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自序
- 楚莊王第一
- 玉杯第二
- 竹林第三
- 玉英第四
- 精華第五
- 王道第六
- 滅國上第七
- 滅國下第八
- 隨本消息第九
- 盟會要第十
- 正貫第十一
- 十指第十二
- 重政第十三
- 服製像第十四
- 二端第十五
- 符瑞第十六
- 俞序第十七
- 離合根第十八
- 立元神第十九
- 保位權第二十
- 考功名第二十一
- 通國身第二十二
- 三代改製質文第二十三
- 官製象天第二十四
- 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第二十五
- 服製第二十六
- 度製第二十七
- 爵國第二十八
- 仁義法第二十九
- 必仁且智第三十
- 身之養重於義第三十一
- 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第三十二
- 觀德第三十三
- 奉本第三十四
- 深察名號第三十五
- 實性第三十六
- 諸侯第三十七
- 五行對第三十八
- 闕文第三十九
- 闕文第四十
- 為人者天第四十一
- 五行之義第四十二
- 陽尊陰卑第四十三
-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 天容第四十五
- 天辨在人第四十六
- 陰陽位第四十七
- 陰陽終始第四十八
- 陰陽義第四十九
- 陰陽出入上下第五十
- 天道無二第五十一
- 暖燠常多第五十二
- 基義第五十三
- 闕文第五十四
- 四時之副第五十五
- 人副天數第五十六
- 同類相動第五十七
- 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 五行相勝第五十九
- 五行順逆第六十
- 治水五行第六十一
- 治亂五行第六十二
- 五行變救第六十三
-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
- 郊語第六十五
- 郊義第六十六
- 郊祭第六十七
- 四祭第六十八
- 郊祀第六十九
- 順命第七十
- 郊事對第七十一
- 執贄第七十二
- 山川頌第七十三
- 求雨第七十四
- 止雨第七十五
- 祭義第七十六
-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 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 如天之為第八十
- 天地陰陽第八十一
- 天道施第八十二
『春秋繁露义证』度製第二十七
- 本章共 755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孔子曰:“不患貧而患不均。”故有所積重,則有所空虛矣。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憂則為盜,驕則為暴,此眾人之情也。聖者則於眾人之情,見亂之所從生。故其製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以此為度而調均之,是以財不匱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今世棄其度製,而各從其欲。欲無所窮,而欲得自恣,其勢無極。大人病不足於上,而小民贏瘠於下,則富者愈貪利而不肯為義,貧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難治也。 孔子曰:“君子不盡利以遺民。”《詩》云“彼有遺秉,此有不斂 ,伊寡婦之利。”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以此防民,民猶忘義而爭利,以亡其身。天不重與,有角不得有上齒。故已有大者,不得有小者,天數也。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天不能足之,況人乎?故明聖者象天所為,為製度,使諸有大奉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利業,乃天理也。 凡百亂之源,皆出嫌疑纖微,以漸寢稍長至於大。聖人章其疑者,別其微者,絕其纖者,不得嫌以蚤防之。聖人之道,眾堤防之類也。謂之度製,謂之禮節。故貴賤有等,衣服有製,朝廷有位,鄉黨有序,則民有所讓而不敢爭,所以一之也。《書》曰:“舉服有庸,誰敢弗讓,敢不敬應。”此之謂也。 凡衣裳之生也,為蓋形暖身也。然而染五采,飾文章者,非以為益肌膚血氣之情也,將以貴貴尊賢,而明別上下之倫,使教亟行,使化易成,為治為之也。若去其度製,使人人從其欲,快其意,以逐無窮,是大亂人倫,而靡斯財用也,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上下之倫不別,其勢不能相治,故苦亂也。嗜欲之物無限,其勢不能相足,故苦貧也。今欲以亂為治,以貧為富,非反之製度不可。古者天子衣文,諸侯不以燕,大夫衣祿,士不以燕,庶人衣縵,此其大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