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回 孙待诏史记世系
- 第二回 唐天子开科取士
- 第三回 赤墙村黄巢出身
- 第四回 黄巢藏梅寺起手
- 第五回 黄巢杀入长安城
- 第五回 黄巢杀入长安城
- 第六回 郑畋大战朱全忠
- 第七回 敬思奉诏宣晋王
- 第八回 晋王起兵入中原
- 第九回 克用箭服周德威
- 第十回 安敬思牧羊打虎
- 第十一回 李晋王阅兵试箭
- 第十二回 存孝打破石岭关
- 第十三回 李晋王河中会兵
- 第十四回 鸦馆楼朱温赌带
- 第十五回 存孝生擒孟绝海
- 第十六回 德威力救李存孝
- 第十七回 李存孝力杀四将
- 第十八回 存孝火烧永丰仓
- 第十九回 德威遣将灭黄巢
- 第二十回 灭巢山黄巢自刎
- 第二十一回 程敬思接驾还朝
- 第二十二回 存孝力服王彦章
- 第二十三回 朱温火烧上源驿
- 第二十四回 田令孜弄权封爵
- 第二十五回 晋王勘问田令孜
- 第二十六回 朱温掣剑挟王铎
- 第二十七回 刘知远大战梁兵
- 第二十八回 李晋王同台解围
- 第二十九回 朱温计逼五侯反
- 第三十回 存孝活捉邓天王
- 第三十一回 存孝病挟高思继
- 第三十二回 五牛挣死李存孝
- 第三十三回 晋王痛哭勇南公
- 第三十四回 梁兵劫夺勇南柩
- 第三十五回 唐昭宗迁都汴梁
- 第三十六回 晋王起兵伐朱温
- 第三十七回 宝鸡山存孝显圣
- 第三十八回 彦章智杀高思继
- 第三十九回 建瑭智擒傅道昭
- 第四十回 赵霸入汴诓军粮
- 第四十一回 君臣三弑焦兰殿
- 第四十二回 五龙逼死王彦章
- 第四十三回 李嗣源据守大梁
- 第四十四回 唐明宗焚香祝圣
- 第四十五回 潞王夺位登天下
- 第四十六回 石敬瑭反下三关
- 第四十七回 废帝遣将追公主
- 第四十八回 契丹遣兵助敬瑭
- 第四十九回 桑维翰献策取城
- 第五十回 石敬瑭洛阳即位
- 第五十一回 晋兵智困王延政
- 第五十二回 刘知远奉命出师
- 第五十三回 文宝赚关杀戴礼
- 第五十四回 飞虎据守铁笼山
- 第五十五回 弘肇活捉孙飞虎
- 第五十六回 立齐王重贵为帝
- 第五十七回 幼主称臣降契丹
- 第五十八回 汉主谋杀史弘肇
- 第五十九回 郭威为众加黄袍
- 第六十回 周少主禅位宋祖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五十八回 汉主谋杀史弘肇
- 本章共 2.5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6-05
却说刘知远封为北平王,镇守河东。却有诸将劝知远称尊,以号令四方,知远不从。乃闻晋主北迁,又称说欲出兵井陉,迎归晋阳。乃命指挥使史弘肇集诸军商议,告以出师之期。军士皆曰:“今天下无主,平天下者,非我主而谁?宜先正位号,然后出师。”于是众军山呼不已。知远曰:“虏势尚强,吾之军威未振,当建功恢复王室,迎立新君。汝士卒何知天命存在耶?”郭威与都押衙杨邠入说知远曰:“此天意也,大王不乘此以取中原,人心一移,则反受他人所制矣!”知远从之。是时契丹主遣将刘愿为保义节度副使,陕人苦其暴虐,都头王晏与指挥使赵晖、侯章谋曰:“刘公威德远著,吾辈若杀刘愿,举陕城以归之,为天下首倡,取富贵如反掌耳!”晖等皆言此计甚妙,可速行之。至是,王晏、赵晖、侯章等持刀直入帅府,共斩刘愿,举城降于知远。知远乃即帝位于晋阳,复迁于大梁。诸镇多降,国号曰汉,改元乾佑,更名曰杲。封杨邠为同平章事,封郭威为邺都留守。威辞行之时,言于帝曰:“亲近忠直,放远奸邪,善恶之间,所宜明审。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皆先帝之旧臣,愿陛下推心任之。至于疆场之事,臣愿尽心以报陛下。”汉主敛容谢之。威至邺都,以河北人民困弊,乃号令边将谨守疆场,严加巡警,毋得侵掠。契丹入寇,则坚壁清野以待之。
汉主在位方二年,忽染暴疾,崩于正寝。群臣发丧举哀,遂迎立太子刘承佑即皇帝位,称号隐帝。承佑年方十八,即位之后,谥汉主为高帝,尊母李氏为皇太后,葬高祖于睿陵。
却说隐帝自即位以来,日益骄纵,政非己出。是时,枢密副使杨邠掌机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与宿卫王章掌财赋。邠性忠直,门无私谒,虽不却四方馈遗,然有余辄献之。弘肇督察京城,道不拾遗。王章捃摭遗利,供馈不乏,国家粗安。弘肇尝谓:“治天下须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子?”王章曰:“若无毛锥子,财赋从何而出?”于是将相始为仇隙。时隐帝左右,尽皆宠幸之人用事,太后亲戚干政,邠等屡裁抑之。太后之弟李业求为宣徽使不得,心甚怨望,与阎晋卿、聂文进、郭允明、刘铢数人皆有宠而久不迁官,各怀不忿之心,恨着执政之人。时隐帝除丧听乐,厚赐伶人以锦袍玉带。弘肇怒曰:“士卒守边苦战,受尽汗马之劳,犹未有以赐之,汝曹何功而得此乎?”即命尽夺之。
隐帝年益壮,厌为大臣所制。忽日邠与弘肇议事于殿前曰:“陛下但噤声勿语,凡百事臣等自有公道处之,必合于理,岂劳圣虑乎?”隐帝每听之,忧闷不已,积恨在心。于是左右之人相共谮之云:“邠等执法自恣,终当为乱。”隐帝信之,遂与李业、聂文进、匡赞,郭允明谋诛邠等,以此事入奏太后,太后曰:“此事何可轻发?更宜与宰相共议。”业曰:“先帝尝言,朝廷大事不可谋及书生,恐其懦怯误人故也。”太后坚执不可。隐帝怒曰:“国家之事,非闺门所知。”遂拂衣而出。复与数人商议,定下计策。先埋伏甲士数十于广政殿,正值邠等入朝,众兵一拥而出,喊声鼎沸,挺刃向前,杀邠与弘肇及王章于东庑下。
此时隐帝急宣众文武齐至殿下,亲谕之曰:“杨邠、史弘肇等欲为大逆,朕故杀之,与汝等各无干碍。邠等尚有阿附亲党,各出镇外郡,宜遣使收捕,尽皆杀之,以除后患。”众臣皆曰:“邠等谋为不轨,陛下杀之,正合其理。臣等安敢复生异心?”隐帝即日遣供奉官孟业赍密诏至澶州,令李洪义杀弘肇余党步军指挥使王殷。再令行营指挥使郭崇威、曹威谋杀郭威及监军使王峻。李业奏隐帝曰:“郭威、王峻二人家属,皆在京师,可使人执下监之。二人若知,必贻大事矣!”隐帝大喜,便差刘铢领兵抄杀郭威、王峻家属。铢为人极其惨毒,领兵至彼二家,老幼无一得免者。复遣李洪建抄杀王殷家属,洪建但使人守视,仍与之饮食。
却说孟业行了数日,已至澶州,使人报知李洪义,二人相见,业悉以前事告之。洪义惊曰:“主上无道,谋杀大臣,此取乱之道也。若果如此,吾等死无葬身之地矣!”即将孟业监下,使人请郭威以诏示之。威见诏大惊,遂召魏仁浦同来视诏。郭威告曰:“今隐帝无道,谋杀大臣,复遣使赍诏前来欲杀我等,此事若何?”仁浦曰:“且自勿虑,公乃国之大臣,功业昭著,加之掌握大兵,据守重镇。一旦为群小所窥,祸出非意,此岂辞说所能辩解?时势如此,岂可坐而待死乎?”郭威曰:“吾亦知此道理,怎奈未有奇策,犹豫不决。”仁浦曰:“如何难决?今日进则有生,富而且贵;退则有累卵之危矣!不如乘此机会,众人必然相助,何难决之有?”郭威曰:“汝言有理,深合吾意。”乃召郭崇威、曹威及诸将,告以邠等冤死及有密诏之故,且曰:“吾与诸公,披荆刺,从先帝以取天下,复受托孤之任,竭力以卫国家。今诸公已死,吾何独生?君等当奉行诏书,取吾首以献天子,庶不相累。”崇威等皆泣曰:“明公是何言也?今天子幼小,此必左右奸臣所为,若使此辈得志,国家其得安乎?众等愿随明公入朝自诉,洗荡鼠辈,以清朝廷,不可为奸计所害。”赵修已曰:“明公徒死无益,今日之计,不若顺众心,拥兵而南,此天启之也。古人云:‘天予弗取,反受其殃,不可失此机会。’”是日众论纷纷,威意遂决。乃留其养子郭荣镇守邺城,遣郭崇威领兵前驱,自将大军继之。
兵至封丘,哨马报入洛阳。隐帝大惊,急取众臣商议,遣慕容彦超领兵拒之。时彦超方食,即舍筋入朝,隐帝悉以军事委之。侯益曰:“郭威之兵,其锋甚锐,谁人与敌?其部下家属,皆在京师,官军不可轻出,不若闭城以挫其锋,使其母妻登城招之,可不战而下也。”彦超曰:“若待兵临城下,则吾辈死无噍类矣。”隐帝乃遣侯益与阎晋卿及吴虔裕、张彦超率领禁军直趋澶州。不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