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序
- 诸论
- ├ 论大医习业第一
- ├ 论大医精诚第二
- ├ 论治病略例第三
- ├ 论诊候第四
- ├ 议处方第五
- ├ 论用药第六
- ├ 论合和第七
- ├ 论服饵第八
- └ 论药藏第九
- 妇人方上
- ├ 求子第一
- ├ 妊娠恶阻第二
- ├ 养胎第三
- ├ 妊娠诸病第四
- ├ 产难第五
- ├ 子死腹中第六
- ├ 逆生第七
- ├ 胞胎不出第八
- └ 下乳第九
- 妇人方中
- ├ 虚损第十
- ├ 虚烦第十一
- ├ 中风第十二
- ├ 心腹痛第十三
- ├ 恶露第十四
- ├ 下痢第十五
- ├ 淋渴第十六
- └ 杂治第十七
- 妇人方下
- ├ 补益第十八
- ├ 月水不通第十九
- ├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十
- └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
- 上少小婴孺方上
- ├ 序例第一
- ├ 初生出腹第二
- ├ 惊痫第三
- ├ 客忤第四
- └ 伤寒第五
- 上少小婴孺方下
- ├ 咳嗽第六
- ├ 癖结胀满第七
- ├ 痈疽瘰第八
- └ 小儿杂病第九
- 上七窍病
- ├ 目病第一
- ├ 鼻病第二
- ├ 口病第三
- ├ 舌病第四
- ├ 唇病第五
- ├ 齿病第六
- ├ 喉病第七
- ├ 耳疾第八
- └ 面药第九
- 风毒脚气方
- ├ 论风毒状第一
- ├ 汤液第二
- ├ 诸散第三
- ├ 酒醴第四
- └ 诸膏第五
- 治诸风方
- ├ 论杂风状第一
- ├ 诸风第二
- ├ 贼风第三
- ├ 偏风第四
- ├ 风痱第五
- ├ 风懿第六
- ├ 角弓反张第七
- └ 风痹第八
- 伤寒方上
- ├ 伤寒例第一
- ├ 辟温第二
- ├ 伤寒膏第三
- ├ 发汗散第四
- ├ 发汗汤第五
- ├ 发汗丸第六
- ├ 宜吐第七
- ├ 宜下第八
- └ 发汗吐下后第九
- 伤寒方下
- ├ 伤寒杂治第十
- ├ 劳复第十一
- ├ 百合第十二
- ├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 ├ 伤寒发黄第十四
- ├ 温疟第十五
- └ 诊溪毒证第十六
- 肝脏
- ├ 肝脏脉论第一
- ├ 肝虚实第二
- ├ 肝劳第三
- ├ 筋极第四
- └ 坚症积聚第五
- 胆腑方
- ├ 胆腑脉论第一
- ├ 胆虚实第二
- ├ 咽门论第三
- ├ 髓虚实第四
- ├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 ├ 吐血第六
- └ 万病丸散第七
- 心脏方
- ├ 心脏脉论第一
- ├ 心虚实第二
- ├ 心劳第三
- ├ 脉极第四
- ├ 脉虚实第五
- ├ 心腹痛第六
- ├ 胸痹第七
- └ 头面风第八
- 小肠腑方
- ├ 小肠腑脉论第一
- ├ 小肠虚实第二
- ├ 舌论第三
- ├ 风眩第四
- ├ 风癫第五
- ├ 惊悸第六
- └ 好忘第七
- 肾脏方
- ├ 肾脏脉论第一
- ├ 肾虚实第二
- ├ 肾劳第三
- ├ 精极第四
- ├ 骨极第五
- ├ 骨虚实第六
- ├ 腰痛第七
- └ 补肾第八
- 膀胱腑方
- ├ 膀胱腑脉论第一
- ├ 膀胱虚实第二
- ├ 胞囊论第三
- ├ 三焦脉论第四
- ├ 三焦虚实第五
- ├ 霍乱第六
- └ 杂补第七
- 消渴淋闭方
- ├ 消渴第一
- ├ 淋闭第二
- ├ 溺血第三
- └ 水肿第四
- 痈肿毒方
- ├ 疔肿第一
- ├ 痈疽第二
- ├ 发背第三
- ├ 丹毒第四
- ├ 瘾疹第五
- └ 瘭疽第六
- 痔漏方
- ├ 九漏第一
- ├ 空青商陆散
- ├ 肠痈第二
- ├ 五痔第三
- ├ 疥癣第四
- └ 恶疾大风第五
- 解毒杂治方
- ├ 解食毒第一
- ├ 解百药毒第二
- ├ 解五石毒第三
- ├ 蛊毒第四论
- ├ 胡臭漏腋第五
- ├ 脱肛第六
- ├ 瘿瘤第七
- └ 阴第八
- 备急方
- ├ 卒死第一
- ├ 蛇虫等毒第二
- ├ 诸般伤损第三
- └ 火疮等证第四
- 食治方
- ├ 序论第一
- ├ 果实第二
- ├ 菜蔬第三
- ├ 谷米第四
- └ 鸟兽第五
- 养性
- ├ 养性序第一
- ├ 道林养性第二
- ├ 居处法第三
- ├ 按摩法第四
- ├ 调气法第五
- ├ 服食法第六
- ├ 黄帝杂忌法第七
- └ 房中补益第八
- 脉法
- ├ 平脉大法第一
- ├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 ├ 指下形状第三
- ├ 五脏脉所属第四
- ├ 分别病形状第五
- ├ 三关主对法第六
- ├ 五脏积聚第七
- ├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 ├ 何时得病第九
-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 ├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 ├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 针灸上
- ├ 明堂三人图第一
-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 ├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 ├ 针灸禁忌法第三
- ├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 ├ 用针略例第五
- ├ 灸例第六
- └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 针灸下
- ├ 头面第一
- ├ 心腹第二
- ├ 四肢第三
- ├ 风痹第四
- ├ 热病第五
- ├ 瘿瘤第六
- ├ 杂病第七
- ├ 妇人病第八
- └ 小儿病第九
『千金要方』瘾疹第五
- 本章共 1.7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论一首 方二十九首 灸法一首)
论曰∶《素问》云∶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之则为痒也。所以有风疹瘙痒,皆由于此。又有赤疹者,忽起如蚊蚋啄,烦痒极者,重沓垄起,搔之逐手起。又有白疹者,亦如此。赤疹热时即发,冷即止。白疹天阴冷即发。
白疹宜煮矾石汁拭之,或煮蒴 ,和少酒以浴之良。(姚氏以治赤疹。或煮石南汁拭之良,余一切如治丹方法。)
石南汤 治六十四种风,淫液走入皮中如虫行,腰脊强直,五缓六急,手足拘挛,瘾疹搔之作疮,风尸身痒,卒面目肿起,手不得上头,口噤不能言方(方见第八卷风懿篇中。此方但是瘾疹,悉服之瘥)。
治风瘙瘾疹,心迷闷乱方∶
天雄 牛膝 桂心 知母(各四分) 栝蒌根 白术(各五分) 防风(六分) 人参 干姜细辛(各三分)
上十味为末,酒服半钱匕,加至一匕为度。
治瘙痒皮中风虚方∶
枳实(三升) 松叶(切一升) 独活 苁蓉 黄 秦艽(各四两) 丹参 蒴 (各五两)
上八味 咀,以酒二斗浸六宿,每服二合,日二,稍加之。
又方 大豆三升,酒六升,煮四五沸,每服一盏,日二。
又方 牛膝为末,酒下方寸匕,日三。并治骨疽癞病及 。
又方 芥子为末,浆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白术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小儿患瘾疹入腹,体肿强而舌干方∶
芜菁子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风瘙瘾疹方∶
白术(三两) 戎盐 矾石(各半两) 黄连 黄芩 细辛 芎 茵芋(各一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洗之,日三,良。
又方 马蔺子 蒴 矾石 茺蔚子 蒺藜子 茵芋 羊桃 扁竹(各二两)
上八味 咀,以浆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纳矾石洗之,日三。
又方 蒴 防风 羊桃 石南 茵芋 芫花 蒺藜 矾石(各一两)
上八味 咀,以浆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矾石令小沸,温浴之。
又方 蛇床子(二升) 防风(二两) 生蒺藜(二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拭患上,日三五遍。
治瘾疹痒痛方∶
大黄 升麻 黄柏 当归 防风 芍药 黄芩 青木香 甘草(各二两) 枫香(五两)
芒硝(一两) 地黄汁(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芒硝令消,帛染拓病上,一炊久,日四五度。
治举体痒痛如虫啮,搔之皮便脱落作疮方∶
蒺藜子(三升) 蛇床子 茺蔚子(各二升) 大戟(一斤) 大黄(二两) 矾石(三两) 防风( ?
上七味 咀,以酒四升,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纳矾石,以帛染拭之。
治风瘙肿疮痒在头面,拓洗方∶
大黄 芒硝(各一两) 莽草(半两,一云甘草三两) 黄连(一两半) 黄芩(二两)蒺藜子(五合)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以帛染拓洗之,日一度,勿近治身体赤瘾疹而痒,搔之随手肿起方∶莽草(半两) 当归 芎 大戟 细辛 芍药 芫花 川椒 附子 踯躅(各一两) 猪膏(二升半)
上十一味 咀,酒渍一宿,猪膏煎之,候附子色黄膏成,去滓,敷病上,日三。
青羊脂膏 治风热赤疹,搔之随手作疮方。
青羊脂(四两) 甘草 芍药(各三两) 寒水石 白芷 白芨 黄芩 防风 黄 升麻(各 ?
上十二味 咀,先以水八升,煮石膏,竹叶,取四升,去滓,浸诸药,以不中水猪脂二升合煎,膏成敷病上,良。
治瘾疹,百疗不瘥者方∶黄连(切) 芒硝(各五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半,去滓洗之,日四五度。
治风瘙瘾疹,心迷闷乱方∶巴豆二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以故帛染汁拭之。大人小儿以意加减。
又方 矾石二两为末,酒三升渍令消,以帛染拭病上。
又方 吴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帛染拭病上。
治风瘙瘾疹方 酪和盐熟煮摩之,随手即消,良。
又方 锻石淋取汁洗之,良。
又方 白芷根叶煮汁洗之。
治瘾疹百疗不瘥者方∶景天一升,一名慎火草,细捣取汁敷上,热炙手摩之,日三度,瘥。
治暴气在表攻皮上瘾疹作疮方∶
槐枝叶煮洗之。
治小儿患瘾,疹八腹,体肿强而舌干方∶蚕沙二升,水二升煮,去滓,洗之,良。
又方 车前子为末,粉之,良。
又方 盐汤洗过,以蓼子 敷之。
又方 灸曲池二穴,小儿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