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提要
- 原序
- 卷首
- 卷一【省斋文藁一】
- 卷二【省斋文藁二】
- 卷三【省斋文藁三】
- 卷四【省斋文藁四】
- 卷五【省斋文藁】
- 卷六【省斋文藁六】
- 卷七【省斋文藳七】
- 卷八【省斋文藁八】
- 卷九【省斋文藁九】
- 卷十【省斋文藁十】
- 卷十一【省斋文藳十一】
- 卷十二【省斋文藁十二】
- 卷十三【省斋文藁十三】
- 卷十四【省斋文藳十四】
- 卷十五【省斋文藁十五】
- 卷十六【省斋文藳十六】
- 卷十七【省斋文藁十七】
- 卷十八【省斋文藁十八】
- 卷十九【省斋文藳十九】
- 卷二十【省斋文藳二十】
- 卷二十一【省斋文藁二十一】
- 卷二十二【省斋文藳二十二】
- 卷二十三【省斋文藳二十三】
- 卷二十四【省齐文藳二十四】
- 卷二十五【省斋文藳二十五】
- 卷二十六【省斋文藳二十六】
- 卷二十七【省斋文稿二十七】
- 卷二十八【省斋文稿二十八】
- 卷二十九【省斋文稿二十九】
- 卷三十【省斋文稿三十】
- 卷三十一【省斋文稿三十一】
- 卷三十二【省斋文稿三十二】
- 卷三十三【省斋文稿三十三】
- 卷三十四【省斋文稿三十四】
- 卷三十五【省斋文稿三十五】
- 卷三十六【省斋文稿三十六】
- 卷三十七【省斋文稿三十七】
- 卷三十八【省斋文稿三十八】
- 卷三十九【省斋文稿三十九】
- 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
- 文忠平园续槀原序
- 卷四十一【平园续槀一】
- 卷四十二【平园续槀二】
- 卷四十三【平园续槀三】
- 卷四十四【平园续槀四】
- 卷四十五【平园续槀五】
- 卷四十六【平园续藁六】
- 卷四十七 【园续稿七】
- 卷四十八【平园续稿八】
- 卷四十九【平园续稿九】
- 卷五十【平园续稿十】
- 卷五十一【平园续稿十一】
- 卷五十二【平园续稿十二】
- 卷五十三【平园续稿十三】
- 卷五十四【平园续稿十四】
- 卷五十五【平园 稿十五】
- 卷五十六【平园续稿十六】
- 卷五十七【平园续稿十七】
- 卷五十八【平园续稿十八】
- 卷五十九【平园续稿十九】
- 卷六十【平园续稿二十】
- 卷六十一【平园续稿二十一】
- 卷六十二【平园续稿二十二】
- 卷六十三【平园续稿二十三】
- 卷六十四【平园续稿二十四】
- 卷六十五【平园续稿二十五】
- 卷六十六【平园续稿二十六】
- 卷六十七【平园续稿二十七】
- 卷六十八【平园续稿二十八】
- 卷六十九【平园续稿二十九】
- 卷七十【平园续稿三十】
- 卷七十一【平园续稿三十一】
- 卷七十二【平园续稿三十二】
- 卷七十三【平园续稿三十三】
- 卷七十四【平园续稿三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平园续稿三十六】
- 卷七十七【平园续稿三十七】
- 卷七十八【平园续稿三十八】
- 卷七十九【平园续稿三十九】
- 卷八十【平园续稿四十】
- 卷八十一【省斋别稿一】
- 卷八十二【省斋别稿二】
- 卷八十三【省斋别稿三】
- 卷八十四【省斋别稿四】
- 卷八十五【省斋别稿五】
- 卷八十六【省斋别稿六】
- 卷八十七【省斋别稿七】
- 卷八十八【省斋别稿八】
- 卷八十九【省齐别稿九】
- 卷九十【省斋别稿十】
- 卷九十一【词科旧稿一】
- 卷九十二【词科旧稿二】
- 卷九十三【词科旧稿三】
- 卷九十四【掖垣类藁一】
- 卷九十五【掖垣类藁二】
- 卷九十六【掖垣类稿三】
- 卷九十七【掖垣类藁四】
- 卷九十八【掖垣类藁五】
- 卷九十九【掖垣类藁六】
- 卷一百【掖垣类藁七】
- 卷一百一【玉堂类藁一】
- 卷一百二【玉堂类藁二】
- 卷一百三【玉堂类藁三】
- 卷一百四【玉堂类稿四】
- 卷一百五【玉堂类稿五】
- 卷一百六【玉堂类稿六】
- 卷一百七【玉堂类藳七】
- 卷一百八【玉堂类藁八】
- 卷一百九【玉堂类稿九】
- 卷一百十【玉堂类藁十】
- 卷一百十一【玉堂类藁十一】
- 卷一百十二【玉堂类稿十二】
- 卷一百十三【玉堂类稿十三】
- 卷一百十四【玉堂类稿十四】
- 卷一百十五【玉堂类藁十五】
- 卷一百十六【玉堂类藁十六】
- 卷一百十七【玉堂类藁十七】
- 卷一百十八【玉堂类藁十八】
- 卷一百十九【玉堂类藁十九】
- 卷一百二十【玉堂类藁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政府应制藁】
- 卷一百二十二【历官表奏一】
- 卷一百二十三【历官表奏二】
- 卷一百二十四【历官表奏三】
- 卷一百二十五【历官表奏四】
- 卷一百二十六【历官表奏五】
- 卷一百二十七【历官表奏六】
- 卷一百二十八【历官表奏七】
- 卷一百二十九【历官表奏八】
- 卷一百三十【历官表奏九】
- 卷一百三十一【历官表奏十】
- 卷一百三十二【历官表奏十一】
- 卷一百三十三【历官表奏十二】
- 卷一百三十四【奏议一】
- 卷一百三十五【奏议二】
- 卷一百三十六【奏议三】
- 卷一百三十七【奏议四】
- 卷一百三十八【奏议五】
- 卷一百三十九【奏议六】
- 卷一百四十【奏议七】
- 卷一百四十一【奏议八】
- 卷一百四十二【奏议九】
- 卷一百四十三【奏议十】
- 卷一百四十四【奏议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五【奏议十二】
- 卷一百四十六【奏诏録一】
- 卷一百四十七【奉诏録二】
- 卷一百四十八【奉诏録三】
- 卷一百四十九【奉诏録四】
- 卷一百五十【奉诏録五】
- 卷一百五十一【奉诏録六】
- 卷一百五十二【奉诏録七】
- 卷一百五十三【承明集一】
- 卷一百五十四【承明集二】
- 卷一百五十五【承明集三】
- 卷一百五十六【承明集四】
- 卷一百五十七【承明集五】
- 卷一百五十八【承明集六】
- 卷一百五十九【承明集七】
- 卷一百六十【承明集八】
- 卷一百六十一【承明集九】
- 卷一百六十二【承明集十】
- 卷一百六十三【亲征録】
- 卷一百六十四【龙飞録】
- 卷一百六十五【归庐陵日记】
- 卷一百六十六【闲居録】
- 卷一百六十七【泛舟游山録】
- 卷一百六十八【泛舟游山録二】
- 卷一百六十九【泛舟游山録】
- 卷一百七十【乾道庚寅奏事録】
- 卷一百七十一【乾道壬辰南归録】
- 卷一百七十二【思陵录上】
- 卷一百七十三【思陵録下】
- 卷一百七十四【淳熙玉堂杂记上】
- 卷一百七十五【淳熙玉堂杂记中】
- 卷一百七十六【淳熙玉堂杂记下】
- 卷一百七十七【二老堂诗话上】
- 卷一百七十八【二老堂诗话下】
- 卷一百七十九【二老堂杂志卷一】
- 卷一百八十【二老堂杂志卷二】
- 卷一百八十一【二老堂杂志卷三】
- 卷一百八十二【二老堂杂志卷四】
- 卷一百八十三【二老堂杂志卷五】
- 卷一百八十四【玉蘂辨证】
- 卷一百八十五【近体乐府】
- 卷一百八十六【书稿一】
- 卷一百八十七【书稿二】
- 卷一百八十八【书稿三】
- 卷一百八十九
- 卷一百九十
- 卷一百九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二
- 卷一百九十三
- 卷一百九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五
- 卷一百九十六
- 卷一百九十七
- 卷一百九十八
- 卷一百九十九
- 卷二百
- 附录卷一
- 附录卷二
- 附录卷三
- 附录卷四
- 附录卷五
『文忠集』卷四十四【平园续槀四】
- 本章共 1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5
<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佑,文忠集
钦定四库全书
文忠集卷四十四【平园续槀四】
宋 周必大 撰
铭箴辨
贺德章悦斋铭【绍熙甲寅三月朔】
出见纷华其悦在人学而时习其悦在心澹庵名之诚斋文之充甫铭之庆氏其承之【贺本庆氏避汉安帝讳改】
静庵铭【庆元乙卯正月】
曾君伯虞年未四十不践塲屋不入城市力教二子读书辟一室号静庵因故人欧阳元鼎索予铭
语静之至何加于坤辟则生物岂劳吾形人生而静毋失其性不出户庭能定能应
吴氏忠正堂铭【庆元丙辰十二月旦】
忠则不欺正则不私一门弟兄三圣倚毗虽曰世笃亦惟天资嗟尔後人念兹在兹
益壮斋铭
万安欧阳豹字文齐年踰六十而决科之意未己名书斋曰益壮请予铭之
伏枥之骥心乎掉鞅燎原者火宿则弥壮有勇若人并敌一向少固鋭于功名晚益坚其好尚事竟成于有志刚大亨于无妄然後知楚丘之未始衰而伏波之犹可将也
桂隐铭【庆元丁巳十二月十一日】
徽猷阁学士向公伯共绍兴间归老节林龙图阁学士孙公仲益为作铭侈君赐今向公长孙文林士虎济美克家可仕而止复于其中增桂嵓桂命曰桂隐力教六子森然有立请予铭之
衆芗之林勿替以引肆其贤孙环桂而隐一椿未老六枝其芳昔窦今向清芬相望仕不于身必在厥子同升桂堂斯道如砥
愚谷铭【庆元庚申二月甲子】
庾信小园赋云名为野人之家是谓愚公之谷今安福县乡贡进士刘江伯深即旧居百余步辟壤疏溪栽花种竹随其景物为燕息之所异时万卷斋群玉阁徙并以来搃名曰愚谷以庆元丁巳居焉予为铭曰
惟古愚者其直近迂後人反之饰诈有余日倚市门相引而趍暑汗其顔寒粟其肤狗苟蝇营得才锱铢自以为智鄙哉小夫家我庾信其志则殊字曰小山盖静者与谷以愚名言寓其庐四时花木十丈崎岖数竿之竹盈寸之鱼乐而赋之名实允孚之子欣慕亦新厥居有图有史可卷可舒有园有畦可植可蔬有邱有壑可陟可渔有琴有醪可弹可斟春花秋月夏簟冬炉惟适之安聊以自娱庾何人哉曦即其徒试叩斯谷愚智何如谷似应声子也不愚
达斋铭
竹亭二斋左置欧阳文忠公像丛公着述其间即公自名命之曰逹而铭之
学而上逹知我其天欧阳称老闻何与焉
竹亭二斋右置司马文正公像丛公着述其间即公自名命之曰迂而铭之
为政正名或以为迂温公曰叟孔之徒欤
坡谷斋铭
黼黻斯文网罗衆作既追先民亦绍後觉设其像萃其文为之赞岁庚申
濂伊斋铭
道者大路达于诚明必欲深造莫如力行
香山楼铭【嘉泰辛酉二月】
庐陵南四十里有香城山其名见唐皇甫持正所作寺碣峻拔广袤中一峯尤奇秀谚所谓文笔者胡氏世居其下至忠简公遂以直节修能名震当世归即旧地筑冠霞楼坐致爽气其孙桯复为小楼于东求名于予命曰香山盖因持正之言寓白乐天高致为之铭曰
节彼香山屹然中峯是生秀杰惟忠简公危言危行嵓嵓两宗有开文孙复阁于宫瞻宜祖烈推本化工崧高降神申甫实锺锦屏不磨英灵无穷咨尔胡氏永亢其宗
冯轸元芳琴铭【辛酉四月】
雷氏斵之肇自开元冯氏宝之不知几传我非知音而理可言心主于内手应乎弦故声和可以仰马意杀形之捕蝉岂特此哉大而歌南风小则治单父举不出于斯焉
箴
送纶丞郡临川十以箴【庆元丁巳三月戊子】
莅官以勤持身以廉事上以敬接物以谦待人以恕责已以严得衆以寛养和以恬戒谨以独询谋以佥箴规语女夙式【阙】瞻
吉州司户【斤】缓斋箴【庆元庚申二月甲子】
户曹掌州帑廪或行狱讼事皇族括字仲肃甫官庐陵以缓名斋西清杨公首为之铭而前进士周【某】又为作箴
蒙庄着书假缓戏儒吟裘三年佩玦一夫寓言荒唐亡是子虚孰如经传衆说之郛薄征缓刑职分司徒议狱缓死卦画中孚秦砭晋疾和与缓俱上医命名得无意乎掾介诸曹盍反三隅勿以朱博嫉齐之舒惧其奋髯易服走趍当师谢安理发自如岂为强御不迟起居勇义果得抑难此拘能定能应匪亟匪徐官皆有箴敢儆于初
辨
辨登第金花帖子
王扶【押押】
王扶之孙题跋
祖宗朝进士用唐制礼部侍郎主文中选者以黄花牋小帖书其姓名主文花押已即持送之谓之榜帖得座主之科第者谓为传衣鉢端拱二年太宗皇帝第三榜尚书宋公主文第二人登科遂以是科付吾祖集贤公实传衣鉢士论荣之当时金花帖子藏于家踰九十年矣熙宁丙辰孟夏临因閲家牒感泣久之既标轴复叙其始末云孝孙皇城使知鄜州军事上柱国太原国子临恭题
承协奉砚
右王扶登科榜帖以黄花牋为之故名金花帖子熙寜丙辰其孙临记之矣後九十九年临之孙奉议羲民出以示予乃随其大小摹而藏之按皇宋登科记扶实端拱元年程宿榜第二人盖太宗皇帝朝第六榜而临云三榜且作端拱二年当考淳熙甲午岁十月五日东里周【某】题
题盛京登科小录
右盛京登科榜帖及小录其家传已百八十余年裔孙寓常之无锡贫不能守而同邑王駜左藏之駜洪景卢妹夫也故今归景伯家初景伯丞相作本朝登科记自庆历後始有小录悉书进士乡贯前乎此惟咸平元年孙仅榜亦然正以常见盛氏所藏耳是遂注云时小录用绫为之金花帖子谁不知榜帖偶粘于小录之前本是两事岂可直以小录为金花帖子耶予既摹其本又列王临所记于卷首使览者无疑焉京盖文肃公度弟其後仕宦至今不絶此录多公卿题跋姑掇知名者数人附于末淳熙丙午四月十四日周【某】题
录洪景卢容斋续笔
唐进士登科有录相传已久而世不多见予家藏咸平元年孙仅榜盛京所得小录犹用唐制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帖子先列主司四人衔曰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诰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舒皆押字书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父讳某私忌某日然後书状元孙仅其所纪与今正同别用高四寸绫濶二寸书盛京二字四主司花押书于下黏于榜首其规范如此不知以何年而废也但此榜五十人自第一至十四人惟第九人刘灿为河南人余皆贯开封府其下又二十五人亦然不应都人士中选若是之多疑亦外方人托籍以为进取之便耳四主司乃杨砺李若拙梁灏朱台符皆只为同知举右洪景卢既得盛氏小録又于容斋续笔十三卷中详载其事予谓当时所得金花帖子止谓高四寸濶二寸书登第人姓名主司花押于下者与小録自不相涉故盛京曾孙华亦自跋云先伯佐登咸平第此金花帖子及小録用绫既曰及则为二事甚明予以王扶帖子并粘于前而辨景丞相之误今申言之壬戌闰臈月戊辰某再题
文忠集卷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