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初集
- ├ 弁言
- ├ 一 开端
- ├ 二 前尘影事
- ├ 三 以往和现在
- ├ 四 首途
- ├ 五 到香港以前
- ├ 六 到香港以后
- ├ 七 在船上的《生活》同志
- ├ 八 到新加坡
- ├ 九 侨胞的愤慨
- ├ 一〇 船上的民族意识
- ├ 一一 到哥伦坡
- ├ 一二 惊涛骇浪后
- ├ 一三 海上零拾
- ├ 一四 月下中流
- ├ 一五 海程结束
- ├ 一六 威尼司
- ├ 一七 佛罗伦司
- ├ 一八 表面和里面
- ├ 一九 离意大利后的杂感
- ├ 二〇 世界公园的瑞士
- ├ 二一 出了世界公园
- ├ 二二 巴黎的特征
- ├ 二三 性的关系的解放
- ├ 二四 瑕瑜互见的法国
- ├ 二五 操纵于资产集团的巴黎报界
- ├ 二六 再谈巴黎报界
- ├ 二七 法国教育与中国留学生
- ├ 二八 法国的大学教授
- ├ 二九 法国的农村
- ├ 三〇 在法的青田人
- ├ 三一 由巴黎到伦敦
- ├ 三二 华美窗帷的后面
- ├ 三三 英伦的休战纪念日
- ├ 三四 世界新闻事业的一个中心
- ├ 三五 英报背景和对华态度
- ├ 三六 谈《泰晤士报》
- ├ 三七 《孟却斯特导报》的创造者
- ├ 三八 孟却斯特
- ├ 三九 利物浦
- ├ 四〇 继续努力解放的爱尔兰
- ├ 四一 凡勒拉访问记
- ├ 四二 从爱尔兰归途中
- ├ 四三 “巴立门的母亲”
- ├ 四四 如此救济!
- ├ 四五 纸上自由
- ├ 四六 大规模的贫民窟
- ├ 四七 独立观念中的叫化子
- ├ 四八 家属关系和妇女地位
- ├ 四九 英国教育的特点
- ├ 五〇 英国的华侨
- └ 五一 英伦杂碎
- 二集
- ├ 弁言
- ├ 五二 再到巴黎
- ├ 五三 游比杂谈之一
- ├ 五四 游比杂谈之二
- ├ 五五 唯一女性统治的国家
- ├ 五六 荷兰的商业首都
- ├ 五七 一个从未和中国人谈话过的德国女子
- ├ 五八 所谓领袖政治
- ├ 五九 褐色恐怖
- ├ 六〇 种族的成见和梦想
- ├ 六一 经济的难关——失业问题
- ├ 六二 纳粹统治下的教育主张
- ├ 六三 德国新闻业的今昔
- ├ 六四 南德巡礼
- └ 六五 游德余谈
- 三集
- ├ 弁言
- ├ 六六 初登西比尔
- ├ 六七 船上的一群孩子们
- ├ 六八 船上生活的一斑
- ├ 六九 两个会
- ├ 七〇 初到列宁格拉
- ├ 七一 上岸后的第一天
- ├ 七二 小布尔乔亚的末路
- ├ 七三 谈苏联旅行社
- ├ 七四 莫斯科的鸟瞰
- ├ 七五 莫斯科暑期大学
- ├ 七六 暑期大学的学生生活
- ├ 七七 中央文化休养公园
- ├ 七八 运动大检阅
- ├ 七九 夜间疗养院
- ├ 八〇 托儿所
- ├ 八一 托儿所的办法
- ├ 八二 堕胎院
- ├ 八三 妇孺卫护博物馆
- ├ 八四 幼稚园
- ├ 八五 一个农夫的演说
- ├ 八六 妓女治疗院
- ├ 八七 莫斯科的一个区政府
- ├ 八八 佛勒格机械厂
- ├ 八九 工资、工作时间和生产力
- ├ 九〇 社会化的工资
- ├ 九一 苏联工业的管理机构
- ├ 九二 苏联的工会
- ├ 九三 一个工厂的教育实验所
- ├ 九四 工人城
- ├ 九五 结婚和离婚
- ├ 九六 家属间的关系
- ├ 九七 民事注册局
- ├ 九八 性的关系的转变
- ├ 九九 发动机制造厂
- ├ 一〇〇 布尔穴俘公社
- ├ 一〇一 谒列宁墓
- ├ 一〇二 舒西努集体农场
- ├ 一〇三 集体农场的重要性
- ├ 一〇四 两个博物馆
- ├ 一〇五 诊治院和工人住宅
- ├ 一〇六 列宁的三歌
- ├ 一〇七 真理报的最新设备
- ├ 一〇八 言论自由的问题
- ├ 一〇九 苏联的南方
- ├ 一一〇 卡可夫的农场和工厂
- ├ 一一一 尼帕尔水电厂
- ├ 一一二 开放给大众的休养胜地
- ├ 一一三 雅尔他
- ├ 一一四 先锋营
- ├ 一一五 儿童疗养院
- ├ 一一六 狄卡特集体农场
- ├ 一一七 经奥得萨到基夫
- ├ 一一八 基夫的农场和工厂
- ├ 一一九 回到莫斯科
- ├ 一二〇 苏联的教育制度与其特点
- ├ 一二一 伯纳夫教育专门学校
- ├ 一二二 铁道专门学校和职业学校
- ├ 一二三 音乐专门学校
- ├ 一二四 莫斯科大学和航空职业中学
- ├ 一二五 纺织专门学校
- ├ 一二六 苏联的电影和戏剧
- ├ 一二七 不赚钱的商业
- ├ 一二八 衣食住行怎样?
- ├ 一二九 几位苏联的青年朋友
- ├ 一三〇 再经列宁格拉回伦敦
- └ 一三一 关于苏联的一般的概念
『萍踪寄语』六二 纳粹统治下的教育主张
- 本章共 2.1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关于教育方面有个共同点,便是所谓“双轨制度”,有一班国民受了义务教育之后,便须入职业学校受短期的职业技能训练而藉谋糊口的;有一班国民便得一级一级地升学,养成上层阶级的材料:这两方面全以经济的背景为标准。德国的现行学制,当然也不能例外。德国的义务教育法定六年,实际不止六年,因六年毕业后,无论欲就何业,都须再依所择的职业,入职业学校,其年限一二年或二三年,依业而异,否则虽有职业机会,亦没有被雇用的希望。这六年称为国民教育,都是不预备升学的。预备升学的读至第四年终了,即入中学,这四年称为基本教育。中学九年,分三阶级,每阶级三年,有实科中学与分科中学之分。据说后期中学的程度几等于英美大学的程度,故德国的大学程度几等于英美的大学院程度,这不过是听留德的朋友谈起,记者没有到过美国留学,也不曾在德国进过大学,未敢妄断。德国大学文理科定三年,法科四年,医科五年,但实际因功课来不及做完,每须延展。除工程师文凭外,其余各科不毕业则已,毕业了都是博士,据说博士尚有一二三四等之分。我笑语一位留德的朋友说,博士既有四等程度之分,我们称人博士最好还要分清“头等博士”“二等博士”等等,不过如有人是“四等博士”,也许不愿听!
有钱人家的女儿受满义务教育后,往往不再入学校,请私人教师到家里来教外国文学音乐等等,以养成上层阶级的主妇为主旨。有钱家族的男子则又不同,以学位为社会所重视,德语称博士为“博士先生”(“Herr Dr.”)也勉强入大学,惟注意于选择容易的科目和比较易与的教授。这是无意求高等教育而进大学的青年,所靠的当然就是他有钱,真肯求学的,大概还是中产阶级的子弟(无产阶级的子弟无论真肯不真肯,当然都说不到)。从前还有苦学生得一面任事,一面求学,现在已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德国的中学生只须中学毕业考试及格后,升大学即可不必再考。本来每年中学毕业的学生有三四万人,同时也就是升入大学的有三四万人。今年不同了,纳粹统治下的教育主张,开宗明义第一章是限制升学的人数。今年一月间已由政府宣布在全国已有资格升入大学的青年(即中学毕业考试已及格的)里面,只准许一万五千人得升入大学,工业学院,或其他高等教育机关。因此有两万三千人已经中学毕业而原有资格入大学的青年,今年都在失学之列!
此外女子被准许升入大学的数量,只占全数中百分之十。这理由当然不是因为女子没有升学的能力,她们所以得不到平等的机会,很显然的理由是当局千方百计要把她们推到“床铺上”去,他们认为女子如受了过多的教育,不很愿意被人限制在“床铺上”,这样一面要增加失业的人数,一面要减少“优秀人种”,这和奖励出嫁养子的原则不合的,所以于限制升学之中,更须加紧地限制女子升学!这是纳粹统治下的教育的第二种重要的主张!
尽量把妇女们推到“床铺上”,这算是把妇女问题解决(?)了;但是那两三万预备升学而不许升学的“优秀人种”,当局对他们怎么办呢?当局答应他们组织失业委员会,和教育机关合作,设法把他们介绍到工商界里去服务。德国失业情形的紧张,我在上篇通讯里已略述梗概,这个“失业委员会”有何广大的神通,能把这几万的新产生的失学而又失业者,介绍到工商界去,这似乎也还是个问题罢。
其次请问那已被准许升学的一万五千人,是用什么作标准来选择的?据当局所宣布,于什么智慧,体格,品性,等等条件之外,还加上一个条件叫做“民族的可靠性”(“National reliability”)——换句话说,这升学候补者必须是个“纳粹”,或是现统治阶级的“敬佩者”(“Admirer”)。所以听说实际上只有纳粹党员才有升学的权利。这可算是纳粹治下的教育的第三种重要的主张!
据当局的意思,将来这种升学人数的限制还要严,还要减少,以达到需要和供给能“平衡”为止。照现状看去,失业者遍地皆是,简直无需要之可言,恐怕非减少至零数不可;可是一方面又有许多“优秀人种”层出不穷,不能束之高阁,这似乎又是个难问题。
至于为什么要把升学的人数严格地减少,据当局的解释,也很不免矛盾。他们一方面举出事实证明“没有面包的毕业生军”(“Army of graduates without bread”)之日增,而专业位置之不敷分配。据说在一九一一年,全德国有六万二千大学生(其中有二千三百女生);在一九三一年,有十二万三千大学生(其中有一万九千七百女生)。他们估计,在一九三五和一九三六年将有比实际位置所能容纳的多出两三倍的博士。在一九三一年,有八百个至九百个的青年化学师(都有药科的专门资格);而现在却有一千二百个至一千三百个药剂师求业而不可得。照他们这样的推论,是供给多于需要。
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又说所以要限制升学人数的理由,是因为“错误的教育理想”使学校离开了服务人民的工作。这样说来,只要所输的知识是合于当局所认为准确的“教育理想”,这缺憾便可避免了。但是像上面所举的许多“生产过剩”的药剂师,还是因为在现状下的经济结构使他们得不到职业呢?还是他们在药科的知识和技能上有什么不合于“教育理想”呢?这问题的症结如果不弄清楚,要想救济,更不容易了。
听说不但升入大学的人数要受限制,升入中学的人数也将要受限制,这岂不成了限制主义的教育吗?
这是纳粹统治下的教育的最近倾向。
一九三四,六,六,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