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二节 佛学渐次发达之历史
- 本章共 1.3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中国之受外学也,与日本异。日本小国也,且无其所固有之学,故有自他界入之者,则其趋如鹜,其变如响,不转瞬而全国与之俱化矣。虽然,充其量不过能似人而已,实亦不能真似。终不能于所受者之外,而自有所增益,自有所创造。中国不然。中国大国也,而有数千年相传固有之学,壁垒严整,故他界之思想,入之不易;虽入矣,而阅数十年百年,常不足以动其毫发。譬犹泼墨于水,其水而为径尺之盂,方丈之池也,则黑痕倏忽而遍矣;其在滔滔之江、泱泱之海,则宁易得而染之?虽然,吾中国不受外学则已,苟既受之,则必能尽吸其所长以自营养,而且变其质、神其用,别造成一种我国之新文明,青青于蓝,冰寒于水。於戏!深山大泽,实生蛟龙,龙伯大人之脚趾,遂终非僬侥国小丈夫之项背所能望也。谓余不信,请征诸佛学。
佛法之入震旦也,据别史所言,或谓秦时与宝利防等交通,西汉时从匈奴得金人,实为我国知有佛之嚆矢。真伪第弗深考,其见于正史信而有据者,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印度之摄摩、竺法兰两师,应诏赍经典而至,于是佛之教义始东被。虽然,我民族宗教迷信之念甚薄,莫之受也。至桓帝始自信之;兴平间,民间亦渐有信者。三国时代,支谶、支亮、支谦皆自印度来传教,时号“三支”。魏嘉平二年,昙摩诃罗始以戒律来,象教渐备。虽然,当时道家言极盛,全国为所掩袭,莫能夺也。而亦有渐认佛教势力之不可侮,起而与之为难者。魏明帝时有费叔才、褚善信二道士,著《道佛优劣论》,有牟子作《理惑论》,而吴主孙皓亦有废佛教之议。必其既兴,始有辨之、有废之者矣。及晋代魏,始渐成为一科学之面目。时则有佛图澄者,来自西域,专事译经。东晋以还,伟人辈出,若道安,若慧远,若竺道潜,若法显,其尤著也。道安与习凿齿等游,专阐扬佛教于士大夫之间。慧远开庐山,日夜说法,佛教讲坛,实始于此,为净土宗之滥觞焉。法显横雪山以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法显三藏者,不徒佛教界之功臣而已,抑亦我国之立温斯敦也。立温斯敦,英人之探险于非洲者。而同时北方一大师起,为佛教史中开一新纪元,曰鸠摩罗什。罗什,龟兹国人,既精法理,且娴汉语。以姚秦弘始三年始入长安,日夜从事翻译,一切经论,成于其手者,不知凡几。门徒三千,达者七十,上足四人,道生、道融、僧肇、僧叡,其最显者也。罗什之功德不一,而其最大者,为传大乘教。前此诸僧,用力虽劬,然所讨论,仅在小乘耳。至罗什首传三论宗宗义,译《法华经》,又译《成实论》,实为成实宗入中国之始。自兹以往,佛驮跋陀罗译《华严》,昙无谶译《涅槃》,而甚深微妙之义,始逐渐输入,学界壁垒一新矣。
南北朝之际,海宇鼎沸,群雄四起,而佛教之进路亦多岐。宋少帝时译《五分律》,文帝时译《观普贤经》、《观无量寿经》、《璎珞经》等,又迎求那跋摩于罽宾,筑戒坛以听法。中国之有戒坛自兹始。历陈涉隋,以逮初唐,诸宗并起,菩提流支始倡地论宗,达摩始倡禅宗,真谛三藏始倡摄论宗及俱舍宗,智者大师始倡天台法华宗,南山律师始倡律宗,善导大师始倡净土宗,慈恩三藏始倡法相宗,贤首国师始倡华严宗,善无畏三藏始倡真言宗。万马齐奔,百流汹汇,至是遂为佛学全盛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