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首
- ├ 集例
- ├ 先天图说
-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
- ├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
- ├ 释方
- ├ 历代医学姓氏
- ├ 原道统说(纂《绀珠经》)
- ├ 阴骘
- ├ 保养
- └ 运气
- 内集 卷一
- ├ 经穴起止
- ├ 十五络脉
- ├ 奇经八脉
- ├ 脏腑总论
- ├ 脏腑条分
- ├ 观形察色
- ├ 听声审音
- ├ 问证
- ├ 附:王叔和观病生死候歌
- ├ 诊脉
- ├ 寸关尺定位
- ├ 脏腑定位
- ├ 七表八里九道脉名
- ├ 诸脉体状
- ├ 诸脉相类
- ├ 诸脉主病
- ├ 诸脉相兼主病
- ├ 脏腑六脉诊法
- ├ 气口人迎脉诀
- ├ 总看三部脉法
- ├ 伤寒脉法
- ├ 杂病脉法
- ├ 妇人脉法
- ├ 成童脉法
- ├ 痈疽脉法
- ├ 死脉总诀
- ├ 形色脉相应总诀
- ├ 针灸
- ├ 子午八法
- ├ 附:杂病穴法
- ├ 禁针穴
- ├ 造针法
- ├ 煮针法
- ├ 灸法
- ├ 治病要穴
- ├ 治病奇穴
- ├ 禁灸穴
- ├ 炼脐法
- └ 针灸禁忌
- 内集 卷二
- ├ 本草引(纂雷公)
- ├ 本草总括
- ├ 本草分类
- ├ 治风门
- ├ 治热门
- ├ 治湿门
- ├ 治燥门
- ├ 治寒门
- ├ 治疮门
- ├ 食治门(谷)
- ├ 食治门(蔬)
- ├ 食治门(果)
- ├ 食治门(兽)
- ├ 食治门(禽)
- ├ 食治门(鱼)
- └ 食治门(粥、酒)
- 外集 卷三
- ├ 伤寒序
- ├ 外感 温暑
- ├ 伤寒
- ├ 论六经正病
- ├ 论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法
- ├ 论正伤寒名义
- ├ 论类伤寒名义
- ├ 论伤寒初证
- ├ 论伤寒杂证
- ├ 论传阳变阴之极,变病变法
- ├ 论瘥证、危证、死证及妇人伤寒。
- ├ 伤寒用药赋
-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 └ 内伤(饥饱劳役饮食积聚)
- 外集 卷四
- ├ 丹溪朱先生杂病纂要
- ├ 外感
- ├ 内伤
- ├ 头眩
- ├ 头痛
- ├ 头风(附眉棱骨痛)
- ├ 面风
- ├ 耳
- ├ 鼻
- ├ 口舌唇
- ├ 牙齿
- ├ 痛风
- ├ 痹风(附麻木)
- ├ 斑疹(附赤、白游风)
- ├ 咳嗽
- ├ 霍乱
- ├ 心脾痛
- ├ 腹痛(附腹中窄狭)
- ├ 疟
- ├ 痢
- ├ 痞满
- ├ 泄泻
- ├ 吞酸
- ├ 黄胆
- ├ 水肿
- ├ 鼓胀(与喘参看)
- ├ 赤白浊
- ├ 腰痛
- ├ 疝气
- ├ 消渴
- ├ 燥结
- ├ 胁痛
- ├ 梦遗
- ├ 淋
- ├ 小便不通
- ├ 小便不禁
- ├ 脱肛
- ├ 伤食
- ├ 积聚
- ├ 蛊瘴
- ├ 气滞
- ├ 吐血
- ├ 呕血
- ├ 衄血
- ├ 嗽唾咯
- ├ 溺血
- ├ 便血
- ├ 喘
- ├ 哮
- ├ 恶心
- ├ 嘈杂
- ├ 嗳气
- ├ 呕吐
- ├ 呃逆
- ├ 膈噎
- ├ 关格
- ├ 痫
- ├ 癫狂
- ├ 惊悸、怔忡、健忘
- ├ 咽喉(附失音、骨鲠)
- ├ 发热(附恶寒)
- ├ 汗
- ├ 痿
- ├ 痨瘵
- ├ 诸虫
- ├ 求嗣
- ├ 娠后
- └ 养老(附须发)
- 外集 卷五
- ├ 经候
- ├ 崩漏
- ├ 带下
- ├ 瘕(与男子积聚条参看)
- ├ 胎前
- ├ 临产
- ├ 产后
- ├ 观形
- ├ 察脉
- ├ 五脏形证虚实相乘
- ├ 死证
- ├ 乳子调护
- ├ 初生
- ├ 撮口
- ├ 噤口
- ├ 脐风 (附胎风)
- ├ 胎惊夜啼
- ├ 诸惊
- ├ 痫
- ├ 客忤
- ├ 天钓
- ├ 内钓
- ├ 疝气
- ├ 变蒸
- ├ 龟胸龟背(附解颅囟填囟陷滞颐)
- ├ 五软五硬
- ├ 丹毒 (附胎疮)
- ├ 吐泻
- ├ 五疳
- ├ 诸积
- ├ 伤寒
- ├ 发热
- ├ 痘证
- ├ 麻毒
- ├ 痈疽总论
- ├ 脑发五种 头疮 风屑 白秃 软疖 大头肿 鬓疽 耳疮(附浸淫疮) 月蚀疮 内疳疮
- ├ 疣 甲疽 代指 天蛇头 鹅掌风 红丝疮
- ├ 乳痈 肺痈 痿 心痈(附胁痈) 胃痈 肠痈 腹痈
- ├ 背发七种 腰发二种
- ├ 臀痈(附臀蛆疮) 便毒 路岐 悬痈(附谷道中疮) 痔漏 阴疮 阴囊痈(附小儿阴囊
- ├ 鹤膝风 人面疮 肾脏风疮 疮 脚跟疮(附脚肚疮及 口疮) 脚发 嵌甲疮 脚指丫疮
- └ 五疥 五癣 血风疮 癞风 杨梅疮 疔疮 多骨疽 翻花疮 流注 瘭痼 暑热疮 痱痤
- 外集 卷六
- ├ 杂病用药赋(一)
- ├ 杂病用药赋(二)
- ├ 杂病用药赋(三)
- ├ 杂病用药赋(四)
- ├ 杂病用药赋(六)
- ├ 杂病用药赋(七)
- ├ 杂病用药赋(八)
- ├ 杂病用药赋(九)
- ├ 杂病用药赋(十)
- ├ 杂病用药赋(十一)
- ├ 杂病用药赋(十二)
- ├ 杂病用药赋(十三)
- ├ 杂病用药赋(十四)
- ├ 杂病用药赋(十五)
- └ 杂病用药赋(十六)
- 外集 卷七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一)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二)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三)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四)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五)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六)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七)
- ├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八)
- ├ 拾遗
- ├ 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
- ├ 通用古方诗括
- ├ 通用古方诗括 伤寒
- ├ 通用古方诗括 内伤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一)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二)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三)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四)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五)
- ├ 通用古方诗括 杂病(六)
- ├ 急救诸方
- ├ 急救诸方 怪疾
- ├ 水火分治
- ├ 标本分治
- ├ 标本论
- ├ 求本论
- ├ 杂治赋
- └ 习医规格
- 引
- └ 引
『医学入门』气口人迎脉诀
- 本章共 1.8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此即上古诊法其二也。气口,右手关前一分,以候七情,及房劳、任务勤苦与饮食无节,皆为内伤不足之症。其所以名气口者,五脏之气,必因胃气而升于手太阴故也。人迎,左手关前一分,以候六淫及起居失宜,感冒时行不正之气,皆为外感有余之症。其所以名人迎者,外邪必因虚而入故也。若脏气平者,邪自难犯,故先气口而后人迎也。汉论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然七情蕴郁,正由宿食助发。若专伤食而无七情,则不应气口。又论伤寒皆自太阳始,然经云,风喜伤肝,寒喜伤肾,暑喜伤心胞,湿喜伤脾,热喜伤心,燥喜伤肺,以类推之。风当自少阳,湿当自阳明,暑当自三焦,寒当自太阳,此丹溪独得经旨,发仲景未发也。其外非六淫、内非七情而病者,谓之不内外因,本经自病也。非若气口人迎传变乘克,但三因皆以胃气为主。
经云:气口,太阴也,兼属脾。又云:人迎亦胃脉也。脉赞云:关前一分人命之生。故取李仲南三因歌括于前,而以丹溪图说之。
喜则伤心脉必虚,
喜则气缓,脉散而虚。甚则神庭融溢,而心脉反沉。盖喜甚则火盛侮金;肾水复母仇而克心。暴喜暴怒,多有暴中之患,亦此意也。
思伤脾脉结中居;
思则气凝,脉短而结。甚则意舍不宁,而脾脉反弦。
因忧伤肺脉必涩,
忧则气滞而脉沉涩,甚则魄户不闭,而肺脉反洪。
怒气伤肝脉定濡;
怒则气逆而脉濡,或激甚则魂门弛长,而肝脉反涩。
恐伤于肾脉沉是,
恐则气下,怯而脉沉,甚则志室不遂,而肾脉反濡。濡属土也,或疑神庭、志室等穴,皆属太阳。殊不知五脏系背,诸穴于五脏则为有形之经络,于太阳则为无形经之络,特其过脉耳。
缘惊伤胆动相胥;
惊则气乱而脉动,甚则入肝脉散,小儿泻青,大人面青。又,大惊入心者,尿血怔忡。
脉紧因悲伤胞络,
悲则气急而脉紧缩,甚则心胸络与肺系气消而脉虚。
七情气口内因之。
凡七情伤之浅者,惟气口紧盛而已。伤之深者,必审何部相应,何脏传次,何脏相克。克脉胜而本脏脉脱者,死。噫!七情为患如此。和乐以养中和,实养德养身急务也。
紧则伤寒肾不移,
寒伤肾,脉沉而紧,初自足太阳而入,其脉浮盛而紧。浮者,足太阳;紧者,伤寒;盛者,病进也。
虚因伤暑向心推;
暑伤心,脉虚,初自手少阳而入,脉洪虚而数。洪者,手少阳;虚者,伤暑;数者,病增也。
涩缘伤燥须观肺,
燥伤肺,脉涩,初自手阳明而入,脉浮而数。浮者,手阳明;数者,伤燥。
濡细伤湿更看脾;
湿伤脾,脉细而濡,初自足阳明而入,脉细涩而长。涩者,足阳明;濡者,伤湿;长者,病袭也。
浮则伤风肝部应,
风伤肝,脉浮而盛,初自足少阳而入,脉弦浮而散。弦者,足少阳;浮者,伤风;散者,病至也。
弱缘伤热察心知;
热伤心胞络,脉沉弱而缓,初自三焦而入,脉浮而弱。沉者,心胞络;弱者,伤热;缓者,病倦也。暑与热同气,正心多不受邪,每归胞络,此与暑伤心互看。
外因但把人迎审,细别六淫皆可医。
凡外感轻者,惟人迎紧盛,或各部单见而已。重则各部与人迎相应,其传变与伤寒参看。
劳神役虑爱伤心,虚涩之中仔细寻;
血虚神耗。
劳役阴阳每伤肾,须因脉紧看来因;
房劳伤精。
房帷任意伤心络,微涩之中细忖度;
精枯。
疲剧筋痛要伤肝,仔细思量脉弦弱;
筋痛则动,脉弦弱带数。
饥则缓弦脾受伤,
胃气虚也。
若还滑实饱无疑;
脾气滞也。
叫呼伤气须损肺,燥弱脉中岂能避!
气耗也。
不内外因乃如是,气口人迎皆无与;
各脉不与二脉相应。
气口人迎若俱紧,夹食伤寒兼理治。
内伤外感,分多少治之。
气口人迎若过盛,内关外格详经义;
按《内经》,人迎一盛则躁在手足少阳,二盛躁在手足太阳,三盛躁在手足阳明。一盛者,人迎大于气口一倍也,四倍则阳盛已极,故格则吐逆而食不得入。三阳兼手足而言,或入手经,或入足经,下三阴仿此。又,气口一盛,则躁在手足厥阴,二盛躁在手足少阴,三盛躁在手足太阴,四倍则阴盛已极,故关则不得小便。
若人迎气口俱盛四倍已以,盛极衰至必死,抑论关格二症也。然气口人迎俱盛,则吐逆不便交作,故丹溪总之曰关格。但以两寸过盛推之,则尺脉一盛,病在手足厥阴,二盛病在手足太阴,三盛病在手足少阴。传曰:尺部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盛泻足太阴,补足少阴;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四盛则三阴已极,当峻补其阴。一至寸而反之,亦推展经义也。
先贤又恐病流传,取诸杂脉乃全备。
此丹溪示人活法。病有传变,如伤寒紧不在肾,伤怒濡不在肝,流传别经,是以取各部中见脉。与人迎气口相应者,以断内外二因。凡二十七种脉形,随其部位所见,但与人迎应,则为外感;与气口应,则为内伤。其病症,则分诸脉主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