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提要
- 原序
- 卷首
- 卷一【省斋文藁一】
- 卷二【省斋文藁二】
- 卷三【省斋文藁三】
- 卷四【省斋文藁四】
- 卷五【省斋文藁】
- 卷六【省斋文藁六】
- 卷七【省斋文藳七】
- 卷八【省斋文藁八】
- 卷九【省斋文藁九】
- 卷十【省斋文藁十】
- 卷十一【省斋文藳十一】
- 卷十二【省斋文藁十二】
- 卷十三【省斋文藁十三】
- 卷十四【省斋文藳十四】
- 卷十五【省斋文藁十五】
- 卷十六【省斋文藳十六】
- 卷十七【省斋文藁十七】
- 卷十八【省斋文藁十八】
- 卷十九【省斋文藳十九】
- 卷二十【省斋文藳二十】
- 卷二十一【省斋文藁二十一】
- 卷二十二【省斋文藳二十二】
- 卷二十三【省斋文藳二十三】
- 卷二十四【省齐文藳二十四】
- 卷二十五【省斋文藳二十五】
- 卷二十六【省斋文藳二十六】
- 卷二十七【省斋文稿二十七】
- 卷二十八【省斋文稿二十八】
- 卷二十九【省斋文稿二十九】
- 卷三十【省斋文稿三十】
- 卷三十一【省斋文稿三十一】
- 卷三十二【省斋文稿三十二】
- 卷三十三【省斋文稿三十三】
- 卷三十四【省斋文稿三十四】
- 卷三十五【省斋文稿三十五】
- 卷三十六【省斋文稿三十六】
- 卷三十七【省斋文稿三十七】
- 卷三十八【省斋文稿三十八】
- 卷三十九【省斋文稿三十九】
- 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
- 文忠平园续槀原序
- 卷四十一【平园续槀一】
- 卷四十二【平园续槀二】
- 卷四十三【平园续槀三】
- 卷四十四【平园续槀四】
- 卷四十五【平园续槀五】
- 卷四十六【平园续藁六】
- 卷四十七 【园续稿七】
- 卷四十八【平园续稿八】
- 卷四十九【平园续稿九】
- 卷五十【平园续稿十】
- 卷五十一【平园续稿十一】
- 卷五十二【平园续稿十二】
- 卷五十三【平园续稿十三】
- 卷五十四【平园续稿十四】
- 卷五十五【平园 稿十五】
- 卷五十六【平园续稿十六】
- 卷五十七【平园续稿十七】
- 卷五十八【平园续稿十八】
- 卷五十九【平园续稿十九】
- 卷六十【平园续稿二十】
- 卷六十一【平园续稿二十一】
- 卷六十二【平园续稿二十二】
- 卷六十三【平园续稿二十三】
- 卷六十四【平园续稿二十四】
- 卷六十五【平园续稿二十五】
- 卷六十六【平园续稿二十六】
- 卷六十七【平园续稿二十七】
- 卷六十八【平园续稿二十八】
- 卷六十九【平园续稿二十九】
- 卷七十【平园续稿三十】
- 卷七十一【平园续稿三十一】
- 卷七十二【平园续稿三十二】
- 卷七十三【平园续稿三十三】
- 卷七十四【平园续稿三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平园续稿三十六】
- 卷七十七【平园续稿三十七】
- 卷七十八【平园续稿三十八】
- 卷七十九【平园续稿三十九】
- 卷八十【平园续稿四十】
- 卷八十一【省斋别稿一】
- 卷八十二【省斋别稿二】
- 卷八十三【省斋别稿三】
- 卷八十四【省斋别稿四】
- 卷八十五【省斋别稿五】
- 卷八十六【省斋别稿六】
- 卷八十七【省斋别稿七】
- 卷八十八【省斋别稿八】
- 卷八十九【省齐别稿九】
- 卷九十【省斋别稿十】
- 卷九十一【词科旧稿一】
- 卷九十二【词科旧稿二】
- 卷九十三【词科旧稿三】
- 卷九十四【掖垣类藁一】
- 卷九十五【掖垣类藁二】
- 卷九十六【掖垣类稿三】
- 卷九十七【掖垣类藁四】
- 卷九十八【掖垣类藁五】
- 卷九十九【掖垣类藁六】
- 卷一百【掖垣类藁七】
- 卷一百一【玉堂类藁一】
- 卷一百二【玉堂类藁二】
- 卷一百三【玉堂类藁三】
- 卷一百四【玉堂类稿四】
- 卷一百五【玉堂类稿五】
- 卷一百六【玉堂类稿六】
- 卷一百七【玉堂类藳七】
- 卷一百八【玉堂类藁八】
- 卷一百九【玉堂类稿九】
- 卷一百十【玉堂类藁十】
- 卷一百十一【玉堂类藁十一】
- 卷一百十二【玉堂类稿十二】
- 卷一百十三【玉堂类稿十三】
- 卷一百十四【玉堂类稿十四】
- 卷一百十五【玉堂类藁十五】
- 卷一百十六【玉堂类藁十六】
- 卷一百十七【玉堂类藁十七】
- 卷一百十八【玉堂类藁十八】
- 卷一百十九【玉堂类藁十九】
- 卷一百二十【玉堂类藁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政府应制藁】
- 卷一百二十二【历官表奏一】
- 卷一百二十三【历官表奏二】
- 卷一百二十四【历官表奏三】
- 卷一百二十五【历官表奏四】
- 卷一百二十六【历官表奏五】
- 卷一百二十七【历官表奏六】
- 卷一百二十八【历官表奏七】
- 卷一百二十九【历官表奏八】
- 卷一百三十【历官表奏九】
- 卷一百三十一【历官表奏十】
- 卷一百三十二【历官表奏十一】
- 卷一百三十三【历官表奏十二】
- 卷一百三十四【奏议一】
- 卷一百三十五【奏议二】
- 卷一百三十六【奏议三】
- 卷一百三十七【奏议四】
- 卷一百三十八【奏议五】
- 卷一百三十九【奏议六】
- 卷一百四十【奏议七】
- 卷一百四十一【奏议八】
- 卷一百四十二【奏议九】
- 卷一百四十三【奏议十】
- 卷一百四十四【奏议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五【奏议十二】
- 卷一百四十六【奏诏録一】
- 卷一百四十七【奉诏録二】
- 卷一百四十八【奉诏録三】
- 卷一百四十九【奉诏録四】
- 卷一百五十【奉诏録五】
- 卷一百五十一【奉诏録六】
- 卷一百五十二【奉诏録七】
- 卷一百五十三【承明集一】
- 卷一百五十四【承明集二】
- 卷一百五十五【承明集三】
- 卷一百五十六【承明集四】
- 卷一百五十七【承明集五】
- 卷一百五十八【承明集六】
- 卷一百五十九【承明集七】
- 卷一百六十【承明集八】
- 卷一百六十一【承明集九】
- 卷一百六十二【承明集十】
- 卷一百六十三【亲征録】
- 卷一百六十四【龙飞録】
- 卷一百六十五【归庐陵日记】
- 卷一百六十六【闲居録】
- 卷一百六十七【泛舟游山録】
- 卷一百六十八【泛舟游山録二】
- 卷一百六十九【泛舟游山録】
- 卷一百七十【乾道庚寅奏事録】
- 卷一百七十一【乾道壬辰南归録】
- 卷一百七十二【思陵录上】
- 卷一百七十三【思陵録下】
- 卷一百七十四【淳熙玉堂杂记上】
- 卷一百七十五【淳熙玉堂杂记中】
- 卷一百七十六【淳熙玉堂杂记下】
- 卷一百七十七【二老堂诗话上】
- 卷一百七十八【二老堂诗话下】
- 卷一百七十九【二老堂杂志卷一】
- 卷一百八十【二老堂杂志卷二】
- 卷一百八十一【二老堂杂志卷三】
- 卷一百八十二【二老堂杂志卷四】
- 卷一百八十三【二老堂杂志卷五】
- 卷一百八十四【玉蘂辨证】
- 卷一百八十五【近体乐府】
- 卷一百八十六【书稿一】
- 卷一百八十七【书稿二】
- 卷一百八十八【书稿三】
- 卷一百八十九
- 卷一百九十
- 卷一百九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二
- 卷一百九十三
- 卷一百九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五
- 卷一百九十六
- 卷一百九十七
- 卷一百九十八
- 卷一百九十九
- 卷二百
- 附录卷一
- 附录卷二
- 附录卷三
- 附录卷四
- 附录卷五
『文忠集』卷五十八【平园续稿十八】
- 本章共 4.7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5
钦定四库全书
文忠集卷五十八【平园续稿十八】
宋 周必大 撰
记一
赏心楼记【一名东楼】
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翰林金陵诗也今白鹭赏心二亭连延城上元丰中苏翰林赋长短句送王胜之仍题柱云江山之胜倾想平生名遂传於天下庐陵亦有白鹭洲青原台直其首郡治也堆胜楼当其腹馹舍也登临胜槩虽亚金陵然非闲人所能至盍求之於造物之无尽藏乎乃市民居创小楼介於二者之间借其名曰赏心且少陵江楼诗也衡不盈三丈纵又去其一惟费省故成速盖洲之项领也目力所及视青原堆胜十得八九而无厉禁可以日涉诗不云乎于胥乐兮愿与乡人共之安知来者无二翰林之才为余赋之也庆元元年二月日
蜀锦堂记
予以绍熙甲寅十月迁新第盖本郡贡院旧基也东偏买园数亩地势坦夷名之曰平种海棠数百株蟠根老干强徙以来中为堂三间南向重檐承溜东西两荣弗陋弗奢明年花开如锦绣予与十余客纵目其上皆问何以名堂予曰未也客试名之或曰公昔以布衣举送此地今官一品而居之非锦衣昼行乎予谢曰此安阳韩忠献公故事君毋戏我客又曰公尝以天子命两帅乡部纵避忠献岂不如朱买臣则又谢曰予惟不才不敢以引绶为荣四年之中再命而娄辞赖圣恩从欲许以销印亦非买臣比也衆客於是合辞曰公胙蜀土于今三朝花满锦城分????兹圃倘不欲自比前人盍以蜀锦为名上因寓公下指花耳公意何如予谢曰客既合辞予则无辞乃不果辞庆元乙卯三月望
安福县重修凤林桥记
造舟为梁文王初为西伯创物之智也人到于今赖之汉儒着尔雅乃曰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是说也谓辨尊卑可也河桥何与焉郭璞既误以周公之言孙炎又从而为之辞其失诗雅之旨远矣古者郡邑大率濒江浮航于水加板其上联属绵亘以逹于岸人之往来其道如砥视招招舟子争济于风涛之中险易劳逸盖相万也安福壮县江西湖南之要津水出泸溪汇于凤林其广三百尺是桥不知起何时姑以近事考之元丰县令上官公頴崇寜县令上官合增修于二十年之间邑士欧阳安稷名桥曰上官者从其姓也绍兴庚申令韩邦光复修之乡先生王公庭珪名之曰凤林者因其地也淳熙丁酉令徐煇又修之邑人刘浚易名济川则謟矣夫一桥在北门才百余年四修而四坏何也吏惰财殚葺不以时或葺矣勿良於工故易坏也庆元改元令施广厚适逢其坏而尉陈章复能委身任责相与抡材二举大舫而新之冶鉄为绠纫竹为筰图惟悠久之计士民咸出力相其复起於季春成於仲夏会太守杨侯方新至首助钱十万仍岁留征商送州之余为後日营缮之备章吾故人子也请记其事于今累月行授代去矣安得不为一言夫利涉之功微公家不能成虽成必坏者物理之常也郡邑无终穷守令有更变坐视勿恤其坏也速未坏亟葺其费也省今令尉幸举职二千石又设储待其虑周矣徒法不能以自行顾嗣音者何如耳因为辨汉儒之失揭凤林之旧使後之人知公家之利非一族所得私若济巨川非一令所当拟必也即渡名桥随坏随葺乃百世不易之道也二年三月十五日
广德军重修谯门记
天子五门诸侯三之礼也绵之诗曰廼立臯门臯门有伉廼立应门应门将将是时古公居岐为商诸侯故郑氏笺云诸侯之宫外曰臯门朝曰应门内有路门天子加以库雉其义昭然是儒释尔雅亦引周礼注天子诸侯同此三名惟毛氏因戴记明堂位言鲁以库门为天子之臯门雉门为天子之应门遂谓天子郭门为臯正门为应而侯门当名库雉与郑矛盾孔頴逹无所折衷既言郑以臯应自是诸侯正法又云名之曰库雉制之如臯应制二兼四特褒周公以传毛氏予谓诗经圣人所删记出汉儒之手古公非王也於笺有取焉或曰鲁史书雉门何也曰礼天子诸侯台门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春秋之际诸侯僭王大夫僭诸侯两观犹僭库雉可知经因灾以示贬耳书亦言应门何也曰在周为王门在岐为侯门郑氏固谓天子诸侯之所同复何疑焉本朝帅藩督府参用周制其门三重余二而已仪门之外谯楼巍然以高为贵殆臯门之遗制欤按唐节度使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鼔角今遂以是名门其数则节镇十有二列郡用十着于甲令视漏刻以警昬昕盖一邦之耳目也广德为军名隶江东实隣浙西素号乐土熙寜戊申守臣朱夀昌大修谯门紫微南丰鲁公为之记六十年而毁绍兴甲子魏侯安行始再营之距庆元丁已复五十四年枝倾补陋不可以久会承议郎曾侯?被命分符有絶人之才百废兴举谓万乘行在吴中郡乃近辅华丽嶕嶢当应古义适岁丰人和鬻材僦工兴役於暮春落成以季夏轮奂之美与创始均其外两亭东以宣诏西以颁春其内两楼左曰架阁右曰甲仗前後映带粲然一新观者叹服侯以予与其世父原伯先君仲躬同朝相善也不远二千里请记其事惟南丰古文在前娄谢不敢而请益勤姑为考衆说之异同而识其岁月如此明年戊子三月
万安县新学记
学所以明人伦人伦不可一日废学校其可一日废乎虽然此王政也故凡君国教学为先而世治则制度在王虞夏商周皆立大小学于都畿诸侯之国亦必天子命之教然後为学者是也世乱则学校不修礼失则或求之野故仕王朝者多有不悦学之说以及其大人列国如郑而青衿不至反朝夕游于乡之校者是也或疑论语一书如帝王历数之授受邦国政事之得失大而道德性命之要小而饮食衣服之节罔不及之独於学校略无问答抑尝深求其故乎司马迁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顔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衆故当是时或问为邦或问为政以至祭祀朝觐征伐会盟治民折狱之类讲习之已熟切磋之未至往往随其才器各底于成举而措诸事业斯无难者是则传道育材不在乎辟雍泮水而在乎杏坛之上洙泗之间也久矣又何问焉宋兴世祖方四征不庭已数幸国学钦崇将圣亲为之赞列圣继志首善始京师由内及外至於庆历学校遂徧天下盖祀先圣先师于学古也後世郡国庙事而已复古之制且及於邑则起本朝若守与令敢不敬承吉之万安自煕寜五年为县今将百三十载而学凡三徙士不以为然庆元戊午夏四月知县事宣教郎玉牒师逌实来政知後先首辟龙头书院遂议新学相方视址捐直与民得地二十余亩以明年三月壬子?工尽十月而殿宇学舍皆成经史之阁左右生之斋内之库帑庖湢外之门闼垣墙邃深爽垲几亚郡学费缗钱以万皆士人所乐输而官以余则助之且为经画悠久赡给之计纎悉无遗往来者但视其成而不知其所以成也诸生请记其事某惟夫子教人非可一言而尽其论行藏亦岂一端而止然必学成乃许以仕故说漆雕开之对而恶夫贼费宰之佞岂尝使人以政学也哉粤自王道衰而异端作覇者之後有杨墨杨墨之後有纵横有申韩有黄老有诸儒之专门至汉唐以来又设科目以取士士方拘牵时文或不得一意於学今国家开设学校惟周孔之教是明惟尧舜文王之道是适为士者虽藉举业为入仕之阶然平居父诏其子兄诏其弟自洒扫应对而充乎孝弟忠信由闻见卓约而极乎高明光大藴诸中者既不为淫辞詖行所汨则形诸外者亦何适而不可故施之试程非驳杂之辞进为师儒得范模之正临民则为良吏立朝则为名臣举不出乎素学于以副治世化民成俗之德意此则贤令承流宣化孜孜徙学之本心也可不勉欤若夫江山之胜栋宇之备与夫竹木工役之多寡宣劳恊力之名氏令也能文自详记於碑隂此不复云六年庚申正月旦
墨池阁记
唐垧字林夫翰林侍读学士彦猷讳询之子钱唐人熙寜四年上书合时宰意用台荐骤得御史里行明年三月擢谏官八月复越班论时宰责筦库广州徙监吉州太和县盐酒税自公退食学书于官廨池上後数年山谷黄公为令赋絶句云攀槛朱云头欲白不知流落向何州空余前日学书地小阁红蕖取意秋元佑中苏文忠公守杭林夫适赴武昌公得其父旧诗次韵送行有闻道黄门有父风之句谓父子皆善书也今令朝奉郎卓洵涖事三载每葺县庠增置博士弟子员通四十人教养课试一视侯頖左序东偏接林夫废廨故沼尚存乃辟其地创辟三间为诸生游息之所用汉张芝故事榜曰墨池着其学书之美请予为之记夫书虽一艺古人犹不苟如此推而上之进德修业岂止收翰墨之功而已或谓林夫进锐退速亦可取乎予曰吾夫子有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林夫少年时虽异乎中行要非碌碌之士故陈襄述古荐之於经筵而山谷追美於已去之後苏公复以诗赠别至卓令又表而出之学者其知所择哉山谷以元丰三年庚申得太和辛酉岁方上絶句题十一月已卯盖壬戌年是月二日也又明年十二月移德平镇而去迨庆元庚申两甲子矣三月庚辰周某书
贑州贑县重修学记
皇朝立学徧郡县县有附庸有支邑人之言曰支邑距城近者百里远则倍蓰赋租征榷间得移用学校之修既已非艰而其士又以城阙为远故庠声序音日振於一邦附庸则不然赋租征榷守皆统之士方萃於郡庠为令者因得藉口学校名存实否人亦不责备也庆元三年冬奉议郎司马□来为贑宰深辟其说谓郡庠教养率限以员今十室必有忠信而曰一同无遗贤诬其下也上台戒横歛州家不科取邑之财用有定名或渔於吏或费於侈而曰力不及於学诬其上也民之师帅当如是乎於是节用度核隐欺首葺大成殿次饰讲堂斋舍凡重门修廊下至庖湢之所器用所须无一不备旧廪岁输米二百斛缗钱仅以百计经营三载括六乡闲田之所入益钱至三倍既有养士之费则请於州还补生员请食於学月书季考一守成规春秋奠献如式文风郁然遂为外邑之表代更有日书来请记予闻记有二说不赞圣人之道则勉诸生以学昔在皇佑贤令大理寺丞王希肇正庙学太山孙复碑记其实谓夫子道被万世非假称述逮嘉佑中着作佐郎钱顗尤号贤令学政益修每以上之教化士之讲习告诸人临川胡彖大书碑隂即而读之思过半矣予尚何言姑举司马君之说附先贤之後使来者知温国胄绪为政如此非俗吏所能为也尚嗣音俾勿坏六年十月旦
梅州重修学记
南海属郡潮为大潮之属邑程乡为大五季伪刘升其地曰敬州国避今祧庙讳以梅易敬熙寜癸丑尝归潮後十年复初绍兴丁已如才三年又复甲子适周矣虽曰僻在岭表而自唐元和末韩文公守潮首置乡校谓刺史县令不躬为之师命赵德督生徒程乡秀民固在其中至元符初垂三百年刘忠定公又谪於梅每谓语不妄然後可入於诚谆谆诲学者盖天以两贤加惠兹土旧矣故其士醇其民朴葺学校以教之尤不可已异时二千石自四遐相易而至土风未遽知政事未易修凡所设施多在累月之後幸无移徙牵制安意营职亦不过期月已廹合符正使心乎教养而为之也难今刘侯则不然侯潮人也梅治程乡犹本郡也初仕即尉此习知其风俗周知其财用况大父伯父再世登科故崇儒之心切而为政之力易下车以庆元五年之仲冬越明年閠春之朔即增饰学宫新十哲像徧缋从祀凡斋舍职事位下职庖湢之属悉加於旧广学田增生员别创小学四斋弦诵之声日闻前守陈自修始以忠定公配享文公至是各为之祠以瞻以仪厥仲夏告朔合僚佐衿佩二百人庆其成於是教授林陶掾曹姚得明程乡令李昌龄歌诗三章章十句以美之一章颂侯之来荣也二章乐庠序之新也三章欲人才之兴也其歌曰孰不为邦孰守其乡如被锦衣昼行煇煌侯曰上恩曷敢弭忘何以报之俾民向方言葺泮宫于乡有光载歌曰宣圣南面珠旒衮章十哲修坐郡贤缋廊六斋分列小学峙傍谈经议道春祠秋尝我侯戾止率由典常又歌曰誾誾诸生振鹭来翔诗书礼乐游息修藏勉尔行业为时俊良毋毁於随毋嬉以荒三岁大比用宾于王歌既阕佥曰允哉伻来视予嘉其有美而有劝也并纪岁遗之它日与计偕者依鹿鸣歌是诗转而上闻非此邦之盛事欤侯名涣字伯顺今官朝散郎十月日具位
梅州贡院记
易曰随时之义大矣哉时未可为不为可也时既可为不为可乎降汉迄唐因郡国大小定贡士多寡本接五季之乱乡举寂寥士试州治未有围棘糊名之制由广而东去国滋远厥初合一路才贡一士涵养二百余年人才始衆梅之置州适後他邦在法士不满百并试傍郡贡院之不设时也连举大比至数百人预荐者五或即郡庠或寓馹亭始苟简成之终劳费葺之今太守朝散郎刘涣节用储财肇新试闱亦时也相攸度基广十有二文深三十有七丈布竹木龙川择梓匠於汀贑为厅堂各五间其崇二丈五尺廊屋十四间内外门各五间封弥誊屋总十间隔街有溪限以编户厚偿其直彻而逹之洞视山川之秀汉中有百花洲创佳致亭於其上兴工以庆元六年六月讫事以十一月丁巳匠以工计者五千有奇杂役则募闲民用砖十万盖丸倍之钱以缗计者数千米以斛计者累百越十二月朔行乡饮酒礼发乌程乡令李昌龄予里人也以书道本末且曰州惟一邑向也百役所仰今侯甫修学校又为是举成规成规定於心余羡出於州科调毫厘勿及其属愿纪实其美恭闻太宗皇帝端拱元年放进士二十八人有古成之者预焉虽家广之增城後徙於梅其四世孙革遂登绍圣进士第元符三年蓝奎继擢丙科政和二年则有刘中绍兴十五年复有罗振四隣望之指为士乡又况戊申策士维扬而潮人礼部尚书王大宝胪传第二於梅本同州丁丑奏号南省而惠人秘书郎张宋卿名冠淡墨於梅为同路两贤学问过人而立朝持论并为当世所称诗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诸生他日取巍科继前修尚毋忘二千石作成之德明年正月具位周某记
文忠集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