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逮妖精
- 烽火台
- 黄泉相见
- 太子做抵押
- 乱臣贼子
- “奉天讨罪”
- 放冷箭
- 打算养老
- 传位给兄弟
- 射伤了肩膀
- 过河拆桥
- 哥儿俩坐船
- 救谁好呐?
- 害死妹夫
- 压服人心
- 吃瓜换班
- 管鲍分金
- 一鼓作气
- 北杏大会
- 一个看牛的
- 老马识途
- 平定鲁国
- 仙鹤坐车
- 替邢、卫造城
- 进贡包茅
- 三个大会
- 蜜蜂计
- 唇亡齿寒
- 五张羊皮
- 立个坏的
- 荒年买粮
- 送块土疙瘩
- 五公子抢位
- 欺软怕硬
- “仁义军”
- 桑树林子
- 饱不忘饥
- 放火
- 打猎
- 信用第一
- 有怨报怨
- 赏罚分明
- 退避三舍
- 跟国君打官司
- 东道主
- 牛贩子劳军
- 崤山的耻辱
- 放虎回山
- 西方的霸主
- 夏天的太陽
- 一根马鞭子
- 谋君篡位
- 桃园打鸟
- 任劳任怨
- 一鸣惊人
- 食指跳动
- 上株林干么
- 稻田夺牛
- 肉袒牵羊
- 抢渡
- “我不骗你”
- 结草报恩
- 嬉笑怒骂
- 戏弄使臣
- 救孤儿
- 忍辱偷生
- 建造虎牢关
- 师徒的情分
- 烧丹书
- 不怕死的太史
- 挂名的国君
- 息兵会议
- “好朋友”和“心腹人”
- 细腰宫
- 卖国求荣
- 七十卫士
- 恢复家邦
- 君王末路
- 画影图形
- 过昭关
- 吹箫要饭
- 兄弟让位侄儿抢
- 鱼肠剑
- 两头使坏
- 勇士和暴徒
- 孙子练兵
- 贪污勒索
- 掘墓鞭尸
- 哭秦庭
- 二桃杀三士
- 整顿纪律
- 有文有武
- 拆城头
- 周游列国
- “不,不敢忘!”
- 石屋看马
- 卧薪尝胆
- 全凭一张嘴
- 皱眉捧心
- 黄池大会
- 帽缨系好
- 三不死
- 攻城和守城
- 狡兔死,走狗烹
- 三家灭智
- 漆身吞炭
- 三家分晋
- 收服中山
- 河伯娶妇
- 镇守西河
- 姐姐和兄弟
- 吴起养兵
- 邹忌论琴
- 实地调查
- 霸道
- 变法
- 孙膑下山
- 装疯忍辱
- 马陵道上
- 迁都大梁
- 五牛分尸
- 合纵抗秦
- 蝴蝶梦
- 和氏璧
- 激将法
- 纵约长
- 拆散纵约
- 六百里和六里
- 连横亲秦
- “曾参杀人”
- 举鼎
- 绑架
- 向胡人学习
- 侦察
- 端午节
- 收养门客
- 鸡鸣狗盗
- 收账烧债券
- 狡兔三窟
- 相思树
- 十大罪状
- 黄金台
- 大王的架子
- 右袒
- 落难公子
- 有始有终
- 火牛阵
- 完璧归赵
- 渑池会
- 将相和
- 一张破苇席
- 搜查车厢
- 远交近攻
- 赠绨袍
- 患难之交
- 鹞鹰和斑鸠
- 活埋赵兵
- 牢骚
- 毛遂自荐
- 奇货可居
- 宁可跳东海
- 讨厌的老头子
- 盗兵符
- 避债台
- 王室完了
- 卖酒开赌场
- 回光返照
- 移花接木
- 不中用的小子
- 天才儿童
- 驳逐客令
- 一斗米、十斤肉
- 北方名将
- 借头
- 刺秦王
- 兼并列国
- 松柏歌
- 统一中原
- 划一制度
- 焚书坑儒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帽缨系好
- 本章共 2.6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30
这回黄池大会夫差当了盟主以后,列国就得向他进贡,晋国的君臣觉得不但损失了利益,而且在中原诸侯面前威望可算丢尽了,打算在那些个软弱无能的诸侯里头找一两个做文章,好争回点面子。晋定公就想起当初他帮着卫太子蒯瞶当了国君,他有两年多没来朝见进贡。这倒是个名目,就打发赵鞅带着大军去打卫国(公元前477年)。
提起卫太子蒯瞶,他也是个宝贝。他当初眼见他父亲卫灵公睁个眼闭个眼,让南子[蒯瞶的母亲]去跟公子朝来往,闹得全国人都知道了。太子蒯瞶听见外边的议论,非常生气。他就跟一个家臣商量,叫他去把南子刺死。没想到那个家臣见了南子,不敢下手,反倒给南子瞧破了底细,就大声嚷着说:“太子杀我!”卫灵公可火儿了,立刻要把太子弄死,吓得太子偷着跑到宋国去。后来又从宋国跑到晋国,央告赵鞅帮他的忙。谁知道卫灵公死了以后,南子和大臣们为了卫灵公已经废了太子蒯瞶就把蒯瞶的儿子立为国君,就是卫出公。可是晋国这方面,赵鞅叫那个从鲁国跑出来的陽虎护送着蒯瞶,去跟卫出公争夺君位。卫国的大臣还真帮着儿子打爸爸。蒯瞶不能回国,就和陽虎占领了卫国的戚城[在河北省濮陽县北]暂且住下。一面请赵鞅再想办法。
卫出公虽说当了国君,可是卫国的大权全在大夫孔悝[kui一声]手里。孔悝的母亲孔姬是蒯瞶的姐姐,她向着她的兄弟,不喜欢她的侄儿。可是孔悝跟他妈并不是一条心,他是帮着卫出公的,娘儿俩就分成两派。
这位孔姬也是个怪物。按说儿子当了大夫,执掌着国家大权,她应当是个老夫人了。哪儿知道满不是那么回事。她爱上了一个小伙子叫浑良夫,他是孔家的家臣。浑良夫对孔姬是百依百顺,孔姬叫他怎么着他就怎么着。孔姬叫他上戚城去探望她兄弟蒯瞶,还想把蒯瞶接回来。
浑良夫到了戚城,见了蒯瞶,刚要下拜,蒯瞶一把拉住他,挺亲热地跟他说:“你要是能帮我当上国君,我准请你执掌大权。将来万一你犯了死罪,我饶你三回不死。”浑良夫满口答应,回来就跟孔姬商量。孔姬叫他带了两套女人的衣裳,再上戚城去接蒯瞶,又派了两个武士打扮成赶车的。浑良夫和蒯瞶扮做女人坐在车里混进城来。孔姬把他们当做丫头,收在家里。
第二天,孔悝上朝回来。孔姬问他:“你妈一家最亲的是谁?”孔悝说:“当然是舅舅喽。”孔姬说:“你既然知道舅舅顶亲,为什么不立他为国君呐?”孔悝说:“废太子,立国君,全是先君的命令。我哪儿敢不照着办呐?”说着,他装着解手的样儿,上厕所去了。孔姬早就安下了两个武士,左右一挤,把孔悝夹在中间,说:“太子叫您去!”不由分说,把他拥到一个高台上来。孔姬站在蒯瞶旁边,大声地说:“太子在这儿,孔悝还不赶紧拜见!”孔悝只好拜见了蒯瞶。孔姬挺着身子,瞪着眼睛对她儿子说:“你今天愿意不愿意归顺舅舅?”孔悝说:“随娘的便。”孔姬立刻吩咐手下的人宰了一口猪,叫太子蒯瞶和大夫孔悝“歃血为盟”。一边留住那两个武士看住孔悝,一边就叫浑良夫打着孔悝的旗号传下命令,召集家丁,前去逼宫。
卫出公听说有人造反,慌里慌张地打发左右去请孔悝来。左右回报说:“孔大夫早就给他们扣起来了。”卫出公吓得迷里迷糊地好像在做梦。末了,他就忙忙叨叨地开了库房,把值钱的东西都搬上车,上鲁国去了。有些不愿意归顺蒯瞶的大臣,五零四散地躲开了。
孔子的门生子羔和子路都是孔悝的家臣。子羔听说主人给人家围困住了,就从城里逃出去。他到了城外,可巧碰见子路要进城去救孔悝。子羔对他说:“城门已经关了,这又不是你的事,干么去自投罗网?”子路不听他的劝。他说:“我拿了孔家的俸禄,就不能贪生怕死地不去救他!”他就一个人一气跑到城门口。城门早就关了。守城的人认得子路,对他说:“国君早就跑了,你还来干么?”子路犯起傻劲来了。他说:“我顶恨那些没皮没脸的人,吃了人家的饭,不管一点事。刚一听说主人有难,头一个就先跑了。我特地赶了来,给他们瞧瞧!”谁知道守城的人不管子路怎么说,就是不开城。正巧城里有人出来,子路趁着城门一开,就挤了进去。一气跑到孔家,在台底下大声嚷着说:“我子路在这儿,请孔大夫下来吧!”孔悝给左右看着,不敢言语。子路说:“你们不下来,我把这台烧了。”太子蒯瞶叫那两个武士下去跟子路打个明白。子路拿着宝剑,跟这两个人打上了。打了一会,武士们占了上风。这儿一戟扎过去,把子路的胸口扎通了。接着那儿一刀,又把子路的帽缨砍下来了。他们一瞧子路活不了啦,就回到台上去。子路躺在地下,正要断气的时候,忽然想起帽缨折了,帽子也歪了。一个挺讲究礼节的孔子的门生,怎么能这样衣冠不整地死去呐?他强挣扎着把帽子戴正了,帽缨系好了,说:“君子死了,不应该不戴帽子的。”说着,他就安心地咽了气。
评:让我们把吴越争霸的故事再放一放,先看看卫国的内乱。这个事情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已经提到了一些,还是得从蒯瞶的母亲南子说起。这个南子可能确实生活上不太检点,但是他的丈夫也就是卫灵公并不因此疏远她,反而是依旧对她爱护有加。倒是做儿子的太子看不下去了,想要杀掉他的母亲,不想没成功,差点招致杀身之祸。蒯瞶没死,逃到了晋国,这就为卫国的内乱埋下了伏笔。卫灵公没死时卫国尚不至内乱,可一旦他死了,卫国的这位前太子蒯瞶就必然要发难了。
说蒯瞶的这位姐姐孔姬是个怪物就太过了,作出这样的结论只能说作者的标准还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不应该干政”的那一套。实际上以如今的观点看,这位孔姬最大的问题还是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政事,缺少对卫国情况的整体思考。她迎立蒯瞶,将卫出公赶下台这没有问题,这是她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但这样做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显然是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的,对之后卫国的乱局她要付极大的责任。还是那句话,政治家做事一定要讲理性,在君王即位的问题上只讲感情才是孔姬最大的错误。客观的说,安心做她的老夫人确实是孔姬最好的选择,退一步她也应该在迎立蒯瞶后迅速将国内外的各种关系理顺。可惜啊,只能在那个时代说如武则天一样的女政治家太难得了。
子路和子羔都是孔悝的家臣,在主人遭难时两人显然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子羔选择了先保全自己,日后再从长计议。子路选择了直接发难,冲向主家把事情弄个清楚。这个事情不能简单地说子羔就是做得对,子路就是犯傻劲。只能说在那个情况下,子羔的选择更好一些,子路是过于鲁莽了。但话说回来了,子路的这种坚持原则、勇往直前的精神往往是最难得的,你又怎知所谓的“从长计议”不是敷衍之词呢?我们的社会不缺少明哲保身,缺少的是坚持正义、冒死前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