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首
- ├ 集例
- ├ 先天图说
-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
-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
- ├ 释方
- ├ 历代医学姓氏
- ├ 原道统说(纂《绀珠经》)
- ├ 阴骘
- ├ 保养
- └ 运气
- 内集 卷一
- ├ 经穴起止
- ├ 十五络脉
- ├ 奇经八脉
- ├ 脏腑总论
- ├ 脏腑条分
- ├ 观形察色
- ├ 听声审音
- ├ 问证
- ├ 附:王叔和观病生死候歌
- ├ 诊脉
- ├ 寸关尺定位
- ├ 脏腑定位
- ├ 七表八里九道脉名
- ├ 诸脉体状
- ├ 诸脉相类
- ├ 诸脉主病
- ├ 诸脉相兼主病
- ├ 脏腑六脉诊法
- ├ 气口人迎脉诀
- ├ 总看三部脉法
- ├ 伤寒脉法
- ├ 杂病脉法
- ├ 妇人脉法
- ├ 成童脉法
- ├ 痈疽脉法
- ├ 死脉总诀
- ├ 形色脉相应总诀
- ├ 针灸
- ├ 子午八法
- ├ 附:杂病穴法
- ├ 禁针穴
- ├ 造针法
- ├ 煮针法
- ├ 灸法
- ├ 治病要穴
- ├ 治病奇穴
- ├ 禁灸穴
- ├ 炼脐法
- └ 针灸禁忌
- 内集 卷二
- ├ 本草引(纂雷公)
- ├ 本草总括
- ├ 本草分类
- ├ 治风门
- ├ 治热门
- ├ 治湿门
- ├ 治燥门
- ├ 治寒门
- ├ 治疮门
- ├ 食治门(谷)
- ├ 食治门(蔬)
- ├ 食治门(果)
- ├ 食治门(兽)
- ├ 食治门(禽)
- ├ 食治门(鱼)
- └ 食治门(粥、酒)
- 外集 卷三
- ├ 伤寒序
- ├ 外感 温暑
- ├ 伤寒
- ├ 论六经正病
- ├ 论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法
- ├ 论正伤寒名义
- ├ 论类伤寒名义
- ├ 论伤寒初证
- ├ 论伤寒杂证
- ├ 论传阳变阴之极,变病变法
- ├ 论瘥证、危证、死证及妇人伤寒。
- ├ 伤寒用药赋
-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 内伤(饥饱劳役饮食积聚)
- 外集 卷四
- ├ 丹溪朱先生杂病纂要
- ├ 外感
- ├ 内伤
- ├ 头眩
- ├ 头痛
- ├ 头风(附眉棱骨痛)
- ├ 面风
- ├ 耳
- ├ 鼻
- ├ 口舌唇
- ├ 牙齿
- ├ 痛风
- ├ 痹风(附麻木)
- ├ 斑疹(附赤、白游风)
- ├ 咳嗽
- ├ 霍乱
- ├ 心脾痛
- ├ 腹痛(附腹中窄狭)
- ├ 疟
- ├ 痢
- ├ 痞满
- ├ 泄泻
- ├ 吞酸
- ├ 黄胆
- ├ 水肿
- ├ 鼓胀(与喘参看)
- ├ 赤白浊
- ├ 腰痛
- ├ 疝气
- ├ 消渴
- ├ 燥结
- ├ 胁痛
- ├ 梦遗
- ├ 淋
- ├ 小便不通
- ├ 小便不禁
- ├ 脱肛
- ├ 伤食
- ├ 积聚
- ├ 蛊瘴
- ├ 气滞
- ├ 吐血
- ├ 呕血
- ├ 衄血
- ├ 嗽唾咯
- ├ 溺血
- ├ 便血
- ├ 喘
- ├ 哮
- ├ 恶心
- ├ 嘈杂
- ├ 嗳气
- ├ 呕吐
- ├ 呃逆
- ├ 膈噎
- ├ 关格
- ├ 痫
- ├ 癫狂
- ├ 惊悸、怔忡、健忘
- ├ 咽喉(附失音、骨鲠)
- ├ 发热(附恶寒)
- ├ 汗
- ├ 痿
- ├ 痨瘵
- ├ 诸虫
- ├ 求嗣
- ├ 娠后
- └ 养老(附须发)
- 外集 卷五
- ├ 经候
- ├ 崩漏
- ├ 带下
- ├ 瘕(与男子积聚条参看)
- ├ 胎前
- ├ 临产
- ├ 产后
- ├ 观形
- ├ 察脉
- ├ 五脏形证虚实相乘
- ├ 死证
- ├ 乳子调护
- ├ 初生
- ├ 撮口
- ├ 噤口
- ├ 脐风 (附胎风)
- ├ 胎惊夜啼
- ├ 诸惊
- ├ 痫
- ├ 客忤
- ├ 天钓
- ├ 内钓
- ├ 疝气
- ├ 变蒸
- ├ 龟胸龟背(附解颅囟填囟陷滞颐)
- ├ 五软五硬
- ├ 丹毒 (附胎疮)
- ├ 吐泻
- ├ 五疳
- ├ 诸积
- ├ 伤寒
- ├ 发热
- ├ 痘证
- ├ 麻毒
- ├ 痈疽总论
- ├ 脑发五种 头疮 风屑 白秃 软疖 大头肿 鬓疽 耳疮(附浸淫疮) 月蚀疮 内疳疮
- ├ 疣 甲疽 代指 天蛇头 鹅掌风 红丝疮
- ├ 乳痈 肺痈 痿 心痈(附胁痈) 胃痈 肠痈 腹痈
- ├ 背发七种 腰发二种
- ├ 臀痈(附臀蛆疮) 便毒 路岐 悬痈(附谷道中疮) 痔漏 阴疮 阴囊痈(附小儿阴囊
- ├ 鹤膝风 人面疮 肾脏风疮 疮 脚跟疮(附脚肚疮及 口疮) 脚发 嵌甲疮 脚指丫疮
- └ 五疥 五癣 血风疮 癞风 杨梅疮 疔疮 多骨疽 翻花疮 流注 瘭痼 暑热疮 痱痤
- 外集 卷六
- ├ 杂病用药赋(一)
- ├ 杂病用药赋(二)
- ├ 杂病用药赋(三)
- ├ 杂病用药赋(四)
- ├ 杂病用药赋(六)
- ├ 杂病用药赋(七)
- ├ 杂病用药赋(八)
- ├ 杂病用药赋(九)
- ├ 杂病用药赋(十)
- ├ 杂病用药赋(十一)
- ├ 杂病用药赋(十二)
- ├ 杂病用药赋(十三)
- ├ 杂病用药赋(十四)
- ├ 杂病用药赋(十五)
- └ 杂病用药赋(十六)
- 外集 卷七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一)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二)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三)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四)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五)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六)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七)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八)
- ├ 拾遗
- ├ 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
- ├ 通用古方诗括
- ├ 通用古方诗括 伤寒
- ├ 通用古方诗括 内伤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一)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二)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三)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四)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五)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六)
- ├ 急救诸方
- ├ 急救诸方 怪疾
- ├ 水火分治
- ├ 标本分治
- ├ 标本论
- ├ 求本论
- ├ 杂治赋
- └ 习医规格
- 引
- └ 引
『医学入门』观形
- 本章共 1.6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图(图缺)
察儿气色,
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凡病面无黄色不治。春白、夏黑、秋赤、冬黄者逆。
先分部位:左颊青龙属肝,应春,青为有余。
右颊白虎属肺。
应秋,白为不足。
天庭(额)高而离阳(应夏,色红心热)心火,
红主大热,青乃肝风。印堂青者人惊,红白者水火惊,红者痰热,印堂连准头红者,三焦积热:印堂至山根红者,心小肠热,小便赤涩;山根至鼻柱红者,心胃热,大小便涩。
地阁(颏)低而坎阴(应夏,色白肾虚)肾水。
承浆色青,食时惊,或烦躁夜啼;黄多吐逆;红者肾中气病;两颐赤者肺热。
鼻在面中,
应四季,准头红黄者,无恙。
脾应唇际。
红主渴。蛔虫咬心头者,唇必反。人中候小肠,喜深长,恶平满。黑者,泻痢死。凡五岳赤者皆热,淡白者皆虚。陈氏五脏惊积冷热诗曰:肝惊起发际,肝积在食仓,肝冷唇青白,肝热正眉当;心惊在印堂,心积额角荒,心冷太阳位,心热面颊装;脾惊正发际,脾积唇应黄,脾冷眉中岳,脾热穴太阳;肺惊发际赤,肺积发际当,肺冷人中见,肺热面颐傍;肾惊耳前穴,肾积眼胞相,肾冷额色紫,肾热赤食仓。
红气见而热痰壅盛,
印堂属心。红色热痰,青黑惊痰,黄青风痰。
青色露而惊风怔悸。如煤之黑为痛,中恶逆传;似桔之黄食伤(右太阴,文、武台皆青,)脾虚吐利(亦有热者)。
白乃疳痨,
为寒,肺气不利。
紫为热炽。
变黑者死。
青遮口角难医,
惊狂。
黑掩太阳不治。
左太阳青,惊轻;红色,伤寒鼻塞,变蒸壮热:黑青乳积。右太阳青,惊重;红色,风抽眼目;黑者,死。
红至太阴者,内外有热;连文台者,热极;连武台者,渐生变证。
年寿赤光(平者寿,陷者夭,)多生脓血;山根青黑,频见灾危。
必死。黑色,痢疾;赤黑色,吐泻困倦;黄色,霍乱:红色,夜啼;紫色,伤饮食。
朱雀贯于双瞳,火入水乡;
朦 ,热毒;黑睛黄者,伤寒危证。
青蛇绕于四白,肝乘肺部。
青为肝风,黄乃食积。
泻痢而带阳须防,咳嗽而拖蓝可忌。疼痛方殷,面青而唇口撮;惊风欲发,面赤而目窜视。火(红)光焰焰,外感风寒;金(黄)气浮浮,中藏积滞。乍黄乍白,疳积连绵;又赤又青,风邪螈 。
气乏囟门成坑,
红色惊热夜啼,红肿惊风痰热。前囟虚软,母气血弱;后囟不坚,父精不实,
血衰头毛作穗。
发黄焦槁者,腑热。肉折皮枯者,死。
肝气眼生眵泪,脾冷涎流滞颐。
正口红色为平,干燥脾热,白主失血,青黄惊积,青黑者死。
面目虚浮,定腹胀而上喘;眉毛频蹙,必腹痛而多啼。
久病两眉红者,夜啼;紫色,风热;赤红者,死。皱者痢疾。
风气二池如黄土,则为不宜;风池红,有风痰将欲发搐;气池红,伤风有热入里。
左右两颊似青黛,则为客忤。
黄色痰实,红主惊风,赤者伤寒。
风门黑主疝,而青为惊(红主吐泻);方广光滑吉,而昏黯凶。
中庭、天庭、司空、印堂、额角、方广,皆命门部位,青黑惊风恶候,亦忌损陷。
手如数物兮,肝风将发;
将手抱头者死。
面若涂朱兮,心火似炙。坐卧爱暖,风寒之入;伸缩就冷,烦热之攻。肚大脚小,脾欲困而成疳;目瞪口张,势似危而必毙。噫!五体以头为尊,一面惟神可恃。
小儿诸病,但见两眼无睛光,黑睛无转运,目睫无锋芒,如鱼、猫眼状,或两眼闭,而黑睛朦昧者死;或外若昏团,而神藏于内不脱者生。黑珠满轮,睛明者少病。眼白多,睛珠或黄、或小者,禀弱多病。目证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肝虚;黄者,脾热;无睛光者,肾虚,白而混者肺热。
况乎声有轻重之不同,
声轻者,气也,弱也。重浊者,痛也,风也。高喊者,热欲狂也,声急者神惊,声塞者痰,声战者寒,声噎者气不顺。喘者气促,喷嚏者伤风。惊哭声沉不响者重;声浊沉静者疳积。如生来不大啼哭,声啾 者夭。
啼有干湿之顿异。
直声往来而无泪者是痛,连声不绝而多泪者是惊。慈煎声烦躁者难愈,躁促声音者感寒。
病之初作,必先呵欠;肝所主也。面赤者风热,面青者惊风,面黄者脾虚;多睡者内热,心神不安者气热,声瓮者伤风。
火之大发,忽然惊叫。
乃火动气虚必死。夜半发者,多有口疮,宜即看之。
藜藿不同于膏粱,韦勃自殊于绮绢。虽由外以识中,勿刻舟而求剑。
相儿寿夭歌:身软阳痿头四破,脐小脐高肉不就;发稀色脆短声啼,遍体青筋俱不寿;尻肿膑骨若不成,能踞能行能立死;脐深色老性尊持,方是人家长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