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演戏以来』自传与历史——代序

  • 本章共 2.1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10-29

张瑞德

在台湾,自从军事戒严解除后,各种不同政治立场的自传和回忆录,都可在市面流通,造成了传记类书籍市场前所未有的蓬勃气象。《李宗仁回忆录》的畅销,《雷震回忆录》手稿的被焚,《孙立人口述回忆录》的陆续发表,也都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在此,笔者打算利用这个机会,谈一谈自传这种作品的类型、形式,以及在历史研究上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借此澄清一些为社会大众所误解的观念,并且建立起对于历史研究的正确认识。

一般说来,研究历史的人所关心的是自传中所提供的史料,所以较倾向于宽广的解释,笔者也不例外。

促使一个人写自传的动机有很多种,很少是只有一种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根据主要的动机,把自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陈公博在《苦笑录》一书的自序中,也把他写回忆录的动机交待得很清楚:

毫无疑问的,这本书所想“洗”的,并不仅仅是他朋友的“冤”而已。

第三种是“自剖型”自传,作者用写自传来剖析自己的行为模式。例如明末学者张岱,就曾经在他自己预先撰就的墓志铭中,对他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做了以下客观的剖析: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

Father and Son),也是一本著名的“自剖型”自传。作者出身于一个清教徒家庭,青少年时代曾饱受家庭的束缚。在这本书中,他对他和他父亲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真实的描绘。

The Summing Up),用朴素的笔调,介绍他自己的人生哲学和文学经验,至今已成为有志从事写作工作者所乐用的一本入门书籍;一些大企业家自述白手成家或是“反败为胜”经过的回忆录,也是那些想要“追求卓越”的商界人士,以及未来的商界人士,所不会错过的书籍。

有一些和自传形式相关的文体,是写自传的好材料,也可称之为“非正式自传”或是“准自传”,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时至今日,好像只有情侣分手时,才会出现退还信件的场面。

Kidnapped in London:Being the Story of My Capture by,Detention at,and Release from the Chinese Legation,London)(1897)、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1898)、周善培的《辛亥四川争路亲历记》(1957)、张发奎的《抗日战争回忆记》(1981),也有专门回忆地方的,如曹之冠的《我住长江头》(1979)、何辑五的《贵州政坛忆往》(1982)、以及李梦九的《我的故乡——忆山东省平度县旧事》(1982)。回忆录和自传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较重视作者所身处的社会和历史背景,而较不重视作者个人的私生活,有时作者甚至很少提到自己,像何辑五的《贵州政坛忆往》即是一例;和回忆录完全相反的是专门记载个人宗教经验的精神自传(spiritual autobiography),这种自传所强调的是精神生活,社交活动反而居于次要地位。不过一般说来,自传和回忆录在中国的分别并不太大,通常用“自传”这个名称的较少,而用“回忆录”的较多。

作为一种史料而言,自传最常被人提起的缺点,大概有以下两种:

在这种社会压力下,要说老实话可还真不容易呢。

人上了年纪以后,记忆力减退是自然的现象,但是我们有时候居然会连一些极为重要的事,也会忘记。曾经有人把二次大战期间所发生的事件,和大战结束后所出版的一些回忆录加以比较,结果发现大多数的人甚至连最不可能忘记的事都会忘记。例如有位作家费特(Richard Fitter)就不记得他曾经到过英格兰的科芬特里(Coventry),当别人把他本人亲笔所写的记录(包括与当地要人的一些重要谈话)拿给他看的时候,他仍然不敢相信。

,将有助于他人利用这项材料,一般读者看了也比较不会“误入歧途”。

最后,在此将自传对各个不同领域的历史研究所可能有的贡献,举例说明如下:

(二)经济史。我们从一些实业家的自传,像是陈嘉庚的《南侨回忆录》(1946)、穆湘玥的《五十自述》(1926),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的情形、经营管理的方法、中外商业的竞争,以及官商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一般人的自传,我们也可以从其中发掘出有关各地物产、赋税、物价、租佃、交通、贸易、货币、金融等方面的资料。

因此,自传中的儿童史料值得我们重视。

(六)妇女史。女子所写自传文字的数量,通常要比男子少,中国也不例外,李又宁曾搜集近代中国妇女的自叙文字,编选为《近代中华妇女自叙诗文选》(第一辑,1980)。如果要研究近代中国妇女的生活内容,以及她们所面临新旧价值观念的冲击、婚姻选择的苦闷、家庭与事业间的彷徨,这本书是重要的史料集。

,因此我们直到现在才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某一时期的舆论,甚至可以观察出长时期社会心理的趋向。

写到这里,有两点感想:

第一,把一些极度主观、片面的史料放在一起,结果反而可以组成一个客观的历史实体,历史就是这么奇妙的一门学问。

第二,有人说“史料永远不会比历史差”,就自传而言,确实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