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序
- 跋
- 凡例
- 助梓缙绅诸公氏号
-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 卷之二 内经要旨
- 卷之三 翼医通考
- 卷之四 内经脉候
- 卷之五 运气易览
- 卷之六 经穴发明
- 卷之七 针灸直指
- 卷之八 中风门
- 卷之九 伤风门·破伤风门·厉风门
- 卷之十 风痫门
- 卷之十一 痹证门
- 卷之十二 历节风门
- 卷之十三 伤寒门(上)
- 卷之十四 伤寒门(下)
- 卷之十五 中寒门
- 卷之十六 暑证门
- 卷之十七 湿证门
- 卷之十八 疸证门
- 卷之十九 燥证门
- 卷之二十 火证门
- 卷之二十一 积热门
- 卷之二十二 痼冷门
- 卷之二十三 脾胃门·倦怠嗜卧门·内伤门
- 卷之二十四 呕吐哕门·吞酸门·嘈杂门
- 卷之二十五 瘟疫门
- 卷之二十六 郁证门
- 卷之二十七 咳逆门·嗝噎门
- 卷之二十八 翻胃门
- 卷之二十九 痞满门
- 卷之三十 胀满门
- 卷之三十一 水肿门·〔附〕阴肿门
- 卷之三十二 蛊证门
- 卷之三十三 积聚门
- 卷之三十四 痞块门
- 卷之三十五 泻泄门
- 卷之三十六 滞下门
- 卷之三十七 疟证门
- 卷之三十八 霍乱门
- 卷之三十九 证门·厥证门
- 卷之四十 痿证门
- 卷之四十一 诸气门
- 卷之四十二 血证门
- 卷之四十三 痰饮门
- 卷之四十四 咳嗽门·喘证门
- 卷之四十五 肺痿证
- 卷之四十六 痨瘵门·声音门
- 卷之四十七 虚烦门
- 卷之四十八 虚损门
- 卷之四十九 癫狂门·心风门·邪祟门
- 卷之五十 惊悸门·健忘门
- 卷之五十一 自汗门·盗汗门
- 卷之五十二 消渴门
- 卷之五十三 头痛门·眩运门
- 卷之五十四 身体痛·肩背痛·拘急候
- 卷之五十五 皮肤候
- 卷之五十六 心痛门·脾痛候·胃脘痛
- 卷之五十七 腹痛门·胁痛门
- 卷之五十八 腰痛门·腰软候
- 卷之五十九 香港脚门
- 卷之六十 疝气门·前阴十证
- 卷之六十一 眼科
- 卷之六十二 鼻证门·耳证门
- 卷之六十三 口病门·唇病门
- 卷之六十四 舌证门·齿候门
-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 卷之六十六 面部候·腮候·髭发门
- 卷之六十七 瘦瘤候·结核门
- 卷之六十八 关格候
-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
- 卷之七十 梦遗精滑门·释梦门·不寐候
- 卷之七十一 淋证门
- 卷之七十二 便浊门
- 卷之七十三 便癃证·遗溺证·转脬病
- 卷之七十四 痔漏门·脱肛候
- 卷之七十五 腋气证
- 卷之七十六 瘴气门
- 卷之七十七 中蛊门·解毒门
- 卷之七十八 诸虫门
- 卷之七十九 伤损门·金疮门·汤火伤门·杖疮门
-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 卷之八十一 外科理例(下)
- 卷之八十二 妇科心镜(上)
- 卷之八十三 妇科心镜(下)
- 卷之八十四 螽斯广育
- 卷之八十五 胎产须知
- 卷之八十六 老老余编(上)
- 卷之八十七 老老余编(下)
-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 卷之九十一 痘疹泄秘
- 卷之九十二 奇病续抄
- 卷之九十三 经验秘方
-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 卷之九十五 本草集要(下)
- 卷之九十六 救荒本草
- 卷之九十七 制法备录
- 卷之九十八 通用诸方
- 卷之九十九 养生余录(上)
- 卷之一百 养生余录(下)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十七 虚烦门
- 本章共 3.0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卷之四十七 虚烦门
[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病机
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大声也。)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五脏生成篇曰∶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脉要精微篇曰∶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言热在手之三阳经。)玉机真藏篇曰∶心脉者,南方火,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又曰∶数则烦心。
[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病机
《神珍》云∶虚烦之病,非止一端,究其大概多是体虚者也。摄养有乖,荣卫不调,使阴阳二气有所偏胜。或阴虚而阳盛,或阴盛而阳虚。
经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此固不易之论。而今虚烦之病,多是阴虚生内热所致。如虚劳之人,肾水有亏,心火内蒸,其烦必躁。吐泻之后,津液枯竭,烦而有渴。惟伤寒及大病后,多有虚烦之证,却无霍乱。临病之际,又宜审之。治法宜用平和之药,清心实下,不可峻用补药。又若妇人产后去血过多,虚烦发热,又当以各类求之。烦躁甚者,内外不安,反复颠倒,谓之懊。详见伤寒门。
[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脉候
脉数为烦心。
大病后,烦躁甚,脉急数者不治。
脉沉而急者,为虚烦。左手脉涩为血少心烦。
脉浮大而缓者生。
伤寒脉最详备、烦躁者审之。
[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治法
烦躁病有阴有阳,有虚有实。若峻药治之,则恐助其邪;若遽泻之,则反虚其本。所以宜乎清平淡渗,如五苓散、竹叶汤之类,则无颠覆之凶,而有中行之吉。用此而不奏效者,又当察其始病与既病先后之虚实而治之,效斯得矣。
[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治法
治烦躁病,用清药不效,必究其未病者,多是邪气相干,要分表里汗下。若病后心烦,多是虚证,宜人参竹茹汤、酸枣仁汤之属。已兼吐汗下者,有补阳益阴,退阴复阳之法,当于伤寒门烦躁证内求之,万无一失。
发热下利,手足厥逆,躁而不得卧者,五苓散治之。不效者,必死。
[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治法
虚烦之证,虽属于肾水竭,而心火盛。或因寒邪据体,或因误治无端,或因烦劳过损,或因久病不愈,其类不一。要皆耗伤真元,而虚火炎上。故烦热发于心,而躁热根于肾;烦者躁所起,躁者烦所生。
厥冷脉沉,反生烦渴者何也?内伤元气,外感寒邪。故寒邪入脏,伏于至阴,邪气相持,从善所化,津液枯涸,故六脉沉迟,口苦舌干,反生烦渴,治宜干姜、附子之剂,复阴回阳。苟荣卫失调,亢烦复起,有症相似,而脉沉数,大便秘结,治宜三承气汤下之。如大患之后,厥冷烦躁过甚,六脉无应,医难治之。有表邪失治,变生虚烦何也?先因寒邪所折,汗未能周,妄行攻治,致其蓄热上升,而成烦渴之证,宜以冲和汤和肌开表,次用消烦之剂,随证治之。有汗下后大烦渴何也?表虚为寒所折,本当和解,反过汗下,故六脉洪数,表里俱热,而不恶寒,腠理开疏,汗泄不已,津液衰少,烦渴过甚,宜以竹叶石膏汤,或栀子升麻汤、人参白虎汤,选而用之。
有大热反恶寒,烦渴不已,发汗无效,治热无功何也?寒邪入脏,阴不达阳,寒蓄于内,热邪在腑,阳不和阴,热郁于外,故阳元则生热。甚则生烦,宜以阴旦汤通和表里,次用消渴之剂,随证治之。
虚劳者,寒邪达入,误治诸经,真元耗散,气血俱虚、身热烦躁,神舍失安,不能眠卧,以栀子豉汤治之。寒邪蓄滞于阴;阴不越阳,上盛下虚,身凉无热,手足微温,大便自利而烦渴,以竹叶石膏汤去石膏加附子治。寒邪发散未尽,肺浮身热,欲喜饮水,而成积滞,故湿热上升,而反见烦渴,以猪苓汤先疏导之,以止烦渴而和之。虚劳者,素多饮酒,或伤寒邪,积热膀胱,谬为汗利,亡其津液,小便短少,大热烦躁,以青龙汤去半夏重加天花粉,通和表里,而解烦躁,不可投用五苓散之剂。
治虚烦证,有用寒凉之剂,治热愈热、治烦愈烦何也?体弱之人内损元气,外感风寒,或由汗下过伤,则元气多虚,寒邪内鼓,虚火上炎,六脉洪数,浮而无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是为阳虚。若复用寒凉之药,则脾胃受伤,而虚者益虚矣。宜以独参汤和平益气,次用人参黄汤调下,五苓散清利之,热退阳生虚烦息矣。
[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药方
(《和剂》)
五苓散
治烦热而渴。(方见伤寒门。)(《和剂》)
辰砂妙香散
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虚烦少睡。(方见健忘门。)(《三因》)
淡竹茹汤
治心虚烦闷,头痛气短,内热不解,心中扰扰,及妇人产后心虚,惊悸烦闷。
麦门年(去心)小麦(炒,二钱七分半)甘草(炙,一钱)人参白茯苓(各二钱半)半夏(制,二钱)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竹茹一块,煎八分,食远服。
(《济生》)
小草汤
治虚劳忧思过度,遗精白浊,虚烦不安。
小草黄当归(酒浸)麦门冬(去心)酸枣仁石斛(各一两)人参甘草(炙,五钱)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三因》)
橘皮汤
治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之反无汗,心中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会反呕逆,谷不得入,宜服此。
橘皮(一两半)甘草人参(二钱半)竹茹(半两)上咀,每服四钱,姜三片、枣一枚,水钟半,煎七分,空心服。
(《三因》)
人参竹茹汤
治胃口有热,呕吐逆,虚烦不安。
人参半夏竹茹(各一两)上咀,作六剂,每剂水一盏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医林》)
酸枣仁汤
治霍乱吐下增剧,虚劳烦扰,奔气在胸中不得眠,或发寒热,头痛晕闷。
酸枣仁(一两,炒)人参桂心(各一钱)知母茯苓(各三钱)石膏(,半两)甘草(炙,二钱)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人参竹叶汤
治汗下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
竹叶人参甘草(各一两)半夏(二两)石膏麦门冬(各五两)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粳米一撮,煎七分,空心服。
竹叶麦门冬汤
治大病后,表里俱虚,内无津液,烦渴心躁,及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痛。不可汗宜此。
淡竹茹麦门冬(等分)上咀,每服七钱,水二钟,煎八分,不枸时服。
竹叶石膏汤
治前证。(方见伤寒门。)
温胆汤
(方见惊悸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卧,直心经虚怯,触事易惊。短气时悸,或复自汗,并服之。
竹叶汤
治大病后,及霍乱吐泻后虚烦闷,内热不解。
竹叶人参麦门冬(去心)半夏(制。各二钱半)甘草(炙,五分)上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地仙散
治诸病后,烦热不安,乃虚劳烦躁。
地骨皮(一两)防风(五钱)甘草(二钱)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钟,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清心莲子饮
治心中蕴热虚烦。(方见遗精门。)
黄连阿胶汤
治阴虚邪盛,热烦于内,不得眠者。
扶阴散
(方见伤寒门。)
干姜附子甘草汤
治烦躁、脉沉微而不渴者。(方见伤寒门。)
[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药方
《圣惠方》∶
治夜不得眠。酸枣仁(半两),炒黄为末,酒三合浸汁,先以粳米二合煮作粥,临熟下枣仁汁,更煮三五沸,空心食之效。
一方∶
治胆虚,睡卧不安,心中惊悸。用枣仁(一两)炒香熟,捣细为末,每服二钱,竹叶汤调下,不枸时服。
一方∶
治发汗不得,心中大烦,骨节疼痛,呕逆,谷不入,用人参(少许),陈皮(二钱半),甘草、竹茹(各一钱),加姜枣,水煎,空心服。
一方∶
治男妇虚烦不眠。用竹沥一升,水四升,茯苓三两同煎,取二升,分三服。
一方∶
治大病后,昼夜虚烦不睡,心中多惊,用酸枣仁、榆白皮等分为末,煎汁温服。
一方∶
治心烦,用白术末,水调五分七服。
一方∶
治烦不睡,用榆白皮阴干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三钱煎如膏服。兼治、五淋。
《肘后方》∶
从早夜连时不得眠,暮以新布火灸,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枕冷后,更易热,终夜常枕热立愈。
《食医心镜》∶
治心中烦闷,此能益气力,止渴。苦笋熟煮,任意食之。又苦竹笋煮食,治消渴利水道下气,理风热香港脚,取蒸熟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