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初集
- ├ 弁言
- ├ 一 开端
- ├ 二 前尘影事
- ├ 三 以往和现在
- ├ 四 首途
- ├ 五 到香港以前
- ├ 六 到香港以后
- ├ 七 在船上的《生活》同志
- ├ 八 到新加坡
- ├ 九 侨胞的愤慨
- ├ 一〇 船上的民族意识
- ├ 一一 到哥伦坡
- ├ 一二 惊涛骇浪后
- ├ 一三 海上零拾
- ├ 一四 月下中流
- ├ 一五 海程结束
- ├ 一六 威尼司
- ├ 一七 佛罗伦司
- ├ 一八 表面和里面
- ├ 一九 离意大利后的杂感
- ├ 二〇 世界公园的瑞士
- ├ 二一 出了世界公园
- ├ 二二 巴黎的特征
- ├ 二三 性的关系的解放
- ├ 二四 瑕瑜互见的法国
- ├ 二五 操纵于资产集团的巴黎报界
- ├ 二六 再谈巴黎报界
- ├ 二七 法国教育与中国留学生
- ├ 二八 法国的大学教授
- ├ 二九 法国的农村
- ├ 三〇 在法的青田人
- ├ 三一 由巴黎到伦敦
- ├ 三二 华美窗帷的后面
- ├ 三三 英伦的休战纪念日
- ├ 三四 世界新闻事业的一个中心
- ├ 三五 英报背景和对华态度
- ├ 三六 谈《泰晤士报》
- ├ 三七 《孟却斯特导报》的创造者
- ├ 三八 孟却斯特
- ├ 三九 利物浦
- ├ 四〇 继续努力解放的爱尔兰
- ├ 四一 凡勒拉访问记
- ├ 四二 从爱尔兰归途中
- ├ 四三 “巴立门的母亲”
- ├ 四四 如此救济!
- ├ 四五 纸上自由
- ├ 四六 大规模的贫民窟
- ├ 四七 独立观念中的叫化子
- ├ 四八 家属关系和妇女地位
- ├ 四九 英国教育的特点
- ├ 五〇 英国的华侨
- └ 五一 英伦杂碎
- 二集
- ├ 弁言
- ├ 五二 再到巴黎
- ├ 五三 游比杂谈之一
- ├ 五四 游比杂谈之二
- ├ 五五 唯一女性统治的国家
- ├ 五六 荷兰的商业首都
- ├ 五七 一个从未和中国人谈话过的德国女子
- ├ 五八 所谓领袖政治
- ├ 五九 褐色恐怖
- ├ 六〇 种族的成见和梦想
- ├ 六一 经济的难关——失业问题
- ├ 六二 纳粹统治下的教育主张
- ├ 六三 德国新闻业的今昔
- ├ 六四 南德巡礼
- └ 六五 游德余谈
- 三集
- ├ 弁言
- ├ 六六 初登西比尔
- ├ 六七 船上的一群孩子们
- ├ 六八 船上生活的一斑
- ├ 六九 两个会
- ├ 七〇 初到列宁格拉
- ├ 七一 上岸后的第一天
- ├ 七二 小布尔乔亚的末路
- ├ 七三 谈苏联旅行社
- ├ 七四 莫斯科的鸟瞰
- ├ 七五 莫斯科暑期大学
- ├ 七六 暑期大学的学生生活
- ├ 七七 中央文化休养公园
- ├ 七八 运动大检阅
- ├ 七九 夜间疗养院
- ├ 八〇 托儿所
- ├ 八一 托儿所的办法
- ├ 八二 堕胎院
- ├ 八三 妇孺卫护博物馆
- ├ 八四 幼稚园
- ├ 八五 一个农夫的演说
- ├ 八六 妓女治疗院
- ├ 八七 莫斯科的一个区政府
- ├ 八八 佛勒格机械厂
- ├ 八九 工资、工作时间和生产力
- ├ 九〇 社会化的工资
- ├ 九一 苏联工业的管理机构
- ├ 九二 苏联的工会
- ├ 九三 一个工厂的教育实验所
- ├ 九四 工人城
- ├ 九五 结婚和离婚
- ├ 九六 家属间的关系
- ├ 九七 民事注册局
- ├ 九八 性的关系的转变
- ├ 九九 发动机制造厂
- ├ 一〇〇 布尔穴俘公社
- ├ 一〇一 谒列宁墓
- ├ 一〇二 舒西努集体农场
- ├ 一〇三 集体农场的重要性
- ├ 一〇四 两个博物馆
- ├ 一〇五 诊治院和工人住宅
- ├ 一〇六 列宁的三歌
- ├ 一〇七 真理报的最新设备
- ├ 一〇八 言论自由的问题
- ├ 一〇九 苏联的南方
- ├ 一一〇 卡可夫的农场和工厂
- ├ 一一一 尼帕尔水电厂
- ├ 一一二 开放给大众的休养胜地
- ├ 一一三 雅尔他
- ├ 一一四 先锋营
- ├ 一一五 儿童疗养院
- ├ 一一六 狄卡特集体农场
- ├ 一一七 经奥得萨到基夫
- ├ 一一八 基夫的农场和工厂
- ├ 一一九 回到莫斯科
- ├ 一二〇 苏联的教育制度与其特点
- ├ 一二一 伯纳夫教育专门学校
- ├ 一二二 铁道专门学校和职业学校
- ├ 一二三 音乐专门学校
- ├ 一二四 莫斯科大学和航空职业中学
- ├ 一二五 纺织专门学校
- ├ 一二六 苏联的电影和戏剧
- ├ 一二七 不赚钱的商业
- ├ 一二八 衣食住行怎样?
- ├ 一二九 几位苏联的青年朋友
- ├ 一三〇 再经列宁格拉回伦敦
- └ 一三一 关于苏联的一般的概念
『萍踪寄语』一一八 基夫的农场和工厂
- 本章共 2.3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关于苏联的集体农场,记者已谈过三个。八月廿六日下午在基夫所看到的是国营农场,名叫阿哲尼基资(Ordjenikidze),是一个专种菜蔬的农场,重要目的是在供给一个机械工厂的需要(这工厂名叫 Bolshivic),多余的产品则在公开的市场上售卖。我们到后,但见一大片一大片的田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翠青碧绿的各类菜蔬。由该农场的场长出来招待。他是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农夫,曾经进农业学校有过相当的学理上的研究,再加上他已有的实际的经验,由上面所说的那个机械工厂的厂长委任来主持这个农场。除场长外,有一个助理,一个农业专家,十二个簿记员。此外由党委任一个襄理,工人(即雇农)选举一个襄理和书记:前者是注重党的政策和训练,后者是注重有关工人福利的事务,同时也就是在这种种方面的工作上为场长分劳。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场在工作上并没有什么差异,也是注重集体化机械化。不同之点是在管理的组织方面,国营农场的场长是由政府或政府的附属机关所委任的,农夫成为政府所雇用的工人;在集体农场,管理部或执行委员会是由全体农民公举,农夫虽也是领受工资的工人,同时也是集体农场所有者的一分子。
这农场占地八百零十三赫特,有工人七百人,其中五百为女工。有三百五十个工人住在农场所建造的工人寄宿舍,其余的有自己的家庭。场长每月工资五百卢布,工人的工资依技能和所任工作性质而定,每月自六十至二百五十卢布,平均为一百卢布,除工资外,他们还分得本场的出产品若干。工人每日工作八小时,但在忙季,则每日为十小时,这多做的两小时,依寻常的工资比率,作一天半计算,工资照加。职员工作每日亦八小时,场长时间无限制,因事务特忙,每日约须工作十四小时至十六小时。该场用机械曳引车六辆,有马一百五十匹,牛一百二十只(供给牛乳用的)。有医生两个,其中一个是兽医。
有为工人特建的大食堂,每日三餐取费六十五个戈比,一餐三十五个戈比。我们到时,刚有五六十个农妇正在用餐。桌上虽不像城市的工人食堂里有白台布罩着,但却也收拾得很干净。我们又参观了工人寄宿舍,是一层的平屋,好像学生寄宿舍,每室住三四人,有小铁床,上面铺着的被单枕头都很洁白,装有电灯和火炉,床旁的小桌上放着盆花。布置设备虽不算讲究,但却朴实合用。(男女的房间分开。)机械工厂的托儿所,为农场所公用。
我们走到一个种番茄的田上,有五六十个女工正在整理摘下来的鲜红的番茄,她们知道我们是来参观的外宾,都笑容可掬地纷纷选取最大最好的赠送给我们,我们大吃了一顿。又走到一个种绿萝卜的田上,也大吃了一顿。
据场长说,他们还有关于成人教育及种种文化的娱乐设备,我们因时间不早,来不及遍看了。
八月廿七日下午参观基夫最大的一个工厂,名叫青年团十周纪念第四鞋厂,专供给当把斯(Donbas)矿区的工人用的。这工厂是四层的大屋,四面都装满大玻璃窗,屋的周围有着很广大的草地,鲜花丛树,赏心悦目,在四层楼上还可遥见该厂为工人设的大运动场。这不像寻常所谓工厂,简直像个学校了!
我们进厂之后,先看到的是该厂所附设的工厂学校,有学生一百八十人,其中九十七人为女子,年龄均在十五岁以上,分两班,每日工厂实习四小时,上课两小时,不但一切免费,每月每人还有廿五个卢布的津贴。招待我们参观的那位工程师说,这津贴不算多,但学生年龄很小,一切既都有工厂供给,他们也没有什么多用钱的事情了。学生在这学校学习两年后,即为正式工人。制鞋的全部程序,人人虽须学习,俾明了全部程序的情形,但每人却须专精某一部分的工作。教员即由厂中的工程师和技师担任。我们参观时,学生正在实习工作。给我很深的印象,是个个健康,个个努力。
该厂成立已四年,系轻工业之一,每日可制鞋五千双(当然全部程序都用机器)。现有工人两千人,其中女工占百分之七十五。每日工作七小时。(分两班轮流,每两小时有十分钟的休息。)每月平均工资约一百四十卢布,最低者八十五卢布,熟练工人最多者五百卢布,据说在这两千人中,有熟练工人三百人。工程师和技师共有一百七十人,工资每月自四百五十卢布至八百卢布。技术长(即等于总工程师)每月工资为一千五百卢布。该厂的厂长为党员,每月工资五百卢布,仅及技术长的三分之一。
我们参观各层的工场,所见的工人都是很健康的,有好多女工并且生得很美丽。在阳光和空气那样充分的工场里,每架机器上还有一个“通气管”(Ventilation pipe)装着。有的机器上装着小小的电灯,据说因为这些机器比较大而复杂,光线有一部被机件遮没,由工人里面一位的建议,在有必要处装置这样的小电灯,以免损及工人的眼力。该厂工人们每年有两星期的休养例假(每月通常有四天或五天的休息日),努力工作,诚然也需要努力的休养!
在一个工场上,那位引导着我们的工程师指着一个青年工人,对我们说道:“他才十八岁,很聪明,离工厂学校不到一年,工作成绩很好,现在每月已得到二百五十卢布的工资了。”我对他望望,原来是一位美丽健康的青年,大概已微微觉得工程师是在称赞他,我们是在注意他,他特别红着脸,微低着他的头,好像怪难为情似的!
工人的大食堂布置得清洁讲究,宽敞高大,地上是铺着花砖,每方桌四椅,椅是很舒适的直背椅,方桌上罩着的是洁白的台布。厨房里的女厨子和餐室里的女待者,都是穿着洁白的制服,这大食堂每次可坐四百二十人,每餐取费八十戈比。我们这天也在这里面喝了一杯咖啡。
我们将走时,在一个工场的外面大走廊上,看见数十成群的男女工人在那里议论纷纷,好像开着什么会议,问明之后,才知道是“突击队”乘休息时间,在那里讨论他们的工作计划已做到什么地步,还有多少未做到,以及如何加速度完成等等的考虑。这是工人们出于自动精神的努力。
一九三五,四,九,上午。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