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序
- 跋
- 凡例
- 助梓缙绅诸公氏号
-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 卷之二 内经要旨
- 卷之三 翼医通考
- 卷之四 内经脉候
- 卷之五 运气易览
- 卷之六 经穴发明
- 卷之七 针灸直指
- 卷之八 中风门
- 卷之九 伤风门·破伤风门·厉风门
- 卷之十 风痫门
- 卷之十一 痹证门
- 卷之十二 历节风门
- 卷之十三 伤寒门(上)
- 卷之十四 伤寒门(下)
- 卷之十五 中寒门
- 卷之十六 暑证门
- 卷之十七 湿证门
- 卷之十八 疸证门
- 卷之十九 燥证门
- 卷之二十 火证门
- 卷之二十一 积热门
- 卷之二十二 痼冷门
- 卷之二十三 脾胃门·倦怠嗜卧门·内伤门
- 卷之二十四 呕吐哕门·吞酸门·嘈杂门
- 卷之二十五 瘟疫门
- 卷之二十六 郁证门
- 卷之二十七 咳逆门·嗝噎门
- 卷之二十八 翻胃门
- 卷之二十九 痞满门
- 卷之三十 胀满门
- 卷之三十一 水肿门·〔附〕阴肿门
- 卷之三十二 蛊证门
- 卷之三十三 积聚门
- 卷之三十四 痞块门
- 卷之三十五 泻泄门
- 卷之三十六 滞下门
- 卷之三十七 疟证门
- 卷之三十八 霍乱门
- 卷之三十九 证门·厥证门
- 卷之四十 痿证门
- 卷之四十一 诸气门
- 卷之四十二 血证门
- 卷之四十三 痰饮门
- 卷之四十四 咳嗽门·喘证门
- 卷之四十五 肺痿证
- 卷之四十六 痨瘵门·声音门
- 卷之四十七 虚烦门
- 卷之四十八 虚损门
- 卷之四十九 癫狂门·心风门·邪祟门
- 卷之五十 惊悸门·健忘门
- 卷之五十一 自汗门·盗汗门
- 卷之五十二 消渴门
- 卷之五十三 头痛门·眩运门
- 卷之五十四 身体痛·肩背痛·拘急候
- 卷之五十五 皮肤候
- 卷之五十六 心痛门·脾痛候·胃脘痛
- 卷之五十七 腹痛门·胁痛门
- 卷之五十八 腰痛门·腰软候
- 卷之五十九 香港脚门
- 卷之六十 疝气门·前阴十证
- 卷之六十一 眼科
- 卷之六十二 鼻证门·耳证门
- 卷之六十三 口病门·唇病门
- 卷之六十四 舌证门·齿候门
-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 卷之六十六 面部候·腮候·髭发门
- 卷之六十七 瘦瘤候·结核门
- 卷之六十八 关格候
-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
- 卷之七十 梦遗精滑门·释梦门·不寐候
- 卷之七十一 淋证门
- 卷之七十二 便浊门
- 卷之七十三 便癃证·遗溺证·转脬病
- 卷之七十四 痔漏门·脱肛候
- 卷之七十五 腋气证
- 卷之七十六 瘴气门
- 卷之七十七 中蛊门·解毒门
- 卷之七十八 诸虫门
- 卷之七十九 伤损门·金疮门·汤火伤门·杖疮门
-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 卷之八十一 外科理例(下)
- 卷之八十二 妇科心镜(上)
- 卷之八十三 妇科心镜(下)
- 卷之八十四 螽斯广育
- 卷之八十五 胎产须知
- 卷之八十六 老老余编(上)
- 卷之八十七 老老余编(下)
-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 卷之九十一 痘疹泄秘
- 卷之九十二 奇病续抄
- 卷之九十三 经验秘方
-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 卷之九十五 本草集要(下)
- 卷之九十六 救荒本草
- 卷之九十七 制法备录
- 卷之九十八 通用诸方
- 卷之九十九 养生余录(上)
- 卷之一百 养生余录(下)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九 痞满门
- 本章共 4.9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病机
《内经》曰∶备化之纪其病痞。又云∶太阴所至,马积饮痞膈。
《原病式》云∶痞与否同,不通泰之谓。精神、荣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闭密而为痞也。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病机
成无己云∶伤寒心下痞满者,不经下后则有吐下之殊,若下后则有结胸、痞气之别。
未经汗下而心痞满者,当吐之下之,要在随其邪气之高下而泄之也。若邪气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痞,须审别之而用后之治法。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病机
伤寒痞满乃因寒伤荣血,心主血,邪入于本,故为心下痞。仲景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以泻心下之土邪,至于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满,亦是血证,何也?盖下多则亡阴,亡阴者则损脾胃,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故胸中之气及其血虚而下陷于心之分,故致心下痞满,宜理脾胃,以血治之。若全用气药通利,则痞益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非其治也。
《此事难知》曰∶伤寒痞者,从血中来,从外之内,从无形;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从内之外,从有形。故无形以苦泻之,有形以辛散之。《玉机》云∶痞满之病患皆知气之不运也。独东垣指以血病言之,谓下多则亡阴而损血,此前人之未论也。世之用气药治痞而不效者,盖不知此理故也。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病机
《直格》云∶伤寒里之阴分已受热邪,是病发于阴也,或热微,下证未全,误下之早,则里热除去,表热乘虚入里而作痞也。故仲景攻痞,多用大黄、黄连、黄芩,寒剂中或加干姜之类者,是以辛热佐其寒药,欲令开发痞之怫热结滞也,非攻寒耳。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病机
丹溪曰∶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内胀而外亦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盖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位心下中央,满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有因误下,里气虚,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为痞者,有不因误下而得之,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有湿士太甚邪着心下为痞者。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脉候
《脉经》曰∶痞脉浮坚而下之,紧反入里,因作痞,按之濡,其脉上浮,或寸沉关浮而弦,脉濡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燥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则心下痞坚。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治法
《玉机》云∶古方治痞用黄芩、黄连、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温以补之,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随其病之所在以调之也。既痞有湿,惟宜上下分消其气。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疏导。世人苦于痞寒,喜行利药,以求速效,临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所谓下多亡阴之意也。如结胸是实邪,大陷胸汤主之,痞是虚邪,须诸泻心汤散可也。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治法
《保命集》云∶三阴三阳之标本,治各不同,有因寒药而为热痞,大黄、黄连之类也;有因寒热药阴与阳不利而痞,大黄、黄连加附子之类也;有因辛热药多而寒药少者,阴盛阳虚而痞,半夏、甘草、生姜泻心三方之类。泻心汤者,非泻心火之热,泻心下之痞也。通而论之,其药阳多阴少,盖病发于阴而得之,大黄黄连泻心汤独为阴,心下痞而脉疾一证,桂枝从用,从太阳浮弱所变,余皆阴阳杂用。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治法
丹溪曰∶痞满之证不一,有因伤寒下早而作痞者,枳壳桔梗汤、小陷胸汤之类是也。
饮食填塞胸中而作痞者,保和丸、东垣枳实导滞丸、木香化滞汤之类是也。饮食后因胃气寒,饮食不消而作痞者,宜吴茱萸、砂仁、藿香、草豆蔻之类温以化之。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作痞者,宜白术、山楂、神曲、麦芽之类以消之。大病后元气未复,胸满气短者,补中益气汤、陈皮枳术丸、木香枳术丸之类。伤寒下多则亡阴而痞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术、升麻、柴胡,少佐以陈皮、枳壳之类。肥人心下痞满,内有湿痰留饮,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瘦人心下痞,乃郁热在上焦,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大凡心下痞满,须以黄连、枳实而参以脉证虚实而调之可也。
痞有痰挟血成窠囊者,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之类治之。实痞大便秘者,浓朴枳壳汤主之。
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治之。饮食倍伤而痞者,宜消导之。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因而越之。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治案
滑伯仁治一人,苦胸中痞满,愦愦若怔忡状,头目昏痛,欲吐不吐,忽善忘。时一臂偏痹,脉之关以上溜而滑沉而有力,曰积饮滞痰,横于胸膈。盖得之浓味醇酒肥腻炙爆,蓄热而生湿,湿聚而痰涎宿饮皆上甚也。王太仆云∶上甚不已,吐而夺之,治法宜吐。俟春日开明,如法治之,以物探喉中,须臾,大吐黑色顽痰如胶饧者三四升,一二日更吐之,三四次则胸中洞爽矣。
《正传》一人因夏秋劳苦,冬间得痞满证。历数医皆与疏气耗散之药,皆不效。两手关脉皆浮洪而弦涩,关后脉皆沉伏。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气敦阜,肝木郁而不伸,当用吐法,木郁达之之理也。值冬月降沉之时,未可以行此法。且先与豁痰疏肝气,泻脾胃敦阜之气,用平胃散加半夏、茯苓、青皮、川芎、草龙胆、香附、砂仁、柴胡、黄连、栝蒌等药,病退十有三四。待次年二月初旬,为行倒仓法而安。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药方
(《局方》)
七气汤
治七情所伤,忧思郁结脏腑,气不和平,心胸痞闷。
半夏(制)茯苓(各二钱)浓朴(制,钱半)紫苏叶(一钱)上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东垣)
大消痞丸
治一切心下痞满,及年久不愈者。
干生姜神曲(炒)甘草(炙。各二钱)猪苓(二钱半)泽泻浓朴(制)砂仁(各三钱)半夏(制)陈皮(去白)人参(各四钱)枳实(麸炒,半两)黄连(土炒)黄芩(土炒。各六钱)姜黄白术(各一两)上为末,汤泡蒸饼丸,小豆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下。
(东垣)
浓朴温中汤
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疼痛,时作时止。
浓朴(姜汁炒)陈皮(去白。各一钱)茯苓草豆蔻甘草木香(各五分)干生姜(一钱)水煎温服。
(东垣)
木香化滞汤
(一名消痞汤)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川归枳实(炒。各四分)陈皮木香(各六分)柴胡(七分)甘草(炙)草豆蔻(各一钱,面包煨)半夏(钱半)红花(一分)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东垣)
黄连消痞丸
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烦热喘促不安。
泽泻姜黄(各一钱)干姜(二钱)甘草(炙)茯苓白术(各三钱)陈皮(半两)猪苓(半两)枳实(麸炒,七钱)半夏(制,九钱)黄连(一两)木香(钱半)黄芩(二两炒)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拔萃》)
黄连消痞丸
治心下痞满,小便不利。
黄连(炒,两半)黄芩(炒,三钱)枳实(一两)干姜(二钱)茯苓白术(炒)甘草(炙。各半两)猪苓(半两)陈皮(七钱半)泽泻(一钱)半夏(制,一两三钱)姜黄(钱半)砂仁(三钱半)浓朴(制,半两)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汤送下。
(东垣)
失笑丸
(一名枳实消痞丸)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倦怠。开胃进食。
干生姜(一钱)甘草(炙)麦芽白茯苓白术(各二钱)半夏曲人参(各三钱)浓朴(制,四钱)枳实(曲炒)黄连(各半两)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东垣)
木香顺气汤
治心腹胀满。
木香益智陈皮草豆蔻(各五分)浓朴(姜炒)青皮(各四分)茯苓半夏(各六分)干姜吴茱萸(各三分)当归升麻柴胡(各一钱)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东垣)
黄芩利膈丸
除胸热,利膈痰。
生黄芩炒黄芩(各一两)半夏黄连泽泻(各半两)南星枳壳(炒)陈皮(去白。
各三钱)白术(二钱)白矾萝卜子小皂角(各一钱)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忌酒面鸡鱼肥腻。
(丹溪)
枳术丸
助胃消食,宽中去痞。
白术(四两)枳实(二两)上为末,荷叶包烧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下。
(丹溪)
橘皮枳术丸
治同前。
橘皮枳实白术(各等分)如前法丸服。
茱连丸
治痞满。
吴茱萸(三两)黄连(八两)上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下。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药方
(《活人》)
桔梗枳壳汤
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
桔梗枳壳(各三两)上咀,作三服,每服水二盏煎一盏服。
(《宣明》)
槟榔散
治伤寒阴证下后成痞,满而不痛,按之虚软。
槟榔枳壳(等分)为末,每服三钱,黄连汤调下。
(《宝鉴》)
三脘痞气丸
治三焦痞满,水饮停积。
木香白豆蔻青皮三棱(炮。各一两)槟榔(半两)沉香大腹子陈皮(各一两)砂仁沉香(各半两)上为末,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六十丸,陈皮汤下。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药方
(仲景)
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或寸沉关浮而有热者。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锉,以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
(仲景)
附子泻心汤
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脉沉迟也。
大黄(二两)黄芩黄连(各一两)附子(一枚,泡去皮另煮)上锉,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渣,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仲景)
半夏泻心汤
治汗下后身寒痞满而呕,饮食不下,脉征,按之不痛,非柴胡证。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上水一斗煮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
生姜泻心汤
治汗下后胃中不利,干噎食臭,自利肠鸣,胁下有水气,而心下痞满。
半夏(半升,泡)黄芩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干姜(一两)生姜(四两)上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服,日三次。
(仲景)
甘草泻心汤
治下后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再下之痞益甚。此非结热以其胃中虚,客气上逆也。
半夏(半升,泡)黄芩甘草(各三两)黄连干姜(各一两)大枣(十二枚)煎法同上。
(仲景)
大陷胸汤
治伤寒下早而成结胸痞满,手不可按。
小陷胸汤
治伤寒小结胸而痞不痛者。(二方并见伤寒门。)(《医林》)
加味陷胸汤
治热壅痞满,胸膈痛,或两胁痛。
枳壳(麸炒)桔梗(各四钱)半夏(泡)黄芩栝蒌子黄连(各二钱)麦门冬(去心,二钱)上咀作二服,每服姜五片、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服,利下即安。凡疟利病后发热留滞胸膈,及其饮酒过度胸满结痛,亦宜服此,神效。
一法只用小陷胸汤加桔梗、枳壳甚效。
栝蒌实散
治胸胁痞满,胸中微痛引背喘急妨闷。
栝蒌实(另研)枳壳(麸炒)半夏(泡)桔梗(各等分)上为细末,姜汁糊丸,小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煎服亦可。
破气汤
治妇人气上逆,胸膈作痛满闷。
乌药香附子(各钱)紫苏陈皮檀香姜黄砂仁甘草(炙。各钱半)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葱一茎,煎八分去渣,入沉香、木香末各五分调服。
(《金匮》)
栝蒌薤白饮
治胸痞之病,喘息咳唾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下紧数,薤白白酒栝蒌饮主之。
栝蒌实(一枚)薤白白酒(二升)上三味同煮一升半,分二服,食后温饮。
(《医林》)
开结枳实丸
(一名木香利膈丸)治湿痰痰饮,胸膈痞闷,时作鸣声。
枳实(炒)白术半夏(制)南星(泡)明矾(枯)大黄(各半两)牵牛(头末,二两)皂角(炙,去皮弦子)旋复花(各一两)青皮木香(各五钱)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米饮下。
(《秘藏》)
木香消痞丸
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正所谓治气不效,须如此药,加当归、红花方有效也。
木香干姜(各半两)甘草(炙)半夏(各一两)陈皮归尾(各三钱)柴胡(四钱)红花(五分)上为末,酒糊丸,小豆大。每服七十丸,韭汤下。
(东垣)
加味补中益气汤
治内伤心下痞。(方见虚损内伤门。)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硬便难,而心下痞,加柴胡、黄连、甘草。
大便秘燥,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身。心下痞控闷者,加白芍、黄连。心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芍、砂仁,如天寒少加干姜或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心下痞呕逆者,加黄连、生姜、陈皮,如天寒加黄连,少入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钱。如不能食心下痞,不可加,只根据本方服。
[卷之二十九痞满门] 药方
《斗门方》
治胸膈壅滞,去痰开胃。酒食所伤,用半夏为末,以姜汁和作饼子,用湿纸包于慢火中煨,令香熟,水二盏用饼子一块入盐五分,煎一盏温服。
《经验方》
治凉物过饱不消,遂成痞嗝,用马牙硝一两淬之,吴茱萸半升陈者,煮取浓汁,投硝乘热服,良久未转,更进一服,立愈。
《千金方》
治胸痹气壅满,心膈不利,枳实二两麸炒为末,无时以清粥饮调下二钱。
唐韦迪《独行方》
治卒得胸痛,瘥而复作者,用薤根五斤捣,绞汁饮之立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