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战国策》译析
-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 秦攻宜阳
- 东周欲为稻
- 周文君免工师籍
- 温人之周
-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 宫他亡西周之东周
-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 雍氏之役
- 苏厉谓周君
-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 秦欲攻周
-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
- 张仪说秦王曰
-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 陈轸去楚之秦
- 齐助楚攻秦
-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 医扁鹊见秦武王
- 秦武王谓甘茂曰
- 甘茂亡秦且之齐
-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
- 范睢因王稽入秦
- 范睢至秦
- 范睢曰臣居山东
-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 应侯失韩之汝南
- 秦攻邯郸
- 蔡泽见逐于赵
- 秦昭王谓左右
- 秦王欲见顿弱
- 顷襄王二十年
- 或为六国说秦王
- 谓秦王
- 秦王与中期争论
- 濮阳人吕不韦
-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 文信侯出走
- 四国为一
- 靖郭君将城薛
- 靖郭君善齐貌辨
- 成侯邹忌为齐相
- 田忌亡齐而楚
- 邹忌修八尺有余
-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 秦伐魏
-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 张仪事秦惠王
- 昭阳为楚伐魏
- 秦攻赵长平
-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 齐王夫人死
- 孟尝君将入秦
- 孟尝君舍人
- 孟尝君出行五国
-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
- 齐人有冯谖
- 齐宣王见颜
- 先生王斗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齐人见田骈
- 苏秦说齐闵王
- 齐负郭之民有狐晅者
-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 燕攻齐齐破
- 齐闵王之遇杀
- 齐王建入朝于秦
- 五国约以伐齐
- 楚宣王问群臣曰
- 江乙说于安陵君
- 韩公叔有齐魏
-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
-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 魏相翟强死
- 楚怀王拘张仪
-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 苏子谓楚王曰
- 苏秦之楚
- 张仪之楚贫
- 张仪逐惠施于魏
- 魏王遗楚王美人
- 庄辛谓楚襄王曰
-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 客说春申君曰
- 天下合纵使魏加
- 楚考烈王无子
-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 晋毕阳之孙豫让
- 腹击为室而钜
- 苏秦说李兑
-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 武灵王平昼闲居
- 赵惠文王三十年
- 秦围赵之邯郸
- 郑同北见赵王
- 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
- 五国伐秦无功
- 客见赵王
- 赵太后新用事
-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 张仪以秦相魏
- 公孙衍为魏将
-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
- 魏惠王死
- 田需贵于魏王
-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 秦败魏于华
- 齐欲伐魏
- 秦使赵攻魏
- 献书秦王
- 魏王问张旄
- 秦攻韩之管
- 长平之役
- 魏王欲攻邯郸
- 信陵君杀晋鄙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 五国约而攻秦
- 秦韩战于浊泽
- 楚围雍氏五月
- 齐令周最使郑
- 公叔且杀几瑟
- 史疾为韩使楚
- 韩傀相韩
- 或谓韩公仲
- 或谓韩王曰
- 秦大国
- 韩氏逐向晋于周
- 安邑之御史死章
-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 燕文公时
-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 宫他为燕魏
- 燕昭王收破燕
- 苏代为燕说齐
- 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
- 燕饥赵将伐之
- 昌国君乐毅
- 赵且伐燕
-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 公输般为楚设机
- 智伯欲伐卫
- 智伯欲伐卫
-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 中山君飨都士
『战国策译析』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 本章共 1.7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提要】
齐国是战国中的强国,曾一度打算与秦国东西称帝,是有实力与秦国对抗的少数大国,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对于合纵派来说,是一定要争取的国家,所以无论是陈轸、还是苏秦,都不费口舌地说服齐宣王加入联合抗秦的阵营。
【原文】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若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杀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是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
“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向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
“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少留计。”
齐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译文】
苏秦为赵国合纵的事去游说齐宣王道:“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邪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正是有四面要塞的金城汤池之国。齐国地方2000里,将士有几十万,军粮堆积如山。齐国战车精良,又有五国军队的支援,作战集结会像飞箭一般快速,战斗像闪电一般的凶猛,解散时像风停雨止一样快捷;即使发生对外战争,敌军也从没有越过过泰山,渡过清河,跨过渤海。首都临淄有7万户人家,平均每户有3名壮士,三七就是21万人,根本不必征调远方的兵力,光是临淄一城就可以组成21万大军。临淄人民非常富庶,平常人都会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赌博、踢球,可见临淄人民的生活多么讲究。临淄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车轴相接、摩肩接踵,把衣襟连起来可成帷帐,把衣袖举起来可成幔幕,擦一把汗可以形成雨。家家生活都非常富裕,人人志气极为高昂。凭大王的贤明和齐国的富强,天下诸侯都不敢跟齐国对抗。不料如今齐国竟然往西去作秦国的附庸,臣私下实在为大王感到羞愧。
况且韩、魏所以恐惧秦国,是由于跟秦国搭界的缘故。秦国出兵攻打韩、魏,不到10天就可以决定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韩、魏能够战胜秦军,那韩、魏军必然要损失大半,四面的边境就无法防守;假如韩、魏一战而败,那接踵而来的就是灭亡,所以韩、魏不敢轻易向秦国挑战,只好忍气吞声当秦的附庸国。
现在秦假如攻打齐国,情形就有所不同,因为在秦国的背后有韩、魏扯秦的后腿,同时秦军必然经过卫地阳晋的要道和亢父的险阻,在那里车马都不能并行,只要有100个人守住天险即使1000人也无法通过。秦国虽然想发兵深入,但是又必须顾及到后方,惟恐韩、魏从后偷袭。所以秦兵只是虚张声势威胁向齐出兵,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可见秦国不能攻齐已经很明显。大王不仔细估量秦国并不敢对齐国如何,反倒想要往西给秦国当附庸国,这就是群臣在谋划上的错误。现在齐国并无臣事秦国的名分,而是具有强国的实力,但愿大王多加考虑!”
齐宣王回答说:“寡人愚钝,幸得先生奉赵王之命赐教于齐,寡人愿举国听从你的指挥。”
【评析】
苏秦为自己的事业四处奔波、极力游说,充满了热忱和力量。所以他不吝词语、滔滔不绝、极尽夸张铺陈渲染之能事。语言的堆砌和重复可以加强话语的力度,加重受众的判断,显示说话者的热情和力量。所以话语的铺陈不是浪费,是十分必要的说话技巧。不善言辞者以为把一个事情讲清楚明白就可以了,实际上他们没有明白除了说服人的理性外,还要在感情上打动受众,用热情、强烈的关心来感染受众。如果苏秦不大肆渲染、铺陈齐国的民殷国富、兵强马壮,齐王就不一定会很快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