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清代之科举
- ◎清代之教学
- ◎清代乐部大臣
- ◎谈前清刑部则例
- ◎顺治丁酉江南科场案
- ◎雍正朝之两名人
- ◎徐乾学祖孙父子
- ◎徐乾学后嗣悲式微
- ◎乾隆禅位后仍亲政
- ◎和┞当国时之戆翰林
- ◎沈葆桢与其师
- ◎藩司卖老制军窘
- ◎言社五星
- ◎太平天国佚史
- ◎晚清朝士风尚
- ◎胡林翼论军事
- ◎肃门五君子
- ◎何子贞轶事
- ◎爆竹声中争状元
- ◎左宗棠与樊云门
- ◎彭玉麟画梅
- ◎刘坤一泄不第之恨
- ◎张之洞罢除宾师
- ◎张之洞遗事
- ◎清游题句雅集敲诗
- ◎张之洞大开赌禁
- ◎豁蒙楼
- ◎张之洞与端方
- ◎抱冰堂与奥略楼
- ◎书广雅遗事
- ◎卖茶女
- ◎华蘅芳称算命先生
- ◎剿袭老文章酿成大参案
- ◎武昌假光绪案
- ◎去思碑与纪功碑
- ◎两湖书院血湖经
- ◎王湘绮之遗笺零墨
- ◎王湘绮笔下两汉奸
- ◎王湘绮莫愁湖亭长联
- ◎徐志远妙语救藩司
- ◎缪小山充书库主任
- ◎梁节庵愿为入幕宾
- ◎梁节庵之胡与辫
- ◎潘祖荫提倡公羊学说
- ◎记杨守敬先生
- ◎李莼客的怨气
- ◎龙树寺觞咏大会
- ◎绍兴师爷的妙计
- ◎瞿子玖开缺始末
- ◎马眉叔与招商局
- ◎张啬翁入泮受讼累
- ◎张季直的幸运
- ◎张季直与徐树铮
- ◎东奥山庄
- ◎岑春谬戮饥民
- ◎端方出洋趣史
- ◎马君武受绐
- ◎甲午一役中之八仙
- ◎西太后赞叹宋初
- ◎程德全横卧铁轨
- ◎柯逢时喜得孤本
- ◎守旧维新两派之争
- ◎纪先师容纯父先生
- ◎补述容闳先生事略
- ◎徐老道与康圣人
- ◎宓知县与西太后
- ◎假照片计陷岑春煊
- ◎章太炎师事孙诒让
- ◎章太炎被杖
- ◎袁世凯仓皇走天津
- ◎侧面看袁世凯
- ◎清道人轶事
- ◎清道人与郑苏龛
- ◎蔡乃煌佳句邀特赏
- ◎刘申叔新诗获知己
- ◎遁迹僧寮一奇士
- ◎徐固卿精历算
- ◎奔走权门扮演丑剧
- ◎逋臣争印
- ◎遗老无聊只造谣
- ◎樊樊山之晚年
- ◎腊肠下酒著新书
- ◎述戢翼生平
- ◎苏曼殊之哀史
- ◎孙中山先生语录
- ◎翠亨村获得珍贵史料
- ◎纪伍老博士
- ◎民元北京兵变内幕
- ◎新华宫秘密外交
- ◎洪宪第一人物
- ◎陈挽章太炎
- ◎杨杏城之毒药水
- ◎永乐园杨皙子输诚
- ◎足供史料的打油诗
- ◎“洪宪皇帝”的揖让
- ◎洪宪女臣
- ◎娘子军打神州
- ◎萧耀南之输诚
- ◎巡阅使署中之会议
- ◎武汉设新政府之密约
- ◎鄂豫互助之内幕
- ◎烟枪置毒之谜
- ◎樊钟秀
- ◎曹锟之覆败
- ◎清陵被劫记
- ◎日本不敢侵澳门
- ◎纪鄂中文献
- ◎粤中文献之劫运
- ◎《清史稿》之纂修与刊印
- ◎《清史稿》之谬误
- ◎孔子历代封谥
- ◎南宗孔圣后裔考证
- ◎再纪南宗孔圣后裔
- ◎南宗孔圣后裔考证补
- ◎岭南学派述略
- ◎岭南两大儒
- ◎岭南诗画大家
- ◎谒陈白沙先生祠
- ◎陈白沙传
- ◎纪宋处士谢翱
- ◎近代学者轶事
- ◎纪黄季刚趣事
- ◎述杨氏水经注疏
- ◎巾箱留珍本柳下说书
- ◎大好骈文派
- ◎跳加官
『世载堂杂忆』◎晚清朝士风尚
- 本章共 2.1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桐城派的盛行
有清中叶以还,士大夫竞趋训诂、考订之学,桐城派古文,蔚为文章泰斗。曾国藩服膺姚姬传,临文以桐城派为指归。更扩姬传之意,浸淫汉魏。据国藩日记所述,其生平作文用功处,以桐城派为体裁骨格,以汉魏以上文增益其声调奥衍。
当时桐城师承籍盛,在京朝官,彼如桂林朱伯韩(琦),桂林龙翰臣(启瑞),马平王少鹤(拯)及山右冯鲁山等。在外交通声气者,如鲁通父(一同),吴子序等。奉为正宗大师者,为姚姬传大弟子上元梅伯言(曾亮)。周旋其间者,为桐城嫡派汉阳叶名琛弟叶志诜之子叶润臣(名澧)。名澧以虎坊桥西宅为集会之地,迎梅伯言入京瞻拜大师,在其《敦夙好斋集》中记载甚详。后梅伯言身在金陵,京师古文家太息伤感之文词甚伙。迨叶名琛事败,润臣亦出京,桐城古文家之帜遂倒。降及同光,张裕钊、吴汝纶之流,尚承道咸朝士遗风焉。
△诗人荟集都下
当时诗坛,以名高位重之祁寓藻、陶澍、张祥河等为领袖,荟集都下,仍以叶氏桥西邸宅为集会之所。时京中如宗涤楼(稷辰)、孔绣山、蒋通伯等数十名流,皆桥西座上客也。最推重者,为扬州潘四梅(德辅),亦如梅伯言之例,迎来京师。观冯志沂“微尚斋”、叶名澧“敦夙好斋”及宗涤楼诸家集,本末具在。名琛获谴,诗坛亦寂然。
△理学身体力行
当时倭仁(艮峰)提倡宋学于上,曾国藩涤生奉为表率,湘儒唐镜海(鉴)为理学名宦,得其拔识,待以殊礼。其乡人罗罗山等大讲理学于湘中,后湘军遂以治理学者为干城。国藩一生不能逃出理学窠臼。国藩于湖北汉阳刘传莹,推为理学正宗,传莹年少于国藩,国藩始终以师友礼之。常曰:“予交流中,传莹对于宋学,身体力行,光风霁月,毫无造作,真笃行君子也。惜天不予年,刻其遗书于集中。”同光以还,治宋学之风气衰矣。
△舆地史学崛起
当时诸贤,承乾嘉学者训诂、考订、校勘之后,毅然别开门面,有志于辽、金、元三史及西北舆地之学。于是张石洲(穆)、何愿船、徐星伯蔚然崛起,观《朔方备乘》、《西北考略》、《和林金石考》、宁古塔诸志,皆足证注辽、金、元三史。李若农文田等,又研究西北金石,辅翼史料,私淑前人。后至同光,流风未坠,皆以研究西北舆地为最趋时之学。洪文卿出使大臣,译元史遗闻证补,自命以俄人史料,足征蒙古朝之文献,总理衙门颁行,成为官书。自兹以降,新化邹代钧、顺德马季立、宜都杨守敬,联合日本史地学会坪井马九三之流,创为《读史舆图》,绍道咸学风所尚而扩大之。山东王树冉之《新元史》,沈曾植之西北着述,远祖道咸,近开史派。王、沈云亡,治西北舆地史学,于焉告终。
道咸间西北史地学盛时,魏默深源,别树一帜,为东南海疆成《海国图志》一书。故谈辽、金、元史地者,京师以张穆等为滥觞;论东南西南海史地者,以魏默深等为先河。其后海禁大开,魏默深之从者日众,观《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诸家着述俱在。盖默深着书,名曰舆地,以其援引秦汉史籍,博引证明,实兼海国、舆地、历史为一也,其体例颇合近代着史之法。
按:道咸朝官,尚讲求学问文字,虽吏治窳败,军事废弛,因循苟且,民怨沸腾,特士大夫尚鲜奔竞卑鄙之风。故太平天国奄有东南,捻回起事西北,卒能削平大乱,自诩“中兴”者,大半皆当时朝宫中笃行励学之士有以启之也。
△学业功名分两派
自洪杨军兴以后,朝士出处,亦分为二派:一为出京从军,有志立功名之朝士;一为在京谈科名,负文学重望之朝士。而在京朝士之中,又分为两派:其一为讲求学问之朝官,其一为左右时政之朝官。前者演成同光间南北两派清流之争,后者又形成朋党之祸。阅李莼客《越缦堂日记》、《张之洞全书》,王壬秋所着书,及李鸿藻、潘伯寅等着作,以至各家记载,可知当时之风气。
功业派之朝士,分为二类:在外者自咸同军兴,曾国藩以大官重望,设湘军大营于石门,在籍翰林李鸿章等均出其幕府。后湘军、淮军中,朝官甚多,知名之士亦伙,人文荟萃,在外成一重镇,后又成为北洋、南洋幕中人物。流衍所及,光绪中叶,号称直督、鄂督幕府人物,可谓为朝士归宿之所。
在内者则有肃顺,主持军机,重用汉人,轻视满人;幕中如王运、李寿蓉、高心夔、黄锡焘等,号为“肃门五君子”。朝中大官,亦多依附。曾、左能成功于外,肃顺实左右之。居间为肃邸置驿以通曾国藩诸人者,王壬秋之力也。时京师朝士风气,以干与军国大事者为人物,以明通用人行政者为贤达,纵横捭阖,气大如虹。如李莼客之流,不过视为文学侍从之臣而已。未几,咸丰死于热河,肃、端治罪。党于肃顺之达官文士,或放或逃,朝中要人,以朋党为厉禁,京师风气,一变而为谈诗文、讲学业。故李莼客、赵叔诸人,亦为滂喜老人所推重,造成诋毁相交,标榜相尚,举朝皆文人墨客矣。
至于科名派之朝士,则在同治初叶。张之洞入都,以癸亥中式会试,旋得探花,六年充浙江副考官,简放湖北学政。此数年间,京师朝士尚学之风,为之一变。虽以李莼客之愤然自称“额外郎中补缺五千年”,亦与张之洞为文字推重之交。当时潘伯寅位高望重,提创于上,张之洞等左右名流,接纳于下。李莼客等虽性情乖僻,亦为主持风雅者所拉拢。只有学问上之派别,而不相倾陷,亦因肃党消除以后,人怀疑惧。东南、西北初定,人皆埋头以取科名,朝士雍容进取之度,于此时见之。顾文人相轻,自古已然,及同光间,而南北清流,又各树旗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