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自序
- 楚莊王第一
- 玉杯第二
- 竹林第三
- 玉英第四
- 精華第五
- 王道第六
- 滅國上第七
- 滅國下第八
- 隨本消息第九
- 盟會要第十
- 正貫第十一
- 十指第十二
- 重政第十三
- 服製像第十四
- 二端第十五
- 符瑞第十六
- 俞序第十七
- 離合根第十八
- 立元神第十九
- 保位權第二十
- 考功名第二十一
- 通國身第二十二
- 三代改製質文第二十三
- 官製象天第二十四
- 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第二十五
- 服製第二十六
- 度製第二十七
- 爵國第二十八
- 仁義法第二十九
- 必仁且智第三十
- 身之養重於義第三十一
- 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第三十二
- 觀德第三十三
- 奉本第三十四
- 深察名號第三十五
- 實性第三十六
- 諸侯第三十七
- 五行對第三十八
- 闕文第三十九
- 闕文第四十
- 為人者天第四十一
- 五行之義第四十二
- 陽尊陰卑第四十三
-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 天容第四十五
- 天辨在人第四十六
- 陰陽位第四十七
- 陰陽終始第四十八
- 陰陽義第四十九
- 陰陽出入上下第五十
- 天道無二第五十一
- 暖燠常多第五十二
- 基義第五十三
- 闕文第五十四
- 四時之副第五十五
- 人副天數第五十六
- 同類相動第五十七
- 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 五行相勝第五十九
- 五行順逆第六十
- 治水五行第六十一
- 治亂五行第六十二
- 五行變救第六十三
-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
- 郊語第六十五
- 郊義第六十六
- 郊祭第六十七
- 四祭第六十八
- 郊祀第六十九
- 順命第七十
- 郊事對第七十一
- 執贄第七十二
- 山川頌第七十三
- 求雨第七十四
- 止雨第七十五
- 祭義第七十六
-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 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 如天之為第八十
- 天地陰陽第八十一
- 天道施第八十二
『春秋繁露义证』正貫第十一
- 本章共 406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春秋》,大義之所本耶?六者之科,六者之旨之謂也。然後援天端,布流物,而貫通其理,則事變散其辭矣。故誌得失之所從生,而後差貴賤之所始矣。論罪源深淺,定法誅,然後絕屬之分別矣。立義定尊卑之序,而後君臣之職明矣。載天下之賢方,表廉義之所在,則見複正焉耳。幽隱不相逾,而近之則密矣。而後萬變之應無窮者,故可施其用於人,而不悖其倫矣。是以必明其統於施之宜,故知其氣矣,然後能食其誌也;知其聲矣,而後能扶其精也。知其行矣,而後能遂其形也;知其物矣,然後能別其情也。故倡而民和之,動而民隨之,是知引其天性所好,而厭其情之所憎者也。如是則言雖約,說必布矣;事雖小,功必大矣。聲音盛化運於物,散人於理,德在天地,神明休集,並行而不竭,盈於四海而訟詠。《書》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乃是謂也。故明於情性乃可與論為政,不然,雖勞無功。夙夜是寢,思慮拳心,猶不能睹,故天下有非者。三示當中孔子之所謂非,尚安知通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