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编序
- 作者小传
- 公民
- 道德的勇气
- “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主义
- 中华民族的克难精神
- 怎样才配称做现代学生
-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谈动
- 谈静
- 学问之趣味
- 自由与放纵
- 论自我实现
- 缺陷论
- 生活的艺术
- 读书的艺术
- 世界观与人生观
- 科学的头脑
- 青年与我
- 社会的不朽论
- 立志做大事
- 运动家的风度
- 雪耻与御侮
- 中国人的国民性
- 为什么要爱国
- 人生目的何在
- 理信与迷信
- 何谓自由
-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 享福与吃苦
- 黄花岗烈士纪念会演说词
- 哀思
- 美国的民主
- 最先与最后
- 新知
- 读者可以自负之处
- 科学的起源
- 庄子
- 孔子的人格
- 日本的衣食住
- 文艺之研究与鉴赏什么与怎么
- 论雅俗共赏
- 文艺鉴赏的程度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文学的一个界说
- 词的境界
- 辞赋之渊源
- 元剧之文章
- 论时代思潮
- 科学名词跟科学观念
- 物理学和人生
-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 美与同情
- 《论语》解题
- 东西人教育不同
- 文学
- 白马湖之冬
- 水里的东西草木虫鱼之五
- 翡冷翠山居闲话
- 重刊《浮生六记》序
- 雾之美
- 以漫画初刊与子恺书
- 闻歌有感
- 藏行纪程
- 论“他妈的!”
- 骂人的艺术
- 与蔡孑民书
- 答林琴南书
- 《近代散文钞》序
- 邻人
- 求阙斋日记
- 脸谱
- 请客
- 聪明人与傻子和奴才
- 苦雨斋之一周
- 渐
- 祝你奋斗到底
- 劝菜
- 旧
- 辰州途中
- 故都的回忆
- 怀李叔同先生
- 关于蔡先生的回忆
『民国语文:八十堂大师国文课』孔子的人格
- 本章共 1.2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张荫麟
题解
本文选自张荫麟著的《中国史纲》。作者刻意深入地描写孔子,不仅写孔子的容貌、衣着、态度、举止、言谈,更写孔子的职业、抱负、理想、待人接物的方法、有教无类的精神,透过这样的摹形法,孔子的模样便生动而逼真地展现出来。
教育是孔子心爱的职业,政治是他的抱负,淑世是他的理想。
孔子在少年时便没了父母,家境很寒苦。他为贫而仕,先后替贵族管过会计和牧畜的事,都很称职。他从小就是一个好学不倦而且多才多艺的人。他自己曾谦虚地说道:“我少时微贱,故学会了许多鄙事。”像射、御、诗、礼等,一般士人的技能他自然是具备的了。又自述道:“我十五岁便立志向学,三十岁便能坚定自立。”此后不久,他便成了一位名动公卿的礼学权威。他更主张“有教无类”,这就是说,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所以贵族和平民的子弟都纷纷来到他的门下,向他问学。
他们所遇到的是怎样一位先生呢?这位先生衣冠总是整齐而合宜的;他的视盼和蔼中带有严肃;他的举止恭敬却很自然。他平常对人朴拙的像不会说话,但遇着该发言的时候却又辩才无碍,间或点缀以轻微的诙谐。他所喜欢的性格是“刚毅木讷”,他所痛恶的是“巧言令色”。他永远是宁静舒适的,他一点也不骄矜,凡有所长的,他都请教。他和别人一起唱歌,别人若唱得好,他必请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和着。他的广博而深厚的同情到处流露。无论待怎样不称意的人,他总要“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失其为故”。他的朋友“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他遇见穿丧服的人,虽是常会面的,必定变容。他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未曾饱过。
他和弟子间相处的气象,从弟子的两段记录可以窥见。
有一天几位弟子陪着孔子闲坐,孔子道:“你们觉得我是长辈,不免有点拘束,不要这样。平常你们总说:‘没人知道我。’假如有人知道你们,能用你们,又可以有什么表现呢?”子路爽快地答道:“千乘之国,夹在两大国中间,受着兵祸,又闹饥荒,让我来主持,才到三年,便使得人民有勇,并且循规蹈矩。”孔子向他微笑了一下。又问另一弟子道:“求,你怎样?”他答道:“五六十里或六七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来主持,才到三年,便使得人民富足。至于礼乐,另待高明。”孔子又问:“赤,你怎样?”答道:“并不是说能够,但想学学:像宗庙的大事和诸侯的聚会,我愿意穿戴着玄端和章甫,在旁边做一个小相”。孔子又问另一弟子:“点,你怎样?”这时他弹瑟渐缓,微音铿然;他把瑟放下,起身答道:“我和他们三位不同。”孔子道:“有什么关系呢?不过各说自己的志向罢了。”他道:“暮春的时候,春衣既已做好,和青年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到沂水里洗浴;洗完了再到舞雩那儿当着轻风歇凉;然后大家歌咏而归。”孔子听了喟然叹道:“我和点有同感。”
又一次,颜渊、子路和孔子在一起。孔子道:“你们何不各把自己的志向说说!”子路道:“愿把自己的车马轻裘和朋友共用,用坏了也没有怨憾。”颜渊道:“愿不夸自己的长处,不表自己的功劳。”子路请问老师的志向。孔子道:“愿给老年的以安乐,对朋友以信实,给幼少的以爱抚。”
阅读延伸
《中国史纲》、钱穆《孔子传》、黎东方《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