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序
- 跋
- 凡例
- 助梓缙绅诸公氏号
-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 卷之二 内经要旨
- 卷之三 翼医通考
- 卷之四 内经脉候
- 卷之五 运气易览
- 卷之六 经穴发明
- 卷之七 针灸直指
- 卷之八 中风门
- 卷之九 伤风门·破伤风门·厉风门
- 卷之十 风痫门
- 卷之十一 痹证门
- 卷之十二 历节风门
- 卷之十三 伤寒门(上)
- 卷之十四 伤寒门(下)
- 卷之十五 中寒门
- 卷之十六 暑证门
- 卷之十七 湿证门
- 卷之十八 疸证门
- 卷之十九 燥证门
- 卷之二十 火证门
- 卷之二十一 积热门
- 卷之二十二 痼冷门
- 卷之二十三 脾胃门·倦怠嗜卧门·内伤门
- 卷之二十四 呕吐哕门·吞酸门·嘈杂门
- 卷之二十五 瘟疫门
- 卷之二十六 郁证门
- 卷之二十七 咳逆门·嗝噎门
- 卷之二十八 翻胃门
- 卷之二十九 痞满门
- 卷之三十 胀满门
- 卷之三十一 水肿门·〔附〕阴肿门
- 卷之三十二 蛊证门
- 卷之三十三 积聚门
- 卷之三十四 痞块门
- 卷之三十五 泻泄门
- 卷之三十六 滞下门
- 卷之三十七 疟证门
- 卷之三十八 霍乱门
- 卷之三十九 证门·厥证门
- 卷之四十 痿证门
- 卷之四十一 诸气门
- 卷之四十二 血证门
- 卷之四十三 痰饮门
- 卷之四十四 咳嗽门·喘证门
- 卷之四十五 肺痿证
- 卷之四十六 痨瘵门·声音门
- 卷之四十七 虚烦门
- 卷之四十八 虚损门
- 卷之四十九 癫狂门·心风门·邪祟门
- 卷之五十 惊悸门·健忘门
- 卷之五十一 自汗门·盗汗门
- 卷之五十二 消渴门
- 卷之五十三 头痛门·眩运门
- 卷之五十四 身体痛·肩背痛·拘急候
- 卷之五十五 皮肤候
- 卷之五十六 心痛门·脾痛候·胃脘痛
- 卷之五十七 腹痛门·胁痛门
- 卷之五十八 腰痛门·腰软候
- 卷之五十九 香港脚门
- 卷之六十 疝气门·前阴十证
- 卷之六十一 眼科
- 卷之六十二 鼻证门·耳证门
- 卷之六十三 口病门·唇病门
- 卷之六十四 舌证门·齿候门
-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 卷之六十六 面部候·腮候·髭发门
- 卷之六十七 瘦瘤候·结核门
- 卷之六十八 关格候
-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
- 卷之七十 梦遗精滑门·释梦门·不寐候
- 卷之七十一 淋证门
- 卷之七十二 便浊门
- 卷之七十三 便癃证·遗溺证·转脬病
- 卷之七十四 痔漏门·脱肛候
- 卷之七十五 腋气证
- 卷之七十六 瘴气门
- 卷之七十七 中蛊门·解毒门
- 卷之七十八 诸虫门
- 卷之七十九 伤损门·金疮门·汤火伤门·杖疮门
-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 卷之八十一 外科理例(下)
- 卷之八十二 妇科心镜(上)
- 卷之八十三 妇科心镜(下)
- 卷之八十四 螽斯广育
- 卷之八十五 胎产须知
- 卷之八十六 老老余编(上)
- 卷之八十七 老老余编(下)
-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 卷之九十一 痘疹泄秘
- 卷之九十二 奇病续抄
- 卷之九十三 经验秘方
-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 卷之九十五 本草集要(下)
- 卷之九十六 救荒本草
- 卷之九十七 制法备录
- 卷之九十八 通用诸方
- 卷之九十九 养生余录(上)
- 卷之一百 养生余录(下)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八 关格候
- 本章共 1.2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卷之六十八 关格候
[卷之六十八关格候] 病机
脉要精微篇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王注∶阳脉而响应之不足,阴脉而响应之有余,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上下俱病是也。)《难经》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否?然∶五脏者,当上关于九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结为痈。邪在六府,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荣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荣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荣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荣于六腑者,何也?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而不息也。故阴脉荣于五脏,阳脉荣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而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
戴氏曰∶关格者,谓膈中觉有所碍,欲升而不升,欲降而不降,欲食不能食,此为气之横格也。
[卷之六十八关格候] 病机
洁古云∶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关者甚热之气,格者甚寒之气,是关无出之由,故曰关也;格者无入之理,故曰格也。寒在胸中,遏绝不入;热在下焦,填塞不便。
云岐子云∶阴阳易位,病名关格。胸膈以上,阳气常在,热则为主病;身半以下,阴气常在,寒则为主病。寒在胸中,舌上白胎,而水浆不下,故曰格,格则吐逆;热在丹田,小便不通,故曰关,关则不得小便。胸中寒者,以热药治胸中之寒;丹田有热,以寒药治丹田之热;胸中有寒,丹田有热,上下之法,治主当缓,治客当急。
[卷之六十八关格候] 脉候
经曰,阳盛阴不得荣,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曰关;阴盛阳不得荣,故气口大四倍于人迎,曰格。
尺寸反者,阴阳交者,为关格,主死。
寒在上,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
仲景云∶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此为格。
陈氏曰∶腑有邪则阳脉盛,脏有邪则阴脉盛。阴脉盛者,阴气关于下;阳脉盛者,阳气格于上,然而未至于死。阴阳俱盛,则既关且格。格则吐而食不下,关则一阴闭,不得大小便,而死矣。若脏腑气和而相荣,阴不覆,阳不溢,又何关格之有?
[卷之六十八关格候] 治法
丹溪云∶关格必用吐,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
有痰宜吐者,二陈汤吐之,吐中便有降。
有中虚气不运者,补气药中升降。
一妇人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渐冷,无脉。凡一日与大承气汤一剂,至夜半大便通,脉渐安复,次日愈。此关格之病,极难治,今见愈者,惟此一人耳。
一妇人心脾痛后,大小便不通,皆是痰隔中焦,气滞于下焦。二陈汤加木通,初吃后煎滓,探吐。
[卷之六十八关格候] 药方
(《局方》)
六君子汤
加升麻、枳实、栝蒌仁煎服。气虚脾胃弱而得关格之证宜服。
(丹溪)
二陈木通汤
治关格饮食不下,二便不通。
陈皮(一钱)半夏(八分)茯苓(八分)甘草(四分)木通滑石(各一钱)人参芦(钱半)上咀,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再煎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