小婴孺方下
- ├ 咳嗽第六
- ├ 癖结胀满第七
- ├ 痈疽瘰第八
- └ 小儿杂病第九
- 上七窍病
- ├ 目病第一
- ├ 鼻病第二
- ├ 口病第三
- ├ 舌病第四
- ├ 唇病第五
- ├ 齿病第六
- ├ 喉病第七
- ├ 耳疾第八
- └ 面药第九
- 风毒脚气方
- ├ 论风毒状第一
- ├ 汤液第二
- ├ 诸散第三
- ├ 酒醴第四
- └ 诸膏第五
- 治诸风方
- ├ 论杂风状第一
- ├ 诸风第二
- ├ 贼风第三
- ├ 偏风第四
- ├ 风痱第五
- ├ 风懿第六
- ├ 角弓反张第七
- └ 风痹第八
- 伤寒方上
- ├ 伤寒例第一
- ├ 辟温第二
- ├ 伤寒膏第三
- ├ 发汗散第四
- ├ 发汗汤第五
- ├ 发汗丸第六
- ├ 宜吐第七
- ├ 宜下第八
- └ 发汗吐下后第九
- 伤寒方下
- ├ 伤寒杂治第十
- ├ 劳复第十一
- ├ 百合第十二
- ├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 ├ 伤寒发黄第十四
- ├ 温疟第十五
- └ 诊溪毒证第十六
- 肝脏
- ├ 肝脏脉论第一
- ├ 肝虚实第二
- ├ 肝劳第三
- ├ 筋极第四
- └ 坚症积聚第五
- 胆腑方
- ├ 胆腑脉论第一
- ├ 胆虚实第二
- ├ 咽门论第三
- ├ 髓虚实第四
- ├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 ├ 吐血第六
- └ 万病丸散第七
- 心脏方
- ├ 心脏脉论第一
- ├ 心虚实第二
- ├ 心劳第三
- ├ 脉极第四
- ├ 脉虚实第五
- ├ 心腹痛第六
- ├ 胸痹第七
- └ 头面风第八
- 小肠腑方
- ├ 小肠腑脉论第一
- ├ 小肠虚实第二
- ├ 舌论第三
- ├ 风眩第四
- ├ 风癫第五
- ├ 惊悸第六
- └ 好忘第七
- 肾脏方
- ├ 肾脏脉论第一
- ├ 肾虚实第二
- ├ 肾劳第三
- ├ 精极第四
- ├ 骨极第五
- ├ 骨虚实第六
- ├ 腰痛第七
- └ 补肾第八
- 膀胱腑方
- ├ 膀胱腑脉论第一
- ├ 膀胱虚实第二
- ├ 胞囊论第三
- ├ 三焦脉论第四
- ├ 三焦虚实第五
- ├ 霍乱第六
- └ 杂补第七
- 消渴淋闭方
- ├ 消渴第一
- ├ 淋闭第二
- ├ 溺血第三
- └ 水肿第四
- 痈肿毒方
- ├ 疔肿第一
- ├ 痈疽第二
- ├ 发背第三
- ├ 丹毒第四
- ├ 瘾疹第五
- └ 瘭疽第六
- 痔漏方
- ├ 九漏第一
- ├ 空青商陆散
- ├ 肠痈第二
- ├ 五痔第三
- ├ 疥癣第四
- └ 恶疾大风第五
- 解毒杂治方
- ├ 解食毒第一
- ├ 解百药毒第二
- ├ 解五石毒第三
- ├ 蛊毒第四论
- ├ 胡臭漏腋第五
- ├ 脱肛第六
- ├ 瘿瘤第七
- └ 阴第八
- 备急方
- ├ 卒死第一
- ├ 蛇虫等毒第二
- ├ 诸般伤损第三
- └ 火疮等证第四
- 食治方
- ├ 序论第一
- ├ 果实第二
- ├ 菜蔬第三
- ├ 谷米第四
- └ 鸟兽第五
- 养性
- ├ 养性序第一
- ├ 道林养性第二
- ├ 居处法第三
- ├ 按摩法第四
- ├ 调气法第五
- ├ 服食法第六
- ├ 黄帝杂忌法第七
- └ 房中补益第八
- 脉法
- ├ 平脉大法第一
- ├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 ├ 指下形状第三
- ├ 五脏脉所属第四
- ├ 分别病形状第五
- ├ 三关主对法第六
- ├ 五脏积聚第七
- ├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 ├ 何时得病第九
-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 ├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 ├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 针灸上
- ├ 明堂三人图第一
-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 ├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 ├ 针灸禁忌法第三
- ├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 ├ 用针略例第五
- ├ 灸例第六
- └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 针灸下
- ├ 头面第一
- ├ 心腹第二
- ├ 四肢第三
- ├ 风痹第四
- ├ 热病第五
- ├ 瘿瘤第六
- ├ 杂病第七
- ├ 妇人病第八
- └ 小儿病第九
『千金要方』耳疾第八
- 本章共 3.8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方五十五首)
治肾热背急挛痛,耳脓血出,或生肉塞之,不闻人声方。
磁石 白术 牡蛎(各五两) 甘草(一两) 生麦门冬(六两) 生地黄汁(一升) 芍药(四两) 葱白(一升) 大枣(十五枚)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肾热,面黑目白,肾气内伤,耳鸣吼闹、短气,四肢疼痛,腰背相引,小便黄赤方。
羊肾(一具治如食法) 白术(五两) 生姜(六两) 玄参(四两) 泽泻(二两) 芍药 茯苓(各三两) 淡竹叶(切二升) 生地黄(切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二斗煮羊肾、竹叶,取一斗,去滓澄之,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不已,三日更服一剂。
治肾热、耳脓血出溜,日夜不止方。
鲤鱼脑一枚 鲤鱼肠一具(洗细切) 鲤鱼 三斤 乌麻子(熬令香)一升
上四味先捣麻子碎,次下余药捣为一家,纳器中,微火熬暖,布裹敷耳得,两食顷开之,有白虫出,复更作药。若两耳并脓出,用此为一剂,敷两耳。若只一耳,分药为两剂敷,不过三敷,耳便瘥。慎风冷。
治肾虚寒,腰脊苦痛,阴阳微弱,耳鸣焦枯方。
生地黄汁(二升) 生天门冬汁 白蜜(各三升) 羊肾(一具炙) 白术 麦曲(各一斤)甘草 干姜 地骨皮(各八两) 桂心 杜仲 黄 (各四两) 当归 五味子(各三两)
上十四味末之,纳盆中,取前三物汁和研,微火上暖盆,取热更研,日曝干,常研,令离盆,酒服方寸匕,日再。
治耳聋鸣、汁出,皆由肾寒,或一二十年不瘥方。
故铁(二十斤烧赤,水五斗浸三宿,去铁澄清) 柘根(三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 菖蒲(切五斗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
上三味合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曲二斗,酿如常法,酒用一月封头开清,用磁石吸者三斤,捣为末,纳酒中,浸三宿,饮之,日夜饮,常取小小醉而眠,取闻人语乃止药。
又方 服天门冬酒百日瘥方(在第十四卷中)。
又方 矾石少许,以生菖蒲根汁和,点入耳中。
治劳聋,气聋,风聋,虚聋,毒聋,久聋耳鸣方。
山茱萸 干姜 巴戟天 芍药 泽泻 桂心 菟丝子 黄 干地黄 远志 蛇床子 石斛 当归 细辛 苁蓉 牡丹 人参 甘草 附子(各二两) 菖蒲(一两) 羊肾(二枚)
上二十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食后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三四十丸止。皆缘肾虚耳,故作补肾方,又作薄利九窍药即瘥。
治耳聋方。
生地黄(极粗者长一寸半) 巴豆 杏仁(各七枚) 印成盐(两颗) 头发(如鸡子大,烧灰)
上五味治下筛,以绵薄裹,纳耳中一日一夜,若小损即去之。直以物塞耳,耳中黄水及脓出,渐渐有效,不得更着。不着一宿后,更纳一日一夜,还去之,根据前。
又方 蓖麻仁(五合) 杏仁 菖蒲 磁石 桃仁(各三分) 巴豆(一分) 石盐(三分) 附子(二分) 薰陆香 松脂(各十分) 蜡(八分) 通草(三分)
上十二味先捣草、石令细,别研诸仁如脂,纳松脂、蜡,合捣数千杵,令可丸乃止。以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一日四五度,出之转捻,不过三四日,易之。
又方 磁石(四两) 天门冬 地骨皮 生姜(各三两) 山茱萸 茯苓 菖蒲 川芎 枳实白芷 橘皮 甘草 土瓜根 牡荆子(各二两) 竹沥(二升)
上十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减半,纳沥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五日一剂,三日乃着散纳耳中,如后方。
石菖蒲 白蔹 牡丹 山茱萸 牛膝 土瓜根(各二两) 磁石(四两)
上七味治下筛,绵裹塞耳,日一易之。仍服大三五七散佳(方在第十三卷中)。
又方 薰陆香 蓖麻 松脂 蜡 乱发灰 石盐上六味等分末之。作丸绵裹塞耳,时易之,瘥止。
治耳聋方。
巴豆(十四枚) 成炼松脂(半两)
上二味合治丸如黍米大,绵裹以簪头着耳中,一日一易。药如硬,微火炙之,以汗出乃愈,大效。
又方 雄鲤鱼脑(二两) 防风 菖蒲 细辛 附子 川芎(各六铢)
上六味 咀,以鱼脑合煎,三沸,三上三下之,膏香为成,滤去滓,冷,以一枣核灌耳中,以绵塞之。(《古今录验》用疗风聋年久、耳中鸣者,以当归代防风,以白芷代川芎)
又方 竹筒盛鲤鱼脑,炊饭处蒸之,令烊,注耳中。
又方 菖蒲、附子各等分末之,以麻油和,以绵裹纳耳中。(《广济方》以疗耳猝痛求死者
又方 矾石 甘草 菖蒲 当归 细辛 防风 川芎 白芷 附子 乌贼骨 皂荚(各半两) 巴豆(十四枚)
上十二味薄切,三升醋渍一宿,以不中水鸡膏九合煎,三上三下。以巴豆黄,膏成,去滓,纳雄黄末,搅调,取枣核大沥耳中,绵塞之,日三易。
又方 烧铁令赤,投酒中饮之,仍以磁石塞耳中,日一易。夜去之,旦别着。
又方 蓖麻(一百颗去皮) 大枣(十五枚去皮核)
上二味熟捣丸如杏仁,纳耳中二十日,瘥。
又方 芥子捣碎,以男儿乳和,绵裹纳之。
又方 取柴胡苗汁灌耳中,再度瘥。
又方 作一坑可容二升许,着炭火其中,坑似窖形,以砖覆口上,砖上作一孔子,容小指,砖孔上着地黄一升,以木盆覆之,以泥泥盆下,勿泄,盆底上钻一小孔,可容箸,其孔上着三重布,以耳孔当盆上熏,久若闷,去黄水,发裹盐塞之,不过二三度,神效。
又方 捣豉作饼填耳内,以地黄长五六分,削一头令尖,纳耳中,与豉饼底齐,饼上着楸叶,盖之,剜一孔如箸头,透饼于上,灸三壮。
又方 作泥饼子,浓薄如馄饨皮,覆耳上四边,勿令泄气,当耳孔上以草刺泥饼,穿作一小孔,于上以艾灸之百壮,候耳中痛不可忍即止。侧耳泻却黄水出尽,即瘥。当灸时,若泥干,数易之。
又方 酒三升,碎牡荆子二升,浸七日,去滓,任性服尽,虽三十年久聋亦瘥。
又方 截箭竿二寸纳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令泄气,灸筒上七壮。
又方 硫黄、雄黄各等分为末,绵裹纳耳中,数日闻人语声。
又方 桂心(十八铢) 野葛(六铢) 成煎鸡肪(五两上三味 咀,于铜器中微火煎三沸,去滓,密贮勿泄,以苇筒盛如枣核大,火炙令少热,欹卧倾耳灌之,如此十日耵聍自出,大如指,长一寸,久聋不过三十日,以发裹膏深塞。莫使泄气,五日乃出之。(《千金翼》云治二十年耳聋)
治耳聋齿痛赤膏方。
桂心 大黄 白术 细辛 川芎(各一两) 干姜(二两) 丹参(五两) 蜀椒(一升) 巴豆(十枚) 大附子(二枚)
上十味 咀,以苦酒二升浸一宿,纳成煎猪肪三斤,火上煎,三上三下,药成,去滓,可服可摩。耳聋者绵裹纳耳中,齿冷痛,则着齿间,诸痛皆摩。若腹中有病,以酒和服如枣许大。咽喉痛,取枣核大吞之。
又方 以绵裹蛇膏塞耳,神良。
又方 淳酢微火煎附子一宿,削令可入耳,以绵裹塞之。
治猝耳聋方。
细辛 菖蒲(各六铢) 杏仁 曲末(各十铢)
上四味和捣为丸,干即着少猪脂,如枣核大,绵裹纳耳中,日一易,小瘥,二日一易,夜去,旦塞之。
治三十年耳聋方。
故铁三十斤,以水七斗,浸三宿,取汁,入曲酿米七斗,如常造酒法,候熟,取磁石一斤,研末,浸酒中,三日乃可饮,取醉;以绵裹磁石纳耳中,好覆头卧,酒醒去磁石,即瘥
治耳鸣聋方。
当归 细辛 川芎 防风 附子 白芷(各六铢)
上六味末之,以鲤鱼脑八两合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以枣核大灌耳中,旦以绵塞耳孔。
治耳鸣如流水声,不治久成聋方。
生乌头掘得,乘湿削如枣核大,纳耳中,日一易之,不过三日,愈。亦疗痒及猝风聋。
治耳鸣水入方。
通草 细辛 桂心(各十八铢) 菖蒲(一两) 附子(六铢) 矾石(六铢) 当归 甘草(各十二铢) 独活(一两半)
上九味末之,以白鹅脂半合,稍稍和如枣核,绵裹纳耳中,日三,旋旋和用(一本用葱涕半合)。
治耳聋有脓散方。
乌贼骨 釜底墨 龙骨 伏龙肝(各半两) 附子(一两) 禹余粮(六铢)
上六味末之,取皂荚子大,绵裹纳耳中,日一易,取瘥。不瘥者有虫,加麝香一豆大。
治耳聋有脓,不瘥有虫方。
鲤鱼肠(一具切) 醋(三合)
上二味和捣,帛裹纳耳中,两食顷,当闷痛,有白虫着药,去之,更入新者,虫尽乃止,药择去虫,还可用。
又方 先以纸缠去耳中汁,以矾石末粉耳中。次石盐末粉其上,食久乃起,不过再度,永瘥。
又方 捣桂和鲤鱼脑纳耳中,不过三四度。
治 耳出脓汁方。
矾石 乌贼骨 黄连 赤石脂上四味等分末之,以绵裹如枣核。纳耳中,日三。(《短剧》不用赤石脂,姚氏加龙骨一两,《千金翼》同姚氏)
治 耳,耳中痛,脓血出方。
取釜月下灰,敷耳中,日三易之,每换,以篦子去之,再着,取瘥止。
治 耳方。
桃仁熟捣,以故绯绢裹,纳耳中,日三易,以瘥为度。
治底耳方。
黄矾烧,绵裹纳耳中,不过二三日愈。或以苇管吹耳中。(《肘后》以疗耳卒肿出脓)
治耳聋,干耵聍不可出方。
捣自死白项蚯蚓,安葱叶中,面封头,蒸之令熟,并化为水,以汁滴入耳中,满即止,不过数度,即挑易出,瘥后,发裹盐塞之。(《肘后》以疗蚰蜒入耳效)
又方 灌酢三年者最良,绵塞之,半日许,必有物出。
治百虫入耳方 末蜀椒一撮,以半升醋调灌耳中,行二十步即出。
又方 取桃叶火熨,卷之以塞耳,立出。
又方 车肛脂敷耳孔,虫自出。(《肘后》以疗 耳脓血)
又方 以葱涕灌耳中,虫即出,亦治耳聋。
治蜈蚣入耳方。
炙猪肉令香,掩耳即出。
治蚰蜒入耳方。
炒胡麻捣之,以葛袋盛,倾耳枕之,即出。
又方 以牛酪灌之,满耳即出,出当半消。若入腹中,空腹食好酪一二升,即化为黄水而出,不尽更服手用,神效。(《千金翼》作牛乳)
治耳中有物不可出方。
以弓弦从一头令散,敷好胶柱,着耳中物上停之,令相着,徐徐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