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提要
- 原书征言
- 绎史目録
- 绎史世系图
- 绎史年表
- 绎史卷一
- 绎史卷二
- 绎史卷三
- 绎史卷四
- 绎史卷五
- 绎史卷六
- 绎史卷七
- 绎史卷八
- 绎史卷九
- 绎史卷十
- 绎史卷十一
- 绎史卷十二
- 绎史卷十三
- 绎史卷十四
- 绎史卷十五
- 绎史卷十六
- 绎史卷十七
- 绎史卷十八
- 绎史卷十九
- 绎史卷二十
- 绎史卷二十一
- 绎史卷二十二
- 绎史卷二十三上
- 绎史卷二十三下
- 绎史卷二十四之一
- 绎史卷二十四之二
- 绎史卷二十四之三
- 绎史卷二十四之四
- 绎史卷二十四之五
- 绎史卷二十四之六
- 绎史卷二十五
- 绎史卷二十六
- 绎史卷二十七
- 绎史卷二十八
- 绎史卷二十九
- 绎史卷三十
- 绎史卷三十一
- 绎史卷三十二
- 绎史卷三十三
- 绎史卷三十四
- 绎史卷三十五
- 绎史卷三十六
- 绎史卷三十七
- 绎史卷三十八
- 绎史卷三十九
- 绎史卷四十
- 绎史卷四十一
- 绎史卷四十二
- 绎史卷四十三
- 绎史卷四十四之一
- 绎史卷四十四之二
- 绎史卷四十四之三
- 绎史卷四十四之四
- 绎史卷四十五
- 绎史卷四十六
- 绎史卷四十七
- 绎史卷四十八
- 绎史卷四十九
- 绎史卷五十
- 绎史卷五十一上
- 绎史卷五十一下
- 绎史卷五十二
- 绎史卷五十三
- 绎史卷五十四
- 绎史卷五十五
- 绎史卷五十六
- 绎史卷五十七
- 绎史卷五十八
- 绎史卷五十九
- 绎史卷六十
- 绎史卷六十一
- 绎史卷六十二
- 绎史卷六十三
- 绎史卷六十四
- 绎史卷六十五
- 绎史卷六十六
- 绎史卷六十七
- 绎史卷六十八
- 绎史卷六十九
- 绎史卷七十
- 绎史卷七十一
- 绎史卷七十二
- 绎史卷七十三
- 绎史卷七十四
- 绎史卷七十五
- 绎史卷七十六
- 绎史卷七十七上
- 绎史卷七十七下
- 绎史卷七十八
- 绎史卷七十九
- 绎史卷八十
- 绎史卷八十一
- 绎史卷八十二
- 绎史卷八十三
- 绎史卷八十四
- 绎史卷八十五
- 绎史卷八十六之一
- 绎史卷八十六之二
- 绎史卷八十六之三
- 绎史卷八十六之四
- 绎史卷八十七上
- 绎史卷八十七下
- 绎史卷八十八
- 绎史卷八十九
- 绎史卷九十
- 绎史卷九十一
- 绎史卷九十二
- 绎史卷九十三
- 绎史卷九十四
- 绎史卷九十五之一
- 绎史卷九十五之二
- 绎史卷九十五之三
- 绎史卷九十五之四
- 绎史卷九十六上
- 绎史卷九十六下
- 绎史卷九十七
- 绎史卷九十八
- 绎史卷九十九
- 绎史卷一百
- 绎史卷一百一
- 绎史卷一百二
- 绎史卷一百三上
- 绎史卷一百三下
- 绎史卷一百四
- 绎史卷一百五
- 绎史卷一百六
- 绎史卷一百七
- 绎史卷一百八
- 绎史卷一百九
- 绎史卷一百十
- 绎史卷一百十一
- 绎史卷一百十二上
- 绎史卷一百十二下
- 绎史卷一百十三
- 绎史卷一百十四
- 绎史卷一百十五
- 绎史卷一百十六
- 绎史卷一百十七
- 绎史卷一百十八
- 绎史卷一百十九
- 绎史卷一百二十
- 绎史卷一百二十一
- 绎史卷一百二十二
- 绎史卷一百二十三
- 绎史卷一百二十四
- 绎史卷一百二十五
- 绎史卷一百二十六
- 绎史卷一百二十七
- 绎史卷一百二十八
- 绎史卷一百二十九
- 绎史卷一百三十
- 绎史卷一百三十一
- 绎史卷一百三十二
- 绎史卷一百三十三
- 绎史卷一百三十四
- 绎史卷一百三十五
- 绎史卷一百三十六
- 绎史卷一百三十七
- 绎史卷一百三十八
- 绎史卷一百三十九
- 绎史卷一百四十
- 绎史卷一百四十一
- 绎史卷一百四十二
- 绎史卷一百四十三上
- 绎史卷一百四十三下
- 绎史卷一百四十四
- 绎史卷一百四十五
- 绎史卷一百四十六上
- 绎史卷一百四十六下
- 绎史卷一百四十七上
- 绎史卷一百四十七下
- 绎史卷一百四十八
- 绎史卷一百四十九
- 绎史卷一百五十
- 绎史卷一百五十一
- 绎史卷一百五十二
- 绎史卷一百五十三
- 绎史卷一百五十四上
- 绎史卷一百五十四下
- 绎史卷一百五十五
- 绎史卷一百五十六
- 绎史卷一百五十七
- 绎史卷一百五十八
- 绎史卷一百五十九上
- 绎史卷一百五十九中
- 绎史卷一百五十九下
- 绎史卷一百六十
『绎史』绎史卷一百六十
- 本章共 931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古今人表
汉书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防上帝王有号諡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着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防上可防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传曰譬如尧舜禹稷禼与之为善则行鮌讙兜欲与为恶则诛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干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因兹防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畧要云【○张晏曰老子黙仲尼所师虽不在圣要为大贤文伯之母达于礼典动为圣人所叹言为后世所则而在第四田单以即墨孤城复强齐之大鲁连之博通忽于荣利蔺子申威秦王退譲亷颇乃在第五大姬巫怪好祭鬼神陈人化之国多淫祀寺人孟子违于大雅以保其身既被宫刑怨刺而作乃在第三嫪毐上烝昏乱礼度恶不忍闻乃在第七其余差违纷错不少畧举扬较以起失谬独驰骛于数千载之中旁观诸子事业未究而寻遇窦氏之难使之然乎师古曰六家之论轻重不同百行所存趣舍难壹张氏辄申所见掎摭班史然其所论又自差错且年伐乆逺坟典隟亡学者舛駮师论分异是以表载古人名氏或与诸书不同今则特有发明用畼厥旨自女娲以下帝鸿以前诸子传记互有舛駮叙说不同无所取正大要知其古帝之号而已诸人士见于史传彰灼可知者无待解释其闲幽昧者时复及焉】
古今人表【终】
班氏古今人表后人讥其妄作一曰甲乙纷错二曰记载不悉三曰前代人物无闗汉事也余独取为绎史终篇何曰上自宓羲下逮秦亡所纪之世绎史之世也所録之人绎史之人也故人表若为绎史作也陈列诗书及诸子百氏之所称述既防罗旧文不遗余力而时复差违抑亦属稾未定辄遭祸难不然夫岂不知七十子之载前史而伯鱼展禽灼然于传记夫岂不知求玉与受璧咸一虞公得罪与争国皆此蒯聩哉如张晏所讥鲁连蔺生今在第二田单寺人孟子今在第四而嫪毐今本无有则与所言不同疑旁行比耦后人转写舛譌至若殷之先公多第五周之先公多第六夏商中叶之主行事不少概见而倐上倐下东京去古未逺或别有证据未可尽为班氏厚诬也兵食五行悉援古以迄今艺文一志亦备三代之典籍矣表古人而不及今果其书未毕邪而绎史之人与世毕矣故人表若为绎史作也以终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