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初集
- ├ 弁言
- ├ 一 开端
- ├ 二 前尘影事
- ├ 三 以往和现在
- ├ 四 首途
- ├ 五 到香港以前
- ├ 六 到香港以后
- ├ 七 在船上的《生活》同志
- ├ 八 到新加坡
- ├ 九 侨胞的愤慨
- ├ 一〇 船上的民族意识
- ├ 一一 到哥伦坡
- ├ 一二 惊涛骇浪后
- ├ 一三 海上零拾
- ├ 一四 月下中流
- ├ 一五 海程结束
- ├ 一六 威尼司
- ├ 一七 佛罗伦司
- ├ 一八 表面和里面
- ├ 一九 离意大利后的杂感
- ├ 二〇 世界公园的瑞士
- ├ 二一 出了世界公园
- ├ 二二 巴黎的特征
- ├ 二三 性的关系的解放
- ├ 二四 瑕瑜互见的法国
- ├ 二五 操纵于资产集团的巴黎报界
- ├ 二六 再谈巴黎报界
- ├ 二七 法国教育与中国留学生
- ├ 二八 法国的大学教授
- ├ 二九 法国的农村
- ├ 三〇 在法的青田人
- ├ 三一 由巴黎到伦敦
- ├ 三二 华美窗帷的后面
- ├ 三三 英伦的休战纪念日
- ├ 三四 世界新闻事业的一个中心
- ├ 三五 英报背景和对华态度
- ├ 三六 谈《泰晤士报》
- ├ 三七 《孟却斯特导报》的创造者
- ├ 三八 孟却斯特
- ├ 三九 利物浦
- ├ 四〇 继续努力解放的爱尔兰
- ├ 四一 凡勒拉访问记
- ├ 四二 从爱尔兰归途中
- ├ 四三 “巴立门的母亲”
- ├ 四四 如此救济!
- ├ 四五 纸上自由
- ├ 四六 大规模的贫民窟
- ├ 四七 独立观念中的叫化子
- ├ 四八 家属关系和妇女地位
- ├ 四九 英国教育的特点
- ├ 五〇 英国的华侨
- └ 五一 英伦杂碎
- 二集
- ├ 弁言
- ├ 五二 再到巴黎
- ├ 五三 游比杂谈之一
- ├ 五四 游比杂谈之二
- ├ 五五 唯一女性统治的国家
- ├ 五六 荷兰的商业首都
- ├ 五七 一个从未和中国人谈话过的德国女子
- ├ 五八 所谓领袖政治
- ├ 五九 褐色恐怖
- ├ 六〇 种族的成见和梦想
- ├ 六一 经济的难关——失业问题
- ├ 六二 纳粹统治下的教育主张
- ├ 六三 德国新闻业的今昔
- ├ 六四 南德巡礼
- └ 六五 游德余谈
- 三集
- ├ 弁言
- ├ 六六 初登西比尔
- ├ 六七 船上的一群孩子们
- ├ 六八 船上生活的一斑
- ├ 六九 两个会
- ├ 七〇 初到列宁格拉
- ├ 七一 上岸后的第一天
- ├ 七二 小布尔乔亚的末路
- ├ 七三 谈苏联旅行社
- ├ 七四 莫斯科的鸟瞰
- ├ 七五 莫斯科暑期大学
- ├ 七六 暑期大学的学生生活
- ├ 七七 中央文化休养公园
- ├ 七八 运动大检阅
- ├ 七九 夜间疗养院
- ├ 八〇 托儿所
- ├ 八一 托儿所的办法
- ├ 八二 堕胎院
- ├ 八三 妇孺卫护博物馆
- ├ 八四 幼稚园
- ├ 八五 一个农夫的演说
- ├ 八六 妓女治疗院
- ├ 八七 莫斯科的一个区政府
- ├ 八八 佛勒格机械厂
- ├ 八九 工资、工作时间和生产力
- ├ 九〇 社会化的工资
- ├ 九一 苏联工业的管理机构
- ├ 九二 苏联的工会
- ├ 九三 一个工厂的教育实验所
- ├ 九四 工人城
- ├ 九五 结婚和离婚
- ├ 九六 家属间的关系
- ├ 九七 民事注册局
- ├ 九八 性的关系的转变
- ├ 九九 发动机制造厂
- ├ 一〇〇 布尔穴俘公社
- ├ 一〇一 谒列宁墓
- ├ 一〇二 舒西努集体农场
- ├ 一〇三 集体农场的重要性
- ├ 一〇四 两个博物馆
- ├ 一〇五 诊治院和工人住宅
- ├ 一〇六 列宁的三歌
- ├ 一〇七 真理报的最新设备
- ├ 一〇八 言论自由的问题
- ├ 一〇九 苏联的南方
- ├ 一一〇 卡可夫的农场和工厂
- ├ 一一一 尼帕尔水电厂
- ├ 一一二 开放给大众的休养胜地
- ├ 一一三 雅尔他
- ├ 一一四 先锋营
- ├ 一一五 儿童疗养院
- ├ 一一六 狄卡特集体农场
- ├ 一一七 经奥得萨到基夫
- ├ 一一八 基夫的农场和工厂
- ├ 一一九 回到莫斯科
- ├ 一二〇 苏联的教育制度与其特点
- ├ 一二一 伯纳夫教育专门学校
- ├ 一二二 铁道专门学校和职业学校
- ├ 一二三 音乐专门学校
- ├ 一二四 莫斯科大学和航空职业中学
- ├ 一二五 纺织专门学校
- ├ 一二六 苏联的电影和戏剧
- ├ 一二七 不赚钱的商业
- ├ 一二八 衣食住行怎样?
- ├ 一二九 几位苏联的青年朋友
- ├ 一三〇 再经列宁格拉回伦敦
- └ 一三一 关于苏联的一般的概念
『萍踪寄语』三四 世界新闻事业的一个中心
- 本章共 2.0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伦敦的新闻事业,在世界新闻事业里面,素来占着一个很重要的中心地位,这里有一部分的原因固由于英国在国际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占着很重要的位置(虽则在大战以后,经济上的权威已被暴发户的美国抢去不少),还有一部分的原因也由于英国新闻业的资格老,发达得早。像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所称为“世界第一新闻纸”(“The First Newspaper in the World”)的伦敦《泰晤士报》(“The Times”),便有了一百四十八年的历史;代表英国守旧派意见,以“帝国日报老前辈”(“The Empirés Senior Daily”)自许的《晨报》(“The Morning Post”),有一百六十二年的历史,那就更“老”了。当然,仅靠老牌子倚老卖老是靠不住的,他们的存在或继续发展,自有他们所以能存在或继续发展的特点——虽则他们的立场和方向尽有种种的差异。
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当“红教授”的拉斯基(Harold J.Laski)最近曾说过,每天只须选读八种重要的报纸,注意各报的社论,对于国际政治和世界大势,便可获得很明澈的了解。他这几句话也许说得过份一点,因为读报的人自己如果没有正确的眼光和判别的能力,也许不但不能“获得很明澈的了解”,反而受着麻醉,越看越糊涂!但是编撰精审的报纸,的确可作为研究参考用的“现代史料”。记者自到伦敦以来,每日除观察,谈话,或听讲外,便以阅读八九种报纸为常课,自觉得益不少,兴趣也非常地浓厚。第一可注意的是各报有各报的特点,极少雷同。他们不但在言论上因各报的立场不同而内容互异,即在消息上也因为各报的注意点不同而取材也迥然各异;有的消息,简直尽可以这报有,那报没有,就是遇着异常重大的国事或国际问题,问题尽管相类,而彼此所载的详略或注意点,也不一样。像每期销数达二百万份的《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向靠登载“惊人消息和男女秘闻”(sensation and scandal)著名的,该报在第一页用大标题描写的“社会新闻”,在注重政治要闻的《泰晤士报》上面,往往连页末小小的地位都占不到。
言论和消息,各有特殊的注重,以造成各报的个性,这原可算是报纸的一种优点。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面,也往往在这种“特殊”里面表现出很矛盾的现象。例如《每日工人》(“Daily Worker”,英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最近载有一段很凄惨的消息,据说有一个失业工人名叫诺烈斯(Walter Norris)饿着肚子在一个爱威尔橡皮厂(Irewell Rubber Co.)门前等候工作做,从早晨八点钟等到下午五点半,最后因完全无望,便跳入爱威尔河自杀。这是多么凄惨的一幕!但各报都没有,而差不多同时有个军官的小姐夜深由跳舞场乘汽车回家,因重雾,汽车误开到泰晤士河里面去,结果溺死,资本主义的报纸多把这新闻大载而特载,并把这位小姐的倩影放大登出来,表示不胜叹惜之意,而那位失业投河的工人,在新闻纸上的“惊人消息”,却远比不上这位跳舞晚归乘着汽车驶入泰晤士河的小姐!
关于机械的设备方面,记者曾参观几家规模特大的报馆,而以每日销路均达二百万份的《每日传知》(“Daily Herald”)和《每日快报》为最宏伟。他们多用电力自动机替代人工,时间迅速,效率增高。例如《每日传知》报因便于全国递送起见,除有一部分报系在伦敦印刷外,还有一部分报系在孟却斯特印刷,两地的消息,每晚都用电力自动机于几秒钟内互相传递。由孟却斯特经无线电直接通到的消息,在伦敦报馆的自动机即在纸条上面戳成小圆洞拼成的符号,这种符号的纸条钻入另一机械,立刻变成用打字机打得清清楚楚的一张一张的新闻稿子,再由电力自动运送机送到编辑先生的面前。编辑先生和看校样的,看校样的先生和排字工友们,彼此稿件的收付,也都是用电力自动机运送。稿件一放上去,就像一只老鼠似的,立刻沿着电线溜到目的地。这和上海商务印书馆找钱用的运送机又不同,因为这种运送机上放置文件的东西是继续不断的自动地溜着,忙得什么似的,用的人连拉都不必拉。该报馆离电报局有三英里远,他们却在地下通一个小圆管,也用这一类的电力自动机运送电报,每一电报在几秒钟内就可送到。孟却斯特和伦敦之间(相距约一百八十英里),不但消息用电力自动机传递得那样迅速而便利,就是相片,也靠电力的作用,最快的可于五分钟内拍过来。《每日快报》的设备更新,排版浇版等等工场内既都用电力,热度特高,同时都装有电机空气管,把外面的新鲜空气输入,所以里面一点并不闷塞,这是其他报馆所不及的。
报纸各有各的特点,不作表面上的摹仿,以及设备上的科学化,这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此外便是于新闻里面常常注意插图的加入,以引起读者的特殊兴趣。除“老气横秋”的《泰晤士报》外,各报对这点都很注意,尤其是《每日快报》,但还不及法国《巴黎晚报》对于新闻插图的新颖生动而丰富。要加多这种新闻插图,不但摄影记者须灵敏而又具有吸取幽默材料的手段,而且印机也要好,印得明晰悦目,否则东一个墨团团,西一个一团漆黑,还是没有的好。
廿二,十一,十九,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