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提要
- 原序
- 卷首
- 卷一【省斋文藁一】
- 卷二【省斋文藁二】
- 卷三【省斋文藁三】
- 卷四【省斋文藁四】
- 卷五【省斋文藁】
- 卷六【省斋文藁六】
- 卷七【省斋文藳七】
- 卷八【省斋文藁八】
- 卷九【省斋文藁九】
- 卷十【省斋文藁十】
- 卷十一【省斋文藳十一】
- 卷十二【省斋文藁十二】
- 卷十三【省斋文藁十三】
- 卷十四【省斋文藳十四】
- 卷十五【省斋文藁十五】
- 卷十六【省斋文藳十六】
- 卷十七【省斋文藁十七】
- 卷十八【省斋文藁十八】
- 卷十九【省斋文藳十九】
- 卷二十【省斋文藳二十】
- 卷二十一【省斋文藁二十一】
- 卷二十二【省斋文藳二十二】
- 卷二十三【省斋文藳二十三】
- 卷二十四【省齐文藳二十四】
- 卷二十五【省斋文藳二十五】
- 卷二十六【省斋文藳二十六】
- 卷二十七【省斋文稿二十七】
- 卷二十八【省斋文稿二十八】
- 卷二十九【省斋文稿二十九】
- 卷三十【省斋文稿三十】
- 卷三十一【省斋文稿三十一】
- 卷三十二【省斋文稿三十二】
- 卷三十三【省斋文稿三十三】
- 卷三十四【省斋文稿三十四】
- 卷三十五【省斋文稿三十五】
- 卷三十六【省斋文稿三十六】
- 卷三十七【省斋文稿三十七】
- 卷三十八【省斋文稿三十八】
- 卷三十九【省斋文稿三十九】
- 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
- 文忠平园续槀原序
- 卷四十一【平园续槀一】
- 卷四十二【平园续槀二】
- 卷四十三【平园续槀三】
- 卷四十四【平园续槀四】
- 卷四十五【平园续槀五】
- 卷四十六【平园续藁六】
- 卷四十七 【园续稿七】
- 卷四十八【平园续稿八】
- 卷四十九【平园续稿九】
- 卷五十【平园续稿十】
- 卷五十一【平园续稿十一】
- 卷五十二【平园续稿十二】
- 卷五十三【平园续稿十三】
- 卷五十四【平园续稿十四】
- 卷五十五【平园 稿十五】
- 卷五十六【平园续稿十六】
- 卷五十七【平园续稿十七】
- 卷五十八【平园续稿十八】
- 卷五十九【平园续稿十九】
- 卷六十【平园续稿二十】
- 卷六十一【平园续稿二十一】
- 卷六十二【平园续稿二十二】
- 卷六十三【平园续稿二十三】
- 卷六十四【平园续稿二十四】
- 卷六十五【平园续稿二十五】
- 卷六十六【平园续稿二十六】
- 卷六十七【平园续稿二十七】
- 卷六十八【平园续稿二十八】
- 卷六十九【平园续稿二十九】
- 卷七十【平园续稿三十】
- 卷七十一【平园续稿三十一】
- 卷七十二【平园续稿三十二】
- 卷七十三【平园续稿三十三】
- 卷七十四【平园续稿三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平园续稿三十六】
- 卷七十七【平园续稿三十七】
- 卷七十八【平园续稿三十八】
- 卷七十九【平园续稿三十九】
- 卷八十【平园续稿四十】
- 卷八十一【省斋别稿一】
- 卷八十二【省斋别稿二】
- 卷八十三【省斋别稿三】
- 卷八十四【省斋别稿四】
- 卷八十五【省斋别稿五】
- 卷八十六【省斋别稿六】
- 卷八十七【省斋别稿七】
- 卷八十八【省斋别稿八】
- 卷八十九【省齐别稿九】
- 卷九十【省斋别稿十】
- 卷九十一【词科旧稿一】
- 卷九十二【词科旧稿二】
- 卷九十三【词科旧稿三】
- 卷九十四【掖垣类藁一】
- 卷九十五【掖垣类藁二】
- 卷九十六【掖垣类稿三】
- 卷九十七【掖垣类藁四】
- 卷九十八【掖垣类藁五】
- 卷九十九【掖垣类藁六】
- 卷一百【掖垣类藁七】
- 卷一百一【玉堂类藁一】
- 卷一百二【玉堂类藁二】
- 卷一百三【玉堂类藁三】
- 卷一百四【玉堂类稿四】
- 卷一百五【玉堂类稿五】
- 卷一百六【玉堂类稿六】
- 卷一百七【玉堂类藳七】
- 卷一百八【玉堂类藁八】
- 卷一百九【玉堂类稿九】
- 卷一百十【玉堂类藁十】
- 卷一百十一【玉堂类藁十一】
- 卷一百十二【玉堂类稿十二】
- 卷一百十三【玉堂类稿十三】
- 卷一百十四【玉堂类稿十四】
- 卷一百十五【玉堂类藁十五】
- 卷一百十六【玉堂类藁十六】
- 卷一百十七【玉堂类藁十七】
- 卷一百十八【玉堂类藁十八】
- 卷一百十九【玉堂类藁十九】
- 卷一百二十【玉堂类藁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政府应制藁】
- 卷一百二十二【历官表奏一】
- 卷一百二十三【历官表奏二】
- 卷一百二十四【历官表奏三】
- 卷一百二十五【历官表奏四】
- 卷一百二十六【历官表奏五】
- 卷一百二十七【历官表奏六】
- 卷一百二十八【历官表奏七】
- 卷一百二十九【历官表奏八】
- 卷一百三十【历官表奏九】
- 卷一百三十一【历官表奏十】
- 卷一百三十二【历官表奏十一】
- 卷一百三十三【历官表奏十二】
- 卷一百三十四【奏议一】
- 卷一百三十五【奏议二】
- 卷一百三十六【奏议三】
- 卷一百三十七【奏议四】
- 卷一百三十八【奏议五】
- 卷一百三十九【奏议六】
- 卷一百四十【奏议七】
- 卷一百四十一【奏议八】
- 卷一百四十二【奏议九】
- 卷一百四十三【奏议十】
- 卷一百四十四【奏议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五【奏议十二】
- 卷一百四十六【奏诏録一】
- 卷一百四十七【奉诏録二】
- 卷一百四十八【奉诏録三】
- 卷一百四十九【奉诏録四】
- 卷一百五十【奉诏録五】
- 卷一百五十一【奉诏録六】
- 卷一百五十二【奉诏録七】
- 卷一百五十三【承明集一】
- 卷一百五十四【承明集二】
- 卷一百五十五【承明集三】
- 卷一百五十六【承明集四】
- 卷一百五十七【承明集五】
- 卷一百五十八【承明集六】
- 卷一百五十九【承明集七】
- 卷一百六十【承明集八】
- 卷一百六十一【承明集九】
- 卷一百六十二【承明集十】
- 卷一百六十三【亲征録】
- 卷一百六十四【龙飞録】
- 卷一百六十五【归庐陵日记】
- 卷一百六十六【闲居録】
- 卷一百六十七【泛舟游山録】
- 卷一百六十八【泛舟游山録二】
- 卷一百六十九【泛舟游山録】
- 卷一百七十【乾道庚寅奏事録】
- 卷一百七十一【乾道壬辰南归録】
- 卷一百七十二【思陵录上】
- 卷一百七十三【思陵録下】
- 卷一百七十四【淳熙玉堂杂记上】
- 卷一百七十五【淳熙玉堂杂记中】
- 卷一百七十六【淳熙玉堂杂记下】
- 卷一百七十七【二老堂诗话上】
- 卷一百七十八【二老堂诗话下】
- 卷一百七十九【二老堂杂志卷一】
- 卷一百八十【二老堂杂志卷二】
- 卷一百八十一【二老堂杂志卷三】
- 卷一百八十二【二老堂杂志卷四】
- 卷一百八十三【二老堂杂志卷五】
- 卷一百八十四【玉蘂辨证】
- 卷一百八十五【近体乐府】
- 卷一百八十六【书稿一】
- 卷一百八十七【书稿二】
- 卷一百八十八【书稿三】
- 卷一百八十九
- 卷一百九十
- 卷一百九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二
- 卷一百九十三
- 卷一百九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五
- 卷一百九十六
- 卷一百九十七
- 卷一百九十八
- 卷一百九十九
- 卷二百
- 附录卷一
- 附录卷二
- 附录卷三
- 附录卷四
- 附录卷五
『文忠集』卷一百七十四【淳熙玉堂杂记上】
- 本章共 1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5
<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佑,文忠集
钦定四库全书
文忠集卷一百七十四【淳熙玉堂杂记上】
宋 周必大 撰
钱文僖公惟演金坡遗事旧云规学士六人遇圣节共率百二十缗寺中设斋今送五十千与枢密使同开道场前一日赴宴当时所记如此近岁枢密满散圣节及贡院赐宴则学士待制皆与而无送钱故事又六参随枢密班先入止是再拜不舞蹈并遇宣麻不往皆内朝故事也
金坡遗事又云圣节唐时惟六学士及二使【谓中官枢密使】赴待诏虽发书【阙】亦不与坐又云本朝淳化五年十月上赋诗一首令待诏吴郢张用和齎以示学士张泊钱若水又李昌武宗谔翰苑杂记学士初授中谢前一日待诏一名至私第宣召入院听口宣舞蹈讫揖待诏上阶相见具酒果迎待即以事例物并书致於待诏前熙寜间司马文正公日记云初除学士待诏李尧卿宣召设香案褥位於庭望阙尧卿称有勅光再拜尧卿口宣云云光每句应喏毕再拜舞蹈又再拜升阶与待诏坐啜茶盖中朝旧典也今学士院有待诏四人或右选或白身予为学士忠诩郎钱滋来宣召大略如李马二公所记而无对揖茶酒之礼例支十千辞云自来虚喝不敢受予强予之常曰学士入院坐堂上朱衣吏初赞喝东院录事某人以下躬喏讫又喝云各只候次赞喝西院某人以下亦如之最後平赞云待诏既不名亦不喝各祗候则待诏与院吏固亦有间若平居则视之全与吏等无由待以茶酒岂将命时不欲吏之耶抑祖宗时所遣或翰林他局之待诏耶然唐制发书【阙】赴圣节礼已厚矣
李仁甫【焘】续通监长编开宝二年太祖命李昉卢多逊直学士院昉前在翰林堂吏因事至者每拜堂下事已即遣未尝与坐至是拜堂上更展叙中外无复曩日之礼昉愕然询同列则云数年矣司马文正公日记云熙寜二年五月癸巳锁院以奉安仁宗御容礼成德音降西京囚杖以下放是日丞相出中书提点魏孝先以下入院授以参政赵拚所封御前札子茶汤虚阁御药刘有方来茶汤馆于门【阙】复谒御厨翰林设食致酒果黄昏进首尾词内批依此修写四鼓起读点句攅点进入明日丞相退朝宣讫开院淳熙三年十一月八日某被宣草十二日冬祀赦黄昏方至院御药持御封中书门下省【阙】状来系鞵迎于中门内侍一员俱升厅御药先以【阙】状授监门共茶汤讫先送御药出院复与监门升厅受【阙】状付吏乂点汤送监门下阶馆之门塾而不报谒既熟状自内出非参政所封故提点官不来惟中书下省刑房录事尚书省刑房主事各一人穿【阙】同至仍旧系鞵见之不迎不送不设茶汤而退守当四人贴房十数人旅揖堦下与文正公所记多不同至六年九月十二日复被宣草明堂赦御药张安中监门梁襄相见如仪惟录事沈楧主事李师文茶而不汤院吏云前不设茶误也守当官等不复廷揖所谓酒馔之赐今皆无之诘朝奏知先出而吏卒辈皆俟三日後宣赦讫乃得归
太上初逊位上尊号时陈丞相康伯当国集议定命学士洪景严遵撰议文然後降诏某时任察官心知其非而无由改乾道六年郊祀礼成加上尊号某在翰苑始引唐故事乞上帅羣臣过宫表请既允然後降诏国朝止有人主上母后尊号故册文称嗣皇帝靖康上教王道君之号徐丞相【处仁】已命汪彦章【】代作册文会有疆事不及礼行绍兴三十二年初上德夀尊号乃承例用嗣皇帝乾道六年上既表加乞上尊号而院吏写表亦称嗣皇帝私谓未安谨按唐明皇传位後顔真卿议肃宗不当于宗庙称嗣皇帝况亲奉表德夀乎以白虞丞相【允文】丞相难之必令寻例某思建炎以後遇节朔遥拜徽宗表是时翰苑多名士必不误用乃督吏捜旧牍明日果得表本一册止称皇帝又按韩文顺宗实录载宪宗上顺宗尊号册文亦称皇帝臣某此最可据其议遂定是岁初议于太上皇帝尊号中加宪天体道四字皇后加慈仁二字某草诏云太上皇帝与天同大体道之宗太上皇后如月之明以慈为宝盖取文意之顺耳将宣布而议者谓天圣二年赐太宗女申国大长公主諡曰慈明当避於是改用明慈二字宰执云诏书先明而後慈殆默定也
某与同直院郑仲盖闻既分草皇帝请加上太上皇帝皇后尊号牋表诸公谓太上皇帝自当荅诰颇疑皇后难於措辞某请以意共为荅诰文意所及縂言父母以该之而不称予吾之类遂草以进上甚以为然凡两荅诰皆某所草也
上於文字尤欲得体一览便见是非某草太上辞尊号第一诰其末云怡神闲居何力之有上曰此虽道太上语毕竟自此起草送去何力之句不能无嫌某遂改作无累於物盖上用意至到如此
淳熙二年六月礼部太常寺申来年太上皇帝当庆七十欲将国朝加上尊号并上夀典礼参酌比附先次讨论壬申有旨恭依七月乙酉侍从礼官等就都堂议加性仁立德至神无为八字而皇后再加二字为齐明广慈後两日礼部赵侍郎【雄】谓无为二字与太上字相连颇涉语忌请改为明武焕文其後又尝作无为至神又作成武焕文逮癸卯乃定用性仁立德无为全美参政龚实之【茂良】而下尚不以为然叶丞相【衡】既主之衆莫能夺八月直院胡长文【元质】罢丁卯上自用某再直已拟诏草会九月乙未叶丞相罢龚参首招予及学士王季海【淮】共议然後定为性仁诚德经武纬文遂草宣布诏其颂太上皇帝云以德行仁本性诚之固有修文偃武合经纬之自然太上皇后云月齐日以得天而能久照坤顺乾而配地是以广生上再三称奬谓数句用经语该括明备非卿不能为真大手笔也
大礼降御札既云札示则当亲笔付外近岁同常诏从院吏写本行出未知中朝旧事如何乾道九年六月七日宣当直学士草南郊御札三更进草其间云乾清坤夷振四方之纲纪星辉海润兆百世之本支玉巵每奉于亲闱瑞节岁交于邻境上改作农扈屡丰戎轩载戢崇礼乐而四达嘉风俗而再淳玉巵每奉于亲闱美化遂刑于海宇仍批云可改签抹者五句意不近于郊祀其欲得体大率如此
淳熙六年三月丁卯诏今岁郊祀以例约束省费旋有旨未令行出下礼部太常寺议明堂大礼初李仁甫主此说于前郊尝经集议会近习杨言焘博极群书却不曾读孝经乃不果行至是某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与诸儒议曰周公虽摄政而主祭则成王王方幼冲故周公参稽古制蒇事于明堂其曰严父者措周公能推本武王之志追尊文王之功非谓自主其祭祀也衆以为然遂奏臣等窃观传载黄帝拜祀上帝於明堂虞祀五帝於五府历时既久其详莫得而闻至礼记始载明堂位一篇言天子负斧扆南乡而立内之公侯伯子男外之蛮夷戎狄以序而立故曰明堂也者明诸候之尊卑也孟子亦曰明堂者王者之堂也周礼大司乐有冬至圜丘之乐夏至方丘之乐宗庙九变之乐三者皆大祭祀惟不及明堂岂非明堂者布政会朝之地成王时常于此歌我将之颂宗祀其祖文王乎後暨汉唐虽有沿革至于祀帝而配以祖宗多由义起未始执一本朝仁宗皇佑中破诸儒异同之论即大庆殿行亲享之礼并侑祖宗从以百神前期朝献景灵宫享太庙一如郊祀之制太上皇帝中兴斟酌家法举行於绍兴之初亦在殿庭盖得圣经之遗意且国家大祀有四春祈糓夏雩祀秋明堂冬郊祀是也陛下即位以来固尝一讲祈谷四躬冬祀惟合宫雩坛之祀犹未亲行今若特举秋享于义为允臣等谨?已行典礼及前代贺循本朝名儒李太伯范镇明堂严祖说并治平中吕诲司马先等集议近岁李焘奏劄具录以闻乙亥有旨从之九月上辛以显肃后忌前改用仲辛行礼辛酉当受誓戒前一日上语宰执足指疮肿恐妨拜跪欲展季辛又值显恭后忌如何宰执奏天地尊后忌卑遂降旨用二十六日某按汉武帝太初太始正和中屡祀明堂不专用辛方请别卜日诘朝上忽遣中使谕旨都堂夜来敷药足疮良愈不必改日但已展誓戒之期若再降旨不张皇否赵相奏此却无妨遂以是日午时集官受誓戒丙寅大雨丁卯鎻院草赦戊辰百执事冒雨入丽正门过後殿请皇帝致斋己巳上乘逍遥车朝献景灵宫入太庙斋宿四日之间雨昼夜倾注通衢殆如溪涧有旨来早不乘玉辂止用逍遥车径入北门趋文德殿致斋朝服导驾官俱改常服一应仪仗排立人并放赵相为大礼使密旨有司未得放散黄昏後雨骤止夜分内侍李思恭传旨御史台合门大常寺仍旧乘玉辂应合行事件疾速施行庚午昧爽驾来登辂某执绥上喜曰且得晴霁辛未行礼月色如昼上拜起不倦以迄于成黎明登楼肆赦簪花过德夀宫人情熙然赦书乃某视草其间云惟周成宗祀洛中陟配于文王惟汉武合祠汶上推严于高帝皆用亲郊之礼且殚尊祖之诚於铄本朝若稽前代俶经路寝有皇佑之彛仪徧秩羣神有绍兴之近制不愆於素可举而行盖欲明着古礼以示来世也後数日加恩羣臣某复草赵相制云祼将太宫霖潦骤霁陟恪大寝月华正中又云镇定大事如彦博之恢宏贯通羣经如宋庠之博洽皆纪一时之事且以仁宗初行明堂二公实为相也
大礼赦条乃六部诸司条具上省省中类聚取旨讫即进熟状降付学士院草赦文本院并首尾词大书进入其间多云当议将上取旨盖有司拟申如此既经画旨行赦便是处分不应仍旧用当议二字某为学士谕令削去院吏持不敢遂亲以笔涂之
大礼上乘玉辂率命翰林学士执绥备顾问近岁多阙正员临时选差他官与五使同降旨淳熙丙申南郊己亥明堂某再为之按京师用唐显庆辂尝以登封其安固可知元丰改造已不能及今乃绍兴癸亥岁所制上自太庙服通天冠绦纱袍乘辇至辂後由木陛以登惟留御药二宦者侍立执绥官先从傍用小梯攀缘而上卫士以彩绳围腰系于箱柱辂行颇摇兀宸几亦觉危坐云
大礼後上御楼掲鷄竿肆赦皇太子及文武百僚拜舞于下惟枢密使翰林学士相对侍立楼上丙申己亥某因扈从登丽正门望涛江形势环抱极壮观也
乾道七年四月甲子诏皇太子判临安府用至道故事也或谓当以大中大夫为判官通领府事恐名称未正遂议改尹而以侍从为少尹余判推官用卿监郎官丁卯将鎻院降麻或又疑宣麻给告非待储贰之礼己巳後省官礼官会议于史院检点唐太宗征辽命太子监国及文帝命太子受诸司启事或诏或制视麻为重可以作则上然之庚午偶当日被宣范紫?成大先以侍讲逓宿闻报遽出薄暮至玉堂御药李【忘其名】持御封御笔皇太子某宜领临安尹可依此降制三鼓进草因奏此制书既不给告则当付有司施行窃恐皇太子别无被受欲依此来诏书体式略换首尾书写一通降付皇太子今拟定格式进呈如赐俞允乞速批降付下御笔批依辛未遂告大廷惟此稀濶盛典适以史官备讨论词臣参润色复得宸翰宝藏于家岂非儒生之荣遇乎
答皇子诏用卿字非是前辈知体则不然其他或女或王或公皆当有别
翰苑岁进春端帖子如大内多及时事太上则咏游幸之类某常自德夀宫後偶趋传法寺望见一楼巍然朝士云太上名之曰聚远而自题其额仍大书东坡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之诗于屏间有灵隐寺冷泉亭临安絶景去城既远难于频幸乃即宫中凿大池续竹筒数里引西湖水注之其上叠石为山象飞来峰宛然天成某作端午帖子云聚远楼头面面风冷泉亭下水溶溶人间炎热何由到真是瑶台第一重盖谓此也前後颇闻禁籞大略并记于下宫中分四地分随时游览东地分香远【梅】堂清深【竹】堂月台梅坡松菊三径【菊芙蓉竹】清妍【酴醿】清新木犀芙蓉冈南地分载忻【大堂御宴处】忻欣【古栢太湖石】射厅临赋【荷花山子】灿锦【金林檎】至乐【池上半】丈红【郁李子】清旷【木犀】泻碧【养金鱼处】西则冷泉【古梅】文杏馆静乐【壮丹】浣溪【大楼子海棠】北则绦华【罗木亭】旱船俯翠【茅亭】春桃盘松其详不可得而知也尝见御制盘松赞墨本云天锡瑞木得自嶔岑枝蟠数万干不倍寻怒腾龙势静奏琴音凌寒?茂当暑隂森封以腴壤迩以碧浔越千万年以慰我心碑在宫中又汪季路【逵】得御制祭土地文藁真蹟宝藏之其文云维淳熙五年岁次戊戌十一月日太上皇帝遣具阶张宗尹特设牲牢旨酒珍果香花致祭于本宫土地之神神有百职职各不同典司草木土示是供我游湖园乃获奇松植之禁苑百态千容婆娑偃盖夭矫腾龙翠色凝露清音舞风醉吟闲适予情所锺壅培封殖久或力穷鸟乌外扰蚁蠧内攻神其剿絶勿使能终精邪窃?盗斧适逢神其呵逐勿使遗踪常令劲质坐阅隆冬坚踰五柞弱异双桐历千万年??葱葱牲牢旨酒嗣録汝功尚飨
欧阳文忠公学士院草录世已不传近岁有玉堂集云是李汉老【邴】编类亦差讹非全书其中却载皇太子府春端帖子盖政和宣和间所供今东宫乃阙北欲引例为请缘无善本可?且当时不曰宫而曰府遂止【安中内制一例曰合】
文忠集卷一百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