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首
- ├ 集例
- ├ 先天图说
-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
-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
- ├ 释方
- ├ 历代医学姓氏
- ├ 原道统说(纂《绀珠经》)
- ├ 阴骘
- ├ 保养
- └ 运气
- 内集 卷一
- ├ 经穴起止
- ├ 十五络脉
- ├ 奇经八脉
- ├ 脏腑总论
- ├ 脏腑条分
- ├ 观形察色
- ├ 听声审音
- ├ 问证
- ├ 附:王叔和观病生死候歌
- ├ 诊脉
- ├ 寸关尺定位
- ├ 脏腑定位
- ├ 七表八里九道脉名
- ├ 诸脉体状
- ├ 诸脉相类
- ├ 诸脉主病
- ├ 诸脉相兼主病
- ├ 脏腑六脉诊法
- ├ 气口人迎脉诀
- ├ 总看三部脉法
- ├ 伤寒脉法
- ├ 杂病脉法
- ├ 妇人脉法
- ├ 成童脉法
- ├ 痈疽脉法
- ├ 死脉总诀
- ├ 形色脉相应总诀
- ├ 针灸
- ├ 子午八法
- ├ 附:杂病穴法
- ├ 禁针穴
- ├ 造针法
- ├ 煮针法
- ├ 灸法
- ├ 治病要穴
- ├ 治病奇穴
- ├ 禁灸穴
- ├ 炼脐法
- └ 针灸禁忌
- 内集 卷二
- ├ 本草引(纂雷公)
- ├ 本草总括
- ├ 本草分类
- ├ 治风门
- ├ 治热门
- ├ 治湿门
- ├ 治燥门
- ├ 治寒门
- ├ 治疮门
- ├ 食治门(谷)
- ├ 食治门(蔬)
- ├ 食治门(果)
- ├ 食治门(兽)
- ├ 食治门(禽)
- ├ 食治门(鱼)
- └ 食治门(粥、酒)
- 外集 卷三
- ├ 伤寒序
- ├ 外感 温暑
- ├ 伤寒
- ├ 论六经正病
- ├ 论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法
- ├ 论正伤寒名义
- ├ 论类伤寒名义
- ├ 论伤寒初证
- ├ 论伤寒杂证
- ├ 论传阳变阴之极,变病变法
- ├ 论瘥证、危证、死证及妇人伤寒。
- ├ 伤寒用药赋
-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 内伤(饥饱劳役饮食积聚)
- 外集 卷四
- ├ 丹溪朱先生杂病纂要
- ├ 外感
- ├ 内伤
- ├ 头眩
- ├ 头痛
- ├ 头风(附眉棱骨痛)
- ├ 面风
- ├ 耳
- ├ 鼻
- ├ 口舌唇
- ├ 牙齿
- ├ 痛风
- ├ 痹风(附麻木)
- ├ 斑疹(附赤、白游风)
- ├ 咳嗽
- ├ 霍乱
- ├ 心脾痛
- ├ 腹痛(附腹中窄狭)
- ├ 疟
- ├ 痢
- ├ 痞满
- ├ 泄泻
- ├ 吞酸
- ├ 黄胆
- ├ 水肿
- ├ 鼓胀(与喘参看)
- ├ 赤白浊
- ├ 腰痛
- ├ 疝气
- ├ 消渴
- ├ 燥结
- ├ 胁痛
- ├ 梦遗
- ├ 淋
- ├ 小便不通
- ├ 小便不禁
- ├ 脱肛
- ├ 伤食
- ├ 积聚
- ├ 蛊瘴
- ├ 气滞
- ├ 吐血
- ├ 呕血
- ├ 衄血
- ├ 嗽唾咯
- ├ 溺血
- ├ 便血
- ├ 喘
- ├ 哮
- ├ 恶心
- ├ 嘈杂
- ├ 嗳气
- ├ 呕吐
- ├ 呃逆
- ├ 膈噎
- ├ 关格
- ├ 痫
- ├ 癫狂
- ├ 惊悸、怔忡、健忘
- ├ 咽喉(附失音、骨鲠)
- ├ 发热(附恶寒)
- ├ 汗
- ├ 痿
- ├ 痨瘵
- ├ 诸虫
- ├ 求嗣
- ├ 娠后
- └ 养老(附须发)
- 外集 卷五
- ├ 经候
- ├ 崩漏
- ├ 带下
- ├ 瘕(与男子积聚条参看)
- ├ 胎前
- ├ 临产
- ├ 产后
- ├ 观形
- ├ 察脉
- ├ 五脏形证虚实相乘
- ├ 死证
- ├ 乳子调护
- ├ 初生
- ├ 撮口
- ├ 噤口
- ├ 脐风 (附胎风)
- ├ 胎惊夜啼
- ├ 诸惊
- ├ 痫
- ├ 客忤
- ├ 天钓
- ├ 内钓
- ├ 疝气
- ├ 变蒸
- ├ 龟胸龟背(附解颅囟填囟陷滞颐)
- ├ 五软五硬
- ├ 丹毒 (附胎疮)
- ├ 吐泻
- ├ 五疳
- ├ 诸积
- ├ 伤寒
- ├ 发热
- ├ 痘证
- ├ 麻毒
- ├ 痈疽总论
- ├ 脑发五种 头疮 风屑 白秃 软疖 大头肿 鬓疽 耳疮(附浸淫疮) 月蚀疮 内疳疮
- ├ 疣 甲疽 代指 天蛇头 鹅掌风 红丝疮
- ├ 乳痈 肺痈 痿 心痈(附胁痈) 胃痈 肠痈 腹痈
- ├ 背发七种 腰发二种
- ├ 臀痈(附臀蛆疮) 便毒 路岐 悬痈(附谷道中疮) 痔漏 阴疮 阴囊痈(附小儿阴囊
- ├ 鹤膝风 人面疮 肾脏风疮 疮 脚跟疮(附脚肚疮及 口疮) 脚发 嵌甲疮 脚指丫疮
- └ 五疥 五癣 血风疮 癞风 杨梅疮 疔疮 多骨疽 翻花疮 流注 瘭痼 暑热疮 痱痤
- 外集 卷六
- ├ 杂病用药赋(一)
- ├ 杂病用药赋(二)
- ├ 杂病用药赋(三)
- ├ 杂病用药赋(四)
- ├ 杂病用药赋(六)
- ├ 杂病用药赋(七)
- ├ 杂病用药赋(八)
- ├ 杂病用药赋(九)
- ├ 杂病用药赋(十)
- ├ 杂病用药赋(十一)
- ├ 杂病用药赋(十二)
- ├ 杂病用药赋(十三)
- ├ 杂病用药赋(十四)
- ├ 杂病用药赋(十五)
- └ 杂病用药赋(十六)
- 外集 卷七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一)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二)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三)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四)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五)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六)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七)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八)
- ├ 拾遗
- ├ 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
- ├ 通用古方诗括
- ├ 通用古方诗括 伤寒
- ├ 通用古方诗括 内伤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一)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二)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三)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四)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五)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六)
- ├ 急救诸方
- ├ 急救诸方 怪疾
- ├ 水火分治
- ├ 标本分治
- ├ 标本论
- ├ 求本论
- ├ 杂治赋
- └ 习医规格
- 引
- └ 引
『医学入门』治病奇穴
- 本章共 1.8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膏肓 主阳气亏弱,诸虚痼冷,梦遗,上气呃逆,膈噎,狂惑忘误百病。取穴须令患人就床平坐,曲膝齐胸,以两手围其足膝,使胛骨开离,勿令动摇。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点墨记之,即以墨平画相去六寸许,四肋三间胛骨之里,肋间空处,容侧指许,摩膂肉之表筋骨空处,按之患者,觉牵引胸户,中手指痹,即真穴也。灸至百壮千壮,灸后觉气壅盛,可灸气海及足三里,泻火实下,灸后令人阳盛,当消息以自保养,不可纵欲。
患门 主少年阴阳俱虚,面黄体瘦,饮食无味,咳嗽遗精,潮热盗汗,心痛,胸背引痛,五劳七伤等症。
初病即根据法灸之,无有不效。取穴先用蜡绳一条,以病患男左女右脚板,从足大拇趾头齐量起,向后随脚板当心贴肉,直上至膝腕大横纹中截断。
如妇人足小,难以准量,可取右手肩 穴,贴肉量至中指头齐亦可。不若只取膏肓,灸之亦妙;次灸四花,无有不效。
次令病患解发,匀分两边平身正立,取前绳子,从鼻端齐,引绳向上,循头缝下脑后,贴肉随脊骨垂下至绳尽处,以墨点记(此不是穴)。别用秆心令患人合口,将秆心按于口上两头至吻,却钩起秆心中心至鼻端根,如人字样,齐两吻截断,将此秆展直于先点墨处,取中横量,勿令高下,于秆心两头尽处,以墨记之,此是灸穴。初灸七壮,累灸百壮。初只宜灸此三穴。
崔氏四花 崔氏四花治病同患门,共成六穴,有坎离既济之象。取穴令病患平身正立,稍缩臂膊,取蜡绳绕项,向前平结喉骨,后大杼骨,俱墨点记。向前双垂,与鸠尾穴齐即截断,却翻绳向后,以绳原点大杼墨放在结喉墨上,结喉墨放大杼骨上,从背脊中双绳头贴肉垂下至绳头尽处,以墨点记(此不是穴)。别取秆心,令病患合口,无得动笑,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背上墨记处折中横量,两头尽处点之(此是灸穴)。又将循脊直量,上下点之(此是灸穴)。初灸七壮。累灸百壮,迨疮愈病未愈,根据前法复灸,故云累灸百壮。但当灸脊骨上两穴,切宜少灸,凡一交可灸三五壮,多灸恐人蜷背。灸此六穴,亦要灸足三里以泻火气为妙。
经门四花 即崔氏四花穴。不灸脊上二穴,各开两傍共成六穴。上二穴,共阔一寸,下四穴相等,俱吊线比之。以离封变作坤封,降心火生脾土之意也,然此皆阳虚所宜。华佗云:风虚冷热,惟有虚者不宜灸。但方书又云:虚损痨瘵,只宜早灸膏肓四花,乃虚损未成之际。如弱瘦兼火,虽灸亦只宜灸内关、三里,以散其痰火,早年欲作阴火不宜灸,论而未果,今见伤寒提纲。
骑竹马穴 专主痈疸发背,肿毒疮疡,瘰 疠风诸风,一切无名肿毒,灸之疏泻心火。先从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蔑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截断,却令病患脱去上下衣裳,以大竹杠一条,跨定,两人徐徐扛起,足要离地五寸许,两傍更以两人扶定,勿令动摇不稳,却以前量竹蔑,贴定竹杠,竖起从尾 骨贴脊,量至蔑尽处,以墨点记(此不是穴)。却比病患同身寸蔑,二寸平折,放前点墨上,自中横量两傍各开一寸,方是灸穴。可灸三七壮,极效。
精宫 专主梦遗。十四椎下,各开三寸,灸七壮,效。
鬼眼穴 专祛痨虫。令病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可见,即腰眼也,以墨点记。于六月癸亥夜亥时灸,勿令人知。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虫。
痞根穴 专治痞块。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多灸左边。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又法:用秆心量患人足大指齐,量至足后跟中住,将此秆从尾骨尖量至秆尽处,两傍各开一韭叶许,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针三分,灸七壮,神效。又法:于足第二趾岐叉处,灸五七壮,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后灸一晚夕,觉腹中响动是验。
肘尖穴 治瘰 。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生时,男左女右,灸风池尤妙。又法:用秆心比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作两段于手腕窝中量之,上下左右四处尽头是穴。灸之亦效。
鬼哭穴 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及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灸疰忤 尸疰、客忤、中恶等症。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或两大拇指头。
灸疝痛 偏坠,用秆心一条,量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为三段如 字样,以一角安脐中心,两角安脐下两傍,尖尽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炷艾如粟米大,灸四十壮,神效。又法:取足大趾、次趾下中节横纹当中,男左女右灸之,兼治诸气心腹痛,外肾吊肿,小腹急痛。
灸翻胃 两乳下一寸,或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
灸肠风诸痔 十四椎下各开一寸,年深者最效。
灸肿满 两大手指缝或足二趾上一寸半。
灸卒死 一切急魇暴绝,灸足两大指内、去甲如韭叶。
灸癜风 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凡赘疵诸痣皆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