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战国策》译析
-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 秦攻宜阳
- 东周欲为稻
- 周文君免工师籍
- 温人之周
-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 宫他亡西周之东周
-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 雍氏之役
- 苏厉谓周君
-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 秦欲攻周
-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
- 张仪说秦王曰
-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 陈轸去楚之秦
- 齐助楚攻秦
-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 医扁鹊见秦武王
- 秦武王谓甘茂曰
- 甘茂亡秦且之齐
-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
- 范睢因王稽入秦
- 范睢至秦
- 范睢曰臣居山东
-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 应侯失韩之汝南
- 秦攻邯郸
- 蔡泽见逐于赵
- 秦昭王谓左右
- 秦王欲见顿弱
- 顷襄王二十年
- 或为六国说秦王
- 谓秦王
- 秦王与中期争论
- 濮阳人吕不韦
-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 文信侯出走
- 四国为一
- 靖郭君将城薛
- 靖郭君善齐貌辨
- 成侯邹忌为齐相
- 田忌亡齐而楚
- 邹忌修八尺有余
-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 秦伐魏
-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 张仪事秦惠王
- 昭阳为楚伐魏
- 秦攻赵长平
-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 齐王夫人死
- 孟尝君将入秦
- 孟尝君舍人
- 孟尝君出行五国
-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
- 齐人有冯谖
- 齐宣王见颜
- 先生王斗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齐人见田骈
- 苏秦说齐闵王
- 齐负郭之民有狐晅者
-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 燕攻齐齐破
- 齐闵王之遇杀
- 齐王建入朝于秦
- 五国约以伐齐
- 楚宣王问群臣曰
- 江乙说于安陵君
- 韩公叔有齐魏
-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
-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 魏相翟强死
- 楚怀王拘张仪
-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 苏子谓楚王曰
- 苏秦之楚
- 张仪之楚贫
- 张仪逐惠施于魏
- 魏王遗楚王美人
- 庄辛谓楚襄王曰
-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 客说春申君曰
- 天下合纵使魏加
- 楚考烈王无子
-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 晋毕阳之孙豫让
- 腹击为室而钜
- 苏秦说李兑
-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 武灵王平昼闲居
- 赵惠文王三十年
- 秦围赵之邯郸
- 郑同北见赵王
- 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
- 五国伐秦无功
- 客见赵王
- 赵太后新用事
-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 张仪以秦相魏
- 公孙衍为魏将
-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
- 魏惠王死
- 田需贵于魏王
-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 秦败魏于华
- 齐欲伐魏
- 秦使赵攻魏
- 献书秦王
- 魏王问张旄
- 秦攻韩之管
- 长平之役
- 魏王欲攻邯郸
- 信陵君杀晋鄙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 五国约而攻秦
- 秦韩战于浊泽
- 楚围雍氏五月
- 齐令周最使郑
- 公叔且杀几瑟
- 史疾为韩使楚
- 韩傀相韩
- 或谓韩公仲
- 或谓韩王曰
- 秦大国
- 韩氏逐向晋于周
- 安邑之御史死章
-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 燕文公时
-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 宫他为燕魏
- 燕昭王收破燕
- 苏代为燕说齐
- 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
- 燕饥赵将伐之
- 昌国君乐毅
- 赵且伐燕
-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 公输般为楚设机
- 智伯欲伐卫
- 智伯欲伐卫
-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 中山君飨都士
『战国策译析』雍氏之役
- 本章共 1.3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提要】
谋士和说客之所以高明,不仅在于他们能办到一些常人办不到的事情,而且在于他们敢于许下美好的诺言、并富有实现自己诺言的绝对信心。他们的大话是完全有根据实现的,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揣摩、更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性、联系性、关联性。
【原文】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唯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
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译文】
楚国攻打韩国雍氏,韩国向西周求兵求粮,周王为此忧虑,就与大臣苏代共商对策。苏代说:“君王何必为这件事烦恼呢?臣不但可以使韩国不向西周求粮,而且可以为君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周王听后大为高兴,说:“您如果能做到,那么以后寡人的国家都将听从贤卿你的调遣和管理。”
苏代于是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对他说道:“难道您不了解楚国的计策吗?楚将昭应当初曾对楚王说:‘韩国常年疲于兵祸,因而粮库空虚,毫无力量守住城池。我要乘韩国饥荒,率兵夺取韩国的雍氏,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攻下城池。’如今楚国包围雍氏已经5个月了,还不能攻克,这暴露了楚军的处境困窘,楚王已经开始准备放弃昭应的计策和进攻了。现在您竟然向西周征兵征粮,这明明是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如果昭应知道以后,一定劝说楚王增兵包围雍氏,届时雍氏必然被攻陷。”
苏代接着说:“您为什么不把高都之地送给西周呢?”
公仲侈听后颇为愤怒,很生气地说:“我停止向西周征兵征粮,这已经很对得起西周了,为什么还要送给西周高都呢?”苏代说:“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会再次跟韩国修好,秦国知道以后,必然大为震怒,不仅会焚毁西周的符节,而且还会断绝使臣的来往。西周断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而单单和好韩国,这样一来,阁下就是在用一个破烂的高都,换取一个完整的西周,阁下为什么不愿意呢?”公仲侈说:“好吧。”于是公仲侈就果断决定不向周征兵征粮,并把高都送给了西周。楚军当然没能攻下雍氏,只好怏怏离去。
【评析】
苏代凭着言辞向韩国揭示出了事情的真正规律和发展方向,最终不仅解决了西周的难题,而且给西周带来了意外的收获,这种化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的谋略与口才是非常高明的。
审时度势、拨开掩盖在事物之上的遮蔽之物,洞察事物表象背后真理和本质,才能认清事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才能具有比常人高明一筹的预见性、判断力。战国说客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有这种预见性,而且还具有实施这种预见的实践能力,依仗三寸不烂之舌的雄辩口才,引导和诱导他人实现自己的预见、使他人的行为成为自己谋划的有机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