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目录
- ├ 自序
- └ 重版说明
- 卷一 论文
- ├ 敬告青年
- ├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
- ├ 今日之教育方针
- ├ 抵抗力
- ├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 ├ 一九一六年
- ├ 吾人最后之觉悟
- ├ 新青年
- ├ 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
- ├ 梅特尼廓甫
- ├ 阿斯特瓦尔特
- ├ 我之爱国主义
- ├ 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 ├ 宪法与孔教
- ├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 ├ 袁世凯复活
- ├ 论孔教问题
- ├ 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
- ├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 ├ 近代西洋教育
- ├ 复辟与尊孔
- ├ 西文译音私议
- ├ 人生真义
- ├ 驳康有为《共和平议》
- ├ 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 ├ 偶像破坏论
- ├ 有鬼论质疑
- ├ 附录一答陈独秀先生《有鬼论质疑》
- ├ 附录二难易乙玄君
- ├ 附录三诸子无鬼论
- ├ 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 ├ 附录一中西文明之评判译日本杂志《东亚之光》
- ├ 附录二功利主义与学术《东方》杂志十五卷六号
- ├ 附录三迷乱之现代人心《东方》第十五卷第四号
- ├ 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 ├ 附录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东方》十五卷十二号
- ├ 克林德碑
- ├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 ├ 《新青年》宣言
- ├ 对于梁巨川先生自杀之感想
- ├ 实行民治的基础“地方自治与同业联合两种小组织”
- ├ 自杀论——思想变动与青年自杀
- ├ 基督教与中国人
- ├ 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
- ├ 劳动者底觉悟——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职合会演说
- ├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 ├ 谈政治
- ├ 国庆纪念底价值
- ├ 新教育是什么?
- ├ 《每周评论》发刊词
- ├ 欧战后东洋民族之觉悟及要求
- ├ 除三害
- ├ 烧烟土
- ├ 请问蒋观云先生
- ├ 人种差别待遇问题
- ├ 关于北京大学的谣言
- ├ 朝鲜独立运动之感想
- ├ 为什么要南北分立?
- ├ 贫民的哭声
- ├ 对日外交的根本罪恶——造成这根本罪恶的人是谁?
- ├ 孔教研究
- ├ 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
- ├ 山东问题与上海商会
- ├ 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对外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
- ├ 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 ├ 欢迎湖南人底精神
- ├ 《伙友》发刊词
- ├ 平民教育
- └ 基督教与基督教会
- 卷二 随感录
- ├ 随感录01
- ├ 随感录02
- ├ 随感录03
- ├ 随感录04
- ├ 随感录05
- ├ 随感录06
- ├ 随感录07
- ├ 随感录08
- ├ 随感录09
- ├ 随感录10
- ├ 随感录11
- └ 随感录12
- 卷三 通信
- ├ 答李大槐(佛教)
- ├ 答张永言(文学——人口)
- ├ 答汪叔潜(政党政治)
- ├ 答胡适之(文学革命)
- ├ 答常乃惠(古文与孔教)
- ├ 答吴又陵(孔教)
- ├ 答程演生(国学与国文)
- ├ 答陈丹崖(新文学)
- ├ 答钱玄同(小说)
- ├ 答佩剑青年(孔教)
- ├ 答傅桂馨(孔教)
- ├ 答佩剑青年(孔教)
- ├ 答傅桂馨(孔教)
- ├ 三答常乃悳(儒教与家庭)
- ├ 答淮山逸民(道德)
- ├ 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
- ├ 四答常乃悳(孔教)
- ├ 答曾毅书(文学革命)
- ├ 再答胡适之(文学革命)
- ├ 答刘竞夫(孔教)
- ├ 再答俞颂华(孔教)
- ├ 再答钱玄同书(译音)
- ├ 答李亨嘉(对德宣战)
- ├ 答胡子承(思想革新)
- ├ 答张护兰(文学革命与道德)
- ├ 答《新青年》爱读者(孔教)
- ├ 再答吴又陵(孔教)
- ├ 答顾克刚(政治思想)
- ├ 答陶孟和(世界语)
- ├ 三答钱玄同(文字符号与小说)
- ├ 答刘延陵(自由恋爱)
- ├ 四答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 ├ 答崇拜王敬轩者(讨论学理之自由权)
- ├ 答张豂子(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 ├ 答张豂子(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 ├ 答张寿朋(文学改良与孔教)
- ├ 答莫等(鬼相之研究)
- ├ 答易宗夔(论《新青年》之主张)
- ├ 答爱真(五毒)
- ├ 答知耻(工人底时间工资问题)
- ├ 答章积和(工人教育与工作时间)
- ├ 答费哲民(妇女、青年、劳动三个问题)
- ├ 答高铦(哲学思想与化学工业)
- ├ 再答知耻(劳动问题)
- ├ 答人社(男女同校问题)
- ├ 答赵仁铸(大学教授问题)
- ├ 三答知耻(工人教育问题)
- ├ 答郑贤宗(国家、政治、法律)
- ├ 答柯庆施(劳动专政)
- ├ 答皆平(广东——科学思想)
- ├ 答张崧年(英、法共产党——中国改造)
- ├ 答朱谦之(开明专制)
- ├ 答何谦生(同善社)
- └ 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独秀文存』答傅桂馨(孔教)
- 本章共 1.1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桂馨先生:
尊论于尊孔诋孔之际,颇得其平。惟鄙意若以孔子教义挽救世风浇漓,振作社会道德,未免南辕北辙也。
儒者作伪干禄,实为吾华民德堕落之源泉。宗法社会之奴隶道德,病在分别尊卑,课卑者以片面之义务,于是君虐臣,父虐子,姑虐媳,夫虐妻,主虐奴,长虐幼。社会上种种之不道德,种种罪恶,施之者以为当然之权利,受之者皆服从于奴隶道德下而莫之能违,弱者多衔怨以殁世,强者则激而倒行逆施矣。以此种道德,支配今日之社会,维系今日之人心,欲其不浇漓堕落也,是扬汤止沸耳,岂但南辕北辙而已哉!
廉耻等消极道德,非孔教所专有。礼为宗法社会奴隶道德之根本作用。让之为德,不善解释之,”亦流弊滋大。
吾国去日本近,足下欲往游学,可即行,到彼间习和文,其效速于国中数倍也。
独秀一九一七,三,一。
附傅桂馨原书
独秀先生台鉴:
久诵大著,知先生于孔教问题,多所论列。崇论宏议,鞭策人心,钦仰无似!窃谓居今日之中国而欲研究科学,讨论真理,非先将历史上遗传之文明之思想,一一怀疑,一一批评,而与二十世纪之新思想相融合调和,则茫茫前途,永无臻于光明正大之域。
孔子者,世界过去时代思想家之一,而有代表吾国数千年文明之资格者也。孔子之所以不满意于吾人者,其最大者,曰崇尚绝对主义也。研究学理,最忌独断,故必经过精密之思虑,始能发为正确之言论。而孔教最重门户,论事只求其绝对,说理则偏于一宗,绝不容相异学派有讨论研究之余地。孟轲、荀况,号为得尼山之真传者也。孟之痛诋杨、墨,荀之刚愎自用,语多偏执,颇类谩骂。其他汉、唐以后之自命孔教忠臣者,又多抱此村妪骂邻之口吻,一味排斥他人,指为离经叛道。夫儒家之在周末,本不过诸种学派之一;虽其后皈依者众,有弥推弥广之势,然苟非崇尚绝对,则何至董仲舒之徒有罢斥百家,使臣民专奉孔子一人之请愿,而使神州思想界黯然无光,以迄于今兹也?曰,不出宗法社会之思想也。
社会演进之顺序,由图腾而宗法,而军国。孔子生于封建时代,故其著书立说,率多注重于修身齐家之道。如三纲之义效法古人之说,使在下者知所服从,以保守先业,不致有■背矩矱之举,固为美德,然一味服从,则成为奴隶道德,偏重保守,则万事无发达进步之机。此实宗法社会之缺点,亦孔子全副精神所贯注者也。
然时运进步,今日之社会,已不能不改变其步伐,以入于军国社会。若军国民主义,亲子分居主义,以及个人经济独立主义,无一不与孔子之道凿枘难容,势非破毁其教义,则必为吾族文化进步之绝大障碍。此仆盥诵大志,所以钦仰拜倒于先生之言论也。
惟挽近世风浇漓,社会道德,日益堕落,则所以维系人心者,又将何道之从耶?孔子之教义,虽多不适于今之时势,然其消极道德之信条,如礼让廉耻等,颇足以针砭今日之颓俗,吾人固当拳拳服膺,并以此自励励人者也。质之先生,必有卓识宏论,以飨我辈男女青年也。
又沪上有无专修和文之处,以为东途之计,务请赐教为祷。
傅桂馨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