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目录
- ├ 自序
- └ 重版说明
- 卷一 论文
- ├ 敬告青年
- ├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
- ├ 今日之教育方针
- ├ 抵抗力
- ├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 ├ 一九一六年
- ├ 吾人最后之觉悟
- ├ 新青年
- ├ 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
- ├ 梅特尼廓甫
- ├ 阿斯特瓦尔特
- ├ 我之爱国主义
- ├ 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 ├ 宪法与孔教
- ├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 ├ 袁世凯复活
- ├ 论孔教问题
- ├ 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
- ├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 ├ 近代西洋教育
- ├ 复辟与尊孔
- ├ 西文译音私议
- ├ 人生真义
- ├ 驳康有为《共和平议》
- ├ 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 ├ 偶像破坏论
- ├ 有鬼论质疑
- ├ 附录一答陈独秀先生《有鬼论质疑》
- ├ 附录二难易乙玄君
- ├ 附录三诸子无鬼论
- ├ 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 ├ 附录一中西文明之评判译日本杂志《东亚之光》
- ├ 附录二功利主义与学术《东方》杂志十五卷六号
- ├ 附录三迷乱之现代人心《东方》第十五卷第四号
- ├ 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 ├ 附录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东方》十五卷十二号
- ├ 克林德碑
- ├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 ├ 《新青年》宣言
- ├ 对于梁巨川先生自杀之感想
- ├ 实行民治的基础“地方自治与同业联合两种小组织”
- ├ 自杀论——思想变动与青年自杀
- ├ 基督教与中国人
- ├ 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
- ├ 劳动者底觉悟——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职合会演说
- ├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 ├ 谈政治
- ├ 国庆纪念底价值
- ├ 新教育是什么?
- ├ 《每周评论》发刊词
- ├ 欧战后东洋民族之觉悟及要求
- ├ 除三害
- ├ 烧烟土
- ├ 请问蒋观云先生
- ├ 人种差别待遇问题
- ├ 关于北京大学的谣言
- ├ 朝鲜独立运动之感想
- ├ 为什么要南北分立?
- ├ 贫民的哭声
- ├ 对日外交的根本罪恶——造成这根本罪恶的人是谁?
- ├ 孔教研究
- ├ 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
- ├ 山东问题与上海商会
- ├ 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对外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
- ├ 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 ├ 欢迎湖南人底精神
- ├ 《伙友》发刊词
- ├ 平民教育
- └ 基督教与基督教会
- 卷二 随感录
- ├ 随感录01
- ├ 随感录02
- ├ 随感录03
- ├ 随感录04
- ├ 随感录05
- ├ 随感录06
- ├ 随感录07
- ├ 随感录08
- ├ 随感录09
- ├ 随感录10
- ├ 随感录11
- └ 随感录12
- 卷三 通信
- ├ 答李大槐(佛教)
- ├ 答张永言(文学——人口)
- ├ 答汪叔潜(政党政治)
- ├ 答胡适之(文学革命)
- ├ 答常乃惠(古文与孔教)
- ├ 答吴又陵(孔教)
- ├ 答程演生(国学与国文)
- ├ 答陈丹崖(新文学)
- ├ 答钱玄同(小说)
- ├ 答佩剑青年(孔教)
- ├ 答傅桂馨(孔教)
- ├ 答佩剑青年(孔教)
- ├ 答傅桂馨(孔教)
- ├ 三答常乃悳(儒教与家庭)
- ├ 答淮山逸民(道德)
- ├ 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
- ├ 四答常乃悳(孔教)
- ├ 答曾毅书(文学革命)
- ├ 再答胡适之(文学革命)
- ├ 答刘竞夫(孔教)
- ├ 再答俞颂华(孔教)
- ├ 再答钱玄同书(译音)
- ├ 答李亨嘉(对德宣战)
- ├ 答胡子承(思想革新)
- ├ 答张护兰(文学革命与道德)
- ├ 答《新青年》爱读者(孔教)
- ├ 再答吴又陵(孔教)
- ├ 答顾克刚(政治思想)
- ├ 答陶孟和(世界语)
- ├ 三答钱玄同(文字符号与小说)
- ├ 答刘延陵(自由恋爱)
- ├ 四答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 ├ 答崇拜王敬轩者(讨论学理之自由权)
- ├ 答张豂子(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 ├ 答张豂子(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 ├ 答张寿朋(文学改良与孔教)
- ├ 答莫等(鬼相之研究)
- ├ 答易宗夔(论《新青年》之主张)
- ├ 答爱真(五毒)
- ├ 答知耻(工人底时间工资问题)
- ├ 答章积和(工人教育与工作时间)
- ├ 答费哲民(妇女、青年、劳动三个问题)
- ├ 答高铦(哲学思想与化学工业)
- ├ 再答知耻(劳动问题)
- ├ 答人社(男女同校问题)
- ├ 答赵仁铸(大学教授问题)
- ├ 三答知耻(工人教育问题)
- ├ 答郑贤宗(国家、政治、法律)
- ├ 答柯庆施(劳动专政)
- ├ 答皆平(广东——科学思想)
- ├ 答张崧年(英、法共产党——中国改造)
- ├ 答朱谦之(开明专制)
- ├ 答何谦生(同善社)
- └ 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独秀文存』答佩剑青年(孔教)
- 本章共 1.4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佩剑青年先生:
来书捧诵数四,一一诉诸逻辑之境,觉不犯矛盾律者几希矣。本志诋孔,以为宗法社会之道德,不适于现代生活,未尝过此以立论也。而来书亦明明承认孔道“仅能适于当世之时,不能适于后世之时”,是足下所疑者,已不待他人解释矣。
近世学术,竞尚比较的研究法,以求取精用宏,来书所谓“取长去短”,即是此义。吾人生于二十世纪之世界,取二十世纪之学说思想文化,对于数千年前之孔教,施以比较的批评,以求真理之发见,学术之扩张,不可谓非今世当务之急。来书所谓“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可强今人以行古道”,是足下不徒明明容许吾人有批评孔教之权利,且自身亦有诋弃孔教之主张也。(古道不可强今人行之,此正本志之所主张。)
记者非谓孔教一无可取,惟以其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驰,势难并行不悖。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记者倘以孔教为是,当然非难欧化而以顽固守旧者自居,决不忸怩作“伪”欺人,里旧表新,自相矛盾也。
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则教育尚焉,非必去宗教即不可以立国。(法社会学者孔特,分人类进化为宗教,哲学,科学,三大时期。)即以宗教国粹论,九流百家,无一非国粹。阴阳家与墨家,实为中国固有之宗教。佛与耶、回,虽属后起,信徒乃居国民之大部分。乌可一笔抹杀而独尊儒家孔子耶?
中国民德不隆,诚足下所当痛哭。然此果非尊崇戴假面具作“伪”欺人之孔教(礼经所教,大部分如此,望足下详细一读)不可拯救耶?足下能断言之乎?
吾华之秽德彰闻于世界者,莫如官监男伎二事,公然行诸首都。自共和新说得势以来,此数千年或数百年之恶德,一旦革除,岂非欧化之明效大验乎?古圣经传,固不禁刑余阍人也。据此可知前十年之人心,必更恶劣加于今日。孔教之伤于中国者,于政治,于社会,于家庭,本志已具言之,以供学者研究之资料,故兹不赘陈。
足下所谓文学不必革命,孔教不必排斥,请更详示以理由。倘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记者当虚心欢迎之,决不效孔门专横口气,动以“非圣者无法”五字,假君权以行教权,排异议而社思想之自由也。
独秀一九一七,三,一。
附佩剑青年书
独秀先生有道:
贵杂志略为涉猎数册,苦心热沈,无任钦佩。顾有所不解者,愿先生解其惑,俾某献其愚。
夫孔子圣之时者也,但仅能适于当世之时,不能适于后世之时。贵志所以诋孔教者,非以此欤?是理诚是。虽然,彼取数千年前之孔教,而强与数千年后地隔数万里欧西之学说,一一相附丽者,于理固谬。若夫挟持今日欧西之思想文化,而痛诋数千年前之孔教(如贵杂志关于孔子种种论说),宜若今世当务之急,必先去孔教者,某不敏,诚不知用意安在。夫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可强今人以行古道,世界文化,愈演愈异,又乌可由今之道,而斥古人?取长去短,可也;一笔抹杀之,不可也。孔教非绝对的不良也。矧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各国提倡邦教,奈何先生弃孔子耶?
某大愚,窃以斯世文学不必革命,孔教不必排斥,惟人心陷溺道德堕落,是真当哭也,是真当先设法以拯救之也。奸佞乖巧,欺诈蒙夸,俱戴一副假面具,以相交际。“伪”之一字,足以使青年人返禽兽路,不诚实是真一件好事不能作矣,国家尚何所赖耶?先生学贯中西,化青年之道德,似尤急于低孔教也。前十年之人心,不如斯之恶劣,则孔教又何伤于中国哉?
某亦青年之一,非顽固守旧者,特不识诋孔教之用意,敢以上闻。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先生肯解某之惑乎?则幸甚。
佩剑青年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