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序
- 跋
- 凡例
- 助梓缙绅诸公氏号
- 卷之一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 卷之二 内经要旨
- 卷之三 翼医通考
- 卷之四 内经脉候
- 卷之五 运气易览
- 卷之六 经穴发明
- 卷之七 针灸直指
- 卷之八 中风门
- 卷之九 伤风门·破伤风门·厉风门
- 卷之十 风痫门
- 卷之十一 痹证门
- 卷之十二 历节风门
- 卷之十三 伤寒门(上)
- 卷之十四 伤寒门(下)
- 卷之十五 中寒门
- 卷之十六 暑证门
- 卷之十七 湿证门
- 卷之十八 疸证门
- 卷之十九 燥证门
- 卷之二十 火证门
- 卷之二十一 积热门
- 卷之二十二 痼冷门
- 卷之二十三 脾胃门·倦怠嗜卧门·内伤门
- 卷之二十四 呕吐哕门·吞酸门·嘈杂门
- 卷之二十五 瘟疫门
- 卷之二十六 郁证门
- 卷之二十七 咳逆门·嗝噎门
- 卷之二十八 翻胃门
- 卷之二十九 痞满门
- 卷之三十 胀满门
- 卷之三十一 水肿门·〔附〕阴肿门
- 卷之三十二 蛊证门
- 卷之三十三 积聚门
- 卷之三十四 痞块门
- 卷之三十五 泻泄门
- 卷之三十六 滞下门
- 卷之三十七 疟证门
- 卷之三十八 霍乱门
- 卷之三十九 证门·厥证门
- 卷之四十 痿证门
- 卷之四十一 诸气门
- 卷之四十二 血证门
- 卷之四十三 痰饮门
- 卷之四十四 咳嗽门·喘证门
- 卷之四十五 肺痿证
- 卷之四十六 痨瘵门·声音门
- 卷之四十七 虚烦门
- 卷之四十八 虚损门
- 卷之四十九 癫狂门·心风门·邪祟门
- 卷之五十 惊悸门·健忘门
- 卷之五十一 自汗门·盗汗门
- 卷之五十二 消渴门
- 卷之五十三 头痛门·眩运门
- 卷之五十四 身体痛·肩背痛·拘急候
- 卷之五十五 皮肤候
- 卷之五十六 心痛门·脾痛候·胃脘痛
- 卷之五十七 腹痛门·胁痛门
- 卷之五十八 腰痛门·腰软候
- 卷之五十九 香港脚门
- 卷之六十 疝气门·前阴十证
- 卷之六十一 眼科
- 卷之六十二 鼻证门·耳证门
- 卷之六十三 口病门·唇病门
- 卷之六十四 舌证门·齿候门
-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 卷之六十六 面部候·腮候·髭发门
- 卷之六十七 瘦瘤候·结核门
- 卷之六十八 关格候
-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
- 卷之七十 梦遗精滑门·释梦门·不寐候
- 卷之七十一 淋证门
- 卷之七十二 便浊门
- 卷之七十三 便癃证·遗溺证·转脬病
- 卷之七十四 痔漏门·脱肛候
- 卷之七十五 腋气证
- 卷之七十六 瘴气门
- 卷之七十七 中蛊门·解毒门
- 卷之七十八 诸虫门
- 卷之七十九 伤损门·金疮门·汤火伤门·杖疮门
-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 卷之八十一 外科理例(下)
- 卷之八十二 妇科心镜(上)
- 卷之八十三 妇科心镜(下)
- 卷之八十四 螽斯广育
- 卷之八十五 胎产须知
- 卷之八十六 老老余编(上)
- 卷之八十七 老老余编(下)
-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 卷之九十 幼幼汇集(下)
- 卷之九十一 痘疹泄秘
- 卷之九十二 奇病续抄
- 卷之九十三 经验秘方
-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 卷之九十五 本草集要(下)
- 卷之九十六 救荒本草
- 卷之九十七 制法备录
- 卷之九十八 通用诸方
- 卷之九十九 养生余录(上)
- 卷之一百 养生余录(下)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五 中寒门
- 本章共 2.8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卷之十五中寒门] 病机叙论
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脏之道也。
逆之即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又曰∶阳虚生外寒者,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阴盛生内寒者,因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泄。不泄则温气去,寒独留,留则血凝,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又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热则痛立止。
寒气上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积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出,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得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
《原病式》曰∶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下利清白,吐利腥秽,食已不饥,坚痞,腹满急痛,瘕癫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卷之十五中寒门] 病机叙论
中寒候,世俗所谓阴证伤寒,悉以房中受寒伤冷而归患家,患家本无房事,坚不肯认。
阴证中寒之剂,固拒不肯服,惟任他证处之,则乐从之。呜呼!每每误死者,不可胜纪。
殊不知中寒之候,先由五脏不足,元气太虚,寒邪冒中,直入阴经而为中寒之候,即为阴证是也。拘于房室,岂不误哉!
[卷之十五中寒门] 病机叙论
《玉机微义》云∶中寒则仓卒受病,邪气直入于三阴,急痛拘挛,战栗强直,昏迷厥冷,口噤失音,此中寒也。以温中散寒为主。伤寒之人,因其旧有郁热,风寒外来,肌腠自密,郁而为热,寒邪客于经络,先头痛,身热,恶寒,此伤寒也,当以仲景例治之。
[卷之十五中寒门] 病机叙论
中寒候因寒邪乘其肤腠疏豁,直入肾经,不循经络,无热可发,故卒暴厥冷,口噤,腹痛,唇青,昏危如中风之状。若治稍缓则必死矣。
[卷之十五中寒门] 脉候
《脉经》曰∶迟紧为寒,迟涩沉细为寒。脉坚弦或沉细皆中寒也。中寒脉散者死。尺脉迟滞,寒在下焦。
[卷之十五中寒门] 治法
寒中三阴,一时暴卒,昏不知人,口噤失音,四肢强直,挛急疼痛,亦似中风。若以风药治之,即死,急以附子理中汤。若厥逆,唇青,囊缩,无脉者,用葱熨法,仍灸气海、关元二三十壮。脉渐出,手足渐温,乃可生也。
[卷之十五中寒门] 治法
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治宜理中汤;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治宜五积散加茱萸;寒中厥阴则少腹疼痛,治宜四逆汤加茱萸,倍加附子。
[卷之十五中寒门] 治法
温肾御寒如干姜、附子、川乌、天雄辈,佐之以养正灵砂丹。然寒伤荣血,徒知温肾,不知温血,恐未必有十全之功,是则官桂、当归为温血之上药也。
[卷之十五中寒门] 治法
韩氏着三阴经方,立温中例,虽不言中寒而深得中寒之旨,所以有急用姜、附温中救里之法,大有见焉。
[卷之十五中寒门] 药方
附子理中汤
治五脏中寒,口噤强直,失音不语,手足厥冷。
熟附子人参干姜(炮)白术炙甘草(各一钱)上咀,水盏半煎八分,口噤者灌之。
韩氏温中汤
凡病患两手脉沉迟或紧,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脉短少,及力少于关尺者,此阴盛阳虚也。或胸膈满闷,腹中胀满,身体拘急,手足厥冷,急温之。
丁皮丁香(各五分)浓朴干姜陈皮白术(各一钱)上水盏半,葱白、荆芥穗同煎。
(《良方》)
姜桂散
温中散寒。
干姜良姜(各钱半)辣桂木香半夏曲甘草(各一钱)上水二盏,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沉附汤
治虚寒无阳,胃弱干呕。
熟附子干姜(炮。各一钱)沉香(五分)白术甘草(各钱半)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附于散
治中寒阴证,唇青面黑,身背强直,四肢厥冷,诸虚沉寒。
熟附子(三钱)官桂当归白术干姜(炮)半夏曲(各一钱)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发明》)
参姜汤
治气血两虚而中寒者。
人参(钱半)干姜(一钱)当归(五分)薄荷(二分)炙甘草(二分)上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热服。
茱萸四逆汤
治厥阴中寒,小腹痛甚。
吴茱萸(泡)附子(炮)干姜(各二钱)炙甘草(钱半)上水盏半煎七分,热服。
术附汤
治中寒,中气,四肢逆冷,口噤,牙关紧急,痰盛脉弱。
白术(一钱)附子(炮,二钱)甘草(二钱)上作二服,每服姜三片,煎七分,化苏合香丸,并连进三服有功。或气短,头晕,手足厥逆未退者,可进养正丹三十粒至百粒,效。
养正丹
(方见头晕门。)
人参养胃汤
治外感内伤,诸寒虚证。
人参苍术浓朴(姜制)半夏(泡。各三钱)陈皮茯苓藿香草果(各三分)炙甘草(三分)上水二盏,姜七片、乌梅一个,煎七分,不拘时服。
生料五积散
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肚腹疼痛。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髓,并皆治之。
白芷(七分)陈皮(一钱)浓朴(制,八分)桔梗(五分)枳壳(八分)川芎(炙)甘草茯苓(各五分)苍术当归麻黄(各一钱)肉桂(三分)芍药干姜(炮。各八分)半夏(炮,一分)上水二盏,姜三片、葱白三茎,煎一盏,不拘时服。
治中汤
治脾胃虚寒呕逆,霍乱痞满。(方见脾胃门。)
沉香桂附丸
治中寒,心腹疼痛,霍乱转筋等证。
沉香附子(炮)干姜(炮)良姜(炒)桂(去粗皮)茴香(炒)川乌(炮)吴茱萸(汤泡炒)上各一两为细末,用好醋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饮送下,空心食前日进二服,忌生冷硬物。
[卷之十五中寒门] 药方
一方∶
用黑豆二台,炒熟,以酒烹入,滚数沸,去豆取酒,服二碗即愈。
一方∶
以胡椒擂,用滚酒泡服,外用葱盐熨法。
一方∶
用活雄鸡一只,以刀破腹,乘热合脐上效。
[卷之十五中寒门] 药方
用食盐一斤炒干,大热用布二层盛裹熨脐,冷即易热者,上阳回即已。一法用吴茱萸一升,酒略炒,煮湿以绢袋盛之,蒸极热,熨心腹及手足心。候气通畅则止,屡效。一法治中寒不省人事,气虚阳脱,腹痛唇青。以葱一握,束缚如饼,切去根叶,惟存二寸白许。先以火烙一遍,令通热勿灼,着病患脐上下,以熨斗熨之,令葱热气透入腹内。更作三四饼,一饼坏,不堪熨,又易之。候患人手足温,有汗乃止。更作葱汤一盛服良。
[卷之十五中寒门] 药方
气海
(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厥阴脉微,灸二十壮。)石门(一穴,在脐下二寸。)
关元
(一穴,在脐下三寸,治脏结不可攻者及阴汗不止,腹胀,肠鸣,面黑,手指青者,宜灸百余壮。)
[卷之十五恶寒候] 病机
经曰∶阳虚生外寒。盖阳气不能外卫,所以恶寒。宜用参之类,甚者加附子。
病久而恶寒者,亦宜解郁。丹溪云∶恶寒非寒,明是热证,亦有久服热药而得者。河间谓火极似水,热甚而反觉自冷,实非寒也。有用解热剂而少愈者,盖辛能散,郁火暂开耳。
丹溪医案治一壮年恶寒,自用附子药多,用吐痰法及养血清热而愈。
又治一饮酒人恶寒颤栗,湿热内郁,以黄二两,干葛一两煎,饮之,大汗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