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目录
- 一、 道派
- 二、 道源
- 三、 老氏三宝
- 四、 老氏家法
- 五、 玄宗三宝
- 六、 玄宗三化
- 七、 玄宗四禅
- 八、 玄宗十德
- 九、 玄宗十通
- 十、 玄宗十胜
- 十一、 玄宗七大
- 十二、 玄宗戒学
- 十三、 玄宗超生学
- 十四、 外身易形
- 十五、 朝彻见独
- 十六、 虚玄大道
- 十七、 无着真宗
- 十八、 天人合发
- 十九、 自他不二(一)
- 二十、 自他不二(二)
- 二十一、 宾主交参
- 二十二、 玄关体用
- 二十三、 玄关点睛
- 二十四、 玄关集释
- 二十五、 内外玄关
- 二十六、 内外炉鼎
- 二十七、 内外法财
- 二十八、 内外侣地
- 二十九、 西派要诀
- 三十、 心息相依
- 三十一、 心息相依(二)
- 三十二、 偶谐三昧(一、玄宗)
- 三十三、 偶谐三昧(二、禅宗)
- 三十四、 一空三昧
- 三十五、 丹道程序
- 三十六、 卯西沐浴
- 三十七、 小大周天
- 三十八、 大周过关
- 三十九、 脱胎神化
- 四十、 粉碎虚空
- 四十一、 防危虑险
- 四十二、 和光同尘
- 四十三、 办道程期
- 四十四、 学道利益
- 四十五、 火候妙喻
- 四十六、 降魔秘诀
- 四十七、 冲和妙境
- 四十八、 自然妙用
- 四十九、 大定之要
- 五十、 杀生妙用
- 五十一、 施啬密义
- 五十二、 丹道证验
- 五十三、 卫生之经
- 五十四、 活埋之妙
- 五十五、 道德之乡
- 五十六、 远尘之乐
- 五十七、 采真之游
- 五十八、 心斋之奥
- 五十九、 反流之妙
- 六十、 阳和之美
- 六十一 虚静之益
- 六十二 婴儿之粹
- 六十三 混沌之德
- 六十四 重玄之奥
- 六十五 重空之微
- 六十六 鸟道之行
- 六十七 雀卵之征
- 六十八 红日之瑞
- 六十九 甘露之馨
- 七十 白血之异
- 七十一 方瞳之奇
- 七十二 睡最适
- 七十三 醉最玄
- 七十四 定最胜
- 七十五 忘最神
- 七十六 闲最贵
- 七十七 遁最贞
- 七十八 慈最祥
- 七十九 诚最灵
- 八十 慧最超
- 八十一 舍最难
- 八十二 平最稳
- 八十三 歇最妙
- 八十四 天行
- 八十五 圣行
- 八十六 梵行
- 八十七 炼己与筑基
- 八十八 养己与炼己(一)
- 八十九 养己与炼己(二)
- 九十 降龙与伏虎
- 九十一 烹炼与抽添
- 九十二 取坎与填离
- 九十三 玉炼与金炼
- 九十四 伏炁与服气
- 九十五 凡息与真息
- 九十六 玄息与胎息
- 九十七 应星与应潮
- 九十八 窈冥与混冥
- 九十九 自然与混然
- 一OO 酥软与麻木
- 一O一 癸前与癸后
- 一O二 阳火与阴符
- 一O三 起火与止火
- 一O四 庚月与满月
- 一O五 蟾蜍与兔魄
- 一O六 神水与华池
- 一O七 天根与月窟
- 一O八 复命与复性
- 一O九 有为与无为
- 一一O 致静与致和
- 一一一 有情与有信
- 一一二 先天与后天
- 一一三 身内与身外
- 一一四 内药与外药
- 一一五 戊土与己土
- 一一六 上闭与下闭
- 一一七 知和与知常
- 一一八 知雄与守雌
- 一一九 知白与守黑
- 一二O 食母与守母
- 一二一 抱一与得一
- 一二二 忘一与超一
- 一二三 小还与大还
- 一二四 守中与养中
- 一二五 养丹与养胎
- 一二六 朝元与还元
- 一二七 太阳与太阴
- 一二八 达生与遗生
- 一二九 达生与达命
- 一三O 司契与司彻
- 一三一 开人与开天
- 一三二 炀和与焚和
- 一三三 有方与无方
- 一三四 天合与人合
- 一三五 真空与顽空
- 一三六 持后与鞭后
- 一三七 相推与相胜
- 一三八 古始与疑始
- 一三九 内韄与外韄
- 一四O 葆光与葆真
- 一四一 修性与修命
- 一四二 阴神与阳神
- 一四三 杀机与盗机
- 一四四 天机与神机
- 一四五 心机与目机
- 一四六 回机与息机
- 一四七 具缘与具德
- 一四八 平怀与平息
- 一四九 安居与安心
- 一五O 见独与疑独
- 一五一 见素与体素
- 一五二 袭常与袭明
- 一五三 大顺与大宁
- 一五四 玄德与玄同
- 一五五 知荣与守辱
- 一五六 性起与缘起
- 一五七 生灭与灭生
- 一五八 小我与大我
- 一五九 养生与摄生
- 一六O 先天养生与后天养生
- 一六一 先天格物与后天格物
- 一六二 内乐与外乐
- 一六三 世法与道法
- 一六四 精神化与物质化
- 一六五 蒸气浴与真炁浴
- 一六六 长生与无生(一)
- 一六七 长生与无生(二)
- 一六八 至人与真人
- 一六九 德人与神人
- 一七O 鸿蒙示道
- 一七一 啮缺问道
- 一七二 关尹论道之一
- 一七三 关尹论道之二
- 一七四 亢仓证道
- 一七五 臧丈垂钓
- 一七六 北宫铸钟
- 一七七 孔子嘉遁
- 一七八 颜子坐忘
- 一七九 列子御风
- 一八O 长房缩地
- 一八一 女娲补天
- 一八二 叔敖调息
- 一八三 壶公隐身
- 一八四 王母种桃
- 一八五 太和一色
- 一八六 一色过后
- 附录六种
『天乐集』一O三 起火与止火
- 本章共 959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丹法以心息相依为起火,神息两忘,泰然入定为止火。此乃普通口诀。
先师所传,另有三种止火秘诀:一、炼精时之止火。不知此诀,往往着身,得泄精之变。凡做到阳生而至外阳勃举,随即泄精者,皆由不知止火之故也。二、炼气时之止火。不知此诀,往往有泄气之变,谓之走丹,前功尽弃。古真如白玉蟾,尚不免此厄,而有‘重整钓鱼竿,再砍秋筠节’之诗,况他人乎?又不知初步止火要诀,则阳关不能闭,丹基不能完成。不知第二部止火要诀,虽气足而不能结丹,结丹后不能养丹,而使丹足行大周天,则不能‘重安炉,再立鼎,跨虎乘龙离凡境。’三、炼神时止火。若不知此诀,定不能纯,心光不圆,不免有渗漏之患,必致退滞小果。古人三种渗漏(即见漏,情漏,语漏)之说,及不离寂定而现威仪之说,皆为勘验性定神全之要旨也。此部止火,最为切要,最为神秘。否则不能炼性入微,事事无碍。
予昔参汪师四年,师于初步炼精止火,盖尝言之,未尝秘也。惟末后二部止火口诀,直至第四年最后一次参谒时,方始吐露。四年辛勤,自己得之不易,未便率尔直书,顾秘而宝之。学者只须知西派相承,实有三部止火要诀,防危虑险,圆证圆超,斯可矣。
学者初工,一到阳生,极易引起欲念而泄精。此际即须明师指示要诀,以止后天之相火,庶几身心不动,免遗泄之患。然近时一般盲师,对于学人阳生遗泄之病尚不知如何调治,初步炼精止火尚不明了,况第二第三两步深秘止火,以证粉碎虚空浑自在之境界耶!
第二步炼炁时之走丹谓泄炁。恍惚杳冥中,阳炁如烈火,由尾闾而泄,无法禁止,与炼精时之泄精同一情形(不过一在前泄,一在后泄。止火后,阳关已闭,前路不通,改由肛泄。)白玉蟾《炼丹不成诗》曰:“收入玉葫芦,秘之不敢泄。夜半忽风雷,烟气满寥泬。这般情与味,哑子咬破舌。捧腹付一笑,无使心烦热。重整钓鱼竿,再砍秋筠节。”此泄炁之实情也。由于不知止火,遭此大难。若第二次重炼,至炁足时又泄,则工夫从此不能前进。故此步止火口诀极为神秘。
或曰:最后一部止火,所止何火耶?答曰:无明之火也。微细无明不净,性即不圆。必无明销落净尽,然后得漏尽智证通。证无漏故,超越世出世间而无碍自在。否则只证五通,不能得六通,乃末后还虚了道之秘要也。自吕祖传李祖,李祖传西园真人,真人传汪师,以及于予。其间四传,历时不及百年,诚如潜虚翁所谓“三生之幸,千载希觌”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