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战国策》译析
-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 秦攻宜阳
- 东周欲为稻
- 周文君免工师籍
- 温人之周
-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 宫他亡西周之东周
-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 雍氏之役
- 苏厉谓周君
-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 秦欲攻周
-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
- 张仪说秦王曰
-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 陈轸去楚之秦
- 齐助楚攻秦
-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 医扁鹊见秦武王
- 秦武王谓甘茂曰
- 甘茂亡秦且之齐
-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
- 范睢因王稽入秦
- 范睢至秦
- 范睢曰臣居山东
-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 应侯失韩之汝南
- 秦攻邯郸
- 蔡泽见逐于赵
- 秦昭王谓左右
- 秦王欲见顿弱
- 顷襄王二十年
- 或为六国说秦王
- 谓秦王
- 秦王与中期争论
- 濮阳人吕不韦
-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 文信侯出走
- 四国为一
- 靖郭君将城薛
- 靖郭君善齐貌辨
- 成侯邹忌为齐相
- 田忌亡齐而楚
- 邹忌修八尺有余
-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 秦伐魏
-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 张仪事秦惠王
- 昭阳为楚伐魏
- 秦攻赵长平
-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 齐王夫人死
- 孟尝君将入秦
- 孟尝君舍人
- 孟尝君出行五国
-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
- 齐人有冯谖
- 齐宣王见颜
- 先生王斗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齐人见田骈
- 苏秦说齐闵王
- 齐负郭之民有狐晅者
-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 燕攻齐齐破
- 齐闵王之遇杀
- 齐王建入朝于秦
- 五国约以伐齐
- 楚宣王问群臣曰
- 江乙说于安陵君
- 韩公叔有齐魏
-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
-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 魏相翟强死
- 楚怀王拘张仪
-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 苏子谓楚王曰
- 苏秦之楚
- 张仪之楚贫
- 张仪逐惠施于魏
- 魏王遗楚王美人
- 庄辛谓楚襄王曰
-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 客说春申君曰
- 天下合纵使魏加
- 楚考烈王无子
-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 晋毕阳之孙豫让
- 腹击为室而钜
- 苏秦说李兑
-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 武灵王平昼闲居
- 赵惠文王三十年
- 秦围赵之邯郸
- 郑同北见赵王
- 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
- 五国伐秦无功
- 客见赵王
- 赵太后新用事
-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 张仪以秦相魏
- 公孙衍为魏将
-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
- 魏惠王死
- 田需贵于魏王
-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 秦败魏于华
- 齐欲伐魏
- 秦使赵攻魏
- 献书秦王
- 魏王问张旄
- 秦攻韩之管
- 长平之役
- 魏王欲攻邯郸
- 信陵君杀晋鄙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 五国约而攻秦
- 秦韩战于浊泽
- 楚围雍氏五月
- 齐令周最使郑
- 公叔且杀几瑟
- 史疾为韩使楚
- 韩傀相韩
- 或谓韩公仲
- 或谓韩王曰
- 秦大国
- 韩氏逐向晋于周
- 安邑之御史死章
-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 燕文公时
-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 宫他为燕魏
- 燕昭王收破燕
- 苏代为燕说齐
- 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
- 燕饥赵将伐之
- 昌国君乐毅
- 赵且伐燕
-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 公输般为楚设机
- 智伯欲伐卫
- 智伯欲伐卫
-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 中山君飨都士
『战国策译析』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本章共 1.1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提要】
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众多治国为人之道。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译文】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
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评析】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古人早已悟出了民主政治的精髓,一个国家是以人民为尊贵,而非君主、统治者为尊贵的,这是近代人民主权论在远古的先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主只是为人民所认可的管理者,是“人民的公仆”,中国这种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渊源于先秦战国,对当时的政治家和各国首脑们认识国家的实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矫正了统治者霸权主义的国家观念,清明的领导人应该明白只有以民为贵、以民为主,才能政通人和、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