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序
- 诸论
- ├ 论大医习业第一
- ├ 论大医精诚第二
- ├ 论治病略例第三
- ├ 论诊候第四
- ├ 议处方第五
- ├ 论用药第六
- ├ 论合和第七
- ├ 论服饵第八
- └ 论药藏第九
- 妇人方上
- ├ 求子第一
- ├ 妊娠恶阻第二
- ├ 养胎第三
- ├ 妊娠诸病第四
- ├ 产难第五
- ├ 子死腹中第六
- ├ 逆生第七
- ├ 胞胎不出第八
- └ 下乳第九
- 妇人方中
- ├ 虚损第十
- ├ 虚烦第十一
- ├ 中风第十二
- ├ 心腹痛第十三
- ├ 恶露第十四
- ├ 下痢第十五
- ├ 淋渴第十六
- └ 杂治第十七
- 妇人方下
- ├ 补益第十八
- ├ 月水不通第十九
- ├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十
- └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
- 上少小婴孺方上
- ├ 序例第一
- ├ 初生出腹第二
- ├ 惊痫第三
- ├ 客忤第四
- └ 伤寒第五
- 上少小婴孺方下
- ├ 咳嗽第六
- ├ 癖结胀满第七
- ├ 痈疽瘰第八
- └ 小儿杂病第九
- 上七窍病
- ├ 目病第一
- ├ 鼻病第二
- ├ 口病第三
- ├ 舌病第四
- ├ 唇病第五
- ├ 齿病第六
- ├ 喉病第七
- ├ 耳疾第八
- └ 面药第九
- 风毒脚气方
- ├ 论风毒状第一
- ├ 汤液第二
- ├ 诸散第三
- ├ 酒醴第四
- └ 诸膏第五
- 治诸风方
- ├ 论杂风状第一
- ├ 诸风第二
- ├ 贼风第三
- ├ 偏风第四
- ├ 风痱第五
- ├ 风懿第六
- ├ 角弓反张第七
- └ 风痹第八
- 伤寒方上
- ├ 伤寒例第一
- ├ 辟温第二
- ├ 伤寒膏第三
- ├ 发汗散第四
- ├ 发汗汤第五
- ├ 发汗丸第六
- ├ 宜吐第七
- ├ 宜下第八
- └ 发汗吐下后第九
- 伤寒方下
- ├ 伤寒杂治第十
- ├ 劳复第十一
- ├ 百合第十二
- ├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 ├ 伤寒发黄第十四
- ├ 温疟第十五
- └ 诊溪毒证第十六
- 肝脏
- ├ 肝脏脉论第一
- ├ 肝虚实第二
- ├ 肝劳第三
- ├ 筋极第四
- └ 坚症积聚第五
- 胆腑方
- ├ 胆腑脉论第一
- ├ 胆虚实第二
- ├ 咽门论第三
- ├ 髓虚实第四
- ├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 ├ 吐血第六
- └ 万病丸散第七
- 心脏方
- ├ 心脏脉论第一
- ├ 心虚实第二
- ├ 心劳第三
- ├ 脉极第四
- ├ 脉虚实第五
- ├ 心腹痛第六
- ├ 胸痹第七
- └ 头面风第八
- 小肠腑方
- ├ 小肠腑脉论第一
- ├ 小肠虚实第二
- ├ 舌论第三
- ├ 风眩第四
- ├ 风癫第五
- ├ 惊悸第六
- └ 好忘第七
- 肾脏方
- ├ 肾脏脉论第一
- ├ 肾虚实第二
- ├ 肾劳第三
- ├ 精极第四
- ├ 骨极第五
- ├ 骨虚实第六
- ├ 腰痛第七
- └ 补肾第八
- 膀胱腑方
- ├ 膀胱腑脉论第一
- ├ 膀胱虚实第二
- ├ 胞囊论第三
- ├ 三焦脉论第四
- ├ 三焦虚实第五
- ├ 霍乱第六
- └ 杂补第七
- 消渴淋闭方
- ├ 消渴第一
- ├ 淋闭第二
- ├ 溺血第三
- └ 水肿第四
- 痈肿毒方
- ├ 疔肿第一
- ├ 痈疽第二
- ├ 发背第三
- ├ 丹毒第四
- ├ 瘾疹第五
- └ 瘭疽第六
- 痔漏方
- ├ 九漏第一
- ├ 空青商陆散
- ├ 肠痈第二
- ├ 五痔第三
- ├ 疥癣第四
- └ 恶疾大风第五
- 解毒杂治方
- ├ 解食毒第一
- ├ 解百药毒第二
- ├ 解五石毒第三
- ├ 蛊毒第四论
- ├ 胡臭漏腋第五
- ├ 脱肛第六
- ├ 瘿瘤第七
- └ 阴第八
- 备急方
- ├ 卒死第一
- ├ 蛇虫等毒第二
- ├ 诸般伤损第三
- └ 火疮等证第四
- 食治方
- ├ 序论第一
- ├ 果实第二
- ├ 菜蔬第三
- ├ 谷米第四
- └ 鸟兽第五
- 养性
- ├ 养性序第一
- ├ 道林养性第二
- ├ 居处法第三
- ├ 按摩法第四
- ├ 调气法第五
- ├ 服食法第六
- ├ 黄帝杂忌法第七
- └ 房中补益第八
- 脉法
- ├ 平脉大法第一
- ├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 ├ 指下形状第三
- ├ 五脏脉所属第四
- ├ 分别病形状第五
- ├ 三关主对法第六
- ├ 五脏积聚第七
- ├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 ├ 何时得病第九
-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 ├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 ├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 针灸上
- ├ 明堂三人图第一
-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 ├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 ├ 针灸禁忌法第三
- ├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 ├ 用针略例第五
- ├ 灸例第六
- └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 针灸下
- ├ 头面第一
- ├ 心腹第二
- ├ 四肢第三
- ├ 风痹第四
- ├ 热病第五
- ├ 瘿瘤第六
- ├ 杂病第七
- ├ 妇人病第八
- └ 小儿病第九
『千金要方』虚损第十
- 本章共 3.1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论一首五条 方二十首)
论曰∶妇人非只临产须忧,至于产后,大须将慎,危笃之至,其在于斯。勿以产时无他,乃纵心恣意,无所不犯。犯时微若秋毫,感病广于嵩岱,何则?产后之病,难治于余病也。妇人产讫,五脏虚羸,惟得将补,不可转泻。若其有病,不须 药。若行 药,转更增虚,就中更虚,向生路远。所以妇人产后百日以来,极须殷勤,忧畏勿纵心犯触及即便行房。
若有所犯,必身反强直,犹如角弓反张,名曰蓐风,则是其犯候也。若似角弓,命同转烛,凡百女人,宜好思之。苟或有微不慎,戏笑作病,一朝困卧,控告无所。纵多出财宝,遍处求医,医者未必解此。纵得医来,大命已去,何处追寻。学人于此一方,大须精熟,不可同于常方耳。特忌上厕便利,宜室中盆上佳。
凡产后满百日,乃可合会,不尔至死,虚羸百病滋长,慎之。
凡妇人皆患风气,脐下虚冷,莫不由此,早行房故也。
凡产后七日内恶血未尽,不可服汤,候脐下块散,乃进羊肉汤,痛甚切者,不在此例。
后两三日消息可服泽兰丸,比至盈月,丸尽为佳。不尔虚损,不可平复也。全极消瘦,不可救者,服五石泽兰丸。凡在蓐,须服泽兰丸补之,服法必七日外,不得早服也。
凡妇人因暑月产乳,取凉太多,得风冷,腹中积聚,百病竞起,迄至于老,百方治不能瘥,桃仁煎主之。出蓐后服之,妇人纵令无病,每至秋冬,须服一两剂,以至年内,常将服之佳。
四顺理中丸 产讫可服此方。
甘草 人参 白术 干姜(各一两)
上四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服十丸,稍增至二十丸,新生脏虚,所以养脏气也。
桃仁煎 治妇人产后百疾,诸气补益悦泽方。
桃仁一千二百枚,捣令细熟,以上好酒一斗五升,研滤三四遍,如作麦粥法,以极细为佳,纳长颈瓷瓶中,密塞以面封之,纳汤中煮一伏时不停火,亦勿令火猛,使瓶口常出在汤上,无令沉没,熟讫出,温酒服一合,日再服,虽丈夫亦可服也。
石斛地黄煎 治妇人虚羸短气、胸逆满闷。风气方。
石斛 甘草 紫菀(各四两) 桃仁(半升) 桂心(二两) 大黄(八两) 麦门冬(二升)茯苓(一斤) 生地黄汁 醇酒(各八升)
上十味为末,于铜器中炭火上熬,纳鹿角胶一斤,耗得一斗,次纳饴三斤,白蜜三升和调,更于铜器中釜上煎,微耗,以生竹搅,无令着,耗令相得,药成先食酒服,如弹子一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二丸。一方用人参三两。
地黄羊脂煎 治妇人产后欲令肥白,饮食平调方。
生地黄汁(一斗) 生姜汁 白蜜(各五升) 羊脂(二斤)
上四味,先煎地黄,令得五升,次纳羊脂合煎,减半,纳姜汁复煎,令减,合蜜着铜器中。
地黄酒 治产后百病。未产前一月,当预酿之。产讫,蓐中服之方。
地黄汁(一升) 好曲(一斗) 好米(二升)
上三味,先以地黄汁渍曲令发,准家法酝之,至熟,封七日,取清服之,常使酒气相接,勿令断绝,慎蒜、生冷,酢滑猪鸡鱼,一切妇人皆须忌之。但夏三月热不可合,春秋冬并得合服地黄,并滓纳米中炊合用之。一石、十石一准此,一升为率。先服羊肉当归汤,三剂,乃服之佳。
羊肉汤 治产后虚羸,喘乏,自汗出,腹中绞痛方。
肥羊肉(去脂三斤) 当归(一两,姚氏用葱白)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 芎 (三两《子母秘录》作豉一升) 芍药(《子母秘录》作葱白) 生姜(各四两) 干地黄(五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半先煮肉,取七升,去肉,纳余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重作(《翼方》有葱白一斤。《子母秘录》有胸中微热加黄芩、麦门冬各一两,头痛加石膏一两,中风加防风一两,大便不利加大黄一两,小便难加葵子一两,上气咳逆加五味子一两。)
猪肾汤 治产后虚羸,喘乏,乍寒乍热,如疟状,名蓐劳方。
猪肾(去脂,剖一具) 香豉(绵裹) 白粳米 葱白(各一斗)
上四味,以水三斗,煮取五升,去滓,任情服之,不瘥更作(《广济方》有人参、当归各
羊肉黄汤 治产后虚乏补益方。
羊肉(三斤) 黄 (三两) 大枣(三十枚) 茯苓 甘草 当归 桂心 麦门冬 干地黄上十味, 咀,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去肉,纳诸药,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鹿肉汤 治产后虚羸劳损补乏方。
鹿肉(四斤) 干地黄 甘草 芎 (各三两) 黄 芍药 麦门冬 茯苓(各二两)
人参 当归 生姜(各二两) 半夏(一升) 大枣(二十枚)
上十三味, 咀,以水二斗五升,煮肉,取一斗三升,去肉,纳药,煎取五升,去滓,分四服,日三夜一。
獐骨汤 治产后虚乏,五劳七伤,虚损不足,脏腑冷热不调方。
獐骨(一具) 远志 黄 芍药 干姜 防风 茯苓 浓朴(各三两) 当归 橘皮 甘草独活 芎 (各二两) 桂心 生姜(各四两)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三斗煮獐骨,取二斗,去骨,纳药煎取五升,去滓分五服。
当归芍药汤 治产后虚损,逆害饮食方。
当归(一两半) 芍药 人参 桂心 生姜 干地黄 甘草(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杏仁汤 治产后气虚方杏仁 橘皮 白前 人参(各三两) 苏叶 半夏(各一升) 桂心(四两) 生姜(十两)麦门冬(一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去滓,分五服。
治妇人产后上气,奔豚、积劳、脏气不足,胸中烦躁,关元以下如怀五千钱状方∶
浓朴 桂心 当归 细辛 芍药 石膏 桔梗(各三两) 甘草 黄芩 泽泻(各二两)吴茱萸(五两,《千金翼》作大黄) 干地黄(四两) 干姜(一两)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服三剂佳。
乳蜜汤 治产后七伤,虚损,少气不足,并主肾劳寒冷补气方。
牛乳(七升,无则用羊乳) 白蜜(一升半) 当归 人参 独活(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八味, 咀,诸药以乳蜜中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
五石汤 治产后虚冷七伤,时寒热,体痛乏力,补肾,治百病方。
紫石英 钟乳 白石英 赤石脂 石膏 茯苓 白术 桂心 芎 甘草(各二两) 薤白(六两) 人参 当归(各三两) 生姜(八两) 大枣(二十枚)
上十五味,五石并为末,诸药各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六合,去滓,分六服。若中风,加葛根、独活各二两,下痢加龙骨一两。
三石汤 主病如前方。
紫石英 生姜 当归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白石英 钟乳(各二两半) 茯苓 干地黄上十二味,三石为末, 咀诸药,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若中风,加葛根四两。
内补黄汤 治妇人七伤,身体疼痛,小腹急满,面目黄黑,不能饮食并诸虚乏不足,少气,心悸不安方。
黄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半夏(各三两) 茯苓 人参 桂心 远志 麦门冬 甘草 五味子 白术 泽泻(各二两) 干姜(四两) 大枣(三十枚)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三升,去滓,一服五合,日三夜一服。
吴茱萸汤 治产后虚羸,盗汗,涩恶寒方。
吴茱萸三两,以清酒三升渍一宿,煮如蚁鼻沸,减得二升许,半分之顿服一升,日再,间日再作服。亦治产后腹中疾痛。
猪膏煎 治产后体虚,寒热自汗出方。
猪膏 生姜汁 白蜜(各一升) 清酒(五合)
上四味,煎令调和,五上五下,膏成随意以酒服方寸匕,(当炭火上熬)。
鲤鱼汤 治妇人体虚,流汗不止,或时盗汗方。
鲤鱼(二斤) 豉 葱白(切,各一升) 干姜 桂心(各二两)
上五味, 咀四物,以水一斗煮鱼,取六升,去鱼,纳诸药,微火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服。取微汗即愈,勿用生鱼。
桂枝加附子汤 治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方。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一两半) 附子(二枚)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煎取三升,分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