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逮妖精
- 烽火台
- 黄泉相见
- 太子做抵押
- 乱臣贼子
- “奉天讨罪”
- 放冷箭
- 打算养老
- 传位给兄弟
- 射伤了肩膀
- 过河拆桥
- 哥儿俩坐船
- 救谁好呐?
- 害死妹夫
- 压服人心
- 吃瓜换班
- 管鲍分金
- 一鼓作气
- 北杏大会
- 一个看牛的
- 老马识途
- 平定鲁国
- 仙鹤坐车
- 替邢、卫造城
- 进贡包茅
- 三个大会
- 蜜蜂计
- 唇亡齿寒
- 五张羊皮
- 立个坏的
- 荒年买粮
- 送块土疙瘩
- 五公子抢位
- 欺软怕硬
- “仁义军”
- 桑树林子
- 饱不忘饥
- 放火
- 打猎
- 信用第一
- 有怨报怨
- 赏罚分明
- 退避三舍
- 跟国君打官司
- 东道主
- 牛贩子劳军
- 崤山的耻辱
- 放虎回山
- 西方的霸主
- 夏天的太陽
- 一根马鞭子
- 谋君篡位
- 桃园打鸟
- 任劳任怨
- 一鸣惊人
- 食指跳动
- 上株林干么
- 稻田夺牛
- 肉袒牵羊
- 抢渡
- “我不骗你”
- 结草报恩
- 嬉笑怒骂
- 戏弄使臣
- 救孤儿
- 忍辱偷生
- 建造虎牢关
- 师徒的情分
- 烧丹书
- 不怕死的太史
- 挂名的国君
- 息兵会议
- “好朋友”和“心腹人”
- 细腰宫
- 卖国求荣
- 七十卫士
- 恢复家邦
- 君王末路
- 画影图形
- 过昭关
- 吹箫要饭
- 兄弟让位侄儿抢
- 鱼肠剑
- 两头使坏
- 勇士和暴徒
- 孙子练兵
- 贪污勒索
- 掘墓鞭尸
- 哭秦庭
- 二桃杀三士
- 整顿纪律
- 有文有武
- 拆城头
- 周游列国
- “不,不敢忘!”
- 石屋看马
- 卧薪尝胆
- 全凭一张嘴
- 皱眉捧心
- 黄池大会
- 帽缨系好
- 三不死
- 攻城和守城
- 狡兔死,走狗烹
- 三家灭智
- 漆身吞炭
- 三家分晋
- 收服中山
- 河伯娶妇
- 镇守西河
- 姐姐和兄弟
- 吴起养兵
- 邹忌论琴
- 实地调查
- 霸道
- 变法
- 孙膑下山
- 装疯忍辱
- 马陵道上
- 迁都大梁
- 五牛分尸
- 合纵抗秦
- 蝴蝶梦
- 和氏璧
- 激将法
- 纵约长
- 拆散纵约
- 六百里和六里
- 连横亲秦
- “曾参杀人”
- 举鼎
- 绑架
- 向胡人学习
- 侦察
- 端午节
- 收养门客
- 鸡鸣狗盗
- 收账烧债券
- 狡兔三窟
- 相思树
- 十大罪状
- 黄金台
- 大王的架子
- 右袒
- 落难公子
- 有始有终
- 火牛阵
- 完璧归赵
- 渑池会
- 将相和
- 一张破苇席
- 搜查车厢
- 远交近攻
- 赠绨袍
- 患难之交
- 鹞鹰和斑鸠
- 活埋赵兵
- 牢骚
- 毛遂自荐
- 奇货可居
- 宁可跳东海
- 讨厌的老头子
- 盗兵符
- 避债台
- 王室完了
- 卖酒开赌场
- 回光返照
- 移花接木
- 不中用的小子
- 天才儿童
- 驳逐客令
- 一斗米、十斤肉
- 北方名将
- 借头
- 刺秦王
- 兼并列国
- 松柏歌
- 统一中原
- 划一制度
- 焚书坑儒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和氏璧
- 本章共 1.9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0
楚威王还是让昭陽做楚国的令尹[后来楚国的令尹也改为相国]。张仪到了楚国,令尹昭陽就把他留在家里作为门客。那时候(公元前334年),昭陽打败了越王无疆[勾践第七代孙子],把他杀了。越国的败兵残将、大臣们,还有不少老百姓都逃到东南海边一带去了。昭陽就灭了越国,把从前属于越国的土地全都收过来,再向东扩张地盘,一直到了浙江[就是钱塘江]。他还请楚威王派大将庄蹻率领大军进入滇国[就是云南省]。他以滇池[就是云南省昆明市]为中心,周围占领了几千里地方。这是庄蹻的功劳,可是昭陽的功劳比他更大,因为这是他出的主意,是他主持的工作。楚威王赏给他一块天下出名的玉璧,叫“和氏璧”。
怎么叫“和氏璧”呐?据说从前有个楚国人,叫卞和,在荆山[在湖北省南漳县西]得到了一块石头,他知道这石头里面包含着顶上等的美玉,就把这块宝贝献给楚王。楚王叫一个玉器工匠去认。玉器工匠拿在手里,好像外行买西瓜只看皮儿光不光,不知道瓤儿甜不甜,端详了半天,可瞧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说是一块石头!楚王火儿了,责备卞和不该拿块石头来欺君王,就砍下他一只脚来。等到楚武王[楚成王的祖父]即位,卞和又把这块宝贝拿了去献给他。楚武王也叫玉器工匠去研究。这位“行家”派头特别大,干脆连细瞧都没细瞧,就说是块石头。卞和另一只脚也给砍下去了。后来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即位,老头儿卞和还想再去试试,可是他两只脚全砍了,走不了道儿,再说已经是个老废物了。他只得抱着那块“石头”,在荆山底下痛哭,一连气哭了三天三夜。有人劝他,说:“嗨!你已经吃过两次亏了,还想得赏吗?”卞和流着眼泪,说:“我哪儿是为了得不着赏哭呐,我恨的是自称为行家的人都瞎了眼睛,把一块美玉认为是石头,这么高贵的东西受到这么大的侮辱,我怎么能不替它哭呐?”这件事传到楚文王耳朵里,楚文王派人去把卞和接了来。又叫玉器工匠把那块石头小心地破开来。果然是块顶纯粹的美玉。他就叫手艺最好的玉工雕琢起来,做成了一块玉璧,用了卞和的名字,叫“和氏璧”,又拿大夫的封禄赏给卞和。这么一来,这“和氏璧”就变成无价之宝了。到了楚威王的手里,这块玉璧大概已经有了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回楚威王把这块无价之宝赏给了昭陽,昭陽觉得非常光荣。
有一天,令尹昭陽同着客人、家臣们在池子旁的亭子里喝酒。客人当中有人提起“和氏璧”来,大伙儿就请令尹拿出来给他们见识见识。昭陽就把这块玉璧交给在场的客人,叫他们挨着个儿传看。凡是瞧见“和氏璧”的人,没有一个不惊奇、不称赞的。正在传着瞧的时候,突然池子里“不楞”一下子,蹦起一条大鱼来,大伙儿都把着窗户瞧。那条大鱼又蹦起来,接着又有几条鱼也在水皮上蹦。一会儿工夫,东北角起了一片乌云,眼瞧着要下大雨了。昭陽怕客人们给雨截住,赶紧就叫散了席。谁知道那块玉璧没了,也不知道传到哪个人手里了。大伙儿乱了一阵子,没找着那块“和氏璧”。昭陽一肚子的不高兴,又不好意思得罪客人,只得让大伙儿回去。可是他自己的门客得搜一搜。他就叫手下的人一个一个地搜。俗话说:“人爱富的,狗咬穷的”,他们见张仪这么穷,就说:“偷玉璧的不是他就没有别的人了。”昭陽也起了疑,叫手下的人拿鞭子打张仪,逼着他招认。张仪哪儿能招认呐?他把眼睛一闭,咬着牙,让他们打了好几百下,打得浑身没有一处好的,眼瞧着活不了啦。昭陽见他打得这个样儿,也就算了。旁边也有可怜张仪的,把他送回家去。
张仪的媳妇儿一瞧自己的丈夫给人家打得不像样儿,就哭着说:“你不听我的话,如今给人家欺负到这步田地,要是不想去做官,哪儿能给人家打得这样呐?”张仪哼哼着问她:“你瞧一瞧,我的舌头还在吗?”他媳妇儿啐他一口,说:“瞧你的,给人家打得这个样儿,还逗乐呐?舌头当然还长着。”张仪说:“只要舌头没掉,我就不怕,你也可以放心。”他调养了些日子,回到本国去了。
评:和氏璧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传奇。从开始的卞和献玉,到后来的完璧归赵,再到后来的传国玉玺,围绕在这块玉石上的故事可以说就是半部中国历史。卞和献玉的这个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只不过喜剧的结局并不能掩盖卞和双腿被砍的悲剧。它告诉我们所谓的“专家”的坑爹并不是这个时代的首创,而是自古就有。而其中更深层和更可怕的是,决定卞和命运的最终标准并不是石头中究竟含不含玉,而是掌握权利的人的一句话。当权利能高高地凌驾于事实之上时,出现卞和被砍双足的悲剧就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和氏璧在昭陽举行宴会的时候丢失,到最后还是没有找到犯人,亦可见无头公案自古就有。很多罪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没有受到制裁,这才是事实。犯罪学和刑侦学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可能也就是罪犯和刑警乃至其他关联各方的博弈吧。张仪无辜受冤,倒是彰显出人们嫌贫爱富的本性;而最后一段“舌头没掉”的调侃,恐怕更多的是作者对政客乃至纵横家的一种揶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