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目录
- 一、 道派
- 二、 道源
- 三、 老氏三宝
- 四、 老氏家法
- 五、 玄宗三宝
- 六、 玄宗三化
- 七、 玄宗四禅
- 八、 玄宗十德
- 九、 玄宗十通
- 十、 玄宗十胜
- 十一、 玄宗七大
- 十二、 玄宗戒学
- 十三、 玄宗超生学
- 十四、 外身易形
- 十五、 朝彻见独
- 十六、 虚玄大道
- 十七、 无着真宗
- 十八、 天人合发
- 十九、 自他不二(一)
- 二十、 自他不二(二)
- 二十一、 宾主交参
- 二十二、 玄关体用
- 二十三、 玄关点睛
- 二十四、 玄关集释
- 二十五、 内外玄关
- 二十六、 内外炉鼎
- 二十七、 内外法财
- 二十八、 内外侣地
- 二十九、 西派要诀
- 三十、 心息相依
- 三十一、 心息相依(二)
- 三十二、 偶谐三昧(一、玄宗)
- 三十三、 偶谐三昧(二、禅宗)
- 三十四、 一空三昧
- 三十五、 丹道程序
- 三十六、 卯西沐浴
- 三十七、 小大周天
- 三十八、 大周过关
- 三十九、 脱胎神化
- 四十、 粉碎虚空
- 四十一、 防危虑险
- 四十二、 和光同尘
- 四十三、 办道程期
- 四十四、 学道利益
- 四十五、 火候妙喻
- 四十六、 降魔秘诀
- 四十七、 冲和妙境
- 四十八、 自然妙用
- 四十九、 大定之要
- 五十、 杀生妙用
- 五十一、 施啬密义
- 五十二、 丹道证验
- 五十三、 卫生之经
- 五十四、 活埋之妙
- 五十五、 道德之乡
- 五十六、 远尘之乐
- 五十七、 采真之游
- 五十八、 心斋之奥
- 五十九、 反流之妙
- 六十、 阳和之美
- 六十一 虚静之益
- 六十二 婴儿之粹
- 六十三 混沌之德
- 六十四 重玄之奥
- 六十五 重空之微
- 六十六 鸟道之行
- 六十七 雀卵之征
- 六十八 红日之瑞
- 六十九 甘露之馨
- 七十 白血之异
- 七十一 方瞳之奇
- 七十二 睡最适
- 七十三 醉最玄
- 七十四 定最胜
- 七十五 忘最神
- 七十六 闲最贵
- 七十七 遁最贞
- 七十八 慈最祥
- 七十九 诚最灵
- 八十 慧最超
- 八十一 舍最难
- 八十二 平最稳
- 八十三 歇最妙
- 八十四 天行
- 八十五 圣行
- 八十六 梵行
- 八十七 炼己与筑基
- 八十八 养己与炼己(一)
- 八十九 养己与炼己(二)
- 九十 降龙与伏虎
- 九十一 烹炼与抽添
- 九十二 取坎与填离
- 九十三 玉炼与金炼
- 九十四 伏炁与服气
- 九十五 凡息与真息
- 九十六 玄息与胎息
- 九十七 应星与应潮
- 九十八 窈冥与混冥
- 九十九 自然与混然
- 一OO 酥软与麻木
- 一O一 癸前与癸后
- 一O二 阳火与阴符
- 一O三 起火与止火
- 一O四 庚月与满月
- 一O五 蟾蜍与兔魄
- 一O六 神水与华池
- 一O七 天根与月窟
- 一O八 复命与复性
- 一O九 有为与无为
- 一一O 致静与致和
- 一一一 有情与有信
- 一一二 先天与后天
- 一一三 身内与身外
- 一一四 内药与外药
- 一一五 戊土与己土
- 一一六 上闭与下闭
- 一一七 知和与知常
- 一一八 知雄与守雌
- 一一九 知白与守黑
- 一二O 食母与守母
- 一二一 抱一与得一
- 一二二 忘一与超一
- 一二三 小还与大还
- 一二四 守中与养中
- 一二五 养丹与养胎
- 一二六 朝元与还元
- 一二七 太阳与太阴
- 一二八 达生与遗生
- 一二九 达生与达命
- 一三O 司契与司彻
- 一三一 开人与开天
- 一三二 炀和与焚和
- 一三三 有方与无方
- 一三四 天合与人合
- 一三五 真空与顽空
- 一三六 持后与鞭后
- 一三七 相推与相胜
- 一三八 古始与疑始
- 一三九 内韄与外韄
- 一四O 葆光与葆真
- 一四一 修性与修命
- 一四二 阴神与阳神
- 一四三 杀机与盗机
- 一四四 天机与神机
- 一四五 心机与目机
- 一四六 回机与息机
- 一四七 具缘与具德
- 一四八 平怀与平息
- 一四九 安居与安心
- 一五O 见独与疑独
- 一五一 见素与体素
- 一五二 袭常与袭明
- 一五三 大顺与大宁
- 一五四 玄德与玄同
- 一五五 知荣与守辱
- 一五六 性起与缘起
- 一五七 生灭与灭生
- 一五八 小我与大我
- 一五九 养生与摄生
- 一六O 先天养生与后天养生
- 一六一 先天格物与后天格物
- 一六二 内乐与外乐
- 一六三 世法与道法
- 一六四 精神化与物质化
- 一六五 蒸气浴与真炁浴
- 一六六 长生与无生(一)
- 一六七 长生与无生(二)
- 一六八 至人与真人
- 一六九 德人与神人
- 一七O 鸿蒙示道
- 一七一 啮缺问道
- 一七二 关尹论道之一
- 一七三 关尹论道之二
- 一七四 亢仓证道
- 一七五 臧丈垂钓
- 一七六 北宫铸钟
- 一七七 孔子嘉遁
- 一七八 颜子坐忘
- 一七九 列子御风
- 一八O 长房缩地
- 一八一 女娲补天
- 一八二 叔敖调息
- 一八三 壶公隐身
- 一八四 王母种桃
- 一八五 太和一色
- 一八六 一色过后
- 附录六种
『天乐集』七十三 醉最玄
- 本章共 3.5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玄宗修士,工夫做到恍惚杳冥,外息微微,若有若无,斯时先天真阳透入,熏蒸四肢,灌溉上下,醺酣和融,微妙寂静,状如微醉。《入药镜》所谓:“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也。《金丹四百字序》云:“初时如云满千山,次则如月涵万水,夹脊如车轮,四肢如山石,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妇之欢会,魂魄如子母之留恋”。此种先天景象,乃阴阳融和之验证,采取之真机。能常入似醉之乡,希夷之境,即时时感召天和,神炁交结,修成仙胎,炼己筑基之效见矣。
此醉字,乃玄宗之特点。古仙咏此者,如旌阳《醉思仙歌》、三丰《先天一炁歌》、紫阳《石桥歌》等,指不胜屈。而三丰《玄要篇》中,揭醉字尤多,如云:“取将坎中丹,金花露一枝。庆云开天际,祥光塞死基。归已昏昏默,如醉亦如痴。”又云:“待他一点自归服,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守洞中春。”又云:“醉兮醉兮复醉兮,丹田春透红如玉。”又云:“骑龙挂剑醉归家,运转三关朝北阙。”又云:“饥来解饮长生酒,每日醺醺醉似泥。”又云:“欲问归纵何处是,醉中遥指白云边。”又云:“浆收东位成甘露,酒饮西方醉绮罗。”又云:“黄婆劝饮醍醐酒,每日醺蒸醉一场。”又云:“玄明酒,醉如痴,群阴尽,艳阳期。”又云:“动静处,添汞抽铅,如痴如醉神不倦。”又云:“西来意,如醉如痴。”又云:“延年酒,不用杯,甜如蜜,自饮刀圭,醺醺去赴蟠桃会。”又云:“一扫光,照见君,花前月下醉醺醺。”又云:“我在斜阳村外过,谁知我是醉婆娑。”又云:“西国南土把朋来敬,昔日醉里似昏昏。”又云:“醉里昏昏忘天地,古今名利总尘埃。”可谓深得玄宗醉仙三味者矣!
旌阳祖云:“醉思仙,醉思仙,无事闲来谒洞天。”又云:“顿焐醉思仙岛去,洞门微掩小童看。”吕祖云:“修修修到得乾乾,方是人间一醉仙。”又云:“瑶琴宝瑟为君弹,琼浆玉液劝君醉。”又云:“不觉自醉如恍惚,恍惚之中见有物。”又云:“我道醉来真个醉,不知愁来怎生愁。”又云:“一得真经如酒醉,呼吸百脉尽归根。”又云:“得药之时莫贪乱,如痴如醉更省言。”又云:“绿酒醉来眠日月,白苹风定钓江湖。”又云:“尽日无人话消息,一壶春酒且醺酣。”又云:“闷里醉眠山路口,闲来游钓洞庭心。”海蟾翁云:“醉走白云乡,倒提铜尾柄。”又云:“刘痴来与龙华会,醉向澄潭作月迟。”谭处端云:“自从鼎内云收后,常饮醍醐卧醉乡。”唐广真云:“但教相合成丹日,醉倒壶中不用扶。”马丹阳云:“终日衔杯畅神恩,醉中却有那人扶。”张紫阳《石桥歌》去:“景甚美,吾暗喜,自斟自酌醺醺醉,弹一曲无弦琴,琴里声声教仔细。可煞醉后没人知,昏昏默默恰如痴。”陈翠虚云:“醉倒酣眠梦熟时,满船载宝过曹溪。”陆潜虚云:“要得张公醉,须用李公酒。待得他家冬至时,一盏醍醐方入口。”又云:“同来俱时凭栏者,共醉春风待月归。”李虚庵云:“先取元阳为黍粒,次熏真炁酝黄梁,其间酝尽长生酒,一日翻来醉一场。”白玉蟾云:“落魂逍遥一醉仙,笑挽藜杖夕阳边。”李清庵云:“闲时共饮朱陵府,醉后同眠紫极宫。”此玄宗之妙醉也。
环六闻禅师去:“自入终南种术田,错教人唤洞中仙。瓮头春熟长生酒,尽日醺醺枕石眠。”法林音禅师云:“醉后不知天地窄,移梅窗外月来时。”涧庵怡禅师云:“惯爱借他弦管里,悠然醉我落花天。”铁帆舟禅师云:“东越相逢几醉眠,满楼明月镜湖边。”道权高禅师云:“万花丛里沽村酒,九曲河边泊钓船。醉把丝轮随手掷,蓑衣斜挂夕阳天。”直指南禅师云:“却笑长安花酒客,醉郎扶取醉郎归。”天章玉禅师云:“醉扶金屋珠帘悄,花气曾露香馀深。”上方益禅师云:“金谷春光常满眼,红药花梢香烂漫。昨夜西风一阵寒,遍地残芳落何限。王孙醉倒不知归,犹向栏边索金盏。”法昌迂禅师云:“火麻皮子若何分,腊雪煎茶解君醉。更有行路人未到,野花含笑旧枝春。”无文灿禅师云:“蓬底歌眠醉复醒,君山只在两眉间。浑家不管兴亡事,一味和云占洞庭。”蔗庵范禅师云:“多年蓬累卧深云,金管银箫醉里闻。秋色重游山下路,白苹岸渚得逢君。”千仞冈禅师云:“芍药香中风绰约,梨花影里月团栾。主人醉卧羲皇枕,直把珠帘倒影看。”天迂宝禅师云:“雨歇云销霁色幽,春游公子醉春楼。风流无限向谁语,啼鸟一声天地秋。”啸月朗禅师云:“全身拶入苍龙窟,拔得珊瑚几树来。打落寻常柴草价,换钱沽酒醉花街。”
正堂办禅师云:“试问人间有底忙,好将春事报春光。直饶日日花前醉,一季都来九十场。”且庵仁禅师云:“相逢陪酒又陪歌,醉倒途中要我驼。驼到家中犹骂詈,不知醒后又如何。”天铎恩禅师云:“五陵春色十分肥,脑后东风不尽吹。醉唤不归江上客,子规声断绿阳枝。”懒庵枢禅师云:“筠管酝来应已熟,不惜醉里帽欹斜。酴醾浪有幽香在,是酒原来不是花。”佛性泰禅师云:“相见不虚园,分明付与渠。汝醉我扶起,我倒汝还扶。交互为宾主,相将入帝都。”旅庵月禅师云:“张公欲劝李公酒,反被李公罚一杯。相席能行急口令,醉归山月上寒梅。”别峰印禅师云:“千尺丝纶直下垂,锦鳞泼剌上钩时。斜风细雨歌归去,醉倒蓬窗百不知。”印山先禅师云:“鳌山艳艳乐从游,尽夜风光映碧流。月落更残天际晓,醉扶公子上高楼。”真净文禅师云:“直截根源教外春,阿谁不圣不通神。虽然向道离虺舍,又作无心常醉人。”粟庵鼎禅师云:“夏日红莲摇碧沼,鱼游上下亦钻忙。霞生两岸熏风醉,浣涤身心水国香。”断桥伦禅师云:“短蓬烂醉绿蓑翁,月落江村睡真浓。晓觉起来双眼碧,波心拴动一丝风。”恒修舍禅师云:“端拱垂裳何所谓,山河一统太平时。夜明帘外春风起,醉卧龙床百不知。”梦庵律禅师云:“惜花起早坐春风,更有郎先弄绿红。挽手相将花下醉,不知云月影重重。”天岸升禅师云:“张颠颠后绝人颠,草圣呼传醉里仙。断戟短枪浑不顾,至今纸上起云烟。”博济鉴禅师云:“一轮皓月照南州,挽手相将上酒楼。但使主人能醉我,何须更起故乡愁。”粟庵鼎禅师云:“寒烟落日满林皋,酒卮频传兴自豪。佳客还能风一醉,主人醒复为醇醪。”此禅宗之妙醉也。
宋儒邵尧夫《击壤集》云:“安乐窝中酒一樽,非惟养气又颐真。频频到口微成醉,拍拍满怀都是春。何异君臣初际会,又同天地作乍絪缊。醺酣情味难名状,酝酝功夫莫指陈。”又云:“烂有千圣奥,醉拥万花春”。明儒陈白沙云:“独速溪边舞钓蓑,月明醉影共婆娑。手中握得桐江线,钓破江天不要多。”又云:“西林收雨鹁鸠灵,卷被开窗对晓清。风日醉花花醉鸟,竹门啼过二三声。”又云:“千峰不语留君醉,乞与人间作画船。”此儒宗之妙醉也。
大抵醉有先天、后天之别。后天之醉,饮酒过度,神精受醺而醉也。先天之醉,乃一身之阴阳吻合,外感元和之炁,熏蒸融液,精神冲和之极,入于恍惚杳冥而似醉。昔先师示入室弟子,每举此句为熏修之轨躅。盖能常入似醉之乡,即纯乎先天,不犯着身之病,一切法验不求而自至矣。
此“常似醉”一语,玄宗醉仙三昧之秘要,亦为《大易》“黄中通理”,“保合太和”之证验,所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正醉中之景象也。明儒陈白沙云:“醒易于醉,醉非深于《易》者不能也”。其窥圣学之秘奥乎!
附: 沧溟子咏《入药镜》“得之者,常似醉”诗注。
诗曰:金丹大道极玄微,学者纷纷达者谁。一得须知为永得,便宜下手立根基。昏昏默默太虚中,有有无无妙莫穷。方寸壶中倾不尽,自家无日不春风。
注曰:此言得药后之景象也。金液还丹,既吞入腹,点化凡躯,以成真人,便有自然景象。《参同契》曰:“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颜色浸以润,骨节益坚强”。是皆美在其中,而晬于面,盎于背,畅于四肢,达于四体。不言而喻,是皆自然效验也。
附 汪师与天津孟君函(节录)
夫采取二字,原不能分别。采取既不能分别,先天精气神又岂能分别。若云:“当杳杳冥冥之时,即是采取先天之精;恍恍惚惚之时,即是采取先天元气;混混沌沌之时,即是采取先天元神”。是乃言理也。能知杳冥、恍惚、混沌三者不能分别,即知元精、元气、元神也是不能分别矣。或曰:“杳冥中取,恍惚中迎”。又曰:“用之不可见,恍惚里相逢 ”。又曰:“采恍恍,取惚惚,杳冥之内收真物”。总之,是诸真着书,各家取象也。唯有《入药镜》,最说得直捷,真妙极矣。曰:“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盖“常似醉”三字,着实吃紧。更进论之,金丹大道,自始至终,凡逐节景象,逐节效验,逐节火候,尽是“常似醉”也。假若有一丝一毫着在色身,就不是“常似醉”矣。既不是“常似醉”,即不是道也。能知“常似醉”者,即知愚昧小人立跻圣域也。再吾有《玉皇心印经》注解四五种,惟陆潜虚《心印测疏》最好。今特邮寄奉一卷,务要熟读参悟,或者即知“常似醉”之妙也。