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目录
- ├ 自序
- └ 重版说明
- 卷一 论文
- ├ 敬告青年
- ├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
- ├ 今日之教育方针
- ├ 抵抗力
- ├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 ├ 一九一六年
- ├ 吾人最后之觉悟
- ├ 新青年
- ├ 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
- ├ 梅特尼廓甫
- ├ 阿斯特瓦尔特
- ├ 我之爱国主义
- ├ 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 ├ 宪法与孔教
- ├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 ├ 袁世凯复活
- ├ 论孔教问题
- ├ 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
- ├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 ├ 近代西洋教育
- ├ 复辟与尊孔
- ├ 西文译音私议
- ├ 人生真义
- ├ 驳康有为《共和平议》
- ├ 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 ├ 偶像破坏论
- ├ 有鬼论质疑
- ├ 附录一答陈独秀先生《有鬼论质疑》
- ├ 附录二难易乙玄君
- ├ 附录三诸子无鬼论
- ├ 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 ├ 附录一中西文明之评判译日本杂志《东亚之光》
- ├ 附录二功利主义与学术《东方》杂志十五卷六号
- ├ 附录三迷乱之现代人心《东方》第十五卷第四号
- ├ 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 ├ 附录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东方》十五卷十二号
- ├ 克林德碑
- ├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 ├ 《新青年》宣言
- ├ 对于梁巨川先生自杀之感想
- ├ 实行民治的基础“地方自治与同业联合两种小组织”
- ├ 自杀论——思想变动与青年自杀
- ├ 基督教与中国人
- ├ 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
- ├ 劳动者底觉悟——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职合会演说
- ├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 ├ 谈政治
- ├ 国庆纪念底价值
- ├ 新教育是什么?
- ├ 《每周评论》发刊词
- ├ 欧战后东洋民族之觉悟及要求
- ├ 除三害
- ├ 烧烟土
- ├ 请问蒋观云先生
- ├ 人种差别待遇问题
- ├ 关于北京大学的谣言
- ├ 朝鲜独立运动之感想
- ├ 为什么要南北分立?
- ├ 贫民的哭声
- ├ 对日外交的根本罪恶——造成这根本罪恶的人是谁?
- ├ 孔教研究
- ├ 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
- ├ 山东问题与上海商会
- ├ 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对外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
- ├ 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 ├ 欢迎湖南人底精神
- ├ 《伙友》发刊词
- ├ 平民教育
- └ 基督教与基督教会
- 卷二 随感录
- ├ 随感录01
- ├ 随感录02
- ├ 随感录03
- ├ 随感录04
- ├ 随感录05
- ├ 随感录06
- ├ 随感录07
- ├ 随感录08
- ├ 随感录09
- ├ 随感录10
- ├ 随感录11
- └ 随感录12
- 卷三 通信
- ├ 答李大槐(佛教)
- ├ 答张永言(文学——人口)
- ├ 答汪叔潜(政党政治)
- ├ 答胡适之(文学革命)
- ├ 答常乃惠(古文与孔教)
- ├ 答吴又陵(孔教)
- ├ 答程演生(国学与国文)
- ├ 答陈丹崖(新文学)
- ├ 答钱玄同(小说)
- ├ 答佩剑青年(孔教)
- ├ 答傅桂馨(孔教)
- ├ 答佩剑青年(孔教)
- ├ 答傅桂馨(孔教)
- ├ 三答常乃悳(儒教与家庭)
- ├ 答淮山逸民(道德)
- ├ 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
- ├ 四答常乃悳(孔教)
- ├ 答曾毅书(文学革命)
- ├ 再答胡适之(文学革命)
- ├ 答刘竞夫(孔教)
- ├ 再答俞颂华(孔教)
- ├ 再答钱玄同书(译音)
- ├ 答李亨嘉(对德宣战)
- ├ 答胡子承(思想革新)
- ├ 答张护兰(文学革命与道德)
- ├ 答《新青年》爱读者(孔教)
- ├ 再答吴又陵(孔教)
- ├ 答顾克刚(政治思想)
- ├ 答陶孟和(世界语)
- ├ 三答钱玄同(文字符号与小说)
- ├ 答刘延陵(自由恋爱)
- ├ 四答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 ├ 答崇拜王敬轩者(讨论学理之自由权)
- ├ 答张豂子(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 ├ 答张豂子(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 ├ 答张寿朋(文学改良与孔教)
- ├ 答莫等(鬼相之研究)
- ├ 答易宗夔(论《新青年》之主张)
- ├ 答爱真(五毒)
- ├ 答知耻(工人底时间工资问题)
- ├ 答章积和(工人教育与工作时间)
- ├ 答费哲民(妇女、青年、劳动三个问题)
- ├ 答高铦(哲学思想与化学工业)
- ├ 再答知耻(劳动问题)
- ├ 答人社(男女同校问题)
- ├ 答赵仁铸(大学教授问题)
- ├ 三答知耻(工人教育问题)
- ├ 答郑贤宗(国家、政治、法律)
- ├ 答柯庆施(劳动专政)
- ├ 答皆平(广东——科学思想)
- ├ 答张崧年(英、法共产党——中国改造)
- ├ 答朱谦之(开明专制)
- ├ 答何谦生(同善社)
- └ 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独秀文存』论孔教问题
- 本章共 2.1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吾国人学术思想不进步之重大原因,乃在持论笼统,与辨理之不明。近来孔教问题之纷呶不决,亦职此故。余故于发论之先,敢为读者珍重申明之:
第一,余之信仰。人类将来真实之信解行证,必以科学为正轨,一切宗教,皆在废弃之列,其理由颇繁,姑略言之。盖宇宙间之法则有二:一曰自然法,一曰人为法。自然法者,普遍的,永久的,必然的也,科学属之,人为法者,部分的,一时的,当然的也,宗教道德法律皆属之。无食则饥,衰老则死,此全部生物永久必然之事,决非一部分一时期当然遵循者。若夫礼拜耶和华,臣殉君,妻殉夫,早婚有罚,此等人为之法,皆只行之一国土一时期,决非普遍永久必然者。人类将来之进化,应随今日方始萌芽之科学,日渐发达,改正一切人为法则,使与自然法则有同等之效力,然后宇宙人生,真正契合。此非吾人最大最终之目的乎?或谓宇宙人生之秘密,非科学所可解,决疑释忧,厥惟宗教。余则以为科学之进步,前途尚远。吾人未可以今日之科学自画,谓为终难决疑。反之,宗教之能使人解脱者,余则以为必先自欺,始克自解,非真解也。真能决疑,厥惟科学。故余主张以科学代宗教,开拓吾人真实之信仰,虽缓终达。若迷信宗教以求解脱,直“欲速不达”而已!
复次,则论孔教。夫“孔教”二字,殊不成一名词。中国旧说中,惟阴阳家言,属于宗教。墨家明鬼,亦尚近之。儒以道得民,以六艺为教。孔子,儒者也。孔子以前之儒,孔子以后之儒,均以孔子为中心。其为教也,文行忠信,不论生死,不语鬼神。其称儒行于鲁君也,皆立身行已之事,无一言近于今世之所谓宗教者。孔教名词,起源于南北朝三教之争。其实道家之老子与儒家之孔子,均非教主。其立说之实质,绝无宗教家言也。夫孔教之名词既不能成立,强欲定孔教为国教者,炬非妄人?相传有二近视者,因争辨匾额字画之是非,至于互斗,明眼人自旁窃笑,盖并匾额而无之也。今之主张孔教者,亦无异于是!
假令从社会之习惯,承认孔教或儒教为一名词,亦不可牵入政治,垂之宪章,盖政教分途,已成公例,宪法乃系法律性质,全国从同,万不能涉及宗教道德,使人得有出入依违之余地。此蔡了民先生所以谓“孔子是孔子,宗教是宗教,国家是国家:义理各别,勿能强作一谈”也。蔡先生不反对孔子,更不绝对反对宗教,此余之所不同也。其论孔子,宗教,国家,三者性质绝异,界限分明,不能强合,此余之所同也。孔教而可定为国教,加入宪法,倘发生效力,将何以处佛、道、耶、回诸教徒之平等权利?倘不发生效力,国法岂非儿戏?政教混合,将以启国家无穷之纷争。孔子之道,可为修身之大本,定入宪法,则先于孔子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后于孔子之杨、墨、孟、荀、程、朱、陆、王之道,何一不可为修身之大本?乌可一言而决者?其纷争又岂让于教祸?
或谓国教诚不可有,孔子亦非宗教家,惟孔门修身之道。为吾国德教之源,数千年人心所系,一旦摈弃,重为风俗人心之患,故应定入宪法以为教育之大方针。余对此说,有三疑问,以求解答:
(1)孔门修身伦理学说,是否可与共和立宪政体相容?儒家礼教是否可以施行于今世国民之日用生活?
(2)宪法是否可以涉及教育问题及道德问题?
(3)万国宪法条文中,有无人之姓名发现?
倘不能解答此三种疑问,则宪法中加入孔道修身之说,较之定孔教为国教,尤为荒谬!因国教虽非良制,而尚有先例可言。至于教育应以何人之说为修身大本,且规定于宪法条文中,可谓为万国所无之大笑话!国会议员中,竟有多数人作此毫无知识之主张者,无惑乎解散国会之声盈天下也!余辈对于科学之信仰,以为将来人类达于觉悟获享幸福必由之正轨,尤为吾国目前所急需,其应提倡尊重之也,当然在孔教、孔道及其他宗教哲学之上。然提倡之,尊重之,可也;规定于宪法,使人提倡之,尊重之,则大不可。宪法纯然属于法律范围,不能涉及教育问题,犹之不能涉及实业问题,非以教育实业为不重也;不能以法律规定尊重孔子之道,犹之不能以法律规定尊重何种科学,非以孔道科学为不重也。至于孔子之道,不能为共和国民修身之大本,尚属别一问题。宪法中不能规定以何人之道为修身大本,固不择孔子与卢梭也。岂独反对民权共和之孔道不能定入宪法以为修身之大本?即提倡民权共和之学派,亦不能定入宪法以为修身之大本。盖法律与宗教教育,义各有畔,不可相乱也。今之反对国教者,无不持约法中信教自由之条文以为戈矛。都中近且有人发起“信教自由会”,以鼓吹舆论。余固以为合理,而干事实则犹有未尽者。何以言之?中国文庙遍于郡县,春秋二祀,官厅学校,奉行日久,盖俨然国教也。而信仰他教者,政府亦未尝加以迫害或禁止。即令以孔教为国教,定入宪法,余料各科并行,仍未必有所阻害。故余以为各教信徒,对于政府所应力争者,非人民信教自由之权利,乃国家待遇各教平等之权利也。国家收入,乃全国人民公共之担负,非孔教徒独立之担负。以国费立庙祀孔,亦当以国费建寺院祀佛、道,建教堂祀耶、回;否则一律不立庙,不致祭,国家待遇各教,方无畸重畸轻之罪戾。各教教徒,对于国家担负平等,所享权利,亦应平等。必如是而后教祸不酝酿于国中。由斯以谈,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一九一七,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