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回 灭六国统一天下 行专制愚弱人民
- 第二回 侈东封海上求仙 肆南游江中遇险
- 第三回 博浪沙始皇遇刺 下邳桥张良受书
- 第四回 游兰池始皇遇盗 筑长城蒙恬防胡
- 第五回 焚诗书李斯建议 筑阿房卢生进谋
- 第六回 兴大狱儒生受坑 避暴秦方士入海
- 第七回 比封君传披货殖 礼贞妇台筑怀清
- 第八回 惊恶兆始皇道死 行废立赵高首谋
- 第九回 二世篡位咸阳宫 始皇归葬骊山墓
- 第十回 听奸言大行杀戮 纵淫乐遍肆诛求
- 第十一回 言壮志陇畔辍耕 误军期戍卒发难
- 第十二回 假神道鱼腹藏书 收众心狐鸣篝火
- 第十三回 谋激众胜广起兵 谏称王耳余献策
- 第十四回 拒楚兵章邯胜敌 略赵地武臣称王
- 第十五回 定燕地韩广自立 救赵王厮卒奏功
- 第十六回 杀武臣李良叛赵 刺陈胜庄贾降秦
- 第十七回 据江东项梁起义 战胡陵秦嘉败亡
- 第十八回 谈神话汉祖感生 屈下僚亭长肆志
- 第十九回 惊异表吕公妻女 经大泽刘季斩蛇
- 第二十回 刘邦起兵诛沛令 范增献计立怀王
- 第二十一回 二世肆虐行督责 李斯下狱具五刑
- 第二十二回 章邯乘胜北围赵 沛公仗义西入关
- 第二十三回 屯安阳宋义被杀 救钜鹿项羽立功
- 第二十四回 盟洹南章邯投降 据陈留丽生献策
- 第二十五回 下宛城长驱进兵 愚二世指鹿为马
- 第二十六回 二世被杀望夷宫 赵高受戮咸阳市
- 第二十七回 入关中约法三章 屯新安坑卒廿万
- 第二十八回 项伯夜走灞上 军沛公身困鸿门宴
- 第二十九回 图沛公项庄舞剑 说项羽樊哙当筵
- 第三十回 封诸将项羽称霸 送汉王张良进谋
- 第三十一回 漂母进食怜王孙 萧何单骑追韩信
- 第三十二回 韩信登坛拜大将 汉王起兵定三秦
- 第三十三回 项羽遣人杀义帝 陈平渡河投汉王
- 第三十四回 汉王为义帝发丧 项羽战彭城大捷
- 第三十五回 议灭楚张良运筹 勉事汉王陵有母
- 第三十六回 识薄姬许负善相 虏魏豹韩信立功
- 第三十七回 下井陉阵开背水 获左车计降强燕
- 第三十八回 隋何舌辩动枭雄 汉王智术驭悍将
- 第三十九回 张良借前箸代筹 陈平用巨金行间
- 第四十回 饭草具楚使中计 发背疽范增道亡
- 第四十一回 纪信诈降脱汉王 彭越乘虚袭梁地
- 第四十二回 汉王计夺韩信兵 彭越潜断楚军后
- 第四十三回 曹咎违令败汜水 项王挑战却楼烦
- 第四十四回 分杯羹太公受难 降齐地郦生逞功
- 第四十五回 袭临淄郦生受祸 破龙且韩信称王
- 第四十六回 说韩信武蒯进策 划鸿沟楚汉议和
- 第四十七回 战垓下项王被围 歌楚帐虞姬殉节
- 第四十八回 楚霸王乌江殒身 汉高祖汜阳即位
『秦朝野史』第十四回 拒楚兵章邯胜敌 略赵地武臣称王
- 本章共 2.5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话说张耳、陈余见陈胜不听其言,自立为王,知其不能成事。二人商议要离去陈地,别图事业。张耳因使陈余向陈胜请兵,往取赵地。陈胜因陈余新来归附,未敢委以兵权,乃用素识之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余为校尉,领兵三千前往。又命魏人周市领兵,北定魏地去了。
一日,陈胜得吴广报告,说:“兵到荥阳,秦三川郡守李由登城固守,现在围攻不下。”陈胜见吴广未能取胜,又拜周文为将军,另行取道攻秦。周文奉命,沿途收集军队,西入函谷关,一路长驱无阻。进至戏地,有众数十万,声势浩大,远近皆震。
却说二世自从杀戮大臣及诸公子之后,心中以为天下无事,日常在宫取乐,不问外事。一日,有谒者奉使由东方回京复命,因奏称“戍卒陈胜,杀死将官,兴兵造反,已据陈县,请旨发落。”二世平日最忌“反”字,闻奏大怒,说是造作谣言,立命将谒者下狱治罪。
二世虽多忌讳,闻此消息,到底放心不下。便又召集一班博士、儒生问道:“近闻楚地戍卒攻蕲入陈,诸君意思,以为如何?”有博士、儒生三十余人,进前对道:“此是造反,该当死罪!愿陛下速发兵击之。”二世见诸人又说是造反,口中未曾答话,面上已现怒容。
旁有待诏薛人,复姓叔孙,名通,看见二世颜色,晓得众人所言触其忌讳,便走向前说道:“诸生所说,都非实情。现在天下一家,明君在上,法令完备,人人奉职,安敢有人造反!此等不过群盗,譬如鼠窃狗偷。该郡守尉,自能捕获治罪,何足挂虑!”二世闻说,大喜道:“此论甚善!”又将诸生逐人问过。或言是反;或言是盗。二世遂命御史一一验明。凡言反者,都下狱究办。至言盗者,一律罢归。独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叔孙通谢恩回家,遇着罢归一班诸生,对他说道:“先生说话何以如此阿谀?”叔孙通答道:“如我不巧言掩饰,也难免于虎口!如今此地也住不得。”说罢,便弃官逃归薛地去了。二世自听叔孙通之言,心中稍安。过了几时,又有使者由东方来,二世又问他:“外间如何?”此使者已打听得谒者、儒生历次对答情形,明知直言必至得罪,遂假说道:“外间虽有群盗,守尉正在追拿。现将全数捕获,陛下无庸忧虑!”二世大喜,依旧恣意游乐,置之不理。一班朝臣见二世如此忌讳,了无人敢将外间乱事报闻。
直到二世二年冬十月,有探子报告:“周文领兵数十万,直至戏地。”群臣见敌兵已近,难再隐瞒,方行奏知。二世听得,如半天下个霹雳,不觉大惊!赶紧召集朝臣会议。大家面面相觑,正在无法可想,旁有少府章邯出班奏道:“现在贼势已迫,要发近县之兵,恐来不及。只有骊山犯罪作工之人甚多,望陛下尽赦其罪,给与兵器,前往攻击。”二世准奏,下调大赦天下。即命章邯为将军,将骊山役徒编成军队,带往抵敌。却说楚兵虽多,大抵乌合之众,未经训练。加以兵器不足,一路上未逢大敌,所以不至挫败。此番遇着章邯,所领兵也有十余万,都是犯人出身,喜得遇赦,便拼命前进。兼以兵器犀利,所以周文连战连败,一直退到曹阳地方驻扎。章邯追至,周文拒战,又复大败。走到渑池,周文见势穷力竭,拔剑自刎而死。兵士无主,便四处溃散。二世听得章邯战胜,更添派长史司马欣、董翳帮同章邯,进击群盗去了。
此时,陈胜所遣之武臣皆同邵骚、张耳、陈余带兵三千人,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张耳、陈余往诸县劝谕其豪杰,晓以利害。豪杰听从,遂占了赵地十城。将守城官吏杀死,收聚士卒,得兵数万人,诸将共尊武臣为武信君,遣人招安。各城俱用兵拒守,不肯投降。武臣乃引兵东北攻范阳。
范阳人蒯彻,为人利口,巧于言语。学得战国纵横之术,便想显其才能。见武臣兵队将到范阳,县令徐公正在预备防守抵敌,蒯彻遂往见县令,说道:“臣乃范阳百姓蒯彻是也。窃忧公将死,故来吊公。但是贺公得彻,又有生路。”徐公便问其故。蒯彻答道:“足下为县令已十余年,平日百姓被公刑杀者甚多。其人家族非无慈父孝子,意欲杀公报仇。所以不敢下手,因畏秦法严密。今天下大乱,秦法已是不行。此等慈父孝子必将争先杀公,既可报怨,又可成名,故彻特来吊公。现闻赵武信君兵不日将至,君若坚守范阳,范阳人民必然杀公投降。君急遣臣往见武信君,可以转祸为福,故又贺公得生!”徐公听了,拜谢,便预备车马,送蒯彻前往。
蒯彻见了武臣,说道:“足下必待战胜而后得地,攻破而后得城,未免费事!臣有一计,可使不战而得地,不攻而得城,传檄而定千里,足下愿闻之否?”武臣道:“此计若何””蒯彻道:“范阳县令徐公,本系秦臣。闻有敌兵,理应率领兵士守城拒敌。无奈其人畏死,而又贪恋禄位,欲先举城投降足下。足下若因彼是秦之官吏,照前十城办法将徐公诛杀,则此外各城官吏皆以范阳令为戒,一律誓死坚守。足下虽欲攻之,不易破也。为足下计,何不持侯印以授范阳令,使范阳令乘坐朱轮华毂之车,游行燕、赵郭外?燕、赵人见之,必然不战而降。”武臣听从其计,遂以车三百辆,骑兵二百人,使蒯彻持侯印往赐徐公。于是,赵地各城官吏,闻此消息,争来降附。不费一箭,不杀一人,竟得了三十余城。却全赖蒯彻之计,辩士的口才也就可畏!
张耳、陈余既助武臣定了赵地,到得邯郸,闻得周文领兵入关,行至戏地,被章邯击退。又闻诸将为陈王占地立功,多被谗杀。二人因陈王不听其计,又不使之为将,心怀怨恨,便对武臣说道:“将军以兵三千人,取得赵地数十城,又偏在河北地方,非称王不能镇抚。且陈王近来听信谗言,枉杀诸将,将军若去回报,恐难免祸!愿将军趁此时机,南面称王,不可错过。”武臣遂从二人之言,自立为赵王。以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遣一使者回报陈王。
陈王闻说武臣自王,心中大怒,便欲将武臣诸人家族尽行杀死,一面发兵攻赵。上柱国防君蔡赐谏道:“现在暴秦未灭,若杀武臣等家族,是又生出一秦。不如遣使贺之,令其从速引兵攻秦。”陈王依言,乃将武臣诸人家族移入宫中软禁起来。并封张耳子张敖为成都君。遣使者贺赵王即位,促其发兵入关。张耳、陈余一见来使,即知陈王意思。便向赵王道:“大王据赵自立,本非楚意。今遣使来贺,并促我攻秦,乃是陈王之计。愿王勿发兵,先行招安燕、代,收取河内之地。若能南据大河,北联燕、代,楚虽胜秦,不能制我。若不胜秦,更当与我和好。我中立于二国之间,乘机观变,可以得志。”赵王依二人之计,遂不发兵。使韩广招安燕地,李良招安常山去了。欲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