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逮妖精
- 烽火台
- 黄泉相见
- 太子做抵押
- 乱臣贼子
- “奉天讨罪”
- 放冷箭
- 打算养老
- 传位给兄弟
- 射伤了肩膀
- 过河拆桥
- 哥儿俩坐船
- 救谁好呐?
- 害死妹夫
- 压服人心
- 吃瓜换班
- 管鲍分金
- 一鼓作气
- 北杏大会
- 一个看牛的
- 老马识途
- 平定鲁国
- 仙鹤坐车
- 替邢、卫造城
- 进贡包茅
- 三个大会
- 蜜蜂计
- 唇亡齿寒
- 五张羊皮
- 立个坏的
- 荒年买粮
- 送块土疙瘩
- 五公子抢位
- 欺软怕硬
- “仁义军”
- 桑树林子
- 饱不忘饥
- 放火
- 打猎
- 信用第一
- 有怨报怨
- 赏罚分明
- 退避三舍
- 跟国君打官司
- 东道主
- 牛贩子劳军
- 崤山的耻辱
- 放虎回山
- 西方的霸主
- 夏天的太陽
- 一根马鞭子
- 谋君篡位
- 桃园打鸟
- 任劳任怨
- 一鸣惊人
- 食指跳动
- 上株林干么
- 稻田夺牛
- 肉袒牵羊
- 抢渡
- “我不骗你”
- 结草报恩
- 嬉笑怒骂
- 戏弄使臣
- 救孤儿
- 忍辱偷生
- 建造虎牢关
- 师徒的情分
- 烧丹书
- 不怕死的太史
- 挂名的国君
- 息兵会议
- “好朋友”和“心腹人”
- 细腰宫
- 卖国求荣
- 七十卫士
- 恢复家邦
- 君王末路
- 画影图形
- 过昭关
- 吹箫要饭
- 兄弟让位侄儿抢
- 鱼肠剑
- 两头使坏
- 勇士和暴徒
- 孙子练兵
- 贪污勒索
- 掘墓鞭尸
- 哭秦庭
- 二桃杀三士
- 整顿纪律
- 有文有武
- 拆城头
- 周游列国
- “不,不敢忘!”
- 石屋看马
- 卧薪尝胆
- 全凭一张嘴
- 皱眉捧心
- 黄池大会
- 帽缨系好
- 三不死
- 攻城和守城
- 狡兔死,走狗烹
- 三家灭智
- 漆身吞炭
- 三家分晋
- 收服中山
- 河伯娶妇
- 镇守西河
- 姐姐和兄弟
- 吴起养兵
- 邹忌论琴
- 实地调查
- 霸道
- 变法
- 孙膑下山
- 装疯忍辱
- 马陵道上
- 迁都大梁
- 五牛分尸
- 合纵抗秦
- 蝴蝶梦
- 和氏璧
- 激将法
- 纵约长
- 拆散纵约
- 六百里和六里
- 连横亲秦
- “曾参杀人”
- 举鼎
- 绑架
- 向胡人学习
- 侦察
- 端午节
- 收养门客
- 鸡鸣狗盗
- 收账烧债券
- 狡兔三窟
- 相思树
- 十大罪状
- 黄金台
- 大王的架子
- 右袒
- 落难公子
- 有始有终
- 火牛阵
- 完璧归赵
- 渑池会
- 将相和
- 一张破苇席
- 搜查车厢
- 远交近攻
- 赠绨袍
- 患难之交
- 鹞鹰和斑鸠
- 活埋赵兵
- 牢骚
- 毛遂自荐
- 奇货可居
- 宁可跳东海
- 讨厌的老头子
- 盗兵符
- 避债台
- 王室完了
- 卖酒开赌场
- 回光返照
- 移花接木
- 不中用的小子
- 天才儿童
- 驳逐客令
- 一斗米、十斤肉
- 北方名将
- 借头
- 刺秦王
- 兼并列国
- 松柏歌
- 统一中原
- 划一制度
- 焚书坑儒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放火
- 本章共 3.9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24
重耳做了国君,惟恐公子圉来夺君位,就打发人把他暗杀了。吕省、郤芮原来是公子圉的心腹,一听说公子圉被刺,心里非常害怕。新君既然不肯放过躲在国外的公子圉,他们近在左右还能放过吗?再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对着赵衰、狐偃等这一班人也怪害臊的。倒不如“重打锣鼓另开张”,杀了重耳,另外立个国君,再做一朝的功臣。他们想起勃褆曾经屡次三番地去刺过重耳,重耳当然不会放过他。他们就打发人把他招回来。三个人一路病,说起来挺投缘对劲,大家“歃血为盟”,集合了自己的士兵,打算火烧公宫,活捉重耳。
到了约好的那天,吕省、郤芮、勃褆三个人在公宫的四外埋伏下许多武士,只等半夜三更一同下手。那天晚上连一点星星亮儿都没有,整个公宫死陰陰,好比包在漆黑的包袱里似的。吕省他们把公宫团团围住,好像包袱外头又加了两道绳子,然后放起火来。待会儿烟火满天,公宫变成了一座火焰山,火从外边一层一层地烧到里边去。宫里的人从梦中惊醒,慌里慌张,一齐乱起来了。火光中有不少士兵,拿着兵器,守住所有的出入口,嘴里嚷着:“别放走重耳!”吕省、郤芮亲自冒着烟火,一边咳嗽着,一边找重耳。宫女们疯了似地满处乱跑乱叫。勃褆急急忙忙地跑来对吕省、郤芮说:“狐偃、赵衰、魏犨他们带着士兵救火来了。再下去,咱们也跑不了啦。宫里烧到这份儿,重耳还活得了吗?”他们立刻带了人马逃往城外,再作商量。
勃褆出主意说:“近来咱们的国君全是秦国立的,你们二位也认识秦伯,还跟公子縶立过盟约。咱们不如到秦国去,告诉他们说宫中失火,重耳烧死了,请秦伯另外立个国君。你们瞧好不好?”他们也没有别的法子,只好这么办。先派勃褆到秦国去联络。秦穆公立刻派公孙枝和丕豹迎接吕省和郤芮过去。
勃褆、吕省和郤芮一同拜见了秦穆公,请他立个国君。秦穆公满口答应,还说:“新君已经在这儿了。”三个人一齐说:“这可好极了,请让我们拜见新君主!”秦穆公回头说:“新君请出来吧!”接着就出来了一位国君,不慌不忙地迈着四方步,理着胡子。吕省、郤芮抬头一瞧,吓得浑身直打哆嗦,连连说:“该死!该死!”就好像舂米似地直磕头。这位新君不是别人,正是晋文公重耳。晋文公骂着说:“我哪点得罪了你们?你们竟这么翻来复去地跟我过不去!要是没有勃褆,我早给你们烧死了!”吕省、郤芮这时候才明白上了勃褆的当,只好伸长脖子,让武士们砍去他们的脑袋瓜。
原来勃褆跟着吕省、郤芮订立盟约的时候,他就琢磨这滋味:“当初我奉了先君的命令去杀公子重耳,后来又奉了新君的命令去杀他,原来是忠于主人,没法儿不干。现在公子圉已经死了,重耳做了国君,就该打这儿太太平平过日子,怎么又闹事呐?我不如去救公子重耳,也可以将功折罪。”他明着答应了吕省和郤芮,暗地里去见狐偃。狐偃劝晋文公不念旧恶,好好地利用他。晋文公就嘱咐勃褆把那两个人引到秦国去,自己和狐偃半夜三更就跑出去,连赵衰、魏犨也没来得及通知。
晋文公自从杀了吕省、郤芮以后,恐怕这回投降了他的人再出乱子,打算搜查以前帮过夷吾的人,一个个地把他们治死。赵衰对他说:“可别这么办。怨仇宜解不宜结,仇人是越杀越多的。夷吾跟公子圉不是为了屠杀大臣失去了民心的吗?乱党的头子已经消灭了,主公就该宽宏大量,也好叫其余的人改过自新。”晋文公就下了一道命令,不再追究已往的事情。可是谁也不敢信,外边谣言还是挺多的。晋文公怎么也琢磨不出一条安定民心的办法来。有一天,那个拿了行李卷逃的头须来见他。晋文公一瞧他,就想起从前逃难时候受的那份儿罪来了。为了他一卷逃,害得大伙儿吃尽苦头,就骂他:“你这敲死的奴才!还有睑来见我?”头须说:“主公奔走了一十九年,难道还不知道人情世故吗!像我这样罪大恶极的人还来见您,自然有见您的道理呀!”晋文公立刻改了念头,他想:“也许跟勃褆一样大有用处呐!”他一边慢慢地理着胡子,一边开了笑脸,说:“你说吧!”头须说:“吕省、郤芮手底下的人挺多,他们还怕主公追究。因此,人心不定,不敢相信主公的话。主公有什么好办法没有?”晋文公说:“我就是为了这档子事发愁呐!你有什么好主意?”头须说:“当初我偷了您的东西,害得您一路上又冻又饿。这件事晋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主公要是用我做您的车夫,满地方游游逛逛,让大家伙儿全都知道主公真不翻老帐,连我这么大的罪过全不追究,别人自然可以放心了。”晋文公还真让他当了车把式,特意叫他赶着车到处转去。这么一来,外边的谣言果真消灭了,连以前反对他的人也欢天喜地地拥护他了。
晋文公的君位稳定了,他从秦国接来了文嬴[就是怀嬴],从齐国接来了齐姜,从狄国接来了季隗,然后大赏功臣,尤其是当初跟他一块儿逃过难的那一批人。他叫每个人说出自己的功劳,然后论功行赏。大伙儿这就活跃起来了。只有那个割了大腿上的肉给国君解饿的介子推不提自己的功劳,国君的赏赐也就没有他的份。介子推回到家里对他母亲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剩个公子重耳了。只要晋国还需要一个国君,自然该轮到公子重耳了。这是形势造成的,那些人自以为是他们的功劳,多么狂妄啊!”他就带着母亲隐居去了。倒是介子推手底下的人代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晋文公一瞧,上头写的是:
有一条龙,奔西逃东;
好几条蛇,帮它成功。
龙飞上天,蛇钻进洞;
剩下一条,流落山中。
晋文公很害臊地对大伙儿说:“哎呀!我可把介子推忘了。”他立刻叫人请介子推来,可是哪儿找他去呐?晋文公是要脸面的,他不能让人家说他忘恩负义,他就亲自到介子推的本乡绵山[后来又称介山,在山西省介休县东南]去找他。有个老乡说:“前几天我们瞧见他背着老太太到山上去了,大概还在山上呐。”晋文公派人到山上去找他。找来找去,可就是没有介子推的影儿。有人出个主意,说:“要是把整个绵山放起火来,他一定会跑出来的。”晋文公受不了那张连挖苦带损的无名帖。放火烧山的办法也不妨试一试。跟着山前山后就放起火来了。一会儿工夫绵山也像公宫一样地变成了火焰山。烧了三天三夜,逮了不少野兽,可就没见介子推出来。火灭了,再去找。后来居然给他们找着了。在一棵烧坏了的大树底下,介子推跟他妈互相抱着,可只是燋头烂额,灰呼呼的一堆。晋文公一瞧,就哭起来了。大家伙儿也都难受。据说那天正赶上陰历三月初三,当地的老百姓为了介子推不说自己的功劳,反倒给火烧死,以后没有心思在那天生火,大家伙儿全吃凉菜凉饭。因此,有人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晋文公从绵山回来,正在又伤心又得意的时候,周朝的天王周襄王派人来请救兵,说天王已经逃到郑国,请列国诸侯护送天王回去。晋文公一想:“难道太叔带抢了他的王位了吗?”
评:书接上回,这一章放了两把火,刚好关乎两类人,我们一一道来。第一把火是吕省、郤芮放的,他们是前朝的重臣,也是重耳以前的敌人。正如文中所说,重耳即位后,赵衰、狐偃一帮人得到了重用,吕省、郤芮的地位就显得十分尴尬。这时他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保身为上,逐渐淡出晋国政坛;另一种是策划政变,重新掌控晋国大权。他们选择了后者,结果由于勃褆的告密而败亡,对于重耳而言,也算除去了心腹之患。至于勃褆,我们应该看到,虽然他前面暗杀过重耳不止一次,但他有做事的准则,就是忠于现任的国君。在重耳的谅解下,他还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地位。第二把火是晋文公逼介子推出山,这个我们下段详谈。晋文公君位稳定后,赵衰、狐偃一帮人得以论功行赏,这是自然。而这帮人也在日后晋国政坛上叱咤风云。至于头须,也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晋文公宽宏大量,政治手腕老练的体现。当然历史上有更有名的例子,和这个十分类似,就是雍齿和刘邦的例子,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拿来对比一下。正是由于晋文公处理好了各方人物的利益关系,日后的晋国才迎来了较长时间的霸业。
《介子推不言禄》也是被《古文观止》引用的名篇,原载于《左传》,现载原文于下:
晋侯赏亡从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女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晋文公放没放火在历史上还是有争论的,但寒食节在民间普遍认为与介子推有关,这一方面体现了历史故事在民间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介子推精神的可贵。有功不言禄体现出来的牺牲精神,体现出来的谦虚礼让、淳厚尚俭的传统美德,体现出来的深厚的爱国精神直至今日仍是显得那么难能可贵。当然,还是应该为争禄者实事求是地说一句,就是争禄并不算可耻。争禄是人之常情,也体现着付出与收获相匹配的精神,而它也意味着争禄者要有所担当。而真正做事的人还是很难的,退一步讲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真正值得唾弃的是那些无功而受禄的人,他们直接破坏了社会的公正性。
再多说两句文字上的问题。勃褆的“褆”字原书上用的是“鞮”字,注的是“ti二声”的音,但现在这个“鞮”字只有“di一声”的音。由于我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当初就选了“褆”这个字。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书中的愣了一下“愣”字往往做“楞”等、“攢”、“魯”、“該”等繁体字举不胜举,与人名相关的繁体字更是恼火,文字的取舍确实头疼。文字的简繁之争和其他的一些问题都是大课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就不再多言(个人认为为一个字争得面红耳赤没有必要,领会文字中寄存的故事、文化、精神才更重要;文字应该遵从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不折腾才是王道)。文中如果出现错误和有争议的地方还请大家谅解;另外欢迎大家及时指出,如果是错误的话我会及时更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