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提要
- 原序
- 卷首
- 卷一【省斋文藁一】
- 卷二【省斋文藁二】
- 卷三【省斋文藁三】
- 卷四【省斋文藁四】
- 卷五【省斋文藁】
- 卷六【省斋文藁六】
- 卷七【省斋文藳七】
- 卷八【省斋文藁八】
- 卷九【省斋文藁九】
- 卷十【省斋文藁十】
- 卷十一【省斋文藳十一】
- 卷十二【省斋文藁十二】
- 卷十三【省斋文藁十三】
- 卷十四【省斋文藳十四】
- 卷十五【省斋文藁十五】
- 卷十六【省斋文藳十六】
- 卷十七【省斋文藁十七】
- 卷十八【省斋文藁十八】
- 卷十九【省斋文藳十九】
- 卷二十【省斋文藳二十】
- 卷二十一【省斋文藁二十一】
- 卷二十二【省斋文藳二十二】
- 卷二十三【省斋文藳二十三】
- 卷二十四【省齐文藳二十四】
- 卷二十五【省斋文藳二十五】
- 卷二十六【省斋文藳二十六】
- 卷二十七【省斋文稿二十七】
- 卷二十八【省斋文稿二十八】
- 卷二十九【省斋文稿二十九】
- 卷三十【省斋文稿三十】
- 卷三十一【省斋文稿三十一】
- 卷三十二【省斋文稿三十二】
- 卷三十三【省斋文稿三十三】
- 卷三十四【省斋文稿三十四】
- 卷三十五【省斋文稿三十五】
- 卷三十六【省斋文稿三十六】
- 卷三十七【省斋文稿三十七】
- 卷三十八【省斋文稿三十八】
- 卷三十九【省斋文稿三十九】
- 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
- 文忠平园续槀原序
- 卷四十一【平园续槀一】
- 卷四十二【平园续槀二】
- 卷四十三【平园续槀三】
- 卷四十四【平园续槀四】
- 卷四十五【平园续槀五】
- 卷四十六【平园续藁六】
- 卷四十七 【园续稿七】
- 卷四十八【平园续稿八】
- 卷四十九【平园续稿九】
- 卷五十【平园续稿十】
- 卷五十一【平园续稿十一】
- 卷五十二【平园续稿十二】
- 卷五十三【平园续稿十三】
- 卷五十四【平园续稿十四】
- 卷五十五【平园 稿十五】
- 卷五十六【平园续稿十六】
- 卷五十七【平园续稿十七】
- 卷五十八【平园续稿十八】
- 卷五十九【平园续稿十九】
- 卷六十【平园续稿二十】
- 卷六十一【平园续稿二十一】
- 卷六十二【平园续稿二十二】
- 卷六十三【平园续稿二十三】
- 卷六十四【平园续稿二十四】
- 卷六十五【平园续稿二十五】
- 卷六十六【平园续稿二十六】
- 卷六十七【平园续稿二十七】
- 卷六十八【平园续稿二十八】
- 卷六十九【平园续稿二十九】
- 卷七十【平园续稿三十】
- 卷七十一【平园续稿三十一】
- 卷七十二【平园续稿三十二】
- 卷七十三【平园续稿三十三】
- 卷七十四【平园续稿三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平园续稿三十六】
- 卷七十七【平园续稿三十七】
- 卷七十八【平园续稿三十八】
- 卷七十九【平园续稿三十九】
- 卷八十【平园续稿四十】
- 卷八十一【省斋别稿一】
- 卷八十二【省斋别稿二】
- 卷八十三【省斋别稿三】
- 卷八十四【省斋别稿四】
- 卷八十五【省斋别稿五】
- 卷八十六【省斋别稿六】
- 卷八十七【省斋别稿七】
- 卷八十八【省斋别稿八】
- 卷八十九【省齐别稿九】
- 卷九十【省斋别稿十】
- 卷九十一【词科旧稿一】
- 卷九十二【词科旧稿二】
- 卷九十三【词科旧稿三】
- 卷九十四【掖垣类藁一】
- 卷九十五【掖垣类藁二】
- 卷九十六【掖垣类稿三】
- 卷九十七【掖垣类藁四】
- 卷九十八【掖垣类藁五】
- 卷九十九【掖垣类藁六】
- 卷一百【掖垣类藁七】
- 卷一百一【玉堂类藁一】
- 卷一百二【玉堂类藁二】
- 卷一百三【玉堂类藁三】
- 卷一百四【玉堂类稿四】
- 卷一百五【玉堂类稿五】
- 卷一百六【玉堂类稿六】
- 卷一百七【玉堂类藳七】
- 卷一百八【玉堂类藁八】
- 卷一百九【玉堂类稿九】
- 卷一百十【玉堂类藁十】
- 卷一百十一【玉堂类藁十一】
- 卷一百十二【玉堂类稿十二】
- 卷一百十三【玉堂类稿十三】
- 卷一百十四【玉堂类稿十四】
- 卷一百十五【玉堂类藁十五】
- 卷一百十六【玉堂类藁十六】
- 卷一百十七【玉堂类藁十七】
- 卷一百十八【玉堂类藁十八】
- 卷一百十九【玉堂类藁十九】
- 卷一百二十【玉堂类藁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政府应制藁】
- 卷一百二十二【历官表奏一】
- 卷一百二十三【历官表奏二】
- 卷一百二十四【历官表奏三】
- 卷一百二十五【历官表奏四】
- 卷一百二十六【历官表奏五】
- 卷一百二十七【历官表奏六】
- 卷一百二十八【历官表奏七】
- 卷一百二十九【历官表奏八】
- 卷一百三十【历官表奏九】
- 卷一百三十一【历官表奏十】
- 卷一百三十二【历官表奏十一】
- 卷一百三十三【历官表奏十二】
- 卷一百三十四【奏议一】
- 卷一百三十五【奏议二】
- 卷一百三十六【奏议三】
- 卷一百三十七【奏议四】
- 卷一百三十八【奏议五】
- 卷一百三十九【奏议六】
- 卷一百四十【奏议七】
- 卷一百四十一【奏议八】
- 卷一百四十二【奏议九】
- 卷一百四十三【奏议十】
- 卷一百四十四【奏议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五【奏议十二】
- 卷一百四十六【奏诏録一】
- 卷一百四十七【奉诏録二】
- 卷一百四十八【奉诏録三】
- 卷一百四十九【奉诏録四】
- 卷一百五十【奉诏録五】
- 卷一百五十一【奉诏録六】
- 卷一百五十二【奉诏録七】
- 卷一百五十三【承明集一】
- 卷一百五十四【承明集二】
- 卷一百五十五【承明集三】
- 卷一百五十六【承明集四】
- 卷一百五十七【承明集五】
- 卷一百五十八【承明集六】
- 卷一百五十九【承明集七】
- 卷一百六十【承明集八】
- 卷一百六十一【承明集九】
- 卷一百六十二【承明集十】
- 卷一百六十三【亲征録】
- 卷一百六十四【龙飞録】
- 卷一百六十五【归庐陵日记】
- 卷一百六十六【闲居録】
- 卷一百六十七【泛舟游山録】
- 卷一百六十八【泛舟游山録二】
- 卷一百六十九【泛舟游山録】
- 卷一百七十【乾道庚寅奏事録】
- 卷一百七十一【乾道壬辰南归録】
- 卷一百七十二【思陵录上】
- 卷一百七十三【思陵録下】
- 卷一百七十四【淳熙玉堂杂记上】
- 卷一百七十五【淳熙玉堂杂记中】
- 卷一百七十六【淳熙玉堂杂记下】
- 卷一百七十七【二老堂诗话上】
- 卷一百七十八【二老堂诗话下】
- 卷一百七十九【二老堂杂志卷一】
- 卷一百八十【二老堂杂志卷二】
- 卷一百八十一【二老堂杂志卷三】
- 卷一百八十二【二老堂杂志卷四】
- 卷一百八十三【二老堂杂志卷五】
- 卷一百八十四【玉蘂辨证】
- 卷一百八十五【近体乐府】
- 卷一百八十六【书稿一】
- 卷一百八十七【书稿二】
- 卷一百八十八【书稿三】
- 卷一百八十九
- 卷一百九十
- 卷一百九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二
- 卷一百九十三
- 卷一百九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五
- 卷一百九十六
- 卷一百九十七
- 卷一百九十八
- 卷一百九十九
- 卷二百
- 附录卷一
- 附录卷二
- 附录卷三
- 附录卷四
- 附录卷五
『文忠集』卷三十五【省斋文稿三十五】
- 本章共 4.4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5
钦定四库全书
文忠集卷三十五【省斋文稿三十五】
宋 周必大 撰
墓志铭墓表
朝请大夫知潼川府何君耕墓志铭【淳熙十四年】
公讳耕字道夫姓何氏世居汉州之绵竹县曾大父杲大父延世号休庵居士轻财好施食客日数十人与同郡德阳史彬善以其子革为彬壻即公之父也赠朝请大夫彬教授弟子以百数号絶学先生两家既通婚姻何氏亦占籍德阳矣公甫胜衣从外祖学词赋警敏异羣儿更授尚书殚思精义东西川名士张行成任慥继为郡博士皆奇之方弱冠类试奏名第一时绍兴十七年也自行在吴中蜀士不预廷试例赐魁进士及第命官视甲科第三讲和後稍稍来奉大对时秦益公当国谕礼部尚书凡不至者第一等并赐进士出身今後凖此入熟画可遂为故事盖自公始以左迪功郎充彭州州学教授用举主陞从政郎教授成都公天资高明积学勤笃士闻风四面至帅守监司交荐之改左宣教郎领职如故制置使沈介转运周绾何逢原皆中朝名胜待公以异礼今上登极转左奉议郎移成都府路转运司干办公事官长查龠负才易公公遇其施设未安必反复告之龠大敬爱吏部尚书汪公应辰儒宗严许可以文章典雅科荐公俄通判成都府乾道四年绵溪大饥公沿帅檄赈济过家率族党发私廪为之倡里富人独闭籴公登门晓之弗听械系其家人远近输米相踵全活不可计文人晁公遡为提点刑狱诗以美之会卭蜀间盗发帅遣将将数百人命公督捕公宣示恩信譬以祸福寻即解散擢知蜀州抚摩善良绳治奸猾郡以大治盗复起隣邑州民惊扰公立木四门大书曰率衆刼民财者斩有材夫攫鬻物於市者罪当流部使者欲杀之且责公自说公曰前令为率衆而刼人者设今一夫攫物耳非姑息此使者愧谢居顷之丁太宜人忧疏食三年出居僧舍自号恬庵踦叟以布裘铁环竹杖等五物为五友若无意於世者免丧踰年羌寇沉黎虞雍公为宣抚使檄公守雅州诸司调西兵来戍公曰蛮敢侵边贪吏实启之其患不在外今多屯兵必损郡计脱不满意且内讧是腹心之疾也守诚洁已奉公戒城寨官无黩货生事训练州练优恤土丁蛮何足患其後八年黎境再扰制置司调戍兵益衆将非其人果作乱人服公先见知果州改嘉州课常为诸郡最除潼州府路提点刑狱公事作谕民诗四十二篇语平易而教化寓焉郡邑家有其书强暴犯法父老必谯曰汝不读何公诗乎往往知悔淳熙四年勅差监四川类试得士为多是岁被召明年入对论恢复四事且曰愿陛下内定其志外修其具考其实无听其虚言无畏难於今而成功於後日上曰卿所言尽之矣拜仓部员外郎改户部郎中兼国史院编修官侍讲东宫未几迁国子司业就陞祭酒改太子侍读讲礼记终篇及史院进四朝志皆增秩一等徙秘书监丐外知潼州府请祠未报以十年六月乙卯卒於州之正寝享年五十有七既诏公主管玉局观不及拜矣积官朝请大夫娶同郡李氏封宜人前公四年卒三男德方将仕郎德彦迪功郎新卭州司户参军德固迪功郎新嘉州州学教授三女德秀德珍德蠲适进士王瓘关熔李兑孙男七人居安庆传迁僧卿月早夭今存者曰惠云法云登云即其年九月乙酉葬於县之义合乡元池里与李宜人同域而异藏公有集百卷藏於家予未尝至蜀而多识蜀士夙闻公有盛名绍兴末外舅王公葆守汉每道公之贤岁在戊戌予在翰林而公实来一见如旧交已而僚於东宫於史院予既知公公亦知予自公云亡怀思不已今德彦德固同进士第泣请铭公墓义不得辞窃尝评公於书无不读而得其要於文无不能而根诸理立朝端谅敢言典郡岂弟人不忍欺其持心虽厚而临事刚不可夺其造行甚谨至适性亦通而不拘当仕则仕当止则止惟其时而已矣始蜀先进久欲扳公於朝公未尝有所就虞公秉政知公特深迄莫能致也赵沂公入相荐公为郎公积阅虽高然寄禄未至大夫为中郎满岁乃可任子素友爱季弟怜其早世抚孤德崇过己子将命以官於是翻然而起至则忠嘉合上意誉望动缙绅朝廷进退蜀士多以公言为轻重学省蓬山极道德文章之选公俱为之长视禁途跬步可登一旦悼亡浩然有归志日夜求去人争欲留公予时为承辖谅公诚慤莫敢遏也盖公之行谊文学出处去就大略慕唐白乐天而躭玩释氏躬持斋戒尤与之同呜呼斯亦贤矣是宜铭铭曰珪璧其德 松筠其节 何以文之
惟学与识 宜公宜卿 我则自抑
宜耄宜期 天曷尔啬 寜非劬躬
以夀奕叶 邈乎来今 尚考斯刻
段元恺墓志铭【绍熙二年秋】
段氏自唐成式剌吉州後家永新至讳凖者徙居郡城故为庐陵人凖生居简居简生世臣族系駸蕃兄弟继登科号称儒家世臣生子冲字谦叔一上南宫不肯为新学退筑芸斋藏书数万卷朝夕讐校自号潜叟郡以遗逸八行荐不就政和中太守程祈学有渊源尤工诗在郡六年日与谦叔唱酬其和梅花辗转千韵人叹其博所着书号螺川集多至百卷程为前序资政忠简胡公作後序是生五子君次居三名元恺字达信仪表伟岸襟度坦夷始从进士举值兵乱弃去轻财周急乡里仁之遇有持论不公行已弗正者辄面折不少恕人更服其义忠简公与谦叔有师友婚姻之契待君甚厚每觞咏必连旬暨予卜居城东与君为隣君长予二十五岁而精神非予所及独棊品酒量均劣可相追随淳熙二年正月予赴行在所君来宿舟中饮奕逹旦而别五年夏予在玉堂犹得其书是秋乃闻君以七月十一日卒享年七十有八後二年十月丁酉葬本县儒行乡橘井之原妻刘氏前卒茔相望也二子人杰世其家人监为季父鑅後孙男六人希尹希晏希说希周希顔希韩孙女三人长适欧阳兴祖次适刘庆远一尚幼初君疾革语其子曰胡公知我深今居里中必有诗文哀我铭则属诸内相小子志之既没其子以遗命告虽诺未暇迨一星终予奉祠归人杰泣申前请乃为之铭曰惟利与名 逐逐营营 外物重焉
在已必轻 孰如逹信 乐以全生
尚论潜德 庶几天民
提辖文思院叶君楠墓志铭【绍熙三年】
君讳楠字元质其先合淝人庆历中徙家池之贵池曾祖亶祖茂父荟赠宣教郎母吴氏继母程氏皆赠安人君力学早成登隆兴元年进士第调鄱阳尉夏旱继以秋涝君请尽蠲田租守难之君言境内荡屋庐者七百余家溺死百八十人流徙相望盗贼将起欲惜费得乎守悔悟减租十九江州军帅苖定御下过寛士卒六七辈掠君所部君檄取数四不报君引古谊质责竟正其罪以继母忧去官服阕注岳阳军节度推官未上又丁父忧终丧授邵州司法参军用举者陞从政郎封州州学教授地苦瘴疠三岁郡官死四十余人君悉力调护其家割俸助之淳熙十年改宣教郎知徽州绩溪县县统十乡里正苦差役追扰君与约日受二乡文书八乡得番休力役不疲官事亦办人以为便争欲及君时充役其催科尤不扰民共乐输惟恐後讼牒日省君乃斥添给不受积至千五百缗大葺县学买监书二千七百余卷市良田三十六亩士民歌曰前有黄门後有叶君盖苏文定公尝宰此邑也十五年转奉议郎明年覃恩转承议郎赐服绯鱼诸司疏治状有旨任满审察上初政首用君提辖文思院命下一日卒於旅邸十六年六月三十日也绩溪士民闻讣嗟泣享年五十二是岁十一月十六日葬青阳溪县北七里丰林之原娶汪氏封孺人子之真女尚幼君笃实勤敏临事慷慨数上书论天下事皆考证古今别白利害从政务行其言未尝苟且平生喜着述有知非集五十卷精金训鍳二十卷童蒙记十卷始乾道丁亥九月予舟过池阳庚寅与客骑游九华道由铁劵山中有华屋四山环合是君家君之父置酒留宿见二子焉长即君也方待鄱阳阙明日与予并辔至青阳又明日出郭西南行登双练亭观双瀑至上下雪潭宿协济庙溪声如大雨予与客踏石涉水为戏独君魁梧遂坠水中衆客大笑又明日登化城峯谒金地藏塔访龙女泉李太白书堂盖九华最高处也东下数里上龟山尤险峻君忘其劳褰裳相从诘朝由慕善镇入五溪旁距铁劵才数里乃别去自是无岁不相闻庚子夏予与华亭钱公师魏同在政府师魏常分教於池与君善共议扳君君径从吏部调官封川予二人既怜君远宦又默嘉其恬於进取而愧不果荐进也已而部使者争举君改秩又明扬绩溪之政有列於朝且用矣孰谓绶未结而纩已属悲夫君之季蓁继登科第状君行实求予为铭予虽诺而未暇其嗣子不远千里访予长沙垂涕固请何敢以老谆辞乃为铭曰啍啍者车安行九折之途而偾乎四逹之衢吾不知其何如尚锺美於遗孤以增光於厥初
朝散郎致仕郭公弥约墓表
淳熙戊戌七月甲午庐陵郭公卒於其子兴国太守份之官舍越明年冬十月己酉葬於吉水县留田之原同郡新广东常平使者杨公万里状其行实敬授乡先生端明殿学士澹庵胡公胡公为作铭传信无穷兴国曰铭纳诸竁惧无以表於阡乃刘石为方趺圭首走介入都属某以辞追念往岁扁舟过公於梅溪其地在临江军新淦南一百二十里乱山环合中时平衍公始卜筑气象殊轩豁别创佚我亭为燕息之所屡求予作记予懒且病阅十四年未能成今公既没若遂无一言是忘昔人挂剑之义矣其可乎惟公才甚高学甚勤志甚大惜命之不副方少时读书为文已卓然不羣意富贵可唾手取既龃龉无以自发则画兵机数十策往说岳将军将军奇之奏以官历三任咸有绩可纪已而叹曰徒劳耳挂衣冠而去是时兴国已用家学第进士?被堂选仕於四方欣然就养归则教督诸孙以余力稍从事田园然不求富也岁时酾酒烹羔与里父老游人有缓急辄急赴之往来庐陵临江两郡间不可得而亲踈士大夫甚贵重之兴国既擢任二千石诸孙隽迈力学尝再举於乡公亦连值庆典数进文阶佩服炜煌福与禄俱年八十有二乃卒呜呼如公尚复奚憾而予犹云云者盖公平生刻苦专精凡六经诸史下至天文地理无不究其指趣而又天资敏明遇事不苟博极世务识高而虑远大欲为国家立功名垂竹帛其小犹将拨繁治剧行志於州县二者适不遂故以仕学遗後人而身享夀考康熙之福较其得失虽未易轻重然天之生才常艰幸而有人乃徒善其身及其子孙而无以施诸人识者莫不太息则予谓之命不副者可不可也故表而出之以告後之君子公讳弥约字景闻其世阀爵里言行出处二公书之详矣淳熙六年十月十日大中大夫试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兼侍读兼太子詹事兼修国史管城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周某述
籍溪胡先生宪墓表
先生姓胡氏名宪字原仲崇安人绍兴庚辰与某同为秘书正字原仲年长过倍予敬而亲之原仲尤相爱每同舍退往往留语竟日原仲自言少从其从叔文定公传论语学时时为予诵说以为入道之要也明年原仲上书论事求去天子待之良厚缙绅皆荣其归官长玉山汪公圣锡合馆职七人置酒道山堂以先生早赋归去来之句分韵饯别又明年而原仲没今盖一世矣其孙亲仁远来长沙出门人秘阁修撰朱元晦所作行状求表其墓凡其家世出处问学本末元晦纪次有法行远无疑若夫怀思旧好尚论师友以慰夫慈孙之心则亦不得而默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道相传见诸行事所谓师弟子之说固不必论惟孔子至圣有作无时无位折衷六艺授之门人固尝自谓文不在兹乎而终有天丧予之叹者以顔子既死曾子晚方传道其余则所得未深其器未大也驯至战国异端浸起独孟子能因师说仅续不传之绪然诸子百家已复并行道术自是分裂至秦遂一扫而空之汉兴诸儒稍习六艺之文而不知明圣人之道专门名家互相矛盾道德性命之理仁义礼乐之具视之蔑如又其久也虽训诂章句犹且前无所承後无所授况其上者乎韩退之晚出於唐颇以师道自任终亦莫能救也天启圣朝世与道兴上而元臣大老信此道以觉斯民下而老师宿儒进此道以觉後觉然後人知圣贤事业本非空言间有操持或谬趋向或僻者相与辞而辟之纵未能尽得周孔之传其视历代从事末流失其指归者固已不同乖离千岁庶几复合兹非师友渊源之效与方其盛时伊川程公正叔之门从学者衆上蔡谢良佐显道最为高弟以其所得授之文定公康侯而涪陵谯定夫授易学於程氏者原仲既传其家学复往问易於谯谯谓其学有不可以言传特为原仲稍发其端原仲因诵所闻谯弗许曰心为物渍则不能有所见惟学及乃可明耳原仲退而求之久乃有得喟然叹曰所谓学者克已功夫也由是自信不疑笃志力行以至於老中间可仕则仕必行其道可止则止必致其义近而一乡远而四方皆师尊之於是元晦以先大夫之命事原仲如父既尽得其言行之美而又日进焉今遂为世儒宗岂无所自而然哉顾予何足以知之姑述见闻附元晦所书之後使亲仁归并刻之以告来者年月日具位周某书
文忠集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