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节 诸宗略纪
- 本章共 4.5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今请将六朝、隋、唐间有力之诸宗派,列为一表,示其系统:


以上十三宗,除涅槃、地论、摄论三家,归并他宗外,自余十宗,皆经过极光大之时代,互起角立,支配数百年间之思想界者也。今按其所属教乘,再示一表:

诸宗之教旨,若缕述之,虽数十万言,犹不能殚;且亦非余之浅学所能及也,是以不论。论其历史。本论原以中国为主,不能他及。但各宗起原,多与印度有关系,故不得不追论及之。
(一)俱舍宗 佛灭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四《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中阿含经》六十卷,《长阿含经》二十二卷,《杂阿含经》五十卷,皆小乘经也。造《俱舍论》三十卷,实为本宗之嚆矢。时印度自佛家乃至外道,莫不竞学,大显势力于西域。及陈文帝天嘉四年,印度高僧波罗末那即真谛三藏。携梵本以诣震旦,以五年之功译成之,名曰《阿毗达磨俱舍论》,即所谓“旧俱舍”者是也。陈智、唐净慧皆为作疏。及唐贞观间,玄奘法师亲赴天竺,从僧伽耶舍论师学俱舍之奥义,归国后重译原本,厘为三十卷。其弟子神泰、普光、法宝尊,竞为疏记,遂以流通。但此宗本为法相之初步,故亦名法相宗之附属宗云。
(二)成实宗 本宗之祖师,即《成实论》之诃梨跋摩其人也。生于佛灭后九百年,尝从“有宗”本师受迦旃延之论,时印度佛派,有“有宗”、“空宗”两大派。觉有所未慊,乃通览大、小乘,自创此论。然其宗义不盛于印度。至姚秦弘始十三年,鸠摩罗什始译之以行于支那。其弟子昙影为之笔述,僧叡为之注释,于是此义遂光。自晋末至唐初二百年间,浸淫一世。齐、梁之间,江南尤盛云。但此论本与“三论”并译,其传法者率皆两习,故亦名三论宗之附属宗云。
(三)律宗 自佛入灭后,迦叶尊者与五百罗汉结集大藏,分为经、律、论之三藏。律之在教中,蔚为大国矣。其入中国也,始于曹魏嘉平二年,昙摩诃罗始传所谓“十八受”者。刘宋元嘉十一年,始行“尼受”。谓比丘尼所受戒律。迨姚秦弘始六年,鸠摩罗什始译《十诵律》。其后《僧祇律》等,相继出世,律教渐入震旦矣。其卓然完成一宗者,则自南山律师道宣始。南山生隋开皇间,受戒于智首律师之门,后隐于终南,研精戒律。及奘师西游归国,开译坛于长安,南山亲为其书记,译律数百卷,证明戒律为圆顿一乘之旨,非小乘所得专有。其有功于佛教,实非浅鲜。其时与之并起者,复有两派:一曰相部宗,法砺律师所创;二曰东塔宗,怀素律师所创。并南山宗统称律家三宗云。然彼两宗不光大,独南山律,至元代犹保持宗势不衰。
(四)法相宗 法相、天台、华严三宗,亦称教下三家,皆大乘妙谛,而当时佛学中最光大者也。此宗一名唯识宗,以大意明唯识故;又名慈恩宗,以开祖为慈恩故。本宗印度传法,最为分明。佛说大乘经中,《华严》、《深密》、《楞伽经》等,阐扬“万法唯识”之义,实为斯学所本。佛灭后九百年,弥勒慈尊应无著菩萨之请,说五部大论,所谓《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庄严论》、《辨中边论》、《金刚般若论》是也。无著承弥勒之旨,复造《显扬论》、《对法论》等,同时有世亲菩萨,无著之弟。造《五蕴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等,大弘斯旨。复次佛灭后十一世纪,有难陀、护法尊十大论师,皆注世亲《三十颂》,各有心得。而护法之弟子戒贤论师,所谓“传法大将”,冠绝一时,深究瑜伽、唯识、声明、因明等之蕴奥,在五印度中,号称辩才第一。传钵奘师,以惠震旦。自兹以往,西域此学微矣。唐贞观三年,玄奘三藏求法西行,坊间小说《西游记》,即演奘师事迹也。孑身遍历五印,得礼戒贤,尽受五大论、即弥勒所造。十支论,即无著以下所造。博通因明、声明诸学。印度当时有所谓“五明”者,佛徒、外道并学之。其因明即名学,日本所谓“论理学”也。归国以后,弘扬斯旨,实为法相宗入中国之嚆矢。玄奘高足窥基,号慈恩法师,悉受微言,妙达玄旨,于是述疏证义,确立宗规。本宗大成,实由于是。再传为淄州慧沼,著《唯识了义灯》;三传为朴扬智周,著《唯识演秘》。经此数师,宗义遂日以光大。
(五)三论宗 三论者,(一)《中论》,(二)《十二门论》,(三)《百论》也。前二为龙树菩萨造,后一为提婆菩萨造,故本宗祖龙树、提婆。或加《大智度论》,亦名四论宗。鸠摩罗什实提婆三传弟子也,传法东来,专弘此宗,四论翻译,皆出其手。什师门下,生道生、肇僧肇、融道融、叡僧叡、影昙影、观慧观、恒道恒、济昙济之八杰,皆受大义。昙济授道朗,道朗授道诠,道诠授法朗,法朗授嘉祥,至嘉祥大师名吉藏。而此宗全盛。其后玄奘复从印度清辨、智光两大师,更受微言;复有地婆伽罗者东来,口授宗义于慈恩。慈恩远承什译,近禀奘传,旁参伽说,著《十二门宗致义记》,而此宗遂以大成。
(六)华严宗 我佛世尊,从菩提树下起,即为深位菩萨文殊、普贤尊说《华严》三十八品十万偈,实佛乘中甚深微妙,一乘最极之法门也。当时声闻、缘觉,根器未熟者,听之如聋如哑。佛灭五百年,马鸣菩萨作《大乘起信论》,演真如缘起法门,即本此经。次七百年,龙树菩萨出现,造《大不思议论》以解释之。次九百年,天亲菩萨造《华严十地论》。此三师者,称本宗印度之列祖。其在支那,东晋义熙十四年,跋陀罗始译《华严》六十卷。其后诸师,讲说流布、制疏撰章者虽不鲜,然未能确然成一宗派。陈、隋间,杜顺禅师始提义纲,标立宗名,著《华严法界观门》、《五教止观》、《十玄章》等,大畅妙旨,是为开宗初祖。二祖智俨,作《搜玄记》、《孔目章》等;三祖法藏,称贤首国师,作《五教章》,以明本宗之教相,作《探玄记》二十卷,以解华严,其余著述,尚二十余部。圆宗宗风,至此大成,故贤首亦称华严太祖。贤首没后,有慧苑者,私逞臆见,刊落师说,宗统将坠。四祖澄观慨之,作《华严大疏钞》,破斥异辙,恢复正宗,诸祖心传,赖以不坠,所谓“清凉国师”是也。五祖宗密,称圭峰禅师,绍述清凉,盛弘华严,兼通诸宗,斯道益以光大。此五杰者所谓“华严五祖”也。
(七)天台宗 亦名法华宗,以依《法华经》立宗故。此宗不上承印度,创始之者实由我支那,则智者大师其人也。师名智,陈、隋间人,以居天台山,故此宗得名。时有南岳慧思禅师,德高一世,自证三昧。智者往谒之,则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乃使修《法华》三昧。越十四日,智者大彻大悟,遂直接佛传,创立此派。荆溪尊者智者第六代法孙也。《止观义例》云:“一家教门,……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按:指《大智度论》也。为指南,以《大经》按:指《涅槃经》也。为扶疏,以《大品》按:指《大品般若经》也。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观心为经,诸法为纬,织成部帙,不与他同。”云云。本宗创立之真相,实括于是。次有章安大师,承天台后,广传宗风。天台惟散说,章安始结集,以成一宗典籍,以作一家纲目。次有智威、慧威、玄朗、妙乐,并称龙象。中唐以后,荆溪尊者湛然最显焉。
(八)真言宗 佛教有显、密二教之别,此宗所谓密教也。密教者何?不恃言语以立教者也。据佛家言,佛有三身:(一)释迦佛,(二)大日如来佛,(三)弥陀佛,实一佛之德所流出之三体也。按:略如耶教三位一体之说。大日者,释迦之法身;释迦者,大日之化身也。故后世学者综别诸宗,亦分为释迦教、大日教、弥陀教三类。今所举十宗,惟真言宗属大日教,净土宗属弥陀教,今妇孺通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宗弥陀教也。余八宗皆属释迦教。相传金刚萨埵亲受法门于大日如来,如来灭后七百年,萨埵以授龙猛菩萨,龙猛授龙智,龙智授善无畏。善无畏始来唐,翻《大日经》,以授金刚智。金刚智实支那传法初祖也。其后不空和尚东来,承金刚智之后,复从事翻译,为玄宗、肃宗、代宗三代国师。真言宗之确立,实自不空始。虽然,此宗不盛于我国。后经空海即创造日本字母之人。传诸日本,日本今特盛焉。西藏、蒙古、暹罗亦行之。
(九)净土宗 此宗所依者,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往生净土论》,天亲菩萨造。以念佛藉他力而求解脱,所谓“弥陀教”也。印度先师,推天亲菩萨。天亲入灭后五百年,菩提流支始传净土法门于震旦。先是后汉时安息国沙门安清高始译《无量寿经》二卷,及晋慧远法师,结白莲社于庐山,念佛修行,已为此宗之嚆矢,然法门未备。菩提流支之入中国,实北魏永平元年也。流支以授昙鸾,鸾著《往生净土论注》,大弘斯旨。其后隋大业间有道绰,唐贞观间有善导,皆铮铮大师也。禅宗、天台、法相、华严等诸宗,虽极盛于当时,然其教理甚深微妙,非钝根浅学人所能领解,故信奉者仅在士大夫。独净土宗,以他力教义,感化愚夫愚妇,凡难解之教理,概置不论,故其势力广被,披靡全国。善导禅师在世之时,屠肆殆无过问者云,其力量可见一斑矣。今世俗所谓“佛教”者,大率犹汲此宗之末流也。
(十)禅宗 法相、天台、华严,称教下三家,禅宗称教外别传。此四宗者,皆大乘上法,各有独到,而中国佛学界之人才,亦悉在于是矣。禅宗以不著语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教义,一变佛教之窠臼。后此宋、明间儒、佛混合,皆自此始。此宗历史,相传灵山会上,释尊拈花,迦叶微笑,正法眼藏,于兹授受。其后迦叶尊者,以衣钵授阿难,中间经历马鸣、龙树、天亲等二十七代,密密相传,不著一字,直至达摩禅师。自迦叶迄达摩,是为印度二十八祖。达摩承二十七祖之命,东渡震旦,当梁武帝普通七年,始至广东。后入嵩山,面壁十年,始得传法之人,传已遂入灭。故达摩亦称震旦禅宗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皆依印度祖师之例,不说法,不著书,惟求得传钵之人,即自圆寂。至五祖弘忍,号黄梅大师,始开山授徒,门下千五百人,玉泉神秀为首座,竟不能传法。而六祖大鉴慧能,以不识一字之赁舂人,受衣钵焉。后神秀复师六祖,悟大法,于是禅宗有南、北二派,南慧能,北神秀也。六祖以后,钵止不传,而教外密传,遂极光大。尔后遂衍为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临济之五宗。宋、明以来,益滔滔披靡天下。今列禅门五宗表如下:

①“行思”原误作“行志”。
②“昙晟”原误作“昙成”。
以上诸宗传授之大略也。至各派之长短得失,固非浅学所能言,亦非本论所应及,故从阙如。若吾国佛学之特色,及诸哲学说之尤精要者,请于次节试论之。
鄙人虽好佛学,然实毫无心得,凡诸论述,皆贫子说金之类而已。此节所记历史,据日本人所著《八宗纲要》、《十二宗纲要》、《佛教各宗纲领》等书,獭祭而成,非能自记忆自考证也。但合彼十数万言之书,撮为数叶,亦颇劬耳。此等干燥无味之考据,知为新学界所不喜,但此亦是我国学术思想一大公案,学者所不可不知也。最而录之,亦足以省翻检之劳云尔。著者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