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首
- ├ 集例
- ├ 先天图说
-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
-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
- ├ 释方
- ├ 历代医学姓氏
- ├ 原道统说(纂《绀珠经》)
- ├ 阴骘
- ├ 保养
- └ 运气
- 内集 卷一
- ├ 经穴起止
- ├ 十五络脉
- ├ 奇经八脉
- ├ 脏腑总论
- ├ 脏腑条分
- ├ 观形察色
- ├ 听声审音
- ├ 问证
- ├ 附:王叔和观病生死候歌
- ├ 诊脉
- ├ 寸关尺定位
- ├ 脏腑定位
- ├ 七表八里九道脉名
- ├ 诸脉体状
- ├ 诸脉相类
- ├ 诸脉主病
- ├ 诸脉相兼主病
- ├ 脏腑六脉诊法
- ├ 气口人迎脉诀
- ├ 总看三部脉法
- ├ 伤寒脉法
- ├ 杂病脉法
- ├ 妇人脉法
- ├ 成童脉法
- ├ 痈疽脉法
- ├ 死脉总诀
- ├ 形色脉相应总诀
- ├ 针灸
- ├ 子午八法
- ├ 附:杂病穴法
- ├ 禁针穴
- ├ 造针法
- ├ 煮针法
- ├ 灸法
- ├ 治病要穴
- ├ 治病奇穴
- ├ 禁灸穴
- ├ 炼脐法
- └ 针灸禁忌
- 内集 卷二
- ├ 本草引(纂雷公)
- ├ 本草总括
- ├ 本草分类
- ├ 治风门
- ├ 治热门
- ├ 治湿门
- ├ 治燥门
- ├ 治寒门
- ├ 治疮门
- ├ 食治门(谷)
- ├ 食治门(蔬)
- ├ 食治门(果)
- ├ 食治门(兽)
- ├ 食治门(禽)
- ├ 食治门(鱼)
- └ 食治门(粥、酒)
- 外集 卷三
- ├ 伤寒序
- ├ 外感 温暑
- ├ 伤寒
- ├ 论六经正病
- ├ 论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法
- ├ 论正伤寒名义
- ├ 论类伤寒名义
- ├ 论伤寒初证
- ├ 论伤寒杂证
- ├ 论传阳变阴之极,变病变法
- ├ 论瘥证、危证、死证及妇人伤寒。
- ├ 伤寒用药赋
-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 内伤(饥饱劳役饮食积聚)
- 外集 卷四
- ├ 丹溪朱先生杂病纂要
- ├ 外感
- ├ 内伤
- ├ 头眩
- ├ 头痛
- ├ 头风(附眉棱骨痛)
- ├ 面风
- ├ 耳
- ├ 鼻
- ├ 口舌唇
- ├ 牙齿
- ├ 痛风
- ├ 痹风(附麻木)
- ├ 斑疹(附赤、白游风)
- ├ 咳嗽
- ├ 霍乱
- ├ 心脾痛
- ├ 腹痛(附腹中窄狭)
- ├ 疟
- ├ 痢
- ├ 痞满
- ├ 泄泻
- ├ 吞酸
- ├ 黄胆
- ├ 水肿
- ├ 鼓胀(与喘参看)
- ├ 赤白浊
- ├ 腰痛
- ├ 疝气
- ├ 消渴
- ├ 燥结
- ├ 胁痛
- ├ 梦遗
- ├ 淋
- ├ 小便不通
- ├ 小便不禁
- ├ 脱肛
- ├ 伤食
- ├ 积聚
- ├ 蛊瘴
- ├ 气滞
- ├ 吐血
- ├ 呕血
- ├ 衄血
- ├ 嗽唾咯
- ├ 溺血
- ├ 便血
- ├ 喘
- ├ 哮
- ├ 恶心
- ├ 嘈杂
- ├ 嗳气
- ├ 呕吐
- ├ 呃逆
- ├ 膈噎
- ├ 关格
- ├ 痫
- ├ 癫狂
- ├ 惊悸、怔忡、健忘
- ├ 咽喉(附失音、骨鲠)
- ├ 发热(附恶寒)
- ├ 汗
- ├ 痿
- ├ 痨瘵
- ├ 诸虫
- ├ 求嗣
- ├ 娠后
- └ 养老(附须发)
- 外集 卷五
- ├ 经候
- ├ 崩漏
- ├ 带下
- ├ 瘕(与男子积聚条参看)
- ├ 胎前
- ├ 临产
- ├ 产后
- ├ 观形
- ├ 察脉
- ├ 五脏形证虚实相乘
- ├ 死证
- ├ 乳子调护
- ├ 初生
- ├ 撮口
- ├ 噤口
- ├ 脐风 (附胎风)
- ├ 胎惊夜啼
- ├ 诸惊
- ├ 痫
- ├ 客忤
- ├ 天钓
- ├ 内钓
- ├ 疝气
- ├ 变蒸
- ├ 龟胸龟背(附解颅囟填囟陷滞颐)
- ├ 五软五硬
- ├ 丹毒 (附胎疮)
- ├ 吐泻
- ├ 五疳
- ├ 诸积
- ├ 伤寒
- ├ 发热
- ├ 痘证
- ├ 麻毒
- ├ 痈疽总论
- ├ 脑发五种 头疮 风屑 白秃 软疖 大头肿 鬓疽 耳疮(附浸淫疮) 月蚀疮 内疳疮
- ├ 疣 甲疽 代指 天蛇头 鹅掌风 红丝疮
- ├ 乳痈 肺痈 痿 心痈(附胁痈) 胃痈 肠痈 腹痈
- ├ 背发七种 腰发二种
- ├ 臀痈(附臀蛆疮) 便毒 路岐 悬痈(附谷道中疮) 痔漏 阴疮 阴囊痈(附小儿阴囊
- ├ 鹤膝风 人面疮 肾脏风疮 疮 脚跟疮(附脚肚疮及 口疮) 脚发 嵌甲疮 脚指丫疮
- └ 五疥 五癣 血风疮 癞风 杨梅疮 疔疮 多骨疽 翻花疮 流注 瘭痼 暑热疮 痱痤
- 外集 卷六
- ├ 杂病用药赋(一)
- ├ 杂病用药赋(二)
- ├ 杂病用药赋(三)
- ├ 杂病用药赋(四)
- ├ 杂病用药赋(六)
- ├ 杂病用药赋(七)
- ├ 杂病用药赋(八)
- ├ 杂病用药赋(九)
- ├ 杂病用药赋(十)
- ├ 杂病用药赋(十一)
- ├ 杂病用药赋(十二)
- ├ 杂病用药赋(十三)
- ├ 杂病用药赋(十四)
- ├ 杂病用药赋(十五)
- └ 杂病用药赋(十六)
- 外集 卷七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一)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二)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三)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四)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五)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六)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七)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八)
- ├ 拾遗
- ├ 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
- ├ 通用古方诗括
- ├ 通用古方诗括 伤寒
- ├ 通用古方诗括 内伤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一)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二)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三)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四)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五)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六)
- ├ 急救诸方
- ├ 急救诸方 怪疾
- ├ 水火分治
- ├ 标本分治
- ├ 标本论
- ├ 求本论
- ├ 杂治赋
- └ 习医规格
- 引
- └ 引
『医学入门』习医规格
- 本章共 1.8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隆庆辛未冬,卢子廷和、何子明善、李子星、侄时思,相聚一堂而请曰:《入门》书已成帙,可无规格以习之乎?予曰:医司人命,非质实而无伪,性静而有恒,真知阴功之趣者,未可轻易以习医。志既立矣,却可商量用工。每早对《先天图》静坐,玩读《孝经》、《论语》、国小;大有资力者,次及全部《四书》、古《易》白文及《书经》、《洪范》《无逸》、《尧典》。(理会大意,不必强记。)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每午将《入门》大字从头至尾,逐段诵读,必一字不遗;若出诸口。(如欲专小科,则亦不可不读大科;欲专外科,亦不可不读内科。盖因此识彼则有之,未有通于彼而塞于此者。
惟经涉浅深生熟,故有分科不同。)熟读后,潜思默想,究竟其间意义。稍有疑难,检阅古今名家方书,以广闻见;或就有德高明之士,委曲请问。陶节庵云:但不与俗人言耳。盖方药而外于《本草》,理趣而外于《素》、《难》及张、刘、李、朱。纵有小方捷法,终不是大家数,慎不可为其诬惑。《入门》书既融会贯通,而后可成一小医。愈加静坐,玩读儒书,稍知阴阳消长,以己验人,由亲及疏,自料作车于室,天下合辙,然后可以应人之求。及其行持,尤不可无定规,每五鼓清心静坐,及早起仍玩儒书一二,以雪心源。(时时不失平旦之气为妙。)及其为人诊视,先问证起何日,从头至足,照根据伤寒初证、杂证及内外伤辨法,逐一详问。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男必先左后右,女必先右后左,所以顺阴阳升降也。)先单看以知各经隐曲,次总看以决虚实死生。既诊后对病家言必以实,或虚或实,可治、易治、难治,说出几分证候,以验自己精神;如有察未及者,直令帮助,不可牵强文饰,务宜从容拟议,不可急迫激切,以致恐吓,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证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随其所便,或证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证轻而就门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
(贫家不便,医者自袖薄纱。)寡妇室女,愈加敬谨,此非小节。及其论病,须明白开谕辨折,断其为内伤外感,或属杂病,或属阴虚,或内伤而兼外感几分,或外感而兼内伤几分。论方据脉下所定,不可少有隐秘,根据古成法,参酌时宜、年纪与所处顺逆及曾服某药否。(女人经水胎产,男子房室劳逸。)虽本于古而不泥于古,真如见其脏腑,然后此心无疑于人,亦不枉误。用药之际,尤宜仔细。(某经病,以某药为君,某为监制,某为引使。)丸剂料本当出自医家,庶乎新陈炮炙,一一合则。况紧急丸散,岂病家所能卒办?但有病家必欲自制者,听其意向,须根据《本草》注下古法修合,不可逞巧以伤药力。病机稍有疑滞,而药不甚效者,姑待五鼓静坐,潜心推究其源,再为诊察改方,必无不愈。治病既愈,亦医家分内事也。纵守清素,藉此治生,亦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亦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盖人不能报,天必报之,如是而立心,而术有不明不行者哉!明善又进而言曰:先生之教悉矣,但不识某等业可以成次否?曰:子皆故家业儒,又多精明警敏,他日大有所悟。烦将《素问》、《本草》、并《东垣十书》、刘河间《原病式》,删繁校正;更赖四方贤哲,将前经书本草,合为医学大全,古今方论,愁皆附入,或作笺注,然后医书儒籍并明于昭代,亦不负为中土之人也。明善曰:有见而后可以着书,小子能知《入门》足矣。曰:《入门》不过《快捷方式》之类耳。
况集书与着书不同,如张、刘、李、朱发前人未发,乃独得之见,真可爱而可传也。若某所集,不过古人陈言而类次之耳。放下笔墨,己不识其中意义者有之;若任为己见,冒负虚名,深可惭惧!况病骨棱层,未尝见诸躬行。唯一念好生,欲与同志共守内外门户,不致差谬太甚耳。若必欲知之真而行之熟,惟子与卢友尚其勉之。
卢子又进而言曰:蔼质弱且钝,敢丐一言为约,曰:不欺而已矣。读《入门》书,而不从头至尾灵精熟得一方一论,而便谓能医者,欺也;熟读而不思悟融会贯通者,欺也;悟后而不早起静坐调息,以为诊视之地者,欺也,诊脉而不以实告者,欺也;论方用药。潦草而不精详者,欺也;病愈后而希望贪求,不脱市井风味者,欺也!(盖不患医之无利,特患医之不明耳。)屡用屡验,而心有所得,不纂集以补报天地,公于人人者,亦欺也。欺则良知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愈昌。欺不欺之间,非人之所能与也。
明善乃相率而拜曰:敢不矢心立志,以承先生之德教哉?于是袖卢子录稿之半,以归于建宁,而托时思绘写校正,将以传于通家杨子干、子柱,余子允龙,李子HT ,并亲友之相信者云。时己卯仲春稿也。
万历庚辰仲春初吉南丰健斋李梃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