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批评的精神
- 批评中国文学的方法
- 文艺讨论
- 对于诗坛批评者的我见
- 中国的艺术革命
- 俄罗斯文学的片面
- 美学浅说
- 通信二则
- 美之解剖
- 美育的目的
- 美性的表现
- 叔本华与哈儿特曼对于美学的见解
- 美与两性
- 片段的感想
- 通信三则
- 高士倭绥略传
- 复某女士信
- 《宛可》后记
- 剧本创作的商榷
- 论冰心的《超人》与《疯人笔记》
- 《新俄国游记》
- 文艺杂评三则
- 文学概论?
- “文学概论?”问题的辩正与答复
- 评《毛诗复古录》
- 关于讨论“智识阶级”的通信
- 泰戈儿的人格观
- 本刊的缘起及主张
- 文学与战争
- 最近的中国小说
- 革命文艺的里程碑
- 一得之见
- 诗“话”
- 文学批评的我见
- 纯散文
- 文学的作品与自然
- 泰戈儿的思想与其诗歌的表象
- 夏芝的生平及其作品
- 散文的分类
- 拜伦的思想及其诗歌的评论
- 《文学》编后记五则
- 《山东民间故事》序言
- 抗战中的文艺运动
- 《羽书集》序
- 《费加罗的出世》序
- 萧伯纳之新选集
- 宋末词谭
- 《离骚》中婵媛二字的用法
- 介绍耿氏遗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
- 清中叶中鲜文艺的交流
- 《离乱十年》序
- 论高尔基的戏剧《野蛮人》及其他
- 纪念鲁迅先生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 略谈《吕蒙正赶斋》剧本
- 越剧《盘夫索夫》的构材
- 有关鲁迅的杂忆
- 第一次读鲁迅先生小说的感受
- 有关蒲松龄的几则琐谈
- “积学 酌理 研阅 驯致”
- “表现他在怎么样做”
- 略谈《聊斋志异》中《公孙九娘》一篇
- 谈“熟能生巧”
- 五八八字的一个短篇——《崂山道士》
- 况钟的措辞
- “意在笔先”与“优游缓节”
- 以《醋栗》为例
『批评的精神』《宛可》后记
- 本章共 987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柴霍夫(Chekhov)是俄罗斯著名的讽刺滑稽的小说家。他于一八六○年生于乌克兰的Mkraine塔根洛克(Taganarok)地方。幼年的境遇很苦,后曾学过医学。他的短篇小说,非常的有名。每篇中都能写出人类隐伏在生活之幕下的悲哀,他文学上的美术,异常精巧,都是由讽刺口吻中,细致的描写出他心中所包含的同情。
托尔斯泰曾批评他作短篇小说,能够与莫泊桑(Maupassant)相比较。但塞特则(Thomas Seltzer)说得好:“我是很难的去寻出相仿的地方。”因为虽然他们在短篇小说的著作中,都是把持着一个很超越的宗旨,这是可以说相同的。不过法国小说的创作,多是从空气中吹出来的冷风,使人清醒。而俄国的小说,却是人类的同情的温暖呼吸,使人兴奋。所以莫泊桑永不能告诉出哪里是他的同情(Sympathics)所在,而读者也不能知道,只有自己去猜度去。柴霍夫虽然他也不明告以哪里是他的同情,但同时读者能够知道,不用去猜度的。这便是法俄两位短篇小说家的不同之点。然而其为人类呼出悲哀的呼声的目的,却是一样的。
柴霍夫作品中,所表示的是惊奇的方略,与其艺术的灵活,不是单调Monotony也不是重复Repetition的。他的小说中,每篇都有一种意境,没有两篇是从同的。作短篇小说本来很难,若在很少的字数与页数中,而能将很好的意想描写得十分完善,不是艺术与思想,俱臻绝顶,是难于有成功的。而柴霍夫独擅长此技,如《宛可》此篇,译成中文,也不过两千字;也不过是叙写一个九岁的童子的插话(Episode),而其生活的悲剧,在过去的环境,与将来的预兆中,都显露出。使人读了,由心底里发出一种悲悯的同情,深深地为之长思,而不能忘,也可谓他所有短篇中的佳作了。
但塞特则曾批评他的作品是:“你如要笑,他能同你笑,你如要哭,他能同你哭,你如恐惧他也恐惧”可见柴霍夫的文字,都是真实的对于人们的同情的挥发。
而且我们看《宛可》这篇中,虽是说一个孤苦小童的回想与插话,而字里行间,还时时露出他——柴霍夫——自然滑稽的趣味来,使读者因此感受力更要深入一层。然我们读了却只有替一个忍饥受打的不幸孤露的童子悲哀,这也可见他艺术是如何的高妙!
以上我所述的,聊当柴霍夫此篇的介绍。而刘女士译此篇,也非常慎重,能将原意曲折达出,文字毫不晦涩,也是很难得的!
一九二一年五月二十日
一九二一年《曙光》第二卷第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