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逮妖精
- 烽火台
- 黄泉相见
- 太子做抵押
- 乱臣贼子
- “奉天讨罪”
- 放冷箭
- 打算养老
- 传位给兄弟
- 射伤了肩膀
- 过河拆桥
- 哥儿俩坐船
- 救谁好呐?
- 害死妹夫
- 压服人心
- 吃瓜换班
- 管鲍分金
- 一鼓作气
- 北杏大会
- 一个看牛的
- 老马识途
- 平定鲁国
- 仙鹤坐车
- 替邢、卫造城
- 进贡包茅
- 三个大会
- 蜜蜂计
- 唇亡齿寒
- 五张羊皮
- 立个坏的
- 荒年买粮
- 送块土疙瘩
- 五公子抢位
- 欺软怕硬
- “仁义军”
- 桑树林子
- 饱不忘饥
- 放火
- 打猎
- 信用第一
- 有怨报怨
- 赏罚分明
- 退避三舍
- 跟国君打官司
- 东道主
- 牛贩子劳军
- 崤山的耻辱
- 放虎回山
- 西方的霸主
- 夏天的太陽
- 一根马鞭子
- 谋君篡位
- 桃园打鸟
- 任劳任怨
- 一鸣惊人
- 食指跳动
- 上株林干么
- 稻田夺牛
- 肉袒牵羊
- 抢渡
- “我不骗你”
- 结草报恩
- 嬉笑怒骂
- 戏弄使臣
- 救孤儿
- 忍辱偷生
- 建造虎牢关
- 师徒的情分
- 烧丹书
- 不怕死的太史
- 挂名的国君
- 息兵会议
- “好朋友”和“心腹人”
- 细腰宫
- 卖国求荣
- 七十卫士
- 恢复家邦
- 君王末路
- 画影图形
- 过昭关
- 吹箫要饭
- 兄弟让位侄儿抢
- 鱼肠剑
- 两头使坏
- 勇士和暴徒
- 孙子练兵
- 贪污勒索
- 掘墓鞭尸
- 哭秦庭
- 二桃杀三士
- 整顿纪律
- 有文有武
- 拆城头
- 周游列国
- “不,不敢忘!”
- 石屋看马
- 卧薪尝胆
- 全凭一张嘴
- 皱眉捧心
- 黄池大会
- 帽缨系好
- 三不死
- 攻城和守城
- 狡兔死,走狗烹
- 三家灭智
- 漆身吞炭
- 三家分晋
- 收服中山
- 河伯娶妇
- 镇守西河
- 姐姐和兄弟
- 吴起养兵
- 邹忌论琴
- 实地调查
- 霸道
- 变法
- 孙膑下山
- 装疯忍辱
- 马陵道上
- 迁都大梁
- 五牛分尸
- 合纵抗秦
- 蝴蝶梦
- 和氏璧
- 激将法
- 纵约长
- 拆散纵约
- 六百里和六里
- 连横亲秦
- “曾参杀人”
- 举鼎
- 绑架
- 向胡人学习
- 侦察
- 端午节
- 收养门客
- 鸡鸣狗盗
- 收账烧债券
- 狡兔三窟
- 相思树
- 十大罪状
- 黄金台
- 大王的架子
- 右袒
- 落难公子
- 有始有终
- 火牛阵
- 完璧归赵
- 渑池会
- 将相和
- 一张破苇席
- 搜查车厢
- 远交近攻
- 赠绨袍
- 患难之交
- 鹞鹰和斑鸠
- 活埋赵兵
- 牢骚
- 毛遂自荐
- 奇货可居
- 宁可跳东海
- 讨厌的老头子
- 盗兵符
- 避债台
- 王室完了
- 卖酒开赌场
- 回光返照
- 移花接木
- 不中用的小子
- 天才儿童
- 驳逐客令
- 一斗米、十斤肉
- 北方名将
- 借头
- 刺秦王
- 兼并列国
- 松柏歌
- 统一中原
- 划一制度
- 焚书坑儒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活埋赵兵
- 本章共 3.9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0
秦昭襄王按照范睢“远交近攻”的计策,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侵略临近的小国,首先是韩国。
公元前261年(周赧王54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王龁[he二声]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在河南省沁陽县],切断了上党[在山西省东南部]和韩国都城[在河南省新郑县]的联系。这一来,上党的军队可就变成了孤军了。这部分军队的首领冯亭对将士们说:“秦国占了野王城,上党再也守不住了。我想,与其投降秦国,还不如去投降赵国。赵国得到了上党,秦国准得去争。这一来,赵国跟韩国就不得不联合到一块儿去抵抗秦国了。”大伙儿全都赞成他这个办法。当时就打发使者带着上党的地图去献给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叫相国平原君[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赵王因为虞卿走了,就拜他为相国]带领五万人马到上党去接收土地。平原君到了上党,仍然派冯亭为上党太守,又封他为华陵君。冯亭关了门,在屋子里哭着,不愿意跟平原君见面。平原君左三右四地请他出来,他总是推辞说:“我有三件大罪,没有脸见人:我不能为国君守住城,这是头一件大罪;自作主张把土地献给了赵国,这是第二件大罪;断送了国家的土地,自己得了富贵,这是第三件大罪。我身上背着这么大的罪过,怎么还能当太守呐?”平原君在门口等着不走,冯亭只好含着眼泪出来跟平原君见面。他请求平原君接收上党,另外派个人去做太守。平原君挺诚恳地叫他保卫着上党,维持秩序。冯亭实在推辞不了,只好接受了太守的职位,可是不受封号。平原君临走的时候,冯亭对他说:“上党归了赵国,秦国一定来攻打。公子回去之后,请赵王快派大军来,才能够把秦军打退。”
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经过报告了赵孝成王,赵孝成王得了上党,非常高兴,天天喝酒庆祝,反倒把抵抗秦国的事搁下了。秦国的大将王龁随后就把上党围住。冯亭这点儿军队不顾死活地守了两个月一直不见赵国的救兵。将士们和老百姓急得没有法子,只好开了城门,拼着死命往赵国逃跑。冯亭的残兵败将,带着上党的难民,一直到了长平关[在山西省高平县西北],这才碰见赵国的大将廉颇带着二十万大军来救上党,可是上党已经丢了。
廉颇和冯亭会合在一起,打算反攻。秦国的兵马跟着就到了,一下子把赵国的前哨步队打败了。廉颇急忙退下去,守住阵脚,叫士兵们增高堡垒,加深壕沟,准备跟远来的秦军对持下去,作个长期抵抗。他出了一道命令,说:“谁要出去跟敌人开仗,就有死罪,就算打了胜仗,也照样定罪。”王龁屡次三番地向赵军挑战,赵军说什么也不出来。两下里耗了足有四个多月,王龁想不出进攻的法子。他派人去禀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们老远地到了这儿,本来想痛痛快快决战一下。真要是这么长期对持下去,粮草接济不上,可怎么好呐?”
秦昭襄王请应侯范睢想办法。范睢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想个办法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呐?”范睢说:“让我试试看。”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的左右纷纷地议论,说:“廉颇太老了,哪儿还敢跟秦国开仗呐!要是叫那年轻力壮的赵括去,秦国这点儿兵马早就给他打散了。”赵孝成王听了这种议论,就真派人去催廉颇快点跟秦国开仗。廉颇还是照旧不动声色地守住阵线。这下子可把赵孝成王气坏了。他把赵括叫来,问他能不能把秦军打退。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碰上我,不是我说句大话,简直就像秋天的树叶子遇见大风,全都得刮下来!”赵孝成王一听,特别高兴,当时就拜他为大将,去替换廉颇。
赵括还没动身,他母亲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孝成王别派她儿子去。赵孝成王不知道其中底细,把她召了来。赵括的母亲见了赵孝成王,说:“他父亲赵奢临死的时候,再三嘱咐过,他说,‘打仗是多么危险的事儿,战战兢兢,处处都顾虑到,还怕有疏忽的地方。赵括这小子倒把军事当作闹着玩儿似的,一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将来要是大王用他为大将的话,我们一家大小遭了灾祸还在其次,怕的是连国家都要断送在他手里。’为这个,我请求大王千万别用他。”赵孝成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不必说了。”她说:“那么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请别连累我们一家大小。”赵孝成王答应了她,就叫赵括带领着二十万兵马,从邯郸一直向长平关开去。
公元前260年,赵括到了长平关,请廉颇验过兵符,办了移交。廉颇带着一百多个手底下的人回邯郸去了。赵括统领着四十万大军,声势非常浩大。紧跟着他就把廉颇的法令废了,换了一些将士,出了一道命令,说:“要是秦国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要是打败了,就一直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冯亭极力劝止他,把廉颇打算消耗秦国兵马的意义说了一遍,还劝他像廉颇那样守住阵地。赵括说:“他懂得什么?”
当天就有两三千的秦国士兵来挑战。赵括立刻出兵一万,跟他们交战。秦国兵马败了下去,退了十几里地。赵括一瞧前哨得胜了,第二天亲自带领着大队兵马追赶下去。冯亭赶紧拦住他,说:“秦国人向来狡猾,将军千万别上他们的当。”赵括哪儿肯听。他说:“这种西戎,不值一打。”他带着士兵一气又追下了十几里地。他接着往下追,催促后队人马一齐上来。王龁只好反攻为守,不跟赵括交战。
赵括进攻了好几天,王龁不让秦国军队出去。赵括乐着说:“我早就知道王龁不过如此!”他正在得意的当儿,忽然一位将军慌慌张张地跑来报告,说:“后队的大军给秦国人切成两截,过不来了。”话还没说完,接着又有一位将军跑来报告,说:“西边全是秦国的军队,东边一个人也没有。”赵括只得指挥着军队,往长平关退却。
他们跑了四五里地,横斜里钻出一队人马来,带队的是秦国的大将蒙骜[ao二声]。就听蒙骜高声喊着说:“赵括,你中了武安君的计了!还不快快投降!”赵括一听说“武安君”这个名儿,吓得脸色都白了。他早就说过,他不怕王龁,就怕白起。哪儿知道范睢一得到赵括替换了廉颇的信儿,就暗中叫武安君白起去指挥王龁。这下子可真把赵括吓坏了。他连忙在半道上驻扎下来,准备守在那儿。冯亭对他说:“咱们虽说打了一阵败仗,要是大家伙儿同心协力,跟秦军拼个你死我活,咱们还能够回到大营去。要是在这儿驻扎下来,万一给他们前后围起来,咱们说什么也跑不了啦!”赵括不理他,照旧吩咐士兵们筑堡垒,也不跟敌人交战。白起早把他们围上了。
赵括的大军就这么变成了孤军,受尽艰难困苦,守了四十六天,眼瞧着粮草接济不上,救兵也没有。赵括只得把大军分为四队,四面八方地冲出去。白起早就挑选了弓箭手,四下里埋伏着。赵国军队一出来,就见乱箭像狂风暴雨似地一齐射过来了。他们一连气往外冲了三四回,全给人家的箭射得没法出去。
赵括的人马实在冲不出去。他们在那圈儿里凑合着又呆了几天。士兵们一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就乱起来了。赵括带着五千名精兵作最后一回的挣扎。他首先骑着一匹快马冲出去。没想到迎头来了两位大将,一瞧正是王翦和蒙骜。赵括哪儿还敢对敌?急忙往横斜里跑下去,没留神踩了个空,连人带马掉下去,给乱箭射死了。赵国军队大乱起来。那些有本事的将军,趁着乱哄哄的当儿,有的跑出去了。冯亭叹了一口气,说:“我接连劝了他三回,他一死儿不听,这真是无可奈何,我还跑个什么呐?”他就自杀了。
白起叫人竖起一面大旗,叫赵军投降。赵军一见,全把家伙扔了。白起又叫人挑着赵括的脑袋,上赵国另一个兵营去招抚其余的士兵。那边赵国兵营里还有二十多万人。他们一听说主将给敌人杀了,全都投降了。盔甲兵器,真是堆积如山,营里的辎重也全给秦军拿去了。
白起一检查赵国前后投降的人数,一共有四十多万人。他把他们分为十个营,每营配上秦国的士兵,由秦国的将官管理着。当天晚上,秦国兵营里,把牛肉和酒都搬到赵国兵营里来,给赵国的将士儿郎们大吃一顿,对他们说:“明天武安君要改编军队。赵国的士兵情愿编在秦国兵营里的都发给兵器,其余年岁大的,身子不太好的,还有不愿意或是不便上秦国去的,武安君都让他们回赵国去。”四十万赵兵一听到这个命令,大家伙儿全都欢天喜地地睡觉去了。
王龁偷偷地跟白起说:“将军干么这么优待他们?”白起说:“别傻了!上回你打下了野王城,上党不是早就在你手里了吗?可是他们不愿向你屈服,反倒投降了赵国。由这儿就可以看出这儿的人并不是愿意归附秦国的。如今赵国投降的人数,前前后后有四十多万,随时随刻都能叛变。谁管得住他们?你去通知咱们那十个将军,叫每个秦国人都拿块白布包上脑袋。这么着,凡是脑袋上没有白布的,全是赵国人,把他们统统杀了。”
秦国的士兵们得到了这个秘密的命令,一齐动起手来。那些投降了的赵国人,一来没有准备,二来手里没有家伙,全给秦国人捆上。四十多万人怎么杀呐,再说这些尸首扔到哪儿去呐?白起早就叫人刨了好些个大坑,把俘虏全都埋了。这是战国时期最残酷的一个大屠杀。赵国四十多万士兵,一宵工夫全结果了,只留下二百四十人,叫他们活着回邯郸去传扬秦国的“威力”。
评:秦赵间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末年最有名的战争之一。藉此一战,秦国将阻碍它统一六国最大的敌人赵国的元气彻底打伤,要不是范睢最后要秦王退兵,可能此一仗就是灭亡赵国的战役之始。战争是国家最大的事情,这是又一次的印证。
“纸上谈兵”的赵括成了后面人们的笑谈,也成了目无一切、自高自大的代表人物。但是,我看到整个故事的经过,倒觉得赵孝成王才是那个最大的蠢蛋。战国四大名将之中的两个,一个廉颇、一个李牧都在他的手下,用哪个也不会导致如此之败,可他偏偏用了赵括,而且是在赵括的母亲极力劝解之下!虽然赵括最后兵败被嘲笑有着马后炮的因素(事前的确没有人知道他一定会失败),但赵孝成王不用廉颇和李牧才是最大的败笔,他才是实际上长平之战兵败最主要的责任人。也许有的人会说是秦国的间谍太厉害,但是我要说最终的决定权终究是在你赵王手里,你会被间谍的言语所欺骗同样是水平能力不足的体现,有间谍施计并不能成为你赵王推卸责任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