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逮妖精
- 烽火台
- 黄泉相见
- 太子做抵押
- 乱臣贼子
- “奉天讨罪”
- 放冷箭
- 打算养老
- 传位给兄弟
- 射伤了肩膀
- 过河拆桥
- 哥儿俩坐船
- 救谁好呐?
- 害死妹夫
- 压服人心
- 吃瓜换班
- 管鲍分金
- 一鼓作气
- 北杏大会
- 一个看牛的
- 老马识途
- 平定鲁国
- 仙鹤坐车
- 替邢、卫造城
- 进贡包茅
- 三个大会
- 蜜蜂计
- 唇亡齿寒
- 五张羊皮
- 立个坏的
- 荒年买粮
- 送块土疙瘩
- 五公子抢位
- 欺软怕硬
- “仁义军”
- 桑树林子
- 饱不忘饥
- 放火
- 打猎
- 信用第一
- 有怨报怨
- 赏罚分明
- 退避三舍
- 跟国君打官司
- 东道主
- 牛贩子劳军
- 崤山的耻辱
- 放虎回山
- 西方的霸主
- 夏天的太陽
- 一根马鞭子
- 谋君篡位
- 桃园打鸟
- 任劳任怨
- 一鸣惊人
- 食指跳动
- 上株林干么
- 稻田夺牛
- 肉袒牵羊
- 抢渡
- “我不骗你”
- 结草报恩
- 嬉笑怒骂
- 戏弄使臣
- 救孤儿
- 忍辱偷生
- 建造虎牢关
- 师徒的情分
- 烧丹书
- 不怕死的太史
- 挂名的国君
- 息兵会议
- “好朋友”和“心腹人”
- 细腰宫
- 卖国求荣
- 七十卫士
- 恢复家邦
- 君王末路
- 画影图形
- 过昭关
- 吹箫要饭
- 兄弟让位侄儿抢
- 鱼肠剑
- 两头使坏
- 勇士和暴徒
- 孙子练兵
- 贪污勒索
- 掘墓鞭尸
- 哭秦庭
- 二桃杀三士
- 整顿纪律
- 有文有武
- 拆城头
- 周游列国
- “不,不敢忘!”
- 石屋看马
- 卧薪尝胆
- 全凭一张嘴
- 皱眉捧心
- 黄池大会
- 帽缨系好
- 三不死
- 攻城和守城
- 狡兔死,走狗烹
- 三家灭智
- 漆身吞炭
- 三家分晋
- 收服中山
- 河伯娶妇
- 镇守西河
- 姐姐和兄弟
- 吴起养兵
- 邹忌论琴
- 实地调查
- 霸道
- 变法
- 孙膑下山
- 装疯忍辱
- 马陵道上
- 迁都大梁
- 五牛分尸
- 合纵抗秦
- 蝴蝶梦
- 和氏璧
- 激将法
- 纵约长
- 拆散纵约
- 六百里和六里
- 连横亲秦
- “曾参杀人”
- 举鼎
- 绑架
- 向胡人学习
- 侦察
- 端午节
- 收养门客
- 鸡鸣狗盗
- 收账烧债券
- 狡兔三窟
- 相思树
- 十大罪状
- 黄金台
- 大王的架子
- 右袒
- 落难公子
- 有始有终
- 火牛阵
- 完璧归赵
- 渑池会
- 将相和
- 一张破苇席
- 搜查车厢
- 远交近攻
- 赠绨袍
- 患难之交
- 鹞鹰和斑鸠
- 活埋赵兵
- 牢骚
- 毛遂自荐
- 奇货可居
- 宁可跳东海
- 讨厌的老头子
- 盗兵符
- 避债台
- 王室完了
- 卖酒开赌场
- 回光返照
- 移花接木
- 不中用的小子
- 天才儿童
- 驳逐客令
- 一斗米、十斤肉
- 北方名将
- 借头
- 刺秦王
- 兼并列国
- 松柏歌
- 统一中原
- 划一制度
- 焚书坑儒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将相和
- 本章共 2.2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0
赵惠文王回到本国,正好是三十天工夫。打这儿起,他就更加重用蔺相如,拜他为上卿,地位比大将廉颇还高。这可把廉颇气坏了。他回到家里,满脸通红,气呼呼地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拼着命替赵国打仗,立了多少功劳!他呐,一个宦官手下的人,仗着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倒爬在我的上头来了!有朝一日,他要碰在我的手里,哼!就给他个样儿瞧瞧。”早就有人把这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就是有公事,也不跟廉颇见面。蔺相如手下的人都说他胆小,三三两两地谈论着,替他不服气。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一群随从出去。真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来了。他连忙哪叫赶车的退到东口,走另一条道儿。赶到他们退到东口,就瞧见廉颇的车马正从那边过来。蔺相如只好叫赶车的再退回西口。万没想到廉颇的车马很快地又把西口堵住了。蔺相如耐着性子,劝告手下的人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过去了再出来。这一来,可把门客、底下人们都气坏了。他们私下里开了个会,派几个领头的去见蔺相如,对他说:“我们远离家乡,投奔在您的门下,还不是为了敬仰您吗?如今您和廉颇是同事,地位又比他高,他骂了您,您反倒怕了他,在朝上不敢跟他见面,半道上碰见他,也这么藏藏躲躲的,叫我们怎么忍受得了!要这么下去,人家还要骑在我们脖子上来呐!我们没有涵养,只好跟您告辞了!”蔺相如拦着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跟秦王哪个势力大?”他们说:“那当然是秦王的势力大啊!”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哪个不怕秦王?哪个敢反对他?可是我蔺相如就敢在秦王的朝堂上当面骂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反倒会怕了呐?你们替我抱不平,难道我自己就没有火气吗?可是各位要知道:那样强横的秦国为什么不敌来侵犯咱们赵国呐?还不是为了咱们同心协力地抵御敌人吗?要是两只老虎斗起来,准是‘两败俱伤’,秦国听见之后,准得来侵犯赵国。为了这个缘故,我只好厚着脸皮,忍气吞声。你们想想:还是国家要紧呐,还是私人要紧呐?”他们听了这番话,一肚子的气全消了。打这儿就更加佩服蔺相如了。
后来他的门客碰见了廉颇的门客的时候,都能够体贴主人的心意,总是让他们几分。可是廉颇反倒越来越自高自大了。
这件事情让赵国的一位名士叫虞卿的知道了。他告诉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就请他去做和事佬。虞卿见了廉颇,先夸奖他的功劳。廉颇听了,挺高兴。虞卿接着说:“要论起功劳来,蔺相如比不上将军;要论起气量来,将军可就比不上他了。”廉颇听了,又犯起他那蛮横的劲头来了,他说:“他有什么气量啊?”虞卿就把蔺相如对门客说的话跟他说了一遍。廉颇当时脸就红了。虞卿说:“秦王独霸天下,列国诸侯全都怕他,可是蔺相如就敢当面骂他,够多么勇敢啊!他为了国家,为了共同对付敌人,他好像挺胆小似地躲避将军,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哪!将军把他看作胆小鬼,错了!说他气量不怎么样,更错了!”廉颇举起拳头来,连连敲着自己的脑袋,低着头说:“我是个粗鲁人。先生要不说,我还在鼓里蒙着呐!这么说来,我……我太对不起相国了!”他就露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家里,跪在地下,说:“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小。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有面目来见您。请您只管责打我,就是把我打死了,我也甘心。”蔺相如连忙跪下,说:“咱们两个人一心一意地伺候君王,都是重要的大臣。将军能够体谅我,我已经感激万分了,怎么还来给我赔错儿呐?”廉颇连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流着眼泪。蔺相如也哭了。两个人挺亲热地抱着,好久不放。将军跟相国不但就这么和好了,还做了知心朋友。
两只老虎做了好朋友,秦国就真不敢来侵犯。自从渑池会之后,整整十年工夫,秦国和赵国没发生过怎么大的冲突。可是在这十几年里头,秦国从别国得到了不少土地。大将军白起打败了楚顷襄王,楚国的郢都就变成了秦国的南郡(公元前278年);大将魏冉打下了黔中,楚国的黔中就变成了秦国的黔中郡(公元前277年);白起围困了大梁,魏国割让了三座城(公元前275年);胡伤打败了魏国的大将芒卯,魏国的南陽就变成了秦国的南陽郡(公元前273年)。到了公元前270年(周赧王45年)秦国又打算发兵去打齐国。正在这当儿,秦昭襄王接到了一封信,落名张禄,说有要紧的话来禀告他。秦昭襄王一时想不起这张禄是谁来。
评:将相和传唱了千古绝对是有其内在的原因的。一方面,中国人讲究“出将入相”,从来就把成为大将和名相作为人生的追求;另一方面,中国人凡事有讲究一个“和谐”,认为和睦是团队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将相和”这两方面都讲到了,廉颇和蔺相如一个作大将,一个作上卿(是不是相国我们就不争论了,反正也是很高的文官了),两个由不和变为和谐,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蔺相如顾全大局、甘于忍让;廉颇知错能改、不怕丢面子;这些都是最宝贵的品质,确实值得每个人学习。
《三国志·郭嘉传》里郭嘉在袁绍死后,诸将想要趁势进攻袁氏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叫:“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这句话讲的是袁尚和袁谭的关系,即在有强敌的时候他们会团结,没有敌人了他们就会内斗。其实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句普适的真理。内部的争斗永远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外部有强大的敌人时,这种争斗就被掩盖了。人总是有好面子、争口气的心理,由此产生的内部矛盾本就不可避免。好的团队强就强在能处理好内部的种种关系,而历史上由盛转衰的团队也往往是因为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团队内的毒药有时比团队外的强大威胁更可怕,由此观之“攘外必先安内”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