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一节 永历康熙间

  • 本章共 1.28 万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梁启超曰:呜呼!吾论次中国学术史,见夫明末之可以变为清初,清初之可以变为乾、嘉,乾、嘉之可以变为今日,而叹时势之影响于人心者正巨且剧也,而又信乎人事与时势迭相左右也。自明中叶,姚江学派,披靡天下,一代气节,蔚为史光,理想缤纶,度越前古。顾其敝也,摭拾口头禅,转相奖借,谈空说有,与实际应用益相远,横流恣肆,非直无益于国,而且蔑以自淑。逮晚明刘蕺山证人一派,已几于王学革命矣。及明之既亡,而学风亦因以一变。

吾略以时代区分之,则自明永历即清顺治。以讫康熙中叶,为近世第一期。于其间承旧学派之终者,得六人,曰孙夏峰、李二曲、陆桴亭、二张蒿庵、杨园、吕晚村;为新旧学派之过渡者,得五人,曰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颜习斋、刘继庄;开新学派之始者,得五人,曰阎百诗、二万充宗、季野、胡东樵、王寅旭;自余或传薪,或别起,皆附庸也,不足以当大师,凡为大师十有六人。其为学界蟊贼者,得四人,曰徐昆山、汤睢州、毛西河、李安溪。今以次论之。

程朱、陆王之争,最陋者莫如清初。所争者假程朱以诋陆王耳,党于陆王以诃程朱者,尚无其人。此当分别言之。然其风特煽自后起之诸小人儒耳,若夫遗老大师,各尊所闻,未始或相非也。其时以王学显者,莫如夏峰孙奇逢、二曲李中孚、梨洲黄宗羲,以朱学显者,莫如桴亭陆世仪、蒿庵张尔岐、杨园张履祥,皆彼此忻合,未尝间然。其始标门户以相排诋者,自陆陇其、熊赐履辈始。

请言旧派中之王学:晚明学风之敝,流为狂禅,满街皆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猖幻至此,势固不得不有所因革。夏峰少与东林诸君子游,其传授濡染,纯出姚江;而晚年为《理学宗传》,特表周、二程、张、邵、朱、陆、薛、王及罗念庵、顾泾阳为十一子。二曲教学者,当先观象山、慈湖、阳明、白沙之书,阐明心性,直指本初;然后取二程、朱子及康斋、敬轩、泾野、整庵之书,玩索以尽践履之功。则两君子者之融洽门户,可概见也。次于孙、李、黄梨洲之学,别详下节。者,曰刁蒙吉包。蒙吉最崇拜高忠宪,而亦尊洛、闽。自余则有刘伯绳汋,蕺山子、高汇旃世泰,忠宪子、沈求如国模、沈甸华昀,其学派大率出于顾、高,坚苦刻厉,鞭辟近里,有中明遗风,当时江、浙间传习甚盛。及康熙中叶,诸贤凋丧,而派亦中绝。

请言旧派中之朱学:桴亭、杨园,首以醇儒名,而其本师乃在蕺山;蒿庵学无所承,专以笃谨苦行标宗。要之三君子者,犹宋之有泰山、徂徕,明之有康斋、敬轩也。其困勉笃行相类,其规模稍隘亦相类,然皆不敢有所诋诃于前辈。同时汲其流者,则有若应潜斋㧑谦、谢约斋文洊、李闇章生光诸先辈,最为知名。此派在永历、顺治间,其盛不如王学;雍、乾以后,亦殆泯灭。然究以时主所楬橥,故得援适者生存之例。媕阿托名于此间者,犹代有其人。俗论之语清初大儒,言王学者必举汤潜庵,言朱学者必举陆稼书。吾以为此二人于二百年来学界,无功而有罪者也,故不以列于此,而于本节末附论之。

其时旧学派中别有一大师焉,曰吕留良。留良字晚村,浙人,治朱学而能致用者也。自曾静之狱以后,蒙“大逆不道”之号,戮尸赤族,此后学者,无复敢习其学、称其人。然据雍正谕旨,称其尝以博学鸿词荐,誓死不就,以山林隐逸荐,乃剃发为僧;其大节与夏峰、二曲、亭林、梨洲相辉映也。又言吕留良一人倡导于前,全浙从风而靡,地方官吏,怵其党徒众盛,皆加意优礼;督抚到任,皆循例加礼,李卫亦曾赠送祠堂扁额云。是其学派之昌明普及,虽容城、盩厔,有所不逮也。吾尝略钩稽群籍,窃疑清初讲学之盛,殆未有及吕氏者。彼其茹种族之痛,处心积虑以志光复,而归本于以学术合群,其苦心达识,百世下犹将见之。后世论晚村者,即不谓之大逆,亦不过以与八股家同类而并笑之。庸知夫隐于八股,而藉以为号召者,正晚村智深勇沉之征证也。其生平著述,或毁或禁,今无一存。余仅从旧籍中得见雍正间阁臣奉敕撰《驳吕留良四书义》一编,原文附见前简。虽割裂剥落,不见其真,然微言大义,犹有存焉。其独到处,固非寻常曲学所能梦也。余将别采其说,著之《饮冰室读书录》中。此避冗不具引也。故吾论顺、康间大儒,必数吕子。

所谓旧学派诸贤者,语其在学界上之位置,不过袭宋、明之遗,不坠其绪,未足为新时代放一异彩也。其可称近世学术史之特色者,必推顾、黄、王、颜、刘五先生。五先生之学,应用的而非理想的也。吾欲语其学,请先语其人。亭林自国变后,首倡义里中,赞鲁王监国。鲁王败,欲赴海上通郑氏,道梗未达。遂浪迹四方,遍游秦、晋、齐、豫、燕、代、淮、浙,凡六谒孝陵,六谒思陵。末乃卜居陕之华阴,以为华阴绾毂山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有警可以入山守险,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有若建瓴。每出游,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史家谓先生既负用世略,不得一遂,所至每小试之,垦田度地,累致千金,而别贮之,以备有事。呜呼,此其志为何如,其才为何如哉!王不庵曰:“宁人身负沉痛,……奔走流离,……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安得不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鲒埼亭集》引。由此观之,顾先生之为人何如也!梨洲少年袖锥,为父复仇,气节已轰一世。画江之役,纠里中子弟数百人,号世忠营,从孙嘉绩、熊汝霖倡义。江上军败,复入四明山,结寨自固。其后复副冯京第乞师日本,间关转徙,垂二十年。由此观之,黄先生之为人何如也!船山少年,自残肢体以赎其父。国变后,从桂王迁徙于肇庆、桂林、南宁间者,十有余年。缅甸覆没,乃赍志老牖下,终身不剃发,窜伏穷山四十余年,一岁数徙其处,故国之戚,生死不忘。由此观之,王先生之为人何如也!习斋行事不少概见,然相传其折竹为刀、以胜剑客,磬控驰射,中六的焉。其著述往往叹息于宋氏之亡,才士摧折,不尽其用。由此观之,颜先生先生名元。之志犹顾、黄、王之志也。继庄益诡异矣。亭林以南人而足迹多在北,继庄以北人顺天大兴人。而足迹多在南。其所浪游,亦中国之强半。全谢山传之曰:“继庄出于改步之后,遭遇昆山兄弟,按谓徐乾学、徐元文。而卒老死布衣;又其栖栖吴头楚尾间,漠不为枌榆之念,将无近于避人亡命者之所为,是不可以无稽也,而竟莫之能稽。”按继庄之客昆山家,专为借读藏书云。又曰:“其人踪迹,非寻常游士所阅历,故似有所讳而不令人知。”由此观之,刘先生先生名献廷。之为人,与顾先生何酷相肖也!综而论之,五先生皆抱经世之志,怀不世之才,深不愿以学著;而为时势所驱迫、所限制,使不得不仅以学著。于近世学术史上叙述五先生,五先生之遗痛也;虽然,近世学术史上而有五先生,又学术史之光也。

五先生之学,若顾、若王、若颜、若刘,皆前无所受。船山、习斋,更崛起山谷,与一时宿儒名士绝交通,可谓自得而深造者也。继庄平生讲学之友,所严事者曰顾畇滋,曰彭躬庵,曰船山;而当时北学甚盛,或有所得于夏峰、二曲;其南游数十年,梨洲、亭林、季野,皆相往还,所得丽泽之益当不鲜。若顾先生,则更取精而用宏矣。五先生中,其所承学统最明者,莫若梨洲。梨洲亲受业蕺山,以接姚江之传。虽然,梨洲学自梨洲学,非阳明亦非蕺山也。要之五先生者,皆时势所造之英雄,卓然成一家言。求诸前古,则以比周、秦诸子,其殆庶几;后此惟南宋永嘉一派,陈止斋、叶水心、陈龙川一派。亦略肖焉。然以永嘉比五先生,则有其用而无其体者也;即所谓用者,亦有其部分而无其全者也。故吾欲推当时学派,为秦、汉以来二千年空前之组织,殆不为过。

五先生之学,有普通者,有特别者。请言其普通者:曰以坚忍刻苦为教旨相同也。习斋专标忍嗜欲、苦筋力之旨,为学道不二法门。近世余杭章氏以比诸罗马之斯多噶派,谅矣。亭林讲学,首倡行己有耻。其言曰:“古之疑众者,行伪而坚;今之疑众者,行伪而脆。”其宗旨所在可知也。王、黄、刘虽不标名号,迹其生平行谊,非浮靡柔脆者所能望其肩背也。船山以不忍剃发之耻,颠顿窜伏于山谷者,数十年如一日,尤空前绝俗之行也。盖以身教,教之大者也。此其一。曰以经世致用为学统相同也。五先生之著述,可覆按也,彼其经世,非犹夫宋乾、淳间永嘉派之言也。其详别见下段。此其二。曰以尚武任侠为精神相同也。顾、黄、王三先生,历参鲁、唐、桂三王军事,其勇略章章在耳目也。船山《读通鉴论》、《宋论》、《黄书》、《噩梦》诸作,痛叹于黄族文弱之病,其伤心如见也。继庄绝世之秘密运动家也,惜其所志不遂,而其谋不彰也。习斋则屡言勇为达德,日与其徒肄于射圃,终身不衰也。以口碑所述,梨洲绝擅技击,友人某为余言,有剧盗欲学梨洲技击,苦不得阶进,乃伪为受业于门,三年,乃尽传之云。述者忘其记载所自出,真伪莫辨也。然观其袖锥入京师,谋复仇,则其擅技击谅不缪。亭林亦然,顾氏有三世仆,曰陆恩,叛投里豪,欲讦告亭林通海。亭林独潜往手擒之,数其罪湛诸水云。亭林膂力、技击可想见。习斋亦然。习斋削竹为刀以胜剑客,其术殆有所受也。凡此诚不足以为诸先生重,虽然,此亦国粹之一种,言尚武者所不可废也,吾昔常持论谓中国将来若讲体育,则如易筋术、拳术等,不可不改良而存之。日本之柔术、相扑术、剑术等,维新后而益昌,诚非无故也。此次日俄之役,日军每于突击获奇胜,论者多归功于此等旧术,而西人亦诧之不置云。而诸先生皆躬娴之。此其三。曰以科学实验为凭借相同也。亭林、梨洲、船山之著作等身,若地理,若历史,若音韵,若律历,皆有其所创见,夫人而知矣。以全谢山所作《继庄传》证之,其学亦岂让三子?习斋专主实行,而下手工夫,取的于《周官》德、行、艺之三物,盖亦以矫明末空谈之弊焉。传习斋学最亲切者,曰李刚主;观刚主之著述,可以知习斋矣。诸先生之著述评详下段。此其四。

请言其特别者:亭林之《日知录》,为有清一代学术所从出,尚矣。其《天下郡国利病书》及《肇域志》,虽未成之本,然后世言人文地理者祖焉,至今日其供学者参考之用者益广也。亭林深知生计与政治为切密之关系者也,故言之尤龂龂也。其生计学皆应用的也,彼小试之于垦辟而大效,惜不能尽其用也;不然,亭林一越之范蠡也。声音训诂,为百余年间汉学之中坚,其星宿海则自《音学五书》也;金石学自乾、嘉以来,蔚为大国,则亦《金石文字记》为其先河也。故言清学之祖,必推亭林。诸先生之学统,不数十稔而俱绝,惟亭林岿然独存也。惜存者其琐节,而绝者其大纲;存者其形式,而绝者其精神也。亭林曰:今日只当著书,不必讲学。又曰:经学即理学。而后儒变本加厉,而因以诋理学而仇讲学者,非亭林所及料也。然亭林不能不微分其过也。

开拓万古、推倒一时者,梨洲哉,梨洲哉!《明儒学案》六十二卷,为一代儒林薮,尚矣;非徒讲学之圭臬,抑亦史界一新纪元也,学之有史,自梨洲始也。《明夷待访录》之《原君》、《原臣》诸篇,几夺卢梭《民约》之席;《原法》以下诸篇,亦厘然有法治之精神。此近世学子所既知,无俟吾喋陈也。《律吕新义》二卷,则后此言律学者祖焉。《句股图说》、《开方命算》、《测圜要义》诸作,启近世研究算学之端绪。其后梅定九文鼎本《周髀》言历,世称绝学,而不知实梨洲发起之。梨洲尝言句股法,乃周公、商高之遗,后人失之,而西人窃其传。梨洲诚魁儒哉!

船山最崇拜横渠,谓“(其学)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惜其门人未有殆庶者;又以布衣贞隐之故,当时巨公,如文、富、司马,无繇资其羽翼,故其道之行,不逮周、邵”。吾今于船山之学,亦云然矣。《正蒙注》、《思问录》两书,本隐之显,原始要终。浏阳谭氏谓五百年来学者,真能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非过言也。《读通鉴论》、《宋论》两编,史识卓绝千古,其价值至今日乃大显,无俟重赞。抑《黄书》亦《明夷待访》之亚也,其主张国民平等之势力,以裁抑专制,三致意焉。吾昔抄录《读通鉴论》、《宋论》、《黄书》中发民权之理者,凡三四十条,文繁不备征。黄、王之轩轾,吾盖难言之。乾、嘉后汉学家之说经,往往有自矜创获,而实皆船山诸经稗疏所已言者。故船山亦新学派之一导师也。

习斋有《存性》、《存学》、《存治》、《存人》四编,其精华之论,皆在于是。号之曰“周、孔之学”,以自别于程、朱。其言曰:以讲读为求道,其距千里也;以书为道,其距万里也。盖其学颇有类于怀疑派,而事事而躬之,物物而肄之,以求其是,实宋、明学之一大反动力,而亦清学最初一机棙也。雍、乾以后学者,莫或称习斋,然顾颇用习斋之术。但其术同,而所用之之目的地不同。以“实事求是”一语,而仅用之于习斋所谓其距万里之书,习斋其恫矣。乃者余杭章氏极推习斋,以为荀卿以后一人,其言或太过,然要之为一代大儒必矣。

五先生中,其最不显者莫如继庄,使非有全谢山一传,恐至今无复有道其名者,更靡论其学也。吾举继庄以厕于顾、黄、王之列,闻者其将咍之。虽然,继庄决不让诸君子。继庄所著书,或未成,或散佚,今传者惟一《广阳杂记》吴县潘氏所刻《功顺堂丛书》有之,得缘此以窥其崖略。继庄之学,最足以豪于我学界者有二端:一曰造新字。中国文字,衍形不衍声,以致国语不统一,而国民团结力因以大杀。今之识者,悁然忧之久矣。十年以来,新字问题,孳乳发生,而至今未有所成。乌知夫二百八十年前之先辈,早有从事者,则继庄之《新韵谱》也。全谢山云:“(继庄)《新韵谱》,以华严字母为本,而参之以天竺陀罗尼、泰西蜡顶(按即拉丁文也)、小西天梵书(按当是西藏语)暨天方(按即阿剌伯)、蒙古、女直等音。……(其法)先立鼻音二,以鼻音为韵本,有开有合,各转阴、阳、上、去、入之五音,阴、阳即上、下二平,共十声,而不历喉、腭、舌、齿、唇之七位,故有横转,无直送,则等韵重叠之失去矣。次定喉音四,为诸韵之宗,而后知泰西蜡顶话、女直国书、梵音,尚有未精者。以四者为正喉音,而从此得半音、转音、伏音、送音、变喉音;又以二鼻音分配之,一为东北韵宗,一为西南韵宗,八韵立,而四海之音可齐。于是以喉音互相合,凡得音十七;喉音与鼻音互相合,凡得音十;又以有余不尽者三合之,凡得音五;共三十二音为韵父,而韵历二十二位为韵母,横转各有五子,而万有不齐之声,摄于此矣。……(然后)取《新韵谱》为主,而以四方土音填之,则逢人便可印正”云。按其书今不传,其所造字母,不可得而稽,其果适用与否,无从断言。要之真不朽之盛业也。使继庄在今日,遍通诸国语言文字,其成就可限量耶?二曰倡地文学。地文学今列于普通科,髫龀之子,入新塾者,往往能道。若夫五十年前,则举国学者,未或注意于是也,而继庄实发明之。全谢山云:继庄论向来方舆之书,大抵详于人事,而天地之故,概未有闻。当于疆域之前,别添数则,记其北极出地之度,与其节气之先后异同等。(中略)(按今泰西地理书,莫不有之矣。)燕京、吴下水皆东南流,故必东南风而后雨;衡、湘水北流,故必北风而后雨。诸方山水之向背分合,皆当按籍而列之。而风土之刚柔,暨阴阳燥湿之征,又可次第而求矣。(按:此皆极精之论,今泰西地理家言所最注意者,非有得于归纳论理学,不能道也。)诸方有土音,又有俚音,盖五行气运所宣之不同。各谱之为一则,合诸土产,则诸方人民性情、风俗之微,皆可推而见矣。(按地学之精微,至是而极。近世学者谓地理与群治有密切之关系,诚有察于此也。吾去年始见日本人木口长三郎所著《人生地理学》一书,举日本全土风俗、政治种种发达之差异,而悉纳之于地理,旁引泰西各国以为证,而皆有精确不磨之论据。吾读卒业,叹为得未曾有,而不知吾二百年前之先民,已有志于此业者。后起无人,大业不竟,谁之责也?可叹可愧。)吾以为以继庄学顾、黄、王易,以顾、黄、王学继庄难。高山景行,吾向往焉。

由此观之,近世学术史上,所以烂然其明者,惟恃五先生;抑五先生不独近世之光,即置诸周、秦以后二千年之学界,亦罕或能先也。顾明之末、清之初,以何因缘,而得有此?吾尝推原之,以晚明政治之腐败,达于极点,其结局乃至举数千年之禹域,鱼烂以奉诸他族,创巨痛深,自古所未尝有也。故瑰奇绝特有血性之君子,咸惕然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深觉夫讲求实际应用的政论之不容已。此其由时势所造成者一也。姚江学兴,既举前此破碎支离之学而一扫之,晚明百年间学者,咸有发扬蹈厉之气,异于前代。儒之有侠风也,孕而育之者姚江也,五先生之学,皆有近墨子处,吾将别论之。故谓五先生以王学为原动力可也。但王学末流狂恣滋甚,徒以一二口头禅相尚。其对于自己也,去实践愈远;其对于社会也,去实用愈远。物极必反,然后诸君子不得不以严整之戒律,繁博之考证,起而矫之,故谓五先生为王学之反动力可也。两者兼然后此种特别之学派出焉。此其由旧学所造成者二也。五先生中,惟梨洲与王学有直接关系;其余若亭林、船山,于王学皆往往有所纠正,不表同情也;习斋则并宋、明而悉弃矣。故言五先生之学与王学有关系,闻者或疑焉。虽然,间接之影响,往往更大于直接,此不可不察也。使五先生生于他代,以其才与其学,必将有所藉手,著之实施,则无暇以学鸣,而其学之深造,必不逮是。顾以亡国遗民,义不可以立人之本朝,其所怀抱,不得不尽假诸竹帛。又其奔走国难,各间关数十年,于一切政俗利病,皆得之于实验调查,以视不出户而谈天下事者,与夫拥旄节以问民疾苦者,相去远矣。此其由诸先生之地位所造成者三也。综此三因,则此种学派,不产于他代,而惟产于永历、康熙之交,有以夫,有以夫!虽然,以诸先生之才、之学、之志、之节,各皆献身以尽瘁于国事,而卒无救于亡明,是则可痛也。若语其原因,盖甚复杂焉。以非本论范围,今略之。

同时学派,与五先生相近者,尚数人。于蜀有唐铸万甄,著《潜书》二篇四卷。乾隆间尝为禁书,今有重印者。近世学者,多知梨洲、船山,能发民权公理,而不知巴蜀山谷间,有唐氏者,与之作桴鼓应也。《潜书》上篇有《鲜君》篇、《抑尊》篇。《抑尊》篇云:“君日益尊,臣日益卑,是以人君之贱视其臣民,如犬马虫蚁之不类于我,其去治道远矣。”又曰:“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又曰:“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下。”《潜书》下《室语》篇云:“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乃反不谓之贼乎?”又《止杀》篇云:“覆天下之军,屠天下之城,以取天下,是食天下人之肉以为一人养也。”凡此诸论,自墨子、孟子以后,久矣夫不获闻矣。是真可与梨洲之《原君》、《原臣》相表里者。当二百年前能倡此,何可及也?吾故不惮胪举之。于吴有陈确庵瑚,其学多得于桴亭,而尤好言经世。编全史为四大部,以政、事、人、文别之。政部分曹,事部分代,人部分类,文部分体。手书巨帙各数十,皆能背诵云。其精力真不可思议。所著述关于农田、水利、兵法者尤夥,而剑击之技妙天下。于鄂有胡石庄承诺,著《绎志》六十一篇二十余万言,自拟于徐幹《中论》、颜之推《家训》,然论者谓其精粹奥衍,过于二书。此三君子者,亦崛起卓然,自成一家,其最章章者也。而顾景范祖禹之《读史方舆纪要》,亦旷古一绝作,其所得于亭林、继庄、季野者颇多云,亦此一派之一支流也。

梨洲有弟曰晦木名宗炎,侠气过于乃兄。其学之醇不及之,而精到处与之颉颃。于象纬、律吕、轨革、壬遁之学,皆有神悟,而著书亦数十卷,晚年以石函锢所著述,语其子曰:急则埋之。身后果有索者,子如其言。子卒,遂莫知所在云。一小梨洲也。万季野为梨洲高弟,最能传其学。下段别论之。其子百家,亦殆庶几。此黄学传授之大略也。习斋高弟曰李刚主塨,曰王昆绳源。刚主屡被荐辟不赴,晚年受声乐之学于毛西河,多所著述。昆绳孳孳以传颜学为己任,与方望溪多所辨难,见于《望溪集》。此颜学传授之大略也。船山崎岖山谷,其弟子无一有力者。继庄则兔起鹘落,不可方物,其名且隐,其学更无论也。亭林以不好讲学故,直接有力之弟子无一人,而二百年来汉学家,率宗尚之;虽然,以是为顾学,顾先生不任受也。然则五先生之学派,或身殁而绝,或一再传而遂绝,雍、乾以后,不复存于人间矣。厥后惟乾隆间全谢山祖望私淑梨洲,得其形似;近世谭浏阳私淑船山,青出于蓝。强编学案,则二君其选也。夫以五先生之魄力,能辟千古未辟之学统,而顾不自传诸其人,以光大于后世,则何以故?吾将于次简论之。

同时学行与顾、黄、王、刘相类,而不以学名者,尚有一傅青主山,以任侠闻于鼎革之交。国变后,冯溥、魏象枢尝强荐之,几以身殉。遂易服为道士,有问学者,则告之曰:“老夫学庄、列者也,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或强以宋诸儒为问,则曰:“必不得已,吾取同甫”云。虽然,史家谓其学自大河以北,莫能及者。盖有所愤而自隐,其志愈哀于黄、顾矣。当时黄冠、浮屠中如青主者不乏人,举其学最高者为代表云尔。流俗所以多知青主者,以其女科医方。实则青主非知医者,其方不过得自家传云。

言泰西近世文明进步之原动力者,必推倍根,以其创归纳论理学,扫武断之弊,凡论一事,阐一理,必经积累试验然后下断案也。前此亚里士多德所传之论理学,谓之演绎法。以心中所悬拟之理,命为前提,而因以下断案。至倍根起,谓寻常智慧,易有所蔽,所悬拟之前提,未必正确也。前提不正确,则断案亦随而俱缪矣。因用积累试验之法,既悬拟一理矣,不遽命为前提也,参伍错综,向种种方面以试验之,求其真是,乃始命为前提。是即所谓归纳法论理学也。审如是也,则吾中国三百年来所谓考证之学,其价值固自有不可诬者。何也?以其由演绎的而进于归纳的也。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时代也。乃明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阎、胡、二万、王、梅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倍根生于明嘉靖四十年,卒于天启六年。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顾泰西以有归纳派而思想日以勃兴,中国以有归纳派而思想日以销沉。非归纳派之罪,而所以用之者误其涂径也。

本朝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而更辅以分业的组织;惜乎其用不广,而仅寄诸琐琐之考据。所谓科学的精神何也?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一也。既治一科,则原始要终,纵说横说,务尽其条理,而备其左证,二也。其学之发达,如一有机体,善能增高继长,前人之发明者,启其端绪,虽或有未尽,而能使后人因其所启者而竟其业,三也。善用比较法,胪举多数之异说,而下正确之折衷,四也。凡此诸端,皆近世各种科学所以成立之由,而本朝之汉学家皆备之,故曰其精神近于科学。所谓分业的组织何也?生计家言,谓社会愈进于文明,则分业愈趋于细密。此不徒生计界为然也,学界亦然。挽近实学益昌,而学者亦益以专门为贵,分科之中,又分科焉。硕儒大师,往往终身专执一科以名其家。盖昔之学者,其所研究博而浅;今之学者,其所研究狭而深。

1如法律学一科学也,而国法、国际法、民法、刑法、商法等,各为分科。分科中,复有分科,如国法中,治宪法者,治行政法者,不相杂厕也;国际法中,治公法者,治私法者,不相杂厕也。凡诸学科,莫不皆然。学愈进则剖析愈精,而学者之分业愈行。本朝汉学家之治经,亦有类于是,乾、嘉以后学者,皆各专一书以终身,如段氏之《说文》,陈氏之《毛诗》,胡氏之《仪礼》,孔氏、陈氏之《公羊》。乃至或专事校勘,或专明金石,或专释地理,或专研声律,或专考历算。其分业愈精,其发明愈深。百年前之经学,其组织殆可称完备。故曰其组织近于分业。夫本朝考据学之支离破碎,汩没性灵,此吾侪十年来所排斥不遗余力者也。虽然,平心论之,其研究之方法,实有不能不指为学界进化之一征兆者。至其方法何以不用诸开而用诸闭,不用诸实而用诸虚,不用诸新而用诸陈,则别有种种原因焉。若民性之遗传,若时主之操纵,皆其最巨者也。盖未可尽以为诸儒病也。

本朝学派,以经学考据为中坚,以为欲求经义,必当假途于文字也,于是训诂一派出。以文字与语言相联属也,于是音韵古音一派出。又以今所传本之文字,或未可信据也,于是校勘一派出。以古经与地理多有关系也,于是地理一派出。以古经与天算多有关系也,于是天算一派出。以古代之名物制度与今殊异也,于是名物制度一派出。是为乾嘉时代最盛之支派。

言声音训诂学,而以汉以后字书为未足也,于是金石一派出。言地理而以域内为有限也,于是西北地理一派出。以今传之经籍为未完备也,于是辑佚一派出。崇古尊汉之极点,而以东汉之学术,其导源更自西汉也,于是今文经说一派出。是为乾、嘉以后续兴之学派。

推其考据经学者以及群史,于是钱辛楣、王西庄一派之史学出。推其考据经学者以及诸子,于是毕氏秋帆一派之子学出。彼非诚欲治子、史也,以经学之席位,已悉为前辈所占,不得已而思其次也,故谓之为经学之支流可也。若此者是为清代学术之正派。

此正派之初祖谁氏乎?曰阎百诗若璩,曰胡东樵渭。阎氏著《古文尚书疏证》,定东晋晚出二十五篇之伪,批郤导窾,霍然以解。胡氏著《禹贡锥指》,谓汉、唐二孔伪孔安国注及孔颖达疏,宋蔡氏蔡沈集传,于地理多疏舛,乃博引群书,以辨九州山川形势及古今郡国分合异同。此二书出,乃为经学界开一新纪元。夫二书者,各明一义,至为区区,而经学新纪元之名誉,不得不归之者何也?盖三百年来,学者以晋、唐以后之经说为不足倚赖,而必求征信于两汉,此种观念,实自彼二书启之。而其引证之详博周密,断案之确实犀利,尤足使读者舌挢心折,而唤起其尊汉蔑宋之感情。阎书专据康成以折伪孔,胡书多引郑注及《说文》以正孔疏蔡传。清儒之崇拜许、郑,其感情实自此二书始。盖二书直接之发明,虽局于一节,而间接之影响,则遍于全体也。故清学正派之初祖,必推二氏。

同时经学别派有二大师,曰鄞县万充宗斯大、季野斯同兄弟。充宗为《礼书》三百卷,《春秋说》二百四十卷毁于火;季野为《读礼通考》百二十卷。此书冒徐乾学名,实皆出季野手。二万之学,不标汉、宋门户,其感化所及于清代学界者,不如阎、胡之巨,然言三《礼》者必祖之。寻秦蕙田有《五礼通考》之作。二万皆梨洲高弟,其学之大体,受自梨洲;而颛门覃精,更有所进。季野之史学,尤吸纳万流,推倒一世。虽然,万氏派之史学,不盛于清代。

经学与万氏派略相近者,有马宛斯骕,著《左传事纬》及《绎史》,顾宁人亟赞之。乾、嘉后学者病其家法不严,与《五礼通考》同讥焉,实则二书皆三百年来杰构也。雍、乾间有顾震沧栋高,著《春秋大事表》,其学统亦略近万氏。

中国于应用科学,无一足称者。其最发达莫如算,圣祖嗜此綦笃,复有西儒南怀仁辈备顾问内廷,高髻广额,流风寖被于后,于三百年来兹学之进步,颇有力焉。而开其先者,曰王寅旭锡阐、曰梅定九文鼎。王氏当前明徐文定光启修历之时,已潜心兹业,著《晓庵新法》六卷,梅氏致心折焉。顾亭林品评时彦,独首先生,曰“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其所造可知也。梅氏则三百年言算者所宗矣,所著算书凡二十五种六十卷。实二十九种,其孙瑴成编校时删并为今数,即所传《梅氏丛书》是也。此后官书,如《律吕正义》、《历象考成》等,多本之。若算学于本朝学界上有价值者,则开宗之名誉,舍两先生无属也。

故吾以阎、胡、二万、王、梅为新学派之开祖。就中阎、胡影响最巨,诸人次焉。

孙、李、陆、吕、二张、顾、黄、二王、颜、刘、二万,皆明遗民,于新朝不肯受一丝一粟之豢养,非直其学之高,抑其节行又足以砥所学也。阎氏虽一应征,然未尝立于本朝。胡氏蚤岁力拒征辟,晚节圣祖南巡,献颂赐对,士论稍惜之。梅氏亦于南巡时强起召见。虽然,三先生者皆以处士终也。万充宗就明史馆席,然不肯受官,自言欲握国史权,以报故国云,其志可敬也。故吾辈语诸先生,皆当号曰明儒,不当曰清儒;若夫语于学统,则固划然为一新时代,以明学目之焉,又不得也。

自有所谓以名臣兼名儒者,而清学始不竞矣。其最初有闻于时者,曰魏环极象枢、魏石生裔介、陆稼书陇其、张孝先伯行。二魏以鲠介闻,新朝创法立制,多出其手,而于学界关系盖鲜。稼书肫笃明察,循吏之才。伯行敬慎廉介,硁硁自守,其行节无可议,然学太隘陋。稼书之言曰:“今之论学者无他,亦宗朱子而已。宗朱子为正学,不宗朱子即非正学。董子云: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法度可明。今有不宗朱子者,亦当绝其道勿使并进。”伯行纂《性理正宗》,排斥陆、王,不遗余力。王学之绝,陆、张最有力焉。其人既见称于时主,其学益见重于流俗,思想自由,乃销蚀于无形之间。二氏个人之私德,不足赎其对于社会之公罪也。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

近儒或以欧阳修、苏轼为宋学界之虱,其论稍过。若清之有徐乾学,其又下于欧、苏数等者也。清兴首开鸿博,以网罗知名士;不足则更征山林隐逸,以礼相招;不足则复大开明史馆,使夫怀故国之思者,或将集焉。上下四方,皆入其网矣,除吾所陈诸先生外,其幸免者寡也。而当时汲引最盛者,曰昆山徐。彼以南人,处文学最盛之区,一时魁儒大师,皆素所往还。既缘佞幸,骤获宠贵,则以利禄相歆,以威势相胁,而屡主文衡,久尸史职,务欲尽罗名宿,致诸门下。彼固不知学,而藉门下食客,以为之缘饰,既博礼士之名,复徼绩学之誉,侈然以稽古之荣为饵,而使一世廉耻,浸润以销灭。士之弁髦气节,以奔竞谄谀为尚,其受徐氏之影响者最多焉。不然,有明三百年之所养,何一旦扫地以尽,若是速也!

汤斌、李光地,皆以大儒闻于清初,而斌以计斩明旧将李玉廷,光地卖其友陈梦雷,而主谋灭耿、郑,皆坐是致贵显。然斌之欺君,圣祖察之,光地之忘亲贪位,彭鹏闽人,给事中,与光地同乡。劾之,即微论大节,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而皆窃附程朱、陆王,以一代儒宗相扇耀,天下莫或非之。质而言之,彼二氏者,学术之醇,不及许衡,而隳弃名节与之相类;阶进之正,不及公孙弘,而作伪日拙与之相类。程朱、陆王之学统,不幸而见篡于竖子,自兹以往,而宋明理学之末日至矣。

毛奇龄乘时得位,不及昆山、睢州、安溪,而挟其雕虫炙之才,行以狂悖恣肆之态,其戕贼学界,亦颇有力。全谢山著《毛检讨别传》,于其生平行谊,魑魅罔两,无遁形矣。毛自谓画江之役,曾预义师,实则以鼓琴阶进于保定伯毛有伦,事败遂亡匿。毛尝亡命为僧,自谓以选诗获罪,其实则杀人罪也。尝闻绪论于阎百诗及施愚山,窃其唾余以自炫;及夤缘预词科得检讨,乃仇阎、施。其著《古文尚书冤辞》,专以强辩排百诗也,昔曾恩彼者,皆怨报之。既贵,弃其糟糠妇。妇尝对其门生张希良,尽发奇龄平生丑行,至不堪入耳云。此皆全氏《鲒埼亭集》外编所记也。论者或谓奇龄为两橛人,犹未知其真相耳。彼其辩才既便给,记载既杂博,乃遍仇前哲,以文其小人无忌惮之行,肆口嫚骂,汉以后人,无一得免。而其所最切齿为宋人,宋人之中,所最切齿者为朱子。迹其所抨击,纯然市井无赖叫嚣者之所为,稍有学养者,未必为动。但承其时学风尊汉蔑宋之机已动,而遵毛氏之教,可以悉举名节闲检而荡弃之,而不失为大儒,其便学者之私图,孰有过是?上既有汤、李辈以伪君子相率,下复有奇龄等以真小人自豪,而皆负一世重名,以左右学界,清学之每下愈况也,复何怪焉,复何怪焉!后此袁枚、俞樾辈,皆直接汲毛氏之流;而间接受影响者,尚不可指数也。

自此以往,宋明学全绝,惟余经学考据,独专学界,烂然光华,遂入于近世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