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首
- ├ 集例
- ├ 先天图说
-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
-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
- ├ 释方
- ├ 历代医学姓氏
- ├ 原道统说(纂《绀珠经》)
- ├ 阴骘
- ├ 保养
- └ 运气
- 内集 卷一
- ├ 经穴起止
- ├ 十五络脉
- ├ 奇经八脉
- ├ 脏腑总论
- ├ 脏腑条分
- ├ 观形察色
- ├ 听声审音
- ├ 问证
- ├ 附:王叔和观病生死候歌
- ├ 诊脉
- ├ 寸关尺定位
- ├ 脏腑定位
- ├ 七表八里九道脉名
- ├ 诸脉体状
- ├ 诸脉相类
- ├ 诸脉主病
- ├ 诸脉相兼主病
- ├ 脏腑六脉诊法
- ├ 气口人迎脉诀
- ├ 总看三部脉法
- ├ 伤寒脉法
- ├ 杂病脉法
- ├ 妇人脉法
- ├ 成童脉法
- ├ 痈疽脉法
- ├ 死脉总诀
- ├ 形色脉相应总诀
- ├ 针灸
- ├ 子午八法
- ├ 附:杂病穴法
- ├ 禁针穴
- ├ 造针法
- ├ 煮针法
- ├ 灸法
- ├ 治病要穴
- ├ 治病奇穴
- ├ 禁灸穴
- ├ 炼脐法
- └ 针灸禁忌
- 内集 卷二
- ├ 本草引(纂雷公)
- ├ 本草总括
- ├ 本草分类
- ├ 治风门
- ├ 治热门
- ├ 治湿门
- ├ 治燥门
- ├ 治寒门
- ├ 治疮门
- ├ 食治门(谷)
- ├ 食治门(蔬)
- ├ 食治门(果)
- ├ 食治门(兽)
- ├ 食治门(禽)
- ├ 食治门(鱼)
- └ 食治门(粥、酒)
- 外集 卷三
- ├ 伤寒序
- ├ 外感 温暑
- ├ 伤寒
- ├ 论六经正病
- ├ 论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法
- ├ 论正伤寒名义
- ├ 论类伤寒名义
- ├ 论伤寒初证
- ├ 论伤寒杂证
- ├ 论传阳变阴之极,变病变法
- ├ 论瘥证、危证、死证及妇人伤寒。
- ├ 伤寒用药赋
-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 内伤(饥饱劳役饮食积聚)
- 外集 卷四
- ├ 丹溪朱先生杂病纂要
- ├ 外感
- ├ 内伤
- ├ 头眩
- ├ 头痛
- ├ 头风(附眉棱骨痛)
- ├ 面风
- ├ 耳
- ├ 鼻
- ├ 口舌唇
- ├ 牙齿
- ├ 痛风
- ├ 痹风(附麻木)
- ├ 斑疹(附赤、白游风)
- ├ 咳嗽
- ├ 霍乱
- ├ 心脾痛
- ├ 腹痛(附腹中窄狭)
- ├ 疟
- ├ 痢
- ├ 痞满
- ├ 泄泻
- ├ 吞酸
- ├ 黄胆
- ├ 水肿
- ├ 鼓胀(与喘参看)
- ├ 赤白浊
- ├ 腰痛
- ├ 疝气
- ├ 消渴
- ├ 燥结
- ├ 胁痛
- ├ 梦遗
- ├ 淋
- ├ 小便不通
- ├ 小便不禁
- ├ 脱肛
- ├ 伤食
- ├ 积聚
- ├ 蛊瘴
- ├ 气滞
- ├ 吐血
- ├ 呕血
- ├ 衄血
- ├ 嗽唾咯
- ├ 溺血
- ├ 便血
- ├ 喘
- ├ 哮
- ├ 恶心
- ├ 嘈杂
- ├ 嗳气
- ├ 呕吐
- ├ 呃逆
- ├ 膈噎
- ├ 关格
- ├ 痫
- ├ 癫狂
- ├ 惊悸、怔忡、健忘
- ├ 咽喉(附失音、骨鲠)
- ├ 发热(附恶寒)
- ├ 汗
- ├ 痿
- ├ 痨瘵
- ├ 诸虫
- ├ 求嗣
- ├ 娠后
- └ 养老(附须发)
- 外集 卷五
- ├ 经候
- ├ 崩漏
- ├ 带下
- ├ 瘕(与男子积聚条参看)
- ├ 胎前
- ├ 临产
- ├ 产后
- ├ 观形
- ├ 察脉
- ├ 五脏形证虚实相乘
- ├ 死证
- ├ 乳子调护
- ├ 初生
- ├ 撮口
- ├ 噤口
- ├ 脐风 (附胎风)
- ├ 胎惊夜啼
- ├ 诸惊
- ├ 痫
- ├ 客忤
- ├ 天钓
- ├ 内钓
- ├ 疝气
- ├ 变蒸
- ├ 龟胸龟背(附解颅囟填囟陷滞颐)
- ├ 五软五硬
- ├ 丹毒 (附胎疮)
- ├ 吐泻
- ├ 五疳
- ├ 诸积
- ├ 伤寒
- ├ 发热
- ├ 痘证
- ├ 麻毒
- ├ 痈疽总论
- ├ 脑发五种 头疮 风屑 白秃 软疖 大头肿 鬓疽 耳疮(附浸淫疮) 月蚀疮 内疳疮
- ├ 疣 甲疽 代指 天蛇头 鹅掌风 红丝疮
- ├ 乳痈 肺痈 痿 心痈(附胁痈) 胃痈 肠痈 腹痈
- ├ 背发七种 腰发二种
- ├ 臀痈(附臀蛆疮) 便毒 路岐 悬痈(附谷道中疮) 痔漏 阴疮 阴囊痈(附小儿阴囊
- ├ 鹤膝风 人面疮 肾脏风疮 疮 脚跟疮(附脚肚疮及 口疮) 脚发 嵌甲疮 脚指丫疮
- └ 五疥 五癣 血风疮 癞风 杨梅疮 疔疮 多骨疽 翻花疮 流注 瘭痼 暑热疮 痱痤
- 外集 卷六
- ├ 杂病用药赋(一)
- ├ 杂病用药赋(二)
- ├ 杂病用药赋(三)
- ├ 杂病用药赋(四)
- ├ 杂病用药赋(六)
- ├ 杂病用药赋(七)
- ├ 杂病用药赋(八)
- ├ 杂病用药赋(九)
- ├ 杂病用药赋(十)
- ├ 杂病用药赋(十一)
- ├ 杂病用药赋(十二)
- ├ 杂病用药赋(十三)
- ├ 杂病用药赋(十四)
- ├ 杂病用药赋(十五)
- └ 杂病用药赋(十六)
- 外集 卷七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一)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二)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三)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四)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五)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六)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七)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八)
- ├ 拾遗
- ├ 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
- ├ 通用古方诗括
- ├ 通用古方诗括 伤寒
- ├ 通用古方诗括 内伤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一)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二)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三)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四)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五)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六)
- ├ 急救诸方
- ├ 急救诸方 怪疾
- ├ 水火分治
- ├ 标本分治
- ├ 标本论
- ├ 求本论
- ├ 杂治赋
- └ 习医规格
- 引
- └ 引
『医学入门』伤寒
- 本章共 1.1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小儿伤寒夹惊食,
治与大人无异,所异者,夹食、夹惊而已。杂病亦然。
阴阳表里大科同;伤寒左额青纹现,肢冷无汗惨颜容;
钱氏云:男子面黄体重、女子面赤喘急,其呵欠烦闷,手背热,人迎脉盛则一也。
若手足温又有汗,面光发热是伤风;
亦左额青纹,与人迎脉盛。
夹食肚热兼呕逆,右额角青似小葱;
右额角青筋,发热,头额肚腹热甚,或兼呕肚腹痛者,伤食也。如伤寒夹食者,人参羌活散加青皮、紫苏,或藿香正气散合败毒散,便闭加大黄。如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寒热如疟,恶心少食者,人参养胃汤。
夹惊手掌心有汗,青纹先见额当中。
额正中青纹,面色青红,手掌心有汗,时作惊惕,夜睡不安,手络脉微动,发热者,惊热也,脱甲散、红绵散、或人参羌活散,加僵蚕、蝉蜕、南星、全蝎、白附子、麻黄。便闭加大黄煎,调朱砂安神丸,或温惊丸。
惊轻者,先发表而后安心神可也。
伤寒表初喜隈暖,
伤寒恶寒,初起未发热时,喜隈人藏身密衣被;若发热者,昼夜不止,俱宜量体汗之。大概太阳证见,羌活冲和汤;阳明证见,葛根解肌汤;少阳证见,小柴胡汤。
里热掀衣便不通;
入里内热者,必扬手掷足,口中气粗,壮热作渴,大便不通,方敢与调胃承气汤,或大柴胡汤微下之。
大概太阴证见,羌活冲和汤加枳实、浓朴;少阴证见,羌活冲和汤加桔梗、知、柏;厥阴证见,羌活冲和汤加川芎、柴胡。有表复有里,及惊风证见,双解散加羌活、天麻、姜蚕、白附子、蝉蜕。
额冷肢厥面色惨,泻青阴病里虚空。
理中汤、甘草干姜汤;甚者,四逆汤。
汗吐下温俱从缓,免动惊痰与蛔虫。
伤寒温补太过,以致生痰,变作惊风者有之;或汗下凉药太过,以致胃寒,变成慢惊及蛔虫上攻者有之,危哉!
伤风鼻塞气促乱,身热咳嗽忌大汗;
初起仍喜隈人引衣,恶风故也。凡伤风治与伤寒亦同,但伤风有汗,只宜解肌。身热咳嗽,声重气促,体弱者,惺惺散;咳热盛者,参苏饮;发热盛者,人参羌活散、天麻防风丸;壮热者,升麻葛根汤。此伤风表药,不可误用麻黄。
入里能食渴且烦,便闭大黄方可灌;
入里与伤寒亦同,但伤风能食为异。如烦渴,二便赤黄者,四顺清凉饮合小柴胡汤;二便闭者,大柴胡汤;风热内实者,大黄丸。风与滞血留蓄上焦,胸膈高起,大便不通者,没药散:没药、大黄、枳壳、桔梗各二分,木香、甘草各一分,姜煎服。
兼脾肢冷吐泻攻,益黄补后大青散。
风主肝,兼脾则必四肢清冷,吐泻不思乳食,不渴者,当先以益黄散或理中汤补脾,后以大青膏发散;如身热能食作渴者,当先以大青膏或钩藤散发散,后以益黄散补脾。如作喘胀者,兼用塌气丸;虚渴者,兼用钱氏白术散。
肺喘心惊肾畏明,各脏见证根据此断;
兼肺则喘息,兼心则惊悸,兼肾则畏明,各随补母脏药选用。
寻常感冒必从轻,暑湿大科尤可玩。
《怀幼书》云:双解散能治风寒暑湿劳倦,然贵加减得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