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回 灭六国统一天下 行专制愚弱人民
- 第二回 侈东封海上求仙 肆南游江中遇险
- 第三回 博浪沙始皇遇刺 下邳桥张良受书
- 第四回 游兰池始皇遇盗 筑长城蒙恬防胡
- 第五回 焚诗书李斯建议 筑阿房卢生进谋
- 第六回 兴大狱儒生受坑 避暴秦方士入海
- 第七回 比封君传披货殖 礼贞妇台筑怀清
- 第八回 惊恶兆始皇道死 行废立赵高首谋
- 第九回 二世篡位咸阳宫 始皇归葬骊山墓
- 第十回 听奸言大行杀戮 纵淫乐遍肆诛求
- 第十一回 言壮志陇畔辍耕 误军期戍卒发难
- 第十二回 假神道鱼腹藏书 收众心狐鸣篝火
- 第十三回 谋激众胜广起兵 谏称王耳余献策
- 第十四回 拒楚兵章邯胜敌 略赵地武臣称王
- 第十五回 定燕地韩广自立 救赵王厮卒奏功
- 第十六回 杀武臣李良叛赵 刺陈胜庄贾降秦
- 第十七回 据江东项梁起义 战胡陵秦嘉败亡
- 第十八回 谈神话汉祖感生 屈下僚亭长肆志
- 第十九回 惊异表吕公妻女 经大泽刘季斩蛇
- 第二十回 刘邦起兵诛沛令 范增献计立怀王
- 第二十一回 二世肆虐行督责 李斯下狱具五刑
- 第二十二回 章邯乘胜北围赵 沛公仗义西入关
- 第二十三回 屯安阳宋义被杀 救钜鹿项羽立功
- 第二十四回 盟洹南章邯投降 据陈留丽生献策
- 第二十五回 下宛城长驱进兵 愚二世指鹿为马
- 第二十六回 二世被杀望夷宫 赵高受戮咸阳市
- 第二十七回 入关中约法三章 屯新安坑卒廿万
- 第二十八回 项伯夜走灞上 军沛公身困鸿门宴
- 第二十九回 图沛公项庄舞剑 说项羽樊哙当筵
- 第三十回 封诸将项羽称霸 送汉王张良进谋
- 第三十一回 漂母进食怜王孙 萧何单骑追韩信
- 第三十二回 韩信登坛拜大将 汉王起兵定三秦
- 第三十三回 项羽遣人杀义帝 陈平渡河投汉王
- 第三十四回 汉王为义帝发丧 项羽战彭城大捷
- 第三十五回 议灭楚张良运筹 勉事汉王陵有母
- 第三十六回 识薄姬许负善相 虏魏豹韩信立功
- 第三十七回 下井陉阵开背水 获左车计降强燕
- 第三十八回 隋何舌辩动枭雄 汉王智术驭悍将
- 第三十九回 张良借前箸代筹 陈平用巨金行间
- 第四十回 饭草具楚使中计 发背疽范增道亡
- 第四十一回 纪信诈降脱汉王 彭越乘虚袭梁地
- 第四十二回 汉王计夺韩信兵 彭越潜断楚军后
- 第四十三回 曹咎违令败汜水 项王挑战却楼烦
- 第四十四回 分杯羹太公受难 降齐地郦生逞功
- 第四十五回 袭临淄郦生受祸 破龙且韩信称王
- 第四十六回 说韩信武蒯进策 划鸿沟楚汉议和
- 第四十七回 战垓下项王被围 歌楚帐虞姬殉节
- 第四十八回 楚霸王乌江殒身 汉高祖汜阳即位
『秦朝野史』第十回 听奸言大行杀戮 纵淫乐遍肆诛求
- 本章共 2.3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话说赵高屏退左右,近前密对二世说道:“陛下欲尽情寻乐,臣窃以为未可者,其中别有缘故。只因当日沙丘夺嫡之谋,事后闻说诸公子及大臣各怀疑心。诸公子皆陛下之兄,各大臣亦系先帝所置,积有功劳,累代显贵。今陛下即位未久,左右甚少亲信之人。臣又出身微贱,幸蒙陛下拔擢,得居上位,管理内事。诸大臣不过表面听从,心中吵服。久之不免相聚结党,谋为变乱。臣正日夜忧惧,惟恐死无葬身之地。陛下有此后患,欲享安乐,岂非难事?”二世听了赵高之言,信以为真。呆了半晌,方说道:“为今之计,如何是好?”赵高见二世听了自己的假话,果然心动,知已中计,因答道:“欲除此患,须用威猛。奇怪陛下用法加严,令有罪相坐,陆续诛灭大臣及宗室。一切要任,皆改用寒门白丁,何则?贫者骤富,贱者骤贵,必能感激知遇,忠心于陛下。如此则旧臣尽去,恩德归于陛下,祸害不生,奸谋永息。到得此时,陛下方可高枕无忧,一意快乐。”二世听说,立即依言而行。
原来二世自从了赵高学习法令审判,为日已久。所见之事,不是斩首刖足,便是夷人三族。平时看着杀人,有如割草一般,习惯成性,早将天性中一点仁慈恻隐之习丧失已尽。故一闻赵高之言,坦然行之,毫无顾虑。立命有司将法令改定,比前更加苛刻。又暗地分遣多人,侦探大臣与诸公子举动,随时报告。纵使毫无影响之事,亦必捏成过恶,编上罪名。或嗾人告发,或径自拿办。每出一案,二世便交与赵高审问。赵高不分皂白,专用严刑,屈打成招。并穷究党羽,株累多人,一律坐罪。不上一月,近侍之官或死或贬,朝廷一空。宗室中竟有公子十二人杀死咸阳市上。公主十人磔死于杜。所有子女家产,尽行没收入官。尚作公子将闾兄弟三人,办系内宫,未议罪名。只因当时案件过多,刑官办下不及,帮暂将此案搁起。
公子将闾兄弟无故被囚,不知身犯何罪,更不知二世存心杀他。还想见了二世,自行剖白。偏是二世急于寻乐,见三人尚未了结,便等不得刑官议罪,自己立遣使者,迫其自杀。使者奉命,到得内宫,对三人口传二世命令,说是:“汝等犯了不臣之罪,应行处死,就命使者到来行法。”公子将闾听了,心中不服,便道:“吾平日入到宫中,出在朝廷,并未失过礼节。至于受命应对,语言亦未错误,自念毫无不臣之处,请将犯罪事实指明,死方甘心!”使者道:“公子是否有罪,臣不得而知。臣但知奉诏行事。”公子将闾冤愤填胸,乃仰面呼天三声,说道:“天乎!吾并无罪。”兄弟三人相抱大哭一场,遂皆拔剑自杀。至是,始皇子女竟将死绝。
二世对于诸兄姊妹,任意惨杀,怡然不以为意。当时也有一二朝臣实在看不过意,婉言进谏。二世大怒,指为诽谤,发交有司议罪。从此更无人敢言一句。群臣自保禄位,阿谀取容。一班宗室,人人自危。就中尚有一位公子高,亦是始皇之子。见二世无故大行杀戮,便猜破他疑忌心事。自思:“二世此种行径,不将兄弟杀尽不止,我现在虽然幸免,将来难保不别生枝节,归罪吾身。不但一己性命不保,连妻、子、财产都断送。到了其时,悔之无及!必须及早打算。为今之计,要想活在世间,惟有逃走之一法。但是我既逃走,二世闻得,定然发怒,将我家族捕拿治罪。我虽逃得一身,反害妻、子无辜受戮,此计实属不妥。”思来想去,无路可走。“横竖只有一死,惟须觅个安全方法,死得干净。”
公子高沉思数日,忽得一策。心想:“必须如此如此,与其伏诛,不如自尽。与其被诬受刑,连累妻、子,不如托词从死,保全家族。”公子高主意既定,遂作成一书,上与二世。二世得书,披开一阅,只见书中写道:先帝在时,臣入则赐食,出则乘车。御府之衣,臣得服之。中厩之马,臣得骑之。受恩深重,无以为报。及先帝驾崩,臣不能从死,偷活至今。自念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不孝不忠之人,无以立名于世。臣愿从死,气葬骊山之足,惟陛下哀怜之。二世将书阅毕,不觉大悦,心想:“我正欲借事杀他,他偏愿自寻一死,免我费力,可谓知趣。他既情愿如此,我自然乐得允许。”正想下笔批准,忽转念道:“贪生怕死,人之常情。天下岂有无帮自愿寻死之人!或者他预备作乱,先将此书试我心事?我若允许,他便起事,也未可知?”因唤赵高近前,将书与之看过,便问道:“此人是否急而生变?”赵高答道:“他方惧得罪诛死,岂有工夫谋变?”二世闻言,方始放心。将书批准,落得褒美几句,并赐钱十万,为丧葬之费。公子高得了批准,便服毒自尽,葬在始皇墓旁。二世仍饬将其生平祸根已绝,可以纵情肆乐。因想起:“先帝建筑阿房宫,尚未竣工。后因先帝葬事紧急,将原有工人移向骊山修墓。现在墓已修好,役徒无事,不如将阿房宫赶紧筑完,以便游玩。”遂下诏道:先帝因咸阳宫廷过小,故营建阿房,以作朝宫。工程未竣,先帝已崩。今若不继续兴修,是显帝举事之过。应令役徒,仍旧建筑。
此诏即下,阿房宫重复起工。二世又命召集天下勇猛有力之士,选出五万人,编成军队,屯扎咸阳,以为护卫。一面通饬各处地方官,搜求狗马禽兽进献。从此二世便镇日游玩作乐,国家大事尽在赵高手里。
一日,有司奏报:“咸阳一地近来增加人口、牲畜甚多,日常供给食料顿觉不足,请旨办理。”二世道:“此有何难?立即下诏各郡县,加征米豆藁草,遣人转运来京。所有转运之人,勒令自备粮草。凡在咸阳三百里之内,不得买食米谷,以免损却京师食料。”地方官奉到此旨,便任意加征,例外需索,不管人民困苦。一般人民平日已纳重税,此时又遇加征,吏役追呼,急如星火。稍有迟延,捉到宫里严刑责罚,说是抗旨欠课。只得卖儿贴妇,赔补了事。直弄得地方萧索,十室九空。富人变成贫民,贫民变成盗贼。三五成群,到处打家劫舍。地方官隐匿不报,二世坐在宫中,何曾得知。尚要学着始皇大耀武功,防备胡寇。但因军队都已调发,谪戌亦皆遣尽,更无人丁可用。不得已,遂将闾左贫民充数。
原来秦时戌役,都是富人充当。如今富户已尽,故用贫民。贫民都居巷之左边,故名为闾左之成。只因此举,遂引起首先发难之人,动了四海干戈,断送秦朝天下。欲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