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提要
- 原序
- 卷首
- 卷一【省斋文藁一】
- 卷二【省斋文藁二】
- 卷三【省斋文藁三】
- 卷四【省斋文藁四】
- 卷五【省斋文藁】
- 卷六【省斋文藁六】
- 卷七【省斋文藳七】
- 卷八【省斋文藁八】
- 卷九【省斋文藁九】
- 卷十【省斋文藁十】
- 卷十一【省斋文藳十一】
- 卷十二【省斋文藁十二】
- 卷十三【省斋文藁十三】
- 卷十四【省斋文藳十四】
- 卷十五【省斋文藁十五】
- 卷十六【省斋文藳十六】
- 卷十七【省斋文藁十七】
- 卷十八【省斋文藁十八】
- 卷十九【省斋文藳十九】
- 卷二十【省斋文藳二十】
- 卷二十一【省斋文藁二十一】
- 卷二十二【省斋文藳二十二】
- 卷二十三【省斋文藳二十三】
- 卷二十四【省齐文藳二十四】
- 卷二十五【省斋文藳二十五】
- 卷二十六【省斋文藳二十六】
- 卷二十七【省斋文稿二十七】
- 卷二十八【省斋文稿二十八】
- 卷二十九【省斋文稿二十九】
- 卷三十【省斋文稿三十】
- 卷三十一【省斋文稿三十一】
- 卷三十二【省斋文稿三十二】
- 卷三十三【省斋文稿三十三】
- 卷三十四【省斋文稿三十四】
- 卷三十五【省斋文稿三十五】
- 卷三十六【省斋文稿三十六】
- 卷三十七【省斋文稿三十七】
- 卷三十八【省斋文稿三十八】
- 卷三十九【省斋文稿三十九】
- 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
- 文忠平园续槀原序
- 卷四十一【平园续槀一】
- 卷四十二【平园续槀二】
- 卷四十三【平园续槀三】
- 卷四十四【平园续槀四】
- 卷四十五【平园续槀五】
- 卷四十六【平园续藁六】
- 卷四十七 【园续稿七】
- 卷四十八【平园续稿八】
- 卷四十九【平园续稿九】
- 卷五十【平园续稿十】
- 卷五十一【平园续稿十一】
- 卷五十二【平园续稿十二】
- 卷五十三【平园续稿十三】
- 卷五十四【平园续稿十四】
- 卷五十五【平园 稿十五】
- 卷五十六【平园续稿十六】
- 卷五十七【平园续稿十七】
- 卷五十八【平园续稿十八】
- 卷五十九【平园续稿十九】
- 卷六十【平园续稿二十】
- 卷六十一【平园续稿二十一】
- 卷六十二【平园续稿二十二】
- 卷六十三【平园续稿二十三】
- 卷六十四【平园续稿二十四】
- 卷六十五【平园续稿二十五】
- 卷六十六【平园续稿二十六】
- 卷六十七【平园续稿二十七】
- 卷六十八【平园续稿二十八】
- 卷六十九【平园续稿二十九】
- 卷七十【平园续稿三十】
- 卷七十一【平园续稿三十一】
- 卷七十二【平园续稿三十二】
- 卷七十三【平园续稿三十三】
- 卷七十四【平园续稿三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平园续稿三十六】
- 卷七十七【平园续稿三十七】
- 卷七十八【平园续稿三十八】
- 卷七十九【平园续稿三十九】
- 卷八十【平园续稿四十】
- 卷八十一【省斋别稿一】
- 卷八十二【省斋别稿二】
- 卷八十三【省斋别稿三】
- 卷八十四【省斋别稿四】
- 卷八十五【省斋别稿五】
- 卷八十六【省斋别稿六】
- 卷八十七【省斋别稿七】
- 卷八十八【省斋别稿八】
- 卷八十九【省齐别稿九】
- 卷九十【省斋别稿十】
- 卷九十一【词科旧稿一】
- 卷九十二【词科旧稿二】
- 卷九十三【词科旧稿三】
- 卷九十四【掖垣类藁一】
- 卷九十五【掖垣类藁二】
- 卷九十六【掖垣类稿三】
- 卷九十七【掖垣类藁四】
- 卷九十八【掖垣类藁五】
- 卷九十九【掖垣类藁六】
- 卷一百【掖垣类藁七】
- 卷一百一【玉堂类藁一】
- 卷一百二【玉堂类藁二】
- 卷一百三【玉堂类藁三】
- 卷一百四【玉堂类稿四】
- 卷一百五【玉堂类稿五】
- 卷一百六【玉堂类稿六】
- 卷一百七【玉堂类藳七】
- 卷一百八【玉堂类藁八】
- 卷一百九【玉堂类稿九】
- 卷一百十【玉堂类藁十】
- 卷一百十一【玉堂类藁十一】
- 卷一百十二【玉堂类稿十二】
- 卷一百十三【玉堂类稿十三】
- 卷一百十四【玉堂类稿十四】
- 卷一百十五【玉堂类藁十五】
- 卷一百十六【玉堂类藁十六】
- 卷一百十七【玉堂类藁十七】
- 卷一百十八【玉堂类藁十八】
- 卷一百十九【玉堂类藁十九】
- 卷一百二十【玉堂类藁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政府应制藁】
- 卷一百二十二【历官表奏一】
- 卷一百二十三【历官表奏二】
- 卷一百二十四【历官表奏三】
- 卷一百二十五【历官表奏四】
- 卷一百二十六【历官表奏五】
- 卷一百二十七【历官表奏六】
- 卷一百二十八【历官表奏七】
- 卷一百二十九【历官表奏八】
- 卷一百三十【历官表奏九】
- 卷一百三十一【历官表奏十】
- 卷一百三十二【历官表奏十一】
- 卷一百三十三【历官表奏十二】
- 卷一百三十四【奏议一】
- 卷一百三十五【奏议二】
- 卷一百三十六【奏议三】
- 卷一百三十七【奏议四】
- 卷一百三十八【奏议五】
- 卷一百三十九【奏议六】
- 卷一百四十【奏议七】
- 卷一百四十一【奏议八】
- 卷一百四十二【奏议九】
- 卷一百四十三【奏议十】
- 卷一百四十四【奏议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五【奏议十二】
- 卷一百四十六【奏诏録一】
- 卷一百四十七【奉诏録二】
- 卷一百四十八【奉诏録三】
- 卷一百四十九【奉诏録四】
- 卷一百五十【奉诏録五】
- 卷一百五十一【奉诏録六】
- 卷一百五十二【奉诏録七】
- 卷一百五十三【承明集一】
- 卷一百五十四【承明集二】
- 卷一百五十五【承明集三】
- 卷一百五十六【承明集四】
- 卷一百五十七【承明集五】
- 卷一百五十八【承明集六】
- 卷一百五十九【承明集七】
- 卷一百六十【承明集八】
- 卷一百六十一【承明集九】
- 卷一百六十二【承明集十】
- 卷一百六十三【亲征録】
- 卷一百六十四【龙飞録】
- 卷一百六十五【归庐陵日记】
- 卷一百六十六【闲居録】
- 卷一百六十七【泛舟游山録】
- 卷一百六十八【泛舟游山録二】
- 卷一百六十九【泛舟游山録】
- 卷一百七十【乾道庚寅奏事録】
- 卷一百七十一【乾道壬辰南归録】
- 卷一百七十二【思陵录上】
- 卷一百七十三【思陵録下】
- 卷一百七十四【淳熙玉堂杂记上】
- 卷一百七十五【淳熙玉堂杂记中】
- 卷一百七十六【淳熙玉堂杂记下】
- 卷一百七十七【二老堂诗话上】
- 卷一百七十八【二老堂诗话下】
- 卷一百七十九【二老堂杂志卷一】
- 卷一百八十【二老堂杂志卷二】
- 卷一百八十一【二老堂杂志卷三】
- 卷一百八十二【二老堂杂志卷四】
- 卷一百八十三【二老堂杂志卷五】
- 卷一百八十四【玉蘂辨证】
- 卷一百八十五【近体乐府】
- 卷一百八十六【书稿一】
- 卷一百八十七【书稿二】
- 卷一百八十八【书稿三】
- 卷一百八十九
- 卷一百九十
- 卷一百九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二
- 卷一百九十三
- 卷一百九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五
- 卷一百九十六
- 卷一百九十七
- 卷一百九十八
- 卷一百九十九
- 卷二百
- 附录卷一
- 附录卷二
- 附录卷三
- 附录卷四
- 附录卷五
『文忠集』卷十三【省斋文藁十三】
- 本章共 3.3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5
钦定四库全书
文忠集卷十三【省斋文藁十三】
宋 周必大 撰
策问
家塾策问十二首
易曰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语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古之人君平居无事则纵侈以伤财一遇兵革则头会箕歛视斯民流离而弗恤也粤自主上御极躬行敦朴以先天下内自宫庭所需外暨官吏之奉大而郊祀仪物小而坟烛庭燎凡可约者无不约也惟是丑虏未宾营屯相望遣戍劳还其费有不可得而已者常赋之外未尝一毫取诸民也既力止羡余之献又深惩聚歛之吏间遇水旱忧恤备至宜乎家给人足臻于富庶而丰年乐岁里闾犹未免穷乏何为其然也意者惰农尚衆地有遗利与末作者蕃不思务本与风俗侈靡妄用以耗之与州县奉诏不?巧为刻剥而耳目之官弗之察与欲救四弊当有成说夫使民说而百姓足以副吾君慈俭之德亦诸君所宜究心也
夫子之知门弟子七十子之知圣人其亦审矣抑犹有可疑者谓参也鲁然一以贯之遽悟忠恕门人欲事有若断然以为不可参非鲁钝者也谓求也退然季氏富于周公又为之聚歛将伐颛臾则赞其动干戈於邦内求非谦退者也岂圣人之抑扬自有深意与抑与其进不保其往与澹台灭明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而叹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至家语则又谓羽有君子之姿孔子尝以容貌望其才而才不充于所望二说盖相反矣夫视所以观所由察所安何至于貌哉此夫子知门弟子之可疑者也子见南子子路不悦欲从佛肸则致惑焉亦可谓介然有守而知圣人者矣弥子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此岂夫子之所屑就而子路犹以告乎若以为野人之语则孟子当辟之矣而肯记有命之答乎至如子夏子张子游虽未为深得圣道其智要足以知其师矣奈何欲以事孔子者事有若彼有若固曰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而敢当其位乎司马迁陋矣直谓其状似耳柳宗元又从而寔之尤可叹也虽然论语二十篇首章记夫子之言而有若论孝弟次之且又子而不名岂当是时门弟子果以其道可尊尝敬而师之故後世因为是说与此七十子知圣人之可疑者也愿考其理而析其疑
所贵学古者非以其通于今而适于用乎如使观书者昧于政事而吏胥得以执其柄学春秋者失其宗旨而是非无以信于人读易或不若卜筮之专究礼乐或不若工祝之习谈诗或不能识鸟兽草木之名则经乎经乎其空言乎儒乎儒乎其无用乎圣人所以望後世王者所以育人材必不然矣自汉以来力辟异端惟六经是明设为科目惟通经是用盖欲收寔材补治道以追三代之万一也然服儒衣冠传先王语以儒宗自名者往往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其立大功任大事者则平时所谓不学少文及刀笔耕牧自奋之士也宣帝辟太子用儒之言殆将有激乎此虽然遂以是而黜儒者则过矣今欲取其文必既其实得其人必获其用使古今不相远表里不相背必有至论愿无靳焉
自古迁都不一无如商者盖自契至于成汤已八迁而自成汤至于盘庚又五迁焉帝告厘沃其书虽亡意亦语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衆而已若盘庚三篇则古今告戒臣民未有如是之谆谆也夫民至愚而神苟诚有以利已何至傲慢从康如此又况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岂无逹时变同心德者何待告之以天命晓之以先烈诱之以世劳驱之以刑罚而後谕也周自武王营居洛邑成王之时召公相之周公又营之龟兆既食伻图以献可谓常吉之居矣然周未尝迁都徙居九鼎焉九鼎犹曰国之重器也乃若居商之顽民不亦过乎其告之曰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頋何畏于彼而待之如此其周也夫违衆而迁毫疑若不顺也而商年以兴祈永命于新邑疑若不可易也而周惟以居顽民此皆不可晓也及汉之高祖以布衣得天下当人心未固之时京邑翼翼四方之极岂可忽哉然都洛以定特以戍卒一言而入关之意立决定都大计也微戍卒得毋败乃公事乎彼萧曹良平之智独不足以及此耶此又不可晓也愿并闻其说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考之舜典九官皆舜命也吕刑乃三后成功归之帝尧何耶语所谓五人者指禹稷契臯陶伯益而不及伯夷吕刑所谓三后者谓伯夷折民惟刑而不及臯陶毋乃相戾乎九官相逊古今以为盛举夫禹岂不知稷契臯陶不习于治水何以逊为哉至于垂益伯夷尝逊矣稷契臯陶则否以为申命耶则夔龙乃新命也亦未尝辞焉辞之为谦则不辞为蔽贤矣其义安在乱臣十人语据秦誓而言也君奭乃曰武王惟兹四人尚廸有禄後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其称之者至矣彼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适之德业亦参考于他经乎太姒之外余皆无足称乎鹰扬爕伐股肱王室太公之功过周召矣頋舍此而取彼何也至孟子论尧舜乃曰若禹臯陶则见而知之论文王则曰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其去取又不同矣盍辨其所以然
国以人为强士以多为贵不易之理也方晋文公之伯其威名盛矣彼楚得臣一战辄败何能为而文公犹以为忧及其死而後喜曰莫余毒也已夫一得臣果能毒方兴之晋耶卫多君子而牺牲玉帛奔走晋境之不暇仅能自保而已此何理也汲黯在汉位不过九卿于镇抚国家裁制诸侯初无所与而淮南王独畏之至为寝不轨之谋其折冲消萌如此及东京之季刚毅之士充满朝廷或在公府或居要路乃内不能制宦寺外不能弭盗贼徒以身狥国相为存亡而已此又何理也以为一贤足以制难也则得臣非贤也汲黯虽贤而无其位也以为辅周强国耶则卫不能兴汉卒不振矣是必有说愿条陈之
人君用臣道同则进之否则退之矣人臣事君道合则从否则去之矣德宗苛刻猜疑而陆?劝以忠厚诚信德宗好兵与财而陆?劝以消兵轻利其道可谓冰炭薰莸矣然置之禁林延登宰席其君无厌逐之意其臣无求去之言何也考之奏议窦参获罪贽论救甚力至请勿簿録其田宅而肯致参于死乎当时议者多言参死由贽韩愈贽门生也为贽作传仅纪德宗怒参之实而不敢明辨其非贽也愈胡不引贽疏以为证耶诸生试求其说与凡贽之论可施于今者并着于篇
六经之道同归礼乐之用为急自秦?典籍至汉而易诗书礼春秋复兴惟乐遂废不讲学者不过取周官宗伯下篇与夫二戴所记诵习之而已然以班固艺文志考之是礼经非乐经也彼乐自为六家今复微妙而无传矣夫六经之治天下如四时相须以成岁乃自汉以来缺大乐而不求学者亦安之而不复致疑岂理也哉且士大夫入而在宗庙朝廷退而处闺门乡党其朝会燕飨升降揖逊未尝斯须去礼也至于乐则竟岁不闻其声终身不究其义珩璜琚瑀未尝施于佩琴瑟鸾和未尝接于耳是无故而用有故之制於心安乎今欲博采经传袭五为六追韶濩之正声扫郑卫之余习使移风易俗不为虚语诸君以为如之何而可
钱之弊极于今矣九路置使以鼓铸为职而岁入不及旧额之一二议者至谓数泉之废仅得一泉而官属俸入吏卒耗蠧殆有甚焉故往者尝废其司而领之户部既以为未安也分命诸道转运使总之犹以为不专也废未几而复复未几又议废矣是数者果孰利而孰害孰当而孰否乎且鼔铸之不充由铜之不继也昔全蜀之地以铁为钱以楮为质剂法行之初其孰以为信及百余年然後公私便之大江以南自樊若水献言始铸铜钱前此固尝用铁矣今欲兼而行之亦可从否至于质剂之法户部盖用之畿内而不能施之于天下夫欲使民信法而行如蜀之安且久固必有经远之策而正异同之论诸君试为言之毋徒泥古也
古者文武无异辙兵民为一途故戎器可除于安平之时而军储自足于耕耘之日粤自科举分于汉阡陌开于秦衣短後者待逢掖如深仇隶赤籍者以南亩为隣壑离而弗合历世病之至于本朝深鉴厥弊陈尧洛王嗣宗韩琦范仲淹皆以文儒迭授右列是欲同文武之辙也淳化咸平中尝点括郷丁矣庆历二年尝置武勇于河东保捷于陕西矣义勇盛于治平保甲聚于熙丰是又欲一兵民之途也成宪具在其谁不知今边鄙未宁尤以选将益兵为重议者欲改命近臣使共武服亦既数月乃未闻有称塞明诏者至于隅官廵社之法比岁行之或以为扰民或以为无益岂时移事异不可记剑于舟乎抑当断以弗疑不可筑室于道乎诸君试考载籍与夫本朝近事可施行者着于篇
有司不为九年之蓄久矣所恃者丰登也今江浙水溢大伤民田议者忧焉请极为来岁之备夫纳粟之制屡行犹未足以充军食赈廪之数有限頋安能均及斯民哉又况巴蜀之粟远不可漕湖广之地瘠无所入大江以西七闽以南偏方下土竭力以赡军国之用亦难矣计臣拱手君相旰食子大夫得不预其忧哉
记曰大夫七十而致仕又曰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仕而孔氏安国释书之里居亦谓卿大夫致仕居田里者盖几杖之赐安车之乘大政之咨其为礼异其为赐厚上士中士下士之衆有不容及者矣乃者议臣援天圣皇佑故事请凡内外臣僚年七十而不告归者止其任子限其祠禄惟以才力擢用与夫侍从以上勿拘此令盖欲励亷耻抑冗滥也然古卿大夫今侍从以上也今朝议大夫至员外郎古士也古之所许今则留之古之所不及今则导之何相戾也且位尊而年至者虽有留之之文彼独不因今之书考古之制少动其心而自为去就乎聼固不可留则不胜其留朝廷必思有以处之矣若夫卿监而下倘怀才抱艺稍知自好者年至则去矣其留者顽钝无耻集诟亡节之徒贪禄州县而不恤者也夫使怀才抱艺稍知自好者去则孰与共我王事而顽钝集诟亡节者留则冗滥犹未可抑而亷耻滋不立矣诸君以为如之何则可
文忠集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