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首
- ├ 集例
- ├ 先天图说
-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
-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
- ├ 释方
- ├ 历代医学姓氏
- ├ 原道统说(纂《绀珠经》)
- ├ 阴骘
- ├ 保养
- └ 运气
- 内集 卷一
- ├ 经穴起止
- ├ 十五络脉
- ├ 奇经八脉
- ├ 脏腑总论
- ├ 脏腑条分
- ├ 观形察色
- ├ 听声审音
- ├ 问证
- ├ 附:王叔和观病生死候歌
- ├ 诊脉
- ├ 寸关尺定位
- ├ 脏腑定位
- ├ 七表八里九道脉名
- ├ 诸脉体状
- ├ 诸脉相类
- ├ 诸脉主病
- ├ 诸脉相兼主病
- ├ 脏腑六脉诊法
- ├ 气口人迎脉诀
- ├ 总看三部脉法
- ├ 伤寒脉法
- ├ 杂病脉法
- ├ 妇人脉法
- ├ 成童脉法
- ├ 痈疽脉法
- ├ 死脉总诀
- ├ 形色脉相应总诀
- ├ 针灸
- ├ 子午八法
- ├ 附:杂病穴法
- ├ 禁针穴
- ├ 造针法
- ├ 煮针法
- ├ 灸法
- ├ 治病要穴
- ├ 治病奇穴
- ├ 禁灸穴
- ├ 炼脐法
- └ 针灸禁忌
- 内集 卷二
- ├ 本草引(纂雷公)
- ├ 本草总括
- ├ 本草分类
- ├ 治风门
- ├ 治热门
- ├ 治湿门
- ├ 治燥门
- ├ 治寒门
- ├ 治疮门
- ├ 食治门(谷)
- ├ 食治门(蔬)
- ├ 食治门(果)
- ├ 食治门(兽)
- ├ 食治门(禽)
- ├ 食治门(鱼)
- └ 食治门(粥、酒)
- 外集 卷三
- ├ 伤寒序
- ├ 外感 温暑
- ├ 伤寒
- ├ 论六经正病
- ├ 论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法
- ├ 论正伤寒名义
- ├ 论类伤寒名义
- ├ 论伤寒初证
- ├ 论伤寒杂证
- ├ 论传阳变阴之极,变病变法
- ├ 论瘥证、危证、死证及妇人伤寒。
- ├ 伤寒用药赋
-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 内伤(饥饱劳役饮食积聚)
- 外集 卷四
- ├ 丹溪朱先生杂病纂要
- ├ 外感
- ├ 内伤
- ├ 头眩
- ├ 头痛
- ├ 头风(附眉棱骨痛)
- ├ 面风
- ├ 耳
- ├ 鼻
- ├ 口舌唇
- ├ 牙齿
- ├ 痛风
- ├ 痹风(附麻木)
- ├ 斑疹(附赤、白游风)
- ├ 咳嗽
- ├ 霍乱
- ├ 心脾痛
- ├ 腹痛(附腹中窄狭)
- ├ 疟
- ├ 痢
- ├ 痞满
- ├ 泄泻
- ├ 吞酸
- ├ 黄胆
- ├ 水肿
- ├ 鼓胀(与喘参看)
- ├ 赤白浊
- ├ 腰痛
- ├ 疝气
- ├ 消渴
- ├ 燥结
- ├ 胁痛
- ├ 梦遗
- ├ 淋
- ├ 小便不通
- ├ 小便不禁
- ├ 脱肛
- ├ 伤食
- ├ 积聚
- ├ 蛊瘴
- ├ 气滞
- ├ 吐血
- ├ 呕血
- ├ 衄血
- ├ 嗽唾咯
- ├ 溺血
- ├ 便血
- ├ 喘
- ├ 哮
- ├ 恶心
- ├ 嘈杂
- ├ 嗳气
- ├ 呕吐
- ├ 呃逆
- ├ 膈噎
- ├ 关格
- ├ 痫
- ├ 癫狂
- ├ 惊悸、怔忡、健忘
- ├ 咽喉(附失音、骨鲠)
- ├ 发热(附恶寒)
- ├ 汗
- ├ 痿
- ├ 痨瘵
- ├ 诸虫
- ├ 求嗣
- ├ 娠后
- └ 养老(附须发)
- 外集 卷五
- ├ 经候
- ├ 崩漏
- ├ 带下
- ├ 瘕(与男子积聚条参看)
- ├ 胎前
- ├ 临产
- ├ 产后
- ├ 观形
- ├ 察脉
- ├ 五脏形证虚实相乘
- ├ 死证
- ├ 乳子调护
- ├ 初生
- ├ 撮口
- ├ 噤口
- ├ 脐风 (附胎风)
- ├ 胎惊夜啼
- ├ 诸惊
- ├ 痫
- ├ 客忤
- ├ 天钓
- ├ 内钓
- ├ 疝气
- ├ 变蒸
- ├ 龟胸龟背(附解颅囟填囟陷滞颐)
- ├ 五软五硬
- ├ 丹毒 (附胎疮)
- ├ 吐泻
- ├ 五疳
- ├ 诸积
- ├ 伤寒
- ├ 发热
- ├ 痘证
- ├ 麻毒
- ├ 痈疽总论
- ├ 脑发五种 头疮 风屑 白秃 软疖 大头肿 鬓疽 耳疮(附浸淫疮) 月蚀疮 内疳疮
- ├ 疣 甲疽 代指 天蛇头 鹅掌风 红丝疮
- ├ 乳痈 肺痈 痿 心痈(附胁痈) 胃痈 肠痈 腹痈
- ├ 背发七种 腰发二种
- ├ 臀痈(附臀蛆疮) 便毒 路岐 悬痈(附谷道中疮) 痔漏 阴疮 阴囊痈(附小儿阴囊
- ├ 鹤膝风 人面疮 肾脏风疮 疮 脚跟疮(附脚肚疮及 口疮) 脚发 嵌甲疮 脚指丫疮
- └ 五疥 五癣 血风疮 癞风 杨梅疮 疔疮 多骨疽 翻花疮 流注 瘭痼 暑热疮 痱痤
- 外集 卷六
- ├ 杂病用药赋(一)
- ├ 杂病用药赋(二)
- ├ 杂病用药赋(三)
- ├ 杂病用药赋(四)
- ├ 杂病用药赋(六)
- ├ 杂病用药赋(七)
- ├ 杂病用药赋(八)
- ├ 杂病用药赋(九)
- ├ 杂病用药赋(十)
- ├ 杂病用药赋(十一)
- ├ 杂病用药赋(十二)
- ├ 杂病用药赋(十三)
- ├ 杂病用药赋(十四)
- ├ 杂病用药赋(十五)
- └ 杂病用药赋(十六)
- 外集 卷七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一)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二)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三)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四)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五)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六)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七)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八)
- ├ 拾遗
- ├ 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
- ├ 通用古方诗括
- ├ 通用古方诗括 伤寒
- ├ 通用古方诗括 内伤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一)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二)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三)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四)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五)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六)
- ├ 急救诸方
- ├ 急救诸方 怪疾
- ├ 水火分治
- ├ 标本分治
- ├ 标本论
- ├ 求本论
- ├ 杂治赋
- └ 习医规格
- 引
- └ 引
『医学入门』急救诸方
- 本章共 3.6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万病解毒丹,乃急救通用妙剂,外伤内伤,缢死溺死皆验。万病解毒丸,中诸毒皆验。
救缢死 自旦至暮,但心下微温,虽一日以上可活。急抱起死人,将绳宽解去,切不可割断,极须按定其心,却捻正喉咙,放倒卧,令一人以手掌掩其口鼻,两人吹其两耳,一人急牵其发不放手,及屈伸其手足摩将之。少活,即以粥饮与之。此法救人,无不活者。又法,男用雌鸡、女用雄鸡冠,刺血点口中,即活。
救溺死 先以刀HT 开口,放箸一根衔之,使可出水,然后解去其衣服,以艾灸脐中,令两人以笔管吹其耳,即活。或以生人倒驮死人,即负持走,吐水便活。外用绵裹皂角末纳谷道中,水出即活,内以鸭血灌之。又法,用酒坛一个,以纸钱一把烧坛中,急以坛口复死人面上或脐上,冷则再换,水出即活,如苏即用苏合香丸擦牙。
救冻死 其证四肢强直口噤,只有微气者,且慢向火,急用布袋盛热灰放在心头,冷即换热,待眼开却用温酒或米饮灌之,冬月堕水冻死亦宜。
救魇死 原有灯即得,如无灯切不可用灯,急用竹管吹其两耳,或通关散吹入鼻内,或以盐汤灌之,或用韭菜捣汁滴入鼻中,卒中恶死亦宜。或到客舍官驿,及久无人居住冷房,睡中为鬼物所魔,但闻其人吃吃作声,令人叫唤,如不苏,不急救则死。用牛黄、雄黄各一钱,朱砂五分,为末,每排一钱烧于床下,一钱用酒调灌之。
救坠死 坠下瘀血冲心欲绝者,用豆豉浓煎汤服。若便觉气绝不能言,取药不及,急HT 开口,以热小便灌之。
救绞肠痧 即腹痛难忍,但阴沙腹痛而手足冷,看其身上红点,以油灯心点火燎之即愈。阳沙腹痛而手足暖,以针刺其十指背近爪甲半分许,即动爪甲,而指背皮肉动处血出即安。仍先自两臂捋下其恶血,令聚指头,血出为好。
解砒毒 其证烦躁如狂,心腹搅痛,头旋欲吐不吐,面口青黑,四肢逆冷。此毒于肉饭中得之则易治,饮酒中得之则散归百脉难治。在胸膈用瓜蒂稀(批:稀唐本作启)涎散吐之,在腹中急服万病解毒丹下之,或大承气汤加雄黄、青黛等分,略煎冷服,徐服参苓白术散。仍忌鸡鹅肉数日。一方用早禾秆烧灰,井水调浓汁冷服一碗,其毒下利即愈。或用麻油,或人粪汁皆可灌之。一方旋刺羊血或鸡鸭血热服,兼解鼠莽毒及丹药毒。
解川乌附子毒 心烦躁闷,甚则头岑岑然,遍身皆黑,势危必死,煎绿豆或黑豆冷冻饮料,或防风、甘草煎汤冷服,一切药毒及犯热物亦宜,但要心间暖者不妨。《朱子全集》云:紧急无药,令多汲新水连饮,大呕泻而愈。
解巴豆毒 令人大泻或吐,烦渴发热,急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更以冷水浸手足掌。忌食热汤、热性药物。
解诸草毒 治误食毒草并百物毒,救人于必死,板蓝根四两,贯众、青黛、生甘草各一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另用青黛为衣。如觉精神恍惚恶心,即是误中诸毒,急取十五丸嚼烂,新汲水下即解。
解豆腐毒 过食令人生疮,暖气,遗精白浊。用生萝卜煎汤服,或子煎汤亦可。
解诸菌毒 掘新地取真黄土,以冷水于内搅之令浊,澄少顷,取饮之可解。亦治枫木菌食之令人笑不止。
又方,用芫花生为末,每一钱新汲水下,以利为度。菌之毒者,盖因蛇虫毒气熏蒸所致。
解鼠莽毒 用大黑豆煮汁服之。如欲试其验,先刈鼠莽苗叶,以汁浇其根,从此败烂,不复生矣。
解鸩鸟毒 即孔雀毛并胆也。用干葛为末,水调服。食鹅、鸭中毒,以糯米泔温服即消。
解六畜肉毒 用犀角磨浓汁一碗服之。食自死六畜毒,用黄柏末一二钱服之。不解再服。
解河豚鱼毒 一时困怠杀人,急用清油吐出,或服槐花末、龙脑末皆可,至宝丹尤妙。诸鱼毒,橄榄解之。
解斑蝥毒 其证吐逆不止,急用绿豆,或乌豆、或糯米煎汤服。一方用泽兰叶捣汁服,或干者为末,白汤下。
解 鳖蛤蟆毒 用生豆豉一合,新汲水半碗,浸汁顿服即愈。此三物令小便秘,脐下蔽痛,有致死者。
解中金蚕虫毒 才觉中毒,宜先吮白矾,味甘而不涩,次嚼黑豆不腥者是也。用石榴根皮煎浓汁饮之,即吐出活虫,无不愈者。
解中诸物毒 白矾、细茶等分为末,每三钱新汲水调服。得吐即效,未吐再服。或万病解毒丹、丸下之。
解中毒 及蛇虫咬,痈疽才作,服此毒气不聚。用青黛、雄黄各等分,为末,新汲水下二钱。
误吞铜铁碗瓦 万病解毒丸:大黄、大戟、连翘、寒水石各二两,白玉簪、白芷、黄芩、茯苓、石膏、滑石、天花粉各三两,甘草、薄荷、干葛各四两。山慈菇六两,贯众一两半,青黛五钱,为末,绿豆粉糊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磨下。治一切中毒,能化铜铁碗瓦,同嚼化为粉碎,此其验也。抑论中毒之证。辨其自戕被害,何物之中,审其远近,久则不救。治法上宜吐之。以鹅翎探吐。急以桐油灌吐之,下以解毒丸靛浆利之。中毒手足面青,过肘者不救。紧急只以玄明粉煎甘草汤利之,亦可。
误吞铁针 用蚕豆煮熟,同韭菜吃下,针与菜从大便而出。
误吞铜钱 不能化者,用砂仁煎浓汁饮之,其铜自下;或用荸荠研烂服之,其铜自化;或用坚炭为末,米饮调服,于大便中泻下如乌梅状。
误吞蜈蚣 用生猪血令病患吃,须臾生清油灌口中,恶心,其蜈蚣衮在血中吐出,继以雄黄为末,水调服。
误吞水蛭 入腹,经久必生小蛭,能食人肝血,腹痛不可忍,面目黄瘦,全不进食,若不早治,能令人死。
用田中干泥一小块,小死鱼三四个,将猪脂溶搅匀,用巴豆十枚研烂入泥内,为丸绿豆大,用田中冷水吞下十丸,小儿三五丸,须臾大小水蛭一时皆下。却以四物汤加黄 煎服,生血补脾。
骨鲠入喉 用砂仁、甘草等分为末,以绵裹少许咽之,良久骨随痰出,甚者用南硼砂少许水洗,汲口中含化立愈。一方用金凤花子或根,嚼烂噙下骨化,用温水漱口,免伤齿。鸡骨尤效。鱼骨鲠详四卷。兽骨鲠用象牙梳磨水咽下;或桑木上虫屑,米醋灌自下;或狗涎灌之,以狗善食诸骨也。
禾芒刺喉 或中舌中,取鹅涎灌之即下,以鹅善消稻芒也。
虎咬 先吃清油一碗,次用油洗伤处;或白矾为末纳伤处,痛止立效;或用砂糖水调涂,并服一二碗。
马咬 及踏伤人,用艾灸伤处并肿处,或用人屎或马屎烧灰为末,皆可敷之。
犬咬 疯犬咬,用防风五钱,牵牛、大黄各三钱,斑蝥一钱,麝香三分,雄黄二钱半,为末,每三钱,遇伤时滚水调服,利下恶物,从小便而出。癫犬咬及常犬咬,用虎胫骨或脑骨为末,每二钱热酒白汤任下。一方用白矾为末糁之,再用斑蝥九枚为末,酒调服,利下恶物,从小便出即愈。
蛇咬 急饮好醋二碗,令毒气不随血走,或清油亦可。一方用贝母为末酒调,令患人尽醉饮之,顷之,酒自伤处为水流出,候水尽,却以药渣敷疮上,若伤至垂死,但有微气,服此即活。恶蛇咬,用细辛、白芷各五钱,雄黄二钱,为末,每二钱入麝香少许,温酒调服。误饮蛇交水,研雄黄服之。
鼠咬 猫毛烧灰,入麝香少许,津液调敷。
蜈蚣咬 用鸡屎涂之良。一方用蜘蛛吸去其毒,待蜘蛛醉死,急以蜘蛛投冷水中,免伤其命。
蜘蛛咬 用醋磨炷铁汁或桑白皮汁涂之,亦治蜈蚣咬。
壁虎咬 毒入必死,用桑柴烧灰,以水煎三四沸,滤浓汁,调白矾末涂伤处,兼治蛇咬。
蚯蚓咬 用鸡屎涂之,又方急煎盐汤,洗浸肿处即消。
八脚足伤 其虫隐于壁间,以屎射人,遍体生疮如汤火伤。用乌鸡翎烧灰为末,鸡子白调敷。
蝎子螫 痛不可忍,用白矾、半夏各等分为末,醋调涂之痛止。
黄蜂螫 用热油洗之,清油擦之亦可。或用头垢敷,或用盐擦。
溪毒 兼辟射工,夏月出行,取知母为末自随,欲入水,先取少许按上流,亦取服之。一方用苍耳子捣汁服之。以上有自取者,有误犯者,其实人身难得,岂可尚气纵情而轻弃其生耶?凡有生者,慎之戒之!
避难止小儿哭法 用绵为一小球,随儿大小为之,略使满口而不致闭其气,量用甘草煎汤,或甜物皆可渍之,临时缚置儿口中,使咂其味,儿口有物实之,自不能作声,而绵软不伤儿口,此宋刘 《暇日记》方也。丘琼山云:此法平世诚无所用,不幸而遇祸乱,全活婴儿之命,不可胜记。盖婴儿未解事者,不可戒语,啼声不止,又恐为盗贼所闻,势不得已,弃之道旁,哀哉!此法虽小,不可不知。
避难大道丸 黑豆一升去皮,贯众、甘草各一两,茯苓、苍术、砂仁各五钱,锉碎,用水五盏,同豆煎熬,火须文武紧慢得中,直至水尽,拣去药,取豆捣如泥,作芡实大瓷瓶密封,每嚼一丸,则恣食苗叶,可为终日饱。虽异草殊木,素所不识,亦无毒,甘甜与进饭粮一同。专备荒乱饥饿,食草木以济生。一方只黑豆一升, 挲极净,贯众一斤细锉,用水斟酌多少,慢火煮豆香熟,日干,翻覆令展尽余汁,簸取黑豆,去贯众,空心日啖五七粒,任食草木无妨。治与前同。能忌鱼肉菜果及热水热汤,数日后身力壮健,不复思饭食。
散被殴瘢痕 亦治跌扑。用熟麻油与酒同煎服之,卧火烧地上,疼痛即消。
伤重痛闷欲绝者 用牛一只,剖腹纳其人于牛腹,浸热血中,可苏。如伤腹,用血竭饮之,出血愈。或打伤跌扑,或战阵炮矢所伤,血流满体,气贯胸膈闷绝者亦苏。
治中创血出 亦治金疮,用原蚕蛾一味。炒为末,敷之立止,血出如箭者亦效。
枪伤腹烈肠出者 用黄 、当归、川芎、白芷、续断、鹿茸、黄芩、细辛、干姜、附子、芍药各二两,为末,先饮酒,次服五钱,七日三服,加至方寸匕立验,伤重困乏者亦宜。
金刃中骨脉中不出者 用白蔹、半夏等分为末,每方寸匕日三服,酒下,至二十日自出。
下蚕室创门不合方 用所割势火 为末,酒调服。昔有沈生者,狎近女冠,或欲白其师,沈惧,引刀自割其势,疮口流血,经月不合。或教以 所割者捣为末,酒调服,不数日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